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案头的那份人才培养方案草稿上。
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景象,学生们匆忙穿梭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而我,正要为这些院校的未来描绘一幅清晰的蓝图。
一、背景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比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待提高。
因此,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刻不容缓。
二、目标定位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打造特色专业。
3.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
三、具体措施1.优化课程体系(1)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2)整合专业课程,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
(3)开设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强化实践教学(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
(2)增加实践性课程,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3.提升教师队伍(1)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3)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4.改进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
2.制定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实施推进:将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4.监测评估: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知识产权专业为例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逐步推进的今天,国家的政策支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我国崛起了一大批本科院校。
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虽然他们比不上“211、985”等一些老牌本科高校,但是他们的出现和普及却大大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程,为祖国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国情的优秀人才。
随着大部分的本科院校慢慢摸清了自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也把自己要培养的人才定位成为了应用型人才。
但是随着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很多本科院校急功近利,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以知识产权专业为例,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创客、创新意识引言:“ 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未来世界知识产权的竞争,主要在于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产权这一概念,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慢慢的进入大众视野,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地位。
当然,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知识产权专业正好符合我国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但是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了解,起步晚,发展缓慢,这就导致,我国教授知识产权知识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并且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大都缺乏创新意识。
这也逐步导致知识产权专业成为了许多高校的冷门专业,但是社会上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这就造成了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局面的产生。
1.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1.1师资力量缺乏因为本文主要探究的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所以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知识产权专业在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
这都是由于知识产权这一概念在我国引进的时间比较晚,对它的研究进程比较缓慢,专业的教师数量比较少,这导致很多教授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且传授的知识比较片面,不能给本专业的学生带来全新的思维模式。
科技信息0.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类型的态势。
高等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必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层次教育形成了以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
它重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1]。
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形象化核心”是以考查理论知识掌握为主的考试。
应试教育、学科知识本位、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薄弱,工作适应期偏长,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缺乏。
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适应教育主体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从单一的精英教育培育模式走向多元需求人才培育模式。
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从以知识获取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模式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因此,在以学科设计专业的同时,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2]。
1.应用型本科人才特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教育出现了层次和性质的区分,有的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分类,大致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种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种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以行业需求为本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需求、格式要求等。
以下是关于研究背景的内容: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首选。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强调“应用型、专业性、就业性”的办学理念。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与改进,以适应时代需求。
目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实践,以期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改进策略和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实践教学的核心要义,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旨在分析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提供具体指导和建议。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探讨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异同之处,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模式的本质和核心价值。
2. 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的运作机制,从而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3. 分析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从学生学习效果、就业竞争力等角度评价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为实践教学的推广和普及提供理论支撑。
4. 提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针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为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5. 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深入挖掘成功案例并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院校借鉴和学习提供借鉴。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包括多个方面。
第1篇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方案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
2. 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3.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适应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人才。
三、培养规格1. 知识结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
2. 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3. 素质结构: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
四、实践教学体系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通识实践教学:包括军事训练、安全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社会实践教学:包括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 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课: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2)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习实训: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实践能力。
五、实践教学实施1. 教师队伍建设(1)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
(2)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2.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1)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2)购置先进设备,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3)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和教材,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4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机构制定的针对本科生的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介绍一个2024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内容。
1. 课程设置与专业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发展规划。
2024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各个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确保本科生能获得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2. 学科交叉与跨学科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日益复杂,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提供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本科生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对象之一,他们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包括实习、实验、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学术研究与科学素养培养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研究和科学素养培养是2024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重视的内容。
通过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让他们具备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5. 个性化拓展与全人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人教育。
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 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促进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外语学习和国际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
7. 素质评价与终身学习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素质评价方式,包括考试、项目评估、作业报告等。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支持,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人才;2.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3.培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4.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模式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创新实训和社会实践等。
其中,课堂教学是基础,实验实践是拓展,创新实训是重点,社会实践是补充。
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培养内容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应用;3.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4.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5.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完善;6.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环节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核;2.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3.创新实训项目的参与和完成;4.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和报告;5.实习和就业指导的开展。
五、培养评价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3.实践技能的实际操作水平;4.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表现;5.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6.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展示。
六、培养保障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2.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3.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4.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确保教学质量;5.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ASIIN认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作者:谭振华王龙杨璐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年第12期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往往涉及一些国际认证环节,目的是让专业建设与国际需求接轨,让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中,ASIIN认证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ASIIN认证背景下人才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实践效果的检验,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ASIIN认证;应用型本科建设;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具体体现在缺乏多层次的工作人员,如设计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以及质量检测人员等,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软件行业的培训班,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较为薄弱的问题。
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在这一情况下,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引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具有深远意义,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前沿先进信息技术。
ASIIN认证(German Accreditation Agencyfor Study Programs in Engineering, Informatics,Natural Sciencesand Mathematics)是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旨在通过对学习计划的评估,确保其符合国际化标准和质量要求,并提供参与者和学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ASIIN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培养目标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知识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2. 创新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提出新的创新理念和构思。
3. 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实践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和实践指导能力。
二、培养模式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应当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和素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培养模式。
1. 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通过讲授、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能力。
2. 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活动,如实习、社会调查和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项目教学模式。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或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辅导教学模式。
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突出实践和创新的要求。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思想政治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2. 专业课程。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3. 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定等要素,结合我院在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探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在制定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就应该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科学合理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
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性、应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
我们在制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时,就十分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使培养的学生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维护等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我们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明确的要
求:(一)知识结构与要求。
1、熟悉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
2、掌握以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理论。
3、熟悉plc、单片机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和工业控制网络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5、了解过程控制技术知识。
6、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的专业知识。
7、了解生产组织与质量管理流程。
8、熟悉计算机控制系统操作、维护与设计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结构与要求。
1、具有一定的工程制图和识图的能力。
2、具有熟练操作和使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3、具有对常规电气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能力。
4、具有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及现代化智能仪表进行安装、调试操作与维护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能力本位”的思路,首先应该研究确定某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能力要素,最后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每个课程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才能建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适合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
业的课程体系时,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按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整合和优化,形成了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共分四大模块:
1、公共政治理论与文化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
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科基础理论模块。
主要包含《高等数学》、《c语言》、《工程制图》、《摸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磁路》。
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宽的基础。
3、专业必修及选修模块。
主要包含《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气测量》、《工厂供电》、《微机控制技术》、《半导体变流》、《自动检测技术》。
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并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
4、集中实践环节模块。
本专业实践课程形成了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专业见习:让学生了解专业的概况及发展前景;②课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在研究中学习,在
学习中研究,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③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掌握该课程的技能知识,本环节跟随相关课
程进行;④课程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某门课程要求的技能;⑤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到相关实习单
位进行针对性实习,并通过毕业设计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就业的应对力。
通过上述实践环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选定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定时,坚持不断将先进的知识补充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形成理论知识与综合训练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并将
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
五、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思路,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改变由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方法,要通过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1、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
2、设置职业岗位仿真环境,根据职业岗位对专业理论和能力要求,例如,设置变电站运行等电气自动化控制现场的摸拟操作环境,培
养学生具有对常规电气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处
理的能力。
3、开设按知识和能力体系设置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讲多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训练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5、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远程教学。
6、产、学、研结合。
能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本科人才;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
7、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形式到内容上,要改变传统的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思想,在考核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基本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六、结论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人才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制定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有准确的职业定位,能主动服务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熊幸明,包艳,殷科生.浅谈电气类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05).
[2]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讨论稿)(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