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 格式:pdf
- 大小:626.32 KB
- 文档页数:49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4.03•【文号】发改规划〔2020〕532号•【施行日期】2020.04.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20〕532号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确定并报告国务院,现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4月3日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现提出以下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
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中西部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经济比较发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优化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7.06.08施行日期2017.06.08文号陕政函〔2017〕123号主题类别城乡规划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陕政函〔2017〕123号延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延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704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优化镇村布局,结合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在沿黄公路沿线重点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镇村。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3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8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0平方公里以内。
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陕西省城镇化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在陕西省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城镇化改革,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陕西省制定了城镇化改革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陕西省城镇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化率稳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包括:到2025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5%,城市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
三、重点任务1. 完善城市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建设朝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的保护,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品位。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供电、供气等方面,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健全。
同时,推动新能源、智能交通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3.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就业增长,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5.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保障,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四、保障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城镇化改革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机制,为城镇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财政对城镇化改革的投入力度,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改造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专家解读新型城镇化“新”在哪【核心提示】对于外界来说,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早在2013年3月,中国新一届政府履职之初,由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城镇化已经被摆上国家的重要议程。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
这份30多章合计3万多字的文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在若干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这无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外界来说,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早在2013年3月,中国新一届政府履职之初,由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城镇化已经被摆上国家的重要议程。
实际上,1年多前的2012年12月,就已经传出国家已经制定出城镇化相关政策草案。
如今,该项规划终于掀开神秘面纱,给外界带来的又有哪些新意?在3月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认为“新”字体现在六个方面。
分别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制度改革。
不过,整份文件中最引人瞩目的仍是“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吸纳1亿人就地城镇化”以及松绑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
发力中小城市《规划》首先指向城市化薄弱地区,这对中小城市来说,就是一次“凤凰涅槃”。
但在具体执行上不能“雨露均沾”,必须有所侧重。
于是,一个新概念又重新火了:城市群长期以来,中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状况为外界所诟病。
在新出台的这份《规划》中,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
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要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如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等城市群,引领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来源:秘书处日期: 2016-5-16 作者:秘书处摘要: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国家发布了涉及陕西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我们通过系统归纳,整理研究有关陕西发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规划对陕西的功能定位,明晰了十一个地市(区)的发展定位,明晰了陕西需要发展的主要产业。
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规划,我们就全省重点发展高端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及区域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家规划功能定位产业建议陕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国家涉及我省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其中,整体性规划2项:《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经济区规划6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呼包鄂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生态区规划3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连片特困地区规划4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西部重点城市新区规划1项:《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规划1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一、国家规划对陕西的总体定位归纳起来,国家规划对我省的总体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中心、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
为总结推广各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
统筹规划、总体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作用,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带动全国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9城市与乡村(2021·湖南高考真题)夜市指夜间摊贩沿街经营的场所,是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开封市夜市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已经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
夜市经营时间主要考虑对周边交通及居民等的影响。
下图示意开封市河大东门、东苑和鼓楼夜市摊贩的日常作息时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调查发现,开封夜市摊贩一般具有“短距离流动”的特征,主要考虑( )A.个人喜怒B.人流量多少C.照顾家庭D.经营便利2.大量摊贩经营活动集聚于夜市,可以( )①扩大服务范围②降低摊位租金③便于集中管理④减少经营竞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从夜市摊贩日常作息时间可以推测( )A.河大东门夜市靠近主干道B.东苑夜市距离居民点近C.鼓楼夜市位于城市中心D.三个夜市均管理严格规范4.(2021·浙江高考真题)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
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 )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2021·江苏宿迁沐阳如东中学高三一调)“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下图为“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据此回答小题。
下列城市中,地处“两横三纵”节点城市的是( )A.上海昆明B.重庆哈尔滨C.武汉郑州D.兰州广州(2021·全国课标高三开学考)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其中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举措之一。
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和新乡村建设一角冬季拍摄的图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乡村人口密度B.提高乡村人口素质C.邻里和睦,城乡一体D.合理布局,方便出行7.根据图片信息,图中的新乡村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岭南地区B.皖南地区C.西北地区D.华北地区(2021·浙江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三模)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用地的类型,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为居住类、办公类、对外枢纽类、商业类等类型。
陕西省加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行方案为深入贯彻中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布署,扎实推进以人为关键旳城镇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加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发改规划〔〕1098号),结合本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行方案。
一、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加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增进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旳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旳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
各市要深入完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
西安市主城区要全面贯彻“三放四降一兼顾”等户籍改革举措,深入减少落户门槛。
各地要推出更多有含金量旳支持政策,深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大中都市要坚决取消购置房屋、投资纳税等不合理旳落户限制。
鼓励各地逐渐将社保、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等内容纳入居住证管理范围,提高含金量,逐渐实现“一证通”,保证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标,享有旳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标。
全省实现进城落户60万人以上。
(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二)全面贯彻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双挂钩”政策。
加紧贯彻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状况,动态调整有关转移支付措施,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旳资金奖励力度。
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旳实行细则,按照大中小都市协调发展规定,实行差异化进城落户人口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原则,优先保障落户人口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状况,调整完善土地运用计划指标分派措施。
(省财政厅、省国土厅分别负责)(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两为主”,贯彻“两纳入”,实行以居住证为重要根据旳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把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就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本省“双高双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全面贯彻免学费教育,统一城镇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既有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文件
近年来,我国领导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提出了“新基建”和“数字中国”等重要战略目标。
以下是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文件: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网络。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供水、城镇污水处理等。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多规合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交通、智慧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
4、《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方向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目标,并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
5、《网络强国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数据隐私保护水平。
6、《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快5G网络、高速光纤网络、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7、《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人工智能芯片、智能算法、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总体来说,领导相关文件中均明确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未来将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正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296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请陕西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陕西西咸新区的批复》(国函〔2014〕2号)批复精神和《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要求,依法依规组织编制西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报我委备案后实施。
附件: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2月19日附件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 号)和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有关要求,为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探索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特制订本方案。
一、设立西咸新区的重要意义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包括两市 7个区县的部分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引领大西北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打造向西开放重要枢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
西安市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具备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26•【文号】发改办规划〔2021〕668号•【施行日期】2021.08.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21〕6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陆续设立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为充分发挥试点地区的示范带动效应,2018年、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公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的通知》《关于推广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的通知》,现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
一、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非户籍常住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降低落户门槛或探索差别化落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并优化户籍迁移服务等。
山东济南和云南昆明全面取消城区落户限制,有产权房屋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房屋处落户,无产权房屋的在租赁房屋处或单位集体户、社区集体户、人才集体户等落户。
重庆永川区和璧山区取消务工年限等地区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从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
江苏南京取消地区年度落户名额限制,降低6个市辖区落户门槛。
广东广州7个市辖区探索实施与中心城区差别化落户政策,降低学历等落户门槛,允许全日制大专学历等符合条件人员直接落户。
辽宁鞍山快速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的要求,并开通户籍“全城通办”线上线下服务,大幅提高户籍迁移便利度。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答案2017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A.城市最早是军事防御和宗教活动的产物B.城市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C.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D.“城市”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贸易活动为基础职能形成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2.下列关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表述,准确的是()A.全球城市区域由全球城市与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二级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B.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区域C.全球城市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相互合作,与外部城市相互竞争D.全球城市区域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尚未出现3.下列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A.1949-1957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启动阶段B.1958-1965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倒退阶段C.1966-1978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停滞阶段D.1979年以来是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4.下列关于古罗马时期城市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古罗马城市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B.古罗马城市以广场、凯旋门和纪功柱等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C.古罗马城市中散布着大量的公共浴池和斗兽场D.罗马帝国时建设的营寨城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5.下列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一系列的小镇,将中心城市的人口疏解到这些小镇中B.中心城市进行结构性的重组,形成若干个小镇,彼此间以绿地进行隔离C.中心城市之外的小镇应当强化与中心城市的有机联系,并承担中心城市的某方面功能D.整个城市地区应当保持低密度,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应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6.下列关于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的表述,错误的是()A.现代城市规划应当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建设“垂直的花园城市”B.城市的平面应该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C.高密度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大多数居民应当居住在高层住宅内D.中心区应当至少由三层交通干道组成: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7.下列关于城市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城市化的发展B.城市中心作用强大,有助于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C.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城市中心效应的发挥D.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互相合作,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的竞争能力8.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布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城市轨道交通线、地面公交干线应当与城市主干路组合,形成城市交通走廊B.城市街区内应当有多种不同功能,保证居民能够就近就业C.城市居住地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小学的服务范围,避免学生穿越城市主干路D.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昂贵,应该鼓励各地块进行高强度开发9.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形制在()时期就已形成了雏形。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文本图纸)(送审稿)陕西省人民政府2006年3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3)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第二节城镇发展方针和战略 (4)第三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目标 (5)第三章城镇发展的总体结构与规划 (5)第一节城镇空间组织 (5)第二节等级规模结构 (6)第三节城镇职能分工 (6)第四章关中地区城镇发展 (7)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7)第二节关中城镇群 (8)第三节西安都市圈 (8)第四节其它城镇 (10)第五节重点镇 (11)第五章陕北地区城镇发展 (12)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12)第二节区域中心城市 (12)第三节其它城镇 (12)第四节重点镇 (13)第六章陕南地区城镇发展 (13)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13)第二节区域中心城市 (13)第三节其它城镇 (14)第四节重点镇 (14)第七章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5)第一节城镇建设用地 (15)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5)第八章水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6)第一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 (16)第二节水资源供需平衡 (16)第三节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 (17)第四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 (17)第五节城镇节水措施及地下水保护 (19)第九章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 (20)第一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的方针和目标 (20)第二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20)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23)第一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23)第二节邮政通信和信息化建设 (25)第三节能源与电力 (27)第四节城市防灾 (29)第五节城市警务和消防建设 (31)第十一章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1)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 (31)第二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2)第十二章区域管制规划 (34)第一节管制区域划分 (34)第二节有条件开发地区 (35)第三节严格保护地区 (35)第十三章区域协调 (36)第十四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37)第一节规划实施的政策 (37)第二节实施措施 (38)第十五章附则 (38)附表1 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0)附表2 陕西省城镇规模发展一览表 (40)附表3 规划期内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小城镇(重点镇) (41)附表4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名录 (42)附表5 陕西省2006-2020年铁路建设 (45)附表6 陕西省2006-2020年公路建设 (46)附表7 规划期内陕西省民用机场建设 (46)附表8 陕西省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4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协调全省城市和区域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省域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城镇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及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全省实际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目录第一篇规划背景 (3)第一章发展基础 (3)第二章存在问题 (5)第三章发展环境 (6)第二篇总体要求 (9)第四章指导思想 (9)第五章基本原则 (9)第六章发展目标 (10)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4)第七章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14)第八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14)第九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17)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9)第十章合理引导城镇体系发展 (19)第十一章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3)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6)第十二章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 (26)第十三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28)第十四章加强住房体系建设 (32)第十五章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34)第六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7)第十六章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7)第十七章加快农业现代化 (38)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41)第十八章改革人口管理制度 (41)第十九章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42)第二十章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和融资机制 (43)第二十一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44)第二十二章推进行政区划管理创新 (46)第八篇规划实施 (48)第二十三章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48)第二十四章推进国际国内合作 (48)第二十五章开展试点示范 (49)第二十六章健全完善监测考核体系 (49)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和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旨在进一步明确我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篇规划背景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四化同步”,积极稳妥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一章发展基础近年来,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
(一)城镇化率大幅提升。
城镇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38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931.15万人。
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7.24%,提高到2013年的51.31%,年均增加1.7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41个百分点。
图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变化(%)(二)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与2005年相比,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分别增加了2个和6个;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646.91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646.55平方公里,增加了60.7%。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镇群加速崛起,榆林、宝鸡、汉中3个大城市和铜川等6个中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35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加快推进,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全面启动。
(三)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实现县城以上城镇全覆盖,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提高,垃圾污水处理、公园绿地等生态环境设施逐步改善,城乡住房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建成了一大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表1 城镇建设水平一览表指标城市县城2005年2012年增幅2005年2012年增幅用水普及率(%)93.2 96.15 2.95 81.6 86.32 4.72 燃气普及率(%)79.8 94.11 14.31 51.5 66.05 14.55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8.2 14.71 6.51 8.1 11.47 3.37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km/km2)5.8 7.39 1.59 3.85.91(2011)2.11污水处理率(%)31.9 88.5 56.6 5.1 62.6 5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 5.1 11.58 6.48 2.6 7.33 4.7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2 40.36 10.16 10.7 25.38 14.68 建成区绿地率(%)22.4 33.77 11.37 5.8 20.75 14.95(四)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
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延安形成了“城镇依托型、产业支撑型、企业带动型、移民安置型”城乡统筹发展思路,逐步建立延安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一体化体系。
杨凌等地在土地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临潼区、高陵县、神木县、平利县等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不同发展模式,为全省小城镇和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
第二章存在问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依然落后。
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42个百分点,且户籍登记城镇化率仅为38.01%,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低13.3个百分点。
城市总体数量少,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西安市首位度达到4.51,中间层次城市弱缺。
关中城镇群在人口规模、城镇密度和人口密度方面均与周边毗邻省份城镇群存在差距。
县域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二)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匹配。
2012年我省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镇用地增长率与城镇人口增长率比)为3.45,高于全国1.85和国际1.12的阈值。
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中实行“摊大饼”式扩张,全省人均城镇用地面积1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110.1平方米高于国家100平方米的人均标准。
集体土地管理基础薄弱,县域工业园区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布局散乱,进城农民在城镇和农村双重用地,城乡“两栖现象”普遍。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城市病”日益突出,西安、咸阳等城市雾霾天气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城市空间格局不尽合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县城以下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薄弱,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环境较差。
城市建设中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四)户籍、土地等综合配套改革滞后。
现行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5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未能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发展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转换型城镇化凸显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户籍、土地、财税等相关领域改革作出了全面阐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为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难得机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
陕西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阔步迈进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的根本要求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总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提升城镇化质量。
全省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但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拉动,工业增长过多依赖能源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城镇化是提升内需拉动力的最大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从投资拉动、外延增长为主转向消费带动、内生增长为主,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三)城镇化转型发展内在要求更加迫切。
随着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供给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消耗推动城镇化的模式不可持续;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城镇化由速度型向质量型的转型发展十分紧迫。
(四)城镇化转型发展基础条件日趋成熟。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相关领域改革,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为加快城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篇总体要求第四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做好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为着力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章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尊重群众意愿,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加快卫生、教育、住房、医保、社保、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二)坚持优化布局,统筹城乡。
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战略性、导向性和约束性,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三)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节约型城乡建设推进实施机制,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提高现有空间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