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 格式:doc
- 大小:22.51 KB
- 文档页数:10
水质监测方案案例一、引言水质监测是确保水资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人类的生活、农业、工业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水质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虚构市的水质监测为背景,设计一份综合水质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标本次水质监测主要目标为:评估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情况,确保水源的安全稳定,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的饮水水源。
三、监测内容1.市区水源地水质监测:监测范围包括市区主要水源湖泊、河流等水体,覆盖整个市区的饮用水源地。
监测项目包括溶解氧、总氮、总磷、悬浮物、水温、PH值、电导率等指标。
2.市区饮用水厂出厂水质监测:监测饮用水厂出厂水的水质情况,确保出厂水达到相关标准。
监测项目包括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氨氮等指标。
3.市区自来水管网水质监测:监测自来水管网中的水质情况,确保供水过程不受二次污染影响。
监测项目包括细菌总数、铁锈、余氯、氯化物等指标。
四、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1.监测频次:市区水源地水质监测每季度一次,饮用水厂出厂水质监测每月一次,自来水管网水质监测每周三次。
2.监测点位:市区水源地水质监测选取3个典型水源湖泊和3个河流作为监测点位;饮用水厂出厂水质监测选择市区主要饮用水厂的出厂口作为监测点位;自来水管网水质监测选择市区主要自来水管网节点作为监测点位。
五、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1.水质样品采集:根据监测点位位置,采用现场采样和实验室采样相结合的方式,现场采样针对水体指标的实时监测,实验室采样进行精确分析。
2.水质样品分析方法:根据各项监测指标的特点,采用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溶解氧采用电极法测定,总氮和总磷采用高温消解光度法测定,浊度采用浊度计测定。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水质数据进行整理、校正和录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估水质状况。
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判定水质是否合格。
水质监测方案范文一、引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水的质量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旨在制定一份水质监测方案,以保障水质的安全和可持续。
二、监测目标水质监测的目标是评估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确定其是否达到特定的标准和要求。
监测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测有害物质:监测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有机物等,以确保其不超过相关标准限值。
2.监测水质指标:检测水中的各项指标,如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等,以评估水体的基本特性。
3.监测水生态系统:对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生态指标进行监测,以评估水体是否对生态环境有害。
三、监测方法水质监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具体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目标和实际情况确定。
以下是常见的水质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和采样容器,按照一定的频率和时间间隔进行采样。
采样时要避免外界污染和样品的自身变化。
2.分析方法:根据监测目标,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分析时要注意样品的制备和仪器的正确操作。
3.数据处理方法:对监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相应的水质指标和参数。
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和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监测频率水质监测的频率应根据水质状况、水体用途和监测目标确定。
通常,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常规监测:对水体进行定期的常规监测,以了解水体的基本特性和趋势变化。
可以每个季度或每年进行一次常规监测。
2.事件监测:在特定事件或活动期间,对水体进行增加监测频率的监测,以评估事件对水质的影响。
例如,在工业排污事件发生时,可以加大监测频率。
3.不定期监测:通过不定期的监测,对水体进行抽样监测,以研究特定问题或验证常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五、监测评估和报告监测数据的评估和报告是水质监测的最终目标。
对于监测数据的评估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标准和指标:将监测数据与相关的标准和指标进行对比,评估水质是否达到要求。
水质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水质是指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是衡量水体是否适合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和利用的重要指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水质监测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对水质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污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水资源和人民健康。
2. 原则:(1)科学性:制定方案需要遵循科学原理,并结合实际情况。
(2)全面性:监测内容需涵盖主要污染物质,并考虑不同季节和地域特点。
(3)及时性:监测数据需要及时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
(4)公正性:监测数据需公正客观,并定期公布。
三、监测内容1. 水质指标(1)化学需氧量(COD)(2)生化需氧量(BOD)(3)氨氮(NH3-N)(4)总磷(TP)(5)总氮(TN)(6)pH值2. 水体特征(1)水温(2)电导率(3)溶解氧3. 水体微生物指标(1)大肠杆菌群四、监测方法1. 采样方法:根据监测点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如表面水采样、底泥采样等。
2. 分析方法:根据监测指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如比色法、荧光法等。
3.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制成图表。
五、监测频次和区域划分1. 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和监测目的确定,一般为每月或每季度一次。
2. 区域划分:根据水资源利用情况和污染源分布情况,将监测点位划分为城市区、工业区、农村区等。
六、数据反馈与应对措施1. 数据反馈: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公布在官方网站上。
2. 应对措施:针对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加强监管力度。
七、人员和设备1. 人员:建立专业监测团队,包括采样人员、分析人员、数据处理人员等。
2. 设备:配备专业水质监测设备,如采样器、分析仪等。
八、预算1. 设备费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人员费用:根据团队规模和工作量确定。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三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一、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一)基础资料的收集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严重水力设施地点地等功能区。
(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裕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6)应尽大概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记.2、河流(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①在确定的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断面,②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设断面,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建物(取水口桥梁涵洞)水文站附近应设断面.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①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水质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水质监测的目的是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及时掌握水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水源和有关环境保护信息。
二、监测内容1.监测指标: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重金属等。
2.监测频次:根据水体的特点和监测指标的要求,确定监测频次,包括每日、每周、每月或每季度的监测频次。
3.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监测点位选择根据水环境质量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敏感区域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泛用性。
四、监测计划1.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时间、监测人员、监测设备等各项内容,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实施监测工作时,要遵循相关监测规范和工作流程,采取合理的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确保样品质量。
五、质量控制措施1.采用标准物质定量法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在监测过程中设置质控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分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防止污染和误差的产生。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整理,建立完整的数据库。
2.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评估,识别水质污染和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七、监测结果应用1.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向公众提供相关的水质和环境保护信息,增强公众对水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2.监测结果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决策,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八、监测报告撰写根据监测结果和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为相关单位和公众提供参考。
水环境监测方案范文一、引言水环境监测是为了评估水体的质量和保护水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通过监测水环境,可以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以及污染源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套全面有效的水环境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标1.检测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等。
2.评估水质的综合指标,如溶解氧、pH值、电导率等。
3.监测水体的温度、浊度等物理性质。
4.确定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包括各种营养盐的浓度。
5.检测水体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包括大肠菌群和藻类等。
6.监测水体中的特殊污染物,如药物残留、塑料微粒等。
三、监测方案1.监测计划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的频次、监测点位、监测指标、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等。
根据水体的特点和污染源情况,确定监测点位的分布和数量。
2.指标选择根据监测目标,选择适合的指标进行监测。
采用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中的水质指标,比如《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3.采样方法采样点位应具有代表性,根据水体的特点和污染源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点。
采用标准的现场取样方法,如使用专业采样装置采集水样,避免污染和畸变。
4.样品保存与运输采样完毕后,样品应迅速进行标注、封存和保存。
根据不同指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如冷藏、冷冻等。
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品的震动和温度变化。
5.样品处理与分析根据监测计划,对样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滤液、浓缩、分离等。
然后按照监测指标的要求,使用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如色谱法、光谱法等。
6.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绘制水质监测图表,了解水质变化趋势和污染源的影响程度。
对于超标的样品,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四、质量控制1.建立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控制手册等文件的编制,并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
2.定期进行标准曲线的校准,保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引入合格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质量验证,参与国家监测质量评估,提高监测结果的可信度。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是为了确保水体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利用,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有效的水质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建立监测目标和目标水质标准、选择监测参数和监测站点、制定采样和分析方法、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和评估监测结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
首先,制定水质监测方案前,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和目标水质标准。
监测目标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和社会需求而定,如监测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水质状况,检测特定的水污染物或水背景参数。
目标水质标准可基于国家或地方的法规、标准或国际公认的水质标准进行制定,以确保水质符合公共健康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要求。
其次,选择监测参数和监测站点是水质监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参数的选择应根据监测目标和目标水质标准来确定。
例如,如果目标是检测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那么监测参数可以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考虑水体的类型和特征,如湖泊、河流、地下水或城市供水管道等。
监测站点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位置,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制定采样和分析方法是水质监测方案的关键环节。
采样方法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采集的水样能够准确代表监测站点的水质状况。
采样频率和样品容量应根据监测目标和目标水质标准来确定。
分析方法应选择具有高准确性和高灵敏度的方法,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此外,对于一些特定的污染物,还可以使用现场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和监测。
第四,建立数据管理系统是水质监测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管理系统应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录入、有序存储和方便检索。
可以采用电子化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化管理和分析。
此外,还应建立数据报告和信息发布的机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最后,评估监测结果是水质监测方案的重要环节。
监测结果应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以确保水质监测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水质监测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水质监测方案,以确保水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水质监测是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监测水体中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水质问题。
2. 目标与范围本方案的目标是:- 监测并评估水体中的各项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 及时发现和报告水质异常情况;- 提供有关水环境的数据和信息;- 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
本方案的范围包括:- 用于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各类水体;- 监测点位的选择和布设;- 监测项目和频率;- 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
3. 监测点位选择和布设监测点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水体的类型和用途;- 水体的污染来源和潜在风险区域;- 地理分布的均匀性和代表性。
根据以上因素,确定监测点位的布设,确保能够全面覆盖监测范围,并涵盖各类水体和潜在污染源。
4. 监测项目和频率根据监测的目标和用途,选择相应的监测项目和频率。
常见的监测项目包括:- 水质指标:如溶解氧、pH 值、温度等;- 全氮和总磷:作为污染物的主要指标;- 有机物和重金属:对水体污染的评估重点。
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和水体特性进行确定。
常见的频率包括:每月、季度或者年度监测。
5. 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监测数据应按照标准的采样和分析方法进行收集,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收集到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水质标准进行对比,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
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应定期报告给相关部门和主管机构,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潜在的水质问题。
6. 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水质监测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监测过程中所涉及的数据和信息应严格保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7. 总结本方案为水质监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
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水质监测方案范文摘要:水质监测是保障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方案旨在设计一个综合的水质监测方案,以确保水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水质监测是评估水质状况和检测污染源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设计一个综合的水质监测方案,以确保水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监测目标本方案的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水质指标: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悬浮物等。
2.2污染物:监测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2.3微生物:监测水中的微生物指标,如大肠菌群、致病微生物等。
3.监测方法根据监测目标,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水质监测方法:3.1采样:根据不同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容器,如用玻璃瓶采集水样,并尽量避免样品的污染。
3.2实验室测试:使用标准化实验室测试方法进行水质分析,如色谱法、光谱法、化学计量法等。
3.3在线监测:使用传感器和仪器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如pH传感器、溶解氧仪等。
4.监测网络为了对水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监测点分布合理的监测网络至关重要。
监测网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网格设置: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合理设置网格,并在每个网格内设置相应的监测点,以保证监测结果的代表性。
4.2监测频率:根据水质的变化情况,设置合适的监测频率。
对于重要水源地和敏感区域,应增加监测频率,以保证及时发现和应对水质问题。
4.3数据共享: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将监测数据及时共享给相关部门,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环境管理和水资源保护。
5.质量保证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必须加强质量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5.1校准和质控: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并参与国家或地区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样本保存:对采集的水样进行正确保存,并在必要时进行二次测试,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第三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一、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一)基础资料的收集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6)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2、河流(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①在确定的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断面,②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设断面,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建物(取水口桥梁涵洞)水文站附近应设断面.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①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水质监测方案完整版水质监测是保障水源安全、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一套完整的水质监测方案可以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以下是一套完整的水质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标和范围1.监测目标:主要监测水源地、供水系统、工业废水排放点、环境水体等水体的水质状况,确定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水质标准。
2.监测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监测点位,并确保覆盖全面、典型和有代表性。
二、监测参数及方法1.监测参数:根据所监测水体的用途和污染源特点,确定监测项目,包括常规指标(如溶解氧、pH值、浊度、氨氮、总磷等)和特殊指标(如重金属、有机物、农药残留等)。
2.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规指标可以采用标准方法进行监测,特殊指标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
三、监测频次和时间1.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频次,包括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临时检测等。
2.监测时间:监测时间需要根据所监测水体的季节变化、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确保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监测装备和设备1.监测装备: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配备合适的监测装备,包括水质采样器具、分析仪器、数据记录器等。
2.检测设备: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包括光谱仪、质谱仪、电化学分析仪等,以满足对不同水质指标的检测需求。
五、质控和质量保证1.质控:制定严格的质控程序,包括对监测仪器设备的校准、对监测过程的抽样和分析操作的规范等,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量保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设立监测记录和报告的审核程序,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和解读,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六、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1.数据处理: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归档和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和计算方法,得出可靠的水质状况评价结果。
2.报告编制:编制监测报告,包括水质状况综述、数据分析和解读、问题分析和建议等,以供决策和管理部门参考。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案1. 引言水质监测是保障水体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水质监测方案,确保监测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目标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的目标包括: - 确保水质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处理速度; - 保证监测活动的可持续性。
3. 方案制定步骤3.1 确定监测指标确定监测指标是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的首要步骤。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如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等,以全面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和水质变化趋势。
3.2 确定监测点位在制定水质监测方案时,需要确定监测点位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代表性。
监测点位的选择应基于以下考虑因素: - 不同水体类型的覆盖范围; - 重点监测区域和受污染风险较高的区域。
3.3 确定监测频次监测频次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监测指标的变化速率; - 监测成本和资源投入; - 监测结果对决策的时效性要求。
3.4 确定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是确保监测准确性的关键。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来确定监测方法: - 监测指标的特点和要求; - 仪器设备的可用性和适用性; - 监测成本和人力投入。
3.5 确定数据处理方法水质监测得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以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决策。
数据处理方法应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等。
3.6 制定质量保证计划为确保水质监测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制定质量保证计划,包括: - 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计划; - 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 -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计划。
4. 案例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制定水质监测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下面以某城市的水质监测方案为例进行说明。
4.1 监测指标该城市的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PH值。
4.2 监测点位该城市的水质监测点位设在主要供水源、河流和湖泊等重点区域。
4.3 监测频次监测频次按照季度进行,每季度监测一次,并在特殊情况下增加监测频次。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一、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一)基础资料的收集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6)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2、河流(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①在确定的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断面,②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设断面,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建物(取水口桥梁涵洞)水文站附近应设断面.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①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水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和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环境监测成为保障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为了有效监测水质,制定水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意义。
1. 目标,建立健全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对水质的全面、准确监测。
2. 意义,及时了解水质状况,为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 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水量、水生态等多个方面。
2. 监测方法,采用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监测点位设置。
1. 城市供水源头,对城市饮用水水源进行定期监测,保障市民饮用水安全。
2. 工业排放口,对工业废水排放口进行定期监测,防止工业废水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3. 农田排灌水源,对农田排灌水源进行监测,保障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
4. 河流湖泊,对主要河流、湖泊进行定期监测,掌握水体整体状况。
五、监测频次和标准。
1. 监测频次,根据监测点位的重要性和水质变化情况,制定不同频次的监测计划,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性。
2. 监测标准,参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六、数据分析和应用。
1.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水质问题和趋势。
2. 应用措施,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保障水质安全。
七、质量控制和保障。
1. 质量控制,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保障措施,加强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监测报告和信息发布。
1. 监测报告,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2. 信息发布,将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监测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九、总结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是保障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监测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 引言水质监测是对水体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以评估水质是否符合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标准。
制定水质监测方案是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所必需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目标与范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旨在确保对水体中的重要污染物进行准确、可靠和持续的监测。
本方案适用于各类水体,如自然河流、湖泊、地下水以及工业和居民用水源。
本方案将覆盖常见的水质指标监测和采样方法。
3. 步骤3.1 确定监测目标在制定水质监测方案之前,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和目的。
常见的水质监测目标包括评估环境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监测水源供应的安全性等。
根据不同的目标,确定监测的污染物、监测频率和监测方法。
3.2 选择监测参数根据监测目标和国家或地区的水质标准,选择适当的监测参数。
常见的水质监测参数包括pH值、溶解氧、悬浮固体、氨氮、总磷、总氮等。
确保选择的参数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
3.3 设计监测网点根据水体特征和监测目标,合理设定监测网点。
监测网点应覆盖水体的不同区域和功能区,并考虑不同的水体类型和流域特征。
确定监测网点的数量和位置,并绘制监测网点的地理位置图。
3.4 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监测频率和监测参数,制定监测计划。
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频率表、监测参数表和监测方法说明。
根据监测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确定每个监测参数的采样频率和分析频率。
3.5 确定采样方法根据监测参数的要求和监测目标,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
常见的水质采样方法包括现场采样、固定点采样和自动采样。
确保采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采取适当的保存和保存样品的措施。
3.6 确定分析方法根据监测参数的要求和分析设备的可用性,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常见的水质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
确保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进行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
3.7 数据质量控制对于水质监测数据,必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水质监测的实施方案
水质监测是保障水环境安全、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为了有效监测水质,
保障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首先,确定监测指标。
水质监测的指标应包括常规监测指标和特殊监测指标。
常规监测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这些指
标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质状况;特殊监测指标则根据水体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确定,例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其次,确定监测频次和地点。
监测频次应根据监测指标和水体的特点确定,一
般来说,对于重点监测的指标,监测频次可以适当增加;监测地点应覆盖水体的重要部位,包括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水库、河流、湖泊等,确保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再次,确定监测方法和技术。
监测方法和技术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方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应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仪器,保障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最后,建立监测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
监测数据应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进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结合当地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水质目标,及时进行评估和预警,为水质改善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水质监测的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监测指标、监
测频次和地点、监测方法和技术、监测数据管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监测方案,才能有效监测水质,保障水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水质监测工作,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共同维护好我们的水环境。
水质监测方案完整版1水质监测方案完整版11.引言水质监测是保障水源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工作。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方案对于准确评估水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水质监测方案,以确保水质达标,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参考。
2.监测目标和范围本监测方案的目标是评估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含量、水质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提供水质改善措施的参考。
监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如重金属、硝酸盐、硫酸盐、有机物等;-水体中的生物学污染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水体的理化特性:如温度、溶解氧、pH值、电导率等。
3.监测方法和频率根据监测目标和范围,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水质监测:-采样方法:按照国际标准方法或相关行业标准采用现场采样或实验室采样的方法进行;-化学分析方法:采用标准的化学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生物学分析方法:采用培养方法、PCR方法以及生物传感器等;-理化特性监测方法:采用仪器设备进行在线监测或者现场检测仪器进行测试。
监测频率视监测对象的特性而定,常见的监测频率为:-水质监测:每月至少监测一次,对于重点水源区的水体,可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化学污染物监测:根据对于化学污染物的特性和监测结果需要,进行定期或灵活监测;-生物学污染物监测:根据水体卫生安全需求,定期或灵活监测;-理化特性监测:可选择在线监测仪器进行定时监测,并配合定期的采样分析。
4.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估。
具体措施如下:-现场操作:监测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样和分析;-校正和质控样品:采用标准物质进行仪器的校正和质控样品平行测定,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部质量控制:每个样品进行重复测试,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参比方法:与其他实验室进行交叉验证,对数据进行对比和修正;-数据回顾和分析: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数据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质监测是保护水资源、预防水污染、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为了有效地监测水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一套水质监测方案,并从样品采集、检测方法、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的目的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水质情况,及时发现水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具体目的包括:1.监测水质的变化趋势,掌握水质波动规律;2.及时发现水质超标现象,做出处理;3.评估水质改善效果,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4.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在制定水质监测方案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方案应符合科学原理,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监测;2.综合性:考虑监测的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对水质指标进行综合监测;3.时效性:监测方案要及时响应,能够捕捉水质变化的及时性;4.可操作性:方案应易于操作,提高监测效率;5.经济性:考虑成本因素,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
三、水质监测方案的内容1.监测目标和指标的确定首先需要确定监测的目标和指标。
监测目标包括水质优劣评价、污染源识别、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等。
监测指标包括化学氧化-需氧量(COD)、总氮、总磷、重金属等常规水质指标,以及微生物指标、有机物指标等。
2.监测点位的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指标的需求,在水体中选择不同的监测点位。
通常会选择代表性的水域、污染源附近的监测点位,以及水质受影响较大的区域。
3.样品采集和保存根据不同的监测指标,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样品保存方式。
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损坏样品,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检测方法和频次根据监测指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对于常规指标可以采用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方法;对于微生物指标可以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等方法。
此外,还需确定监测的频次,通常需要定期监测,比如每月监测一次。
5.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生成监测报告。
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水质状况,发现问题和趋势。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是人体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和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饮食健康和生活环境,而水质污染则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提高水质,保障人们的健康,必须对水质进行监测。
因此,制定水质监测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水质监测的目的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水库、河流、地下水、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等各种水源的水质状况,及时掌握水质情况,发现水质污染,制定措施,及时治理水质污染,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水质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水库、河流、地下水、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等。
水库和河流水体是城市和农村主要的用水来源,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也需要进行监测,而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进行监测。
1. 现场监测法:采集不同水样,采用不同的检测仪器,由专业的水质监测人员现场分析,检测数据准确,对水质污染的程度可以快速了解。
2. 实验室监测法:将采集到的水样通过样品前处理、试剂添加等处理方式最终获得结果。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更加准确和详细的检测数据。
3. 样品共享监测法:指几个单位共享同一水体的监测数据,相互比对,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四、水质监测指标水质监测指标通常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三类。
1. 物理指标:水体中的温度、浑浊度、气味等。
2. 化学指标:水体中的硬度、PH值、是否含重金属、氨氮、有机物等。
3. 生物学指标:水体中的细菌数量、水质中微生物含量等。
1. 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污染措施。
2. 为水质监测工作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判读的正确性。
3. 加强对于水质监测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未经许可擅自排放污水或向水体注入有害物质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4. 加强对于水质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质保护意识,引导每个人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减少水污染的可能性。
综上,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对于保障人类的饮食健康和生活环境,以及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质监测方案完整版一、背景概述水质监测是对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的过程,旨在保障水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本方案旨在完整介绍水质监测的目的、方法、指标及频次。
二、目的1.对水体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了解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2.评估水体是否符合相关水质标准和环境要求。
3.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和修复水体污染。
4.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指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三、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采样应在每个监测站点代表性位置进行,避免人为干扰。
应使用专业采样器具,避免任何外部污染。
每次采样应收集足够数量的样品,确保能够进行多次检测和重复验证。
2.检测方法根据监测的目的和指标要求,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悬浮物、溶解性无机物和微生物浓度等。
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试剂进行检测。
3.数据分析方法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和分析。
常见的方法包括均值计算、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根据监测结果,判断水体的健康状况和趋势变化。
同时,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进一步理解和解释水质变化的原因。
四、监测指标及频次1.水温监测水温是衡量水体热量状态的重要指标,对水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具有重要影响。
应定期监测水温,观察其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趋势。
频次:每日监测。
2.pH值监测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性的指标,可用于评估水体的酸碱程度和水质状况。
应定期监测水体的pH值,了解其酸碱度变化情况。
频次:每周监测。
3.溶解氧监测溶解氧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量,是衡量水体中生物呼吸和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
应定期监测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评估水体的氧气供应状况。
频次:每月监测。
4.化学需氧量监测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有机物氧化分解能力的指标,可以反映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和分解程度。
应定期监测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评估水体的有机污染程度。
1 / 8第三节水质监测方案得制定一、地面水质监测方案得制订(一)基础资料得收集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得有关资料,主要有:(1)水体得水文、气候、地质与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得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得水情;河流得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得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得资源现状与水资源得用途;饮用水源分布与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得水质资料等。
(二)监测断面与采样点得设置在对调查研究结果与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基础上,根据监测目得与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与采样点。
1、监测断面得设置原则在水域得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得主要居民区、工业区得上游与下游。
(2)湖泊、水库、河口得主要入口与出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得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2 / 8(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与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得河口处;受潮汐影响得河段与严重水土流失区。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得出入口处。
(6)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2、河流(1)监测断面得设置原则:①在确定得调查范围得两端应布设断面,②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设断面,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建物(取水口桥梁涵洞)水文站附近应设断面、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削减断面。
①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得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得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②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得数目应根据城市得工业布局与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
断面得位置与废水排放口得距离应根据主要污染物得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与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 处、③消减断面3 / 8指河流受纳废水与污水后,经稀释扩散与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其左中右三点浓度差异较小得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得河段上、水量小得小河流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为了取得水系与河流得背景监测值,还应设置背景断面、这种断面上得水质要求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得影响,应设在清洁河段上、注:当污染物排入河流中后,并不就是立即完全混合,要经过一段距离才能达到完全混合,一般可以根据河水呈现得不同特点将河流分为上游河段混合过程段充分混合段、(画图)上游河段:排放口上游得河段,混合过程段:排放口下游至充分混合以前得河段, 充分混合段: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得河段、其中最重要得就是确定混合过程xxxxl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到岸边得距离u----x方向流速(断面平均流速) g----重力加速度H----平均水深I----河流底坡或地面坡度(2)断面上采样点得布设: ①断面垂线得确定水面宽小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为100-10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中泓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4 / 8水面宽大于1500m时,至少要设置5条等距离采样垂线; (较宽得xx应酌情增加垂线数、)在利用以上规律布设垂线时,河流得断面必须就是矩形或接近于矩形,如果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得位置,适当调整垂线得位置或数目、②采样点得布设当水深小于或等于5m时,只在水面下0、3-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3-0、5m处与河底以上约0、5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5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3-0、5m处一点,河底以上约0、5m处一点水深处一点;(水深超过50m时,应酌情增加采样点数、)注:三级得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样、思考:监测一段河流需要测试水样数量就是非常庞大得(10*5*4*25*3*5),如何设计出一套标签,将各个样品区分开来、3、xx水库监测断面得设置对不同类型得湖泊水库应区别对待、为此,首先判断湖库就是单一水体还就是复杂水体;考虑汇入湖库得河流数量,水体得径流量季节变化或动态变化,沿岸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扩散与自净规律生态环境特点等、然后按照前面讲得设置原则确定监测断面得位置:(1)监测断面得设置原则:①在进出湖泊水库得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②以各功能区(如城市与工厂得排污口饮用水源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设置弧形监测断面、③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得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5 / 8(2)采样点位得确定对于湖库监测断面上采样点位置与数目得确定方法与河流相同、如果存在间温层,应先测定不同水深处得水温溶解氧等参数,确定成层情况后再确定垂线上采样点得位置、监测断面与采样点得位置确定后,其所在位置应该有固定而明显得岸边天然标志、如果没有天然标志物,则应设置人工标志物,如竖石柱打木桩等、每次采样要严格以标志物为准,使采样得样品取自同一位置上,以保证样品得代表性与可比性、可考虑用方格布点法设采样点、①垂线布设a、大型xx水库:污水排放量<50000m3/d一级1-2、5km2二级1、5-3、5km2三级2-4km2污水排放量>50000m3/d一级3-6km2 二三级4-7km2b、小型xx水库:污水排放量<50000m3/d一级0、5-1、5km2二三级1-2km2污水排放量>50000m3/d0、5-1、5km2 ②采样位置水深<5m水面下0、5m处,但距底不应小于0、5m 5-10m水面下0、5m处,距底0、5m处各取一个点10-15m水面下0、5m处,水深10m处,距底0、5m处各取一个点>15m水面下0、5m处,斜温层上下,距底0、5m处各取一个点(三)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得确定6 / 8为使采集得水样具有代表性,能够反应水质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变化规律,必须确定合理得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一般原则就是: (1)对于较大水系干流与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与贫水期,每期采样两次、流经城市工业区污染较重得河流游览水域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2)潮汐河流全年在丰枯平水期采样,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与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3)排污渠每年采样不少于三次、(4)设有专门监测站得湖库,每月采样一次,全年不少于12次、其她湖泊水库全年采样两次,枯丰水期各一次、有废水排入污染较重得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可以瞧到进行地表水体监测时,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考虑:宏观定位:在一条河流上确定要监测得河段中观定位:在确定得河段上再确定要采样得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微观定位:在各自得断面上确定采样点位、例:涟源地区一座山底得煤炭资源特别丰富,有两家煤矿,黄禾岭煤矿与利民煤矿,由于煤矿中铁含量大,使得排放出来得污水含有大量得铁得氧化物,污染了山下得河流与稻田,通过监测,最后找到了事故得责任者、二、水污染源监测方案得制定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源、医院污水源与生活污水源等。
在制订监测方案时,首先也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查清用水情况、废水或污水得类型、主要污染物及排污去向与排放量,车间、工厂或地区7 / 8得排污口数量及位置,废水处理情况,就是否排入江、河、湖、海,流经区域就是否有渗坑等。
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监测点位,选定采样时间与频率、采样与监测方法及技术,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与实施计划等。
瞬时水样:有些工厂得生产工艺过程连续恒定,废水中得组分与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这时可以用瞬时采样得方法。
平均混合水样: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为一昼夜或一个生产周期),每隔相同得时间分别采集等量得水,然后混合均匀而组成得水样。
平均比例混合水样:即在一段时间内,每隔相同得时间分别采样,然后按相应得流量比例混合均匀而组成得水样;或在一段时间内,流量大时多取,流量小时少取,然后将所取水样混合均匀。
(一)采样点得设置1.工业废水(1)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第一类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汞、镉、砷、铅得无机化合物,六价铬得无机化合物及有机氯化合物与强致癌物质等。
(2)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二类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铜、锌、氟得无机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等。
(3)已有废水处理设施得工厂,在处理设施得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为了解废水处理效果,可在进出口分别设置采样点。
(4)在排污渠道上,采样点应设在渠道较直、水量稳定,上游无污水汇入得地方。
(二)采样时间与频率8 / 8工业废水得污染物含量与排放量常随工艺条件及开工率得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故采样时间、周期与频率得选择就是一个比较复杂得问题。
由于废水得性质与排放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无论就是天然水水质还就是工业企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得水质在不同时间里也往往就是有变化得。
采样时间与频率得选取主要也应根据分析得目得与排污得均匀程度。
一般说来,采样次数越多得混合水样,结果更加准确,即真实代表性越好。
为了使水样有代表性,就要根据分析目得与现场实际情况来选定采样得方式。
通常,水样采集得方式有瞬时水样、平均混合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等。
一般情况下,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隔半小时或1小时采样1次,将其混合后测定污染物得平均值。
如果取几个生产周期(如3-5个周期)得废水监测,可每隔两小时取样1次。
对于排污情况复杂,浓度变化得废水,采样时间间隔要缩短,有时需要5-10分钟采样1次,这种情况最好使用连续自动采样装置。
对于水质与水量变化比较稳定或排放规律性较好得废水,待找出污染物浓度在生产周期内得变化规律后,采样频率可大大降低,如每月采样测定两次。
城市排污管道大多数受纳10个以上工厂排放得废水,由于在管道内废水已进行了混合,故在管道出水口,可每隔1小时采样1次,连续采集8小时,也可连续采集24小时,然后将其混合制成混合样,测定各污染组分得平均浓度。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向国家直接保送数据得废水排放源规定:工业废水每年采样监测2-4次;生活污水每年采样监测2次,春夏季各一次;医院污水每年采样监测4次,每季度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