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内容提要:

1、概述

2、主要研究内容

3、主要研究方法

4、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展望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指以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为主的一组疾病。

二、研究范围与任务

1、我国目前NCD 主要研究领域

1.肿瘤流行病学

指恶性肿瘤,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2.心脑血管病流行病学

主要包括脑血管意外、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等

3.慢性肺疾患流行病学

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

4.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情感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等5.糖尿病流行病学

包括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

6.其他

如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等

2、NCD流行病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这类疾病的分布及其变化

2)揭示危险因素及其引起疾病发生的机制

3)提出并评价预防策略和三级预防措施

(二)我国流行概况

1.NCD在总死亡中占绝大部分

2.发病人数多,发病增长速度较快

3.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

(三)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NCD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NCD是丧失劳动能力、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造成残疾的重要原因

3.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4.在发展中国家NCD发病的上升趋势未得到有效遏止

第二节主要研究内容

分布

病因

预防策略和措施

防治效果评价

一、病因研究

是NCD流行病学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

(一)主要的危险因素

1.吸烟;

2.饮酒;

3.膳食因素和肥胖;

4.缺少体力活动;

5.病原体感染;

6.遗传与基因因素

二预防策略与措施研究

双向预防策略

①全人群策略

②高危人群策略

预防措施

①公共卫生措施

②临床措施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一、经典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三)实验性研究

二、行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行为流行病学的概念

行为流行病学(behavioral epidemiology)是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群中行为和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行为干预,以减少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学科。

(二)行为流行病学主要研究

1引起疾病发生和影响健康状态的行为因素;

2这些行为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决定因素;

3维持健康行为和减少危险行为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4行为干预

三、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

1、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阐明和解决卫生服务中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2、卫生经济学研究内容

(1)宏观经济政策对卫生事业的影响

(2)卫生筹资、利用和费用控制

(3)卫生经济学评价:

3、卫生经济学评价的几个概念:

1)成本(cost);耗费公共和私人的全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2)直接成本(direct cost);

3)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

4)效果(effectiveness);卫生服务产出的一切结果,包括可以用各种指标表示的结果

5)效益(benefif);用货币表示的卫生服务产出的有用结果

6)效用(utility)人们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的满意程度。可以用生命或生活质量指标的变化来表示,如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 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一种调整的期望寿命,用于评价和比较健康干预。

如果健康的生活了一年则记为1; 如果死亡则记为0; 如果是伤残则根据适当的标准记为0~1之间的数字。

如果经过诊断,认为一位患者可以以现在有疾病的状态生存10年。假设这位患者可以选择完全健康但是生存的时间将会减少为8年,则该患者今后10年将被认为是8个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

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成本效益分析

NCD研究中常用

效益成本比率(benefit-cost ratio)法

即卫生服务效益现值总额(B)与成本现值总额(C)之比(B/C)

四、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概念

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1998年提出human genome epidemiology, HuGE)是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基因或基因变异及其相应编码的产物)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交叉的前沿领域。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现代遗传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发展的结果, 也符合流行病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Human Genome Epidemiology)研究方法

1.基因组信息标志

2.核酸操作技术

3.蛋白质技术

4.细胞技术

5.染色体技术

(三)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的应用

1.评估不同人群中NCD相关的某种或某些基因变异的分布情况,包括突变率、突变模式及其与遗传的关系等等。

2.分析某些基因变异对不同人群中NCD发生的危险性并评估其程度。

3.评估不同人群中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等相互作用及其与NCD发生的关系。

4.在不同人群中开展NCD基因组信息标志检测试验的实用性、可靠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第四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展望

我国社区NCD防治基础

1、社区NCD防治有法律保证与政策支持

2、建立了全国性的NCD防治网络,为深入进行社区防治打下了组织基础。

3、训练了一支社区NCD防治骨干队伍,集中了一批高层次的专家,提供了人才基础

4、在NCD防治方面,取得了一批既具有实践价值又具有理论意义、学术水平的成果,为全面进行社区NCD防治奠定了工作与学术基础。

社区防治具备的三大优势:

①社区管理形式适合我国国情、社情:

②综合防治顺应我国民情:

③社区防治发扬了我国传统:

目前存在的困难:

1、支持社区NCD防治的政府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

2、全国各地的防治网络的规划不尽一致,工作进度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

3、专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防治措施的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不足;

4、资金筹措渠道需要拓宽,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等等。

预防医学专业《 流行病学 》试卷第4套

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试卷(4) (卷面100分,占总成绩_____ %) 考试日期:200 年月日 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 题号一二总分 得分 登分人核分人 单项选择题(共100题,每题 1分,共 100分。) 【A型题】 1.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B) A. 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B. 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C. 它可以评价药物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D. 它可以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E. 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2. 目前,流行病学可以概括为:(C) A. 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治对策的学科 C. 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治对策的学科 D.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防治对策的学科 E. 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治对策的学科 3.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D) A. 病人 B. 非病人 C. 病原携带者 D. 人群

E. 个体 4.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E) A. 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 B. 疾病的病因 C. 疾病的防治措施 D. 流行病研究方法 E. 以上均是 5. 综合地进行疾病“三间分布”描述的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是B A. 出生队列研究 B. 横断面研究 C. 移民流行病学 D. 血清流行病学 E. 遗传流行病学 6. 为了探讨某一疾病在不同国家人群中的发病率差异是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所致,用下列哪种方法最合适C A. 遗传流行病学 B. 血清流行病学 C. 移民流行病学 D. 描述流行病学 E. 理论流行病学 7. 不同地区的粗死亡率不能进行直接比较,因为C A. 不同地区发病率水平不一样 B. 不同地区环境因素不一样 C. 不同地区人口年龄构成不一样 D. 不同地区医疗诊治水平不一样 E. 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一样 8. 某医院心血管内科2005年和2006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数分别101人和121人,那么和2005年相比D A. 2006年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死亡危险性更大 B. 2006年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抢救失败的情况更为严重 C. 心肌梗死死亡危险的增加不会有统计学意义 D. 所有资料不能判断该科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频率的升降 E. 以上均不对 9. 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断其流行强度A A. 散发 B. 暴发

传染病免疫测试题

初二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测试题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评价等级:______ 一、选择题: 1、既是传染病传染源又是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是() A、患乙型肝炎的人 B、体内带疟原虫的文字 C、消化道传染病人用的水杯 D、家里的狗和猫 2、某健康人感染了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以后,该病人可称为() A、易感人群 B、传播途径 C传染源 D、体质较差的人 3、一切人员入境时都要进行检疫,其目的是() A、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 D计划免疫 4、某地曾一度流行丙型肝炎,经查实,是由于输入不洁净的血液所致,这些不洁净的血液属于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寄生物 5、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A、隔离,不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 B、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C、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抵抗能力 D、对患者早诊断,早治疗 6、经诊断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下列措施,这些措施中属于 控制传染源的一项是() A、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B、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 C、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 D给附近居民进行预防注射 7、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停止进口一切血液制品,这是为了() A、消灭传染源 B、消灭病原体 C、控制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8、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抓住主要环节。对麻 疹和脊髓灰质炎预防的重点是() A、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人群 C、控制传染源 D、A和C 9、20XX年上半年发生在一些国家的高治病性“禽流感”是一种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危害极大。 为控制其流行性,在发现禽流感的地区处死所有家禽,这一措施属于() A、消灭病原体 B、保护易感者 C、控制传染源 D、切断传播途径 10、以下方式中不可能引起艾滋病传染的是() A、握手 B、输血 C、毒品注射 D、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 11引起下列传染病的病原体,错误的是() A、艾滋病,HIV B、SARS,“非典”病毒 C、禽流感,鸡、鸭等家禽 D、淋病,林球菌 12、人体保卫自身的第三道防线是()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B、皮肤和黏膜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D、胸腺、脾脏和淋巴结 13、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吞噬细胞的作用 B、溶菌霉的作用 C、皮肤的保护作用 D、打预防针预防疾病 14、与其他几项免疫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泪液、唾液中溶菌霉的杀菌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15、人体的各种消化液中既有免疫作用又有消化作用的是() A 、胰液 B、胆汁 C、、唾液 D、肠液 16、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 B、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C、它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有长有短 D、能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所有病原体 17、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婴儿从母体内获得抗体 B、甲肝患者愈后不再感染该病 C、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泪液和唾液中溶菌霉的杀菌作用 18、麻疹病毒对人体来说是()①抗原②抗体③传染源④病原体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9、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一般是一种() A、天然抗原 B、经处理的抗体 C、天然抗体 D、经处理的抗原 20、下列对免疫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是生来就有的 B、人体对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 C、免疫是后天得到的 D、计划免疫是获得免疫力的唯一一种途径 21、下列哪种情况不是免疫?() A、不能给A型血的人输入B型血 B、注射抗生素消灭病原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除异物 D、移植眼球不能成功 22、当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异常细胞的功能异常时,有可能使人() A、患流行性传染病 B、患某种遗传病 C、发生肿瘤 D、以上都有可能 23、下列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患过腮腺炎的人以后不再患腮腺炎 B、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C、给肠炎患者注射青霉素 D、给山区人民供应碘盐预防甲状腺肿 24、药物过敏属于() A、抵抗抗原入侵的功能过高 B、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的功能异常 C、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异常 D、A和C两项 25、被移植入体内的他人器官相当于() A、抗体 B、抗原 C、计划免疫 D、特异性免疫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26、人体某部位出现炎症时,白细胞增多,这种现象在免疫类型上属于_________免疫,在免疫

第十八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十八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的定义为进行性的、不能自然痊愈及很少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般简称为慢性病,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CDC全国慢性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关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在广义定义的基础上,可以预防的并造成显著的发病、死亡和费用负担的疾病。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癫痫、口腔疾病、骨质疏松症、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Alzheimer 病和铁超负荷(Iron Overload)。2001年我国第二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学术会议征文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痴呆等。归纳起来,慢性病一般指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大多数病因不明,这些疾病的自然病程较长,即从接触致病因子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结局的过程长,造成的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大,但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进展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增加,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以糖尿病为例,1979年的患病率为1.01%,1994年达到2.50%,1995-1999年全国的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3.62%,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 6.28%。同时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也处于上升趋势。WHO预测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死亡原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58%上升到79%,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慢性病的人群干预研究说明了慢性病的预防效果良好,美国通过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高血压、增加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的干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我国天津市慢性病干预的卫生经济学分析显示,干预的前两年投入大于收益,第三年开始收益大于投入,第四年成本效益为1:4.98,干预期间的综合成本效益为1:2.48。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干预研究工作基础薄弱,对慢性病的干预理论和方法不熟悉,缺乏基于人群(社区)的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干预计划,为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急需在人群(社区)中广泛开展慢性病的现场调查研究和干预工作。

流行病学练习题2016

1.较公认的流行病学定义是 A.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及制定预防对策的科学。 B.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科学 C.预防医学中的一门方法学 D.研究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预防对策的科学 E.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如何防治疾病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疾病 B.病人 C.人群 D.无病的人 E.尚未发病的处于某病潜伏期的人群 3.流行病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中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例分析 D.描述法 E.分析法 4.下列哪种研究方法不属于描述性研究 A.病例报告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生态学研究 E.纵向研究 5.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是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 E.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6下列那种说法正确,流行病学是: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C只研究疾病的预防 D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E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7流行病学研究中所指的群体是 A只限于一个家庭 B .只限于非病人 C .一定范围内的人群 D .只限于全人类 E .只限于病人 8 流行病学的特征 A 群体特征 B预防为主的特征 C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D对比的特征 E 以上均是

9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以上均是 10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是指:A疾病伤害健康 B病人高危人群一般人群 C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伤害 D 死亡患病伤残 11 流行病的的三个阶段是指 A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筛查病人、确诊病人、治疗病人

第四章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四章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一、多选题 1.下列哪些因素为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 A.不合理膳食 B.缺乏体力活动 C.营养不良 D.遗传因素 E吸烟 2.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包括() A.高钠、低钾膳食 B.超重肥胖 C.过量饮酒 D.遗传因素 E.长期经神紧张 3.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的诊断中具有如下哪些优势() A.检查不受进食影响 B.检查结果稳定 C.检查费用低 D检查不受时间限制 E患者依从性好 4.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 A.膳食不平衡 B.遗传 C.超重、肥胖 D.体力活动不足 E.饮酒 5.有关胰岛素抵抗的概念正确的包括( ) A.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

B.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C.常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D.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IGT E.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6.IGT伴有如下哪几项易发展为糖尿病( ) A.原IFC≥5.Ommol/L B.餐后2h血糖≥9.4mmol/L C. 餐后2h血糖≥7.8mmol/L D.空腹胰岛素水平增高 E.腹型肥胖 7.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A.冠心病 B.高血压 C.肾衰 D.糖尿病足 E.致盲 8.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哪几型() A.心绞痛 B.心肌梗死 C.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D.缺血性心肌病 E.猝死 9.发生心肌梗死可能有如下哪些临床表现() A.剧烈持久疼痛 B.无自觉症状 C.症状很轻 D.休息、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 E.确诊需要靠心电图和血清酶学 10.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A高血压. B血脂异常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肺结核B.贫血C.麻疹D.结膜炎 2.预防传染病传播的宣传图画中,下列哪一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生物媒介传播属于()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前三项都是 4.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 A.皮肤和黏膜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D.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5.在下列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方式中,能被感染艾滋病的是 A.握手B.拥抱C.输患者的血D.共同进餐6.由病原体引起的并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下列各组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A.肺结核与乙肝B.近视眼与色盲C.坏血病与肿瘤D.高血压与贫血7.下列疾病中属于遗传病的是 A.艾滋病 B.感冒病 C.白血病 D.色盲病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基本环节的是()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易感人群 9.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寄生虫 10.以下列方式与艾滋病患者接触,不会导致感染艾滋病毒的是 A.握手 B.共用注射器 C.不安全性行为 D.婴儿哺乳 11.下列不属于 ...传染病的是 A.糖尿病 B.狂犬病 C.肺结核 D.蛔虫病 12.下列有关蛔虫和蛔虫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蛔虫属于线形动物

B.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适于寄生生活 C.蛔虫病是遗传病 D.饭前便后洗手可预防蛔虫病 13.疟疾由侵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致死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治疗疟疾效果显著,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传染病疟疾的传染源 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C.消灭传播疟疾的蚊子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疟疾属于寄生虫性传染病新课标第一网 1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皮肤的完整和卫生,因为皮肤是保卫人体的()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D.特异性免疫15.下列选项中,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和粘膜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C.淋巴结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16.幽门螺旋杆菌能损伤胃赫膜造成胃炎和胃溃疡,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人,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幽门螺旋杆菌与酵母菌都属于细菌 B.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不是传染病 C.聚餐使用“公筷”可以防止传染幽门螺旋杆菌 D.抗生素对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没有效果 17.“水痘”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我校有部分班级的少量学生一旦患了“水痘”,学校要求立即开窗通风,并用消毒液消毒,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D.消灭传染源 18.我国已经研制出的H7N9禽流感疫苗,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疫苗和这种免疫方式属于()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C.抗体,特异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19.下列关于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成虫在人体内交配、产卵 B.幼虫在纹沼螺体内繁殖,并进一步发育 C.虫卵在水中孵化成幼虫 D.幼虫从体内逸出,钻入人体发育成成虫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五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练习题(无答案)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A. 狂犬病 B. 巨人症 C. 心脏病 D. 白化病 2. 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这是因为疫苗() A. 能直接杀灭病原体 B. 能促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C. 本身是抗体,能特异性吞噬抗原 D. 是一种抗生素,注射后能增强抵抗力 3.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出的部分法定类型传染病。叙述正确的是() A. 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通过血液进行传播 B.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流感病毒 C. 注射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注射的疫苗属抗体 D. “防疫人员穿着隔离服”属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4.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 A. 抗原 B. 抗体 C. 疫苗 D. 溶菌酶 5.在接触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时,医护人员需穿着防护装备,这一措施属于() A. 保护易感人群 B. 控制传染源 C. 切断传播途径 D. 清除病原体 6.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皮肤的保护作用 B. 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C. 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D.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7.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是 A. 艾滋病患者 B. 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 C. 吸食和静脉注射毒品的人 D. 所有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 8.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 A. 锻炼身体 B. 计划免疫 C. 控制传染源 D. 讲究个人卫生 9.下列各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菌 B.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C.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D.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副高级)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 制(副高级)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悉健康促动与健康教育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 与食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项目设计、实施、督导、考核与评估 的理论和技术; 2.熟练掌握慢病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平衡膳食、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酗酒等,以及伤害相关行为的干预理论与技术; 3.熟悉或了解常见慢性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和康复理论。 (二)相关知识 1.熟悉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传播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人口学 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悉《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3.了解心理学、内科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4.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专业实践水平 1.参与制订本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计划;

2.能与不同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慢性病 社区综合干预及伤害防制,指导基层医师在人群中展开相关危险因素 的健康教育; 3.参与本地区人群的死亡(含死因)、发病和患病、行为危险因 素监测,利用监测资料评价干预效果,通过有效途径向各业务部门和 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监测结果及政策建议。 4.对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防制过程 提出所需的生化检验、仪器检测、健康监测项目,并能对血压、血脂、血糖、等结果实行分析。 三、学科新进展 1.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了解健康促动、社区综合干预、行 为医学、社会市场学、传播学等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 2.了解慢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 疾患、伤害以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干预评价等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3.了解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新履约进展及世界 卫生组织《饮食、身体活动和健康世界战略》、《伤害监测指南》、《伤害社区调查指南》等实施进展。 2.对相关学科近年进展有一定了解。 附本专业病种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糖尿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内容提要: 1、概述 2、主要研究内容 3、主要研究方法 4、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展望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指以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为主的一组疾病。 二、研究范围与任务 1、我国目前NCD 主要研究领域 1.肿瘤流行病学 指恶性肿瘤,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2.心脑血管病流行病学 主要包括脑血管意外、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等 3.慢性肺疾患流行病学 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 4.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情感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等5.糖尿病流行病学 包括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 6.其他 如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等 2、NCD流行病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这类疾病的分布及其变化 2)揭示危险因素及其引起疾病发生的机制 3)提出并评价预防策略和三级预防措施 (二)我国流行概况 1.NCD在总死亡中占绝大部分 2.发病人数多,发病增长速度较快 3.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 (三)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NCD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NCD是丧失劳动能力、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造成残疾的重要原因 3.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4.在发展中国家NCD发病的上升趋势未得到有效遏止 第二节主要研究内容 分布 病因 预防策略和措施

防治效果评价 一、病因研究 是NCD流行病学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 (一)主要的危险因素 1.吸烟; 2.饮酒; 3.膳食因素和肥胖; 4.缺少体力活动; 5.病原体感染; 6.遗传与基因因素 二预防策略与措施研究 双向预防策略 ①全人群策略 ②高危人群策略 预防措施 ①公共卫生措施 ②临床措施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一、经典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三)实验性研究 二、行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行为流行病学的概念 行为流行病学(behavioral epidemiology)是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群中行为和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行为干预,以减少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学科。 (二)行为流行病学主要研究 1引起疾病发生和影响健康状态的行为因素; 2这些行为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决定因素; 3维持健康行为和减少危险行为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4行为干预 三、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 1、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阐明和解决卫生服务中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2、卫生经济学研究内容 (1)宏观经济政策对卫生事业的影响 (2)卫生筹资、利用和费用控制 (3)卫生经济学评价: 3、卫生经济学评价的几个概念: 1)成本(cost);耗费公共和私人的全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2)直接成本(direct cost);

传染病流行病学

1.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流行过程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科学。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特点:(1)每个传染病病例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2)传染病患者感染后产生免疫力;(3)病原携带者可作为传染源;(4)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流行动力学不同;(5)控制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效益不同 2.病原体(pathogen):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3.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定位: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点。 4.致病力(pathogenicity):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致病力可用所有病例数与所有感染数的比值来表示。 5.传染力(infectivity):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常用续发率和最小感染量表示。最小感染量:引发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体的数量。 6.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损害人体器官组织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常用严重病例数或死亡数与所有病例数的比值来表示。 7.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病原体的抗原作用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促使其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8.耐药性变异:指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种药物不敏感或耐受菌株,这种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 9.宿主(host):指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即指能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统称。 10.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过程是个体现象,也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11.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为感染谱。传染病的感染谱有三类: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 12.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统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3.传染源(source/reservoir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4.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如传染期短的疾病,续发病例成簇出现;传染期长则续发病例陆续发生,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15.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潜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预防和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并规范所涉及的慢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当前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组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 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种类: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营养代谢性疾病: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恶性肿瘤(癌):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精神类疾病: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危险因素: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环境因素: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在慢病的防治中,预防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 成为中国主导疾病:中国卫生部于2005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本次调查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汇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和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病人是传染源B.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乳汗等体液传播C.HIV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D.HIV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2015年,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蔓延.该病毒是由蚊子传播的.母亲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致胎儿小头畸形.以下有关寨卡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寨卡病毒结构简单,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寨卡病毒属于传染源 C.侵入人体细胞的寨卡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体 D.消灭蚊子可以切断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 3.人类的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A.B.C.D. 4.疟疾由浸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块、范围广、致死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治疗疟疾效果显著,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澶染病疟疾的传染源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控制传染源C.消灭传染疟疾的蚊子属切断传播途径D.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属保护易感人群 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但我们不能因此歧视艾滋病患者.红丝带行动告诉我们,下列与艾滋病患者的哪些接触行为不会被感染() ①交谈②共餐③握手④共用注射器⑤拥抱⑥被蚊子叮咬⑦一起学习⑧性接触.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6.最近,部分国家出现了一种新型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下列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建议广大民众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B.许多科研机构积极行动,努力研制对该病的疫苗 C.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 D.对医院、火车站、机场等重点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7.艾滋病被称为“人类的杀手”,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至今人类还没有找到根治该病的办法.从理论上讲,研制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是根除该病的最好对策,该对策的作用在于()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D.探究病毒结构 8.我市某校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四十年”的健身倡议,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促进抗体产生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高二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2、教学难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

《传染病学》试题和答案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A1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A , B ,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 最佳答案。 (共50题,每题1分) 1、 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 A 、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 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A 、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F 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3、 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 灭螺 B 、普治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4、 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 乙胺嘧啶25mg 每周1次 B 、氯喹0.3g ,每周1次 C 、 哌喹0.6g , 2?4周1次 5、 6、 7、 甲氟喹0.25g ,每周1次 E 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内毒素 ttv 肠毒素 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潜伏期 B 前驱期 菌痢的病原体属于: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周效磺胺0.5g ,每周 神经毒素 D 症状明显期 D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细胞毒素 、侵袭作用 恢复期 E D 、弧菌属 以上都不是 弯曲菌属 9、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受感染的动物 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迟发型变态反应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继发感染 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 A 血涂片 B 血培养 C 骨髓培养 D 、骨髓涂片E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流行病学考试第17套

温州医学院2008-2009 学年第学期Array 200 年级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试卷(17) (卷面100分,占总成绩_____ %) 考试日期:200 年月日 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 单项选择题(共100题,每题 1分,共 100分。) 【A型题】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D A. 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 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制措施 C. 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 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 措施。 E. 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2.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B A. 进行统计学检验 B. 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 C. 研究疾病的发生概率 D. 研究疾病死亡情况 E. 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 3. 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C

A. 监测 B. 抽查 C. 队列研究 D. 现患调查 E. 生态学研究 4. 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C A. 设立对照组 B. 不设立对照组 C. 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 理论性研究 E. 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5. 下列哪项因素与患病率的变化无关C A. 发病率的升高或下降 B. 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 C. 人口总数的自然增加或减少 D. 治疗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E. 存活时间长短 6. 发病率指标来自C A. 对住院病人的调查 B. 对门诊病人的调查 C. 对社区人群的调查 D. 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E. 对专科医院病人的调查 7. 患病率指标来自A A. 现况调查资料 B. 门诊病例资料 C. 住院病例资料 D. 专科医院病例资料 E. 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8. 对急性重型肝炎评价临床抢救效果时最恰当的指标应是D A. 死亡率 B. 发病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 E. 罹患率 9. 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哪些指 标最合适B A. 死亡率 B. 发病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 E. 罹患率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套题: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含答案)

2016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质量检测卷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其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 ) A.肺结核 B.贫血 C.麻疹 D.结膜炎 2.下列不属于病原体的是 ............................................. ( ) A.蛔虫 B.天花病毒 C.结核杆菌 D.狂犬 3.传染病的突出特点是 ............................................... ( ) A.由病毒引起的 B.具有一定区域性 C.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 D.通过呼吸道传播 4.2015年3月24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参与,依法防控结核”。从传染病的流行环节来看,肺结核患者属于...... (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5.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级世界级大奖。疟疾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疟疾的传播途径是 ................................... ( ) A.飞沫、空气 B.饮水和食物 C.吸血的节肢动物 D.接触 6.下列关于易感人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身体比较瘦弱的人群 B.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C.与传染病人有接触的人群 D.患有该病的人群 7.健康人、流感、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 ) ①传染源②病原体③传播途径 ④传染病⑤易感人群 A.⑤④③①② B.⑤②③④① C.①⑤④③② D.⑤④①③② 8.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常伴有发烧、皮疹等症状,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下列各项预防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 A.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B.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C.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被褥进行消毒 D.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9.坚持饭前便后洗手,这项措施在预防传染病上属于..................... ( ) A.杀死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