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
- 格式:pdf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化学说课稿4篇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
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九年级化学说课稿教案三篇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
所有的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
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化学说课稿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化学说课稿一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
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
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名师精品说课稿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学情分析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
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
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
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
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
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10篇篇一:初中化学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
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的开篇第一章。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
它在整个初中化学教材体系中起着开篇引领的作用,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化学的作用、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化学的发展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展示了化学在生产生活、环境保护、新材料研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介绍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使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时,简要回顾了化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炼丹术、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建立,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脉络。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制品,但对化学的概念和本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二)心理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知道化学在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初步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内容为走进化学实验室,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常识、实验室用具、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了解实验室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3. 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 1. 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使用方法,包括试管、烧杯、量筒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 2.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实验时应穿戴的防护用具、实验室内禁止的行为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实验操作法、讨论与合作等方法。
通过讲授实验室基本常识与安全注意事项,并进行实验演示、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验室的基本概念,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对实验室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2:讲授实验室的基本常识通过课件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使用方法,包括试管、烧杯、量筒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
步骤3:讲解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通过课件、图片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实验时应穿戴的防护用具、实验室内禁止的行为等。
步骤4:进行实验演示老师进行实验演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神奇和乐趣。
步骤5:学生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步骤6: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化学》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材,涵盖了九年级的化学知识内容。
本节课为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的命名方式。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学会正确命名元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命名方式。
2.能力与技能:能够正确命名常见元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元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命名方式。
2.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命名常见元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元素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元素是什么。
2. 学习元素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
•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构成的物质。
3. 元素的命名方式•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命名方式。
•解释元素名称的由来和命名规则。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元素的命名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来运用所学知识。
5. 拓展与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命名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元素。
6. 总结与展示•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归纳元素的命名方式。
•展示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的成果。
五、教学资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教学课件•练习题卷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举手等。
2.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答案,评估他们对元素的命名方式的掌握程度。
3.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命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通过练习和巩固,学生对元素的命名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实例、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精选初三化学说课稿范文五篇
精选初三化学说课稿范文五篇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初三化学说课稿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化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第 1 页共 1 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
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说课稿1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溶解性》,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
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6篇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总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6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是这个学校的新教师,本学期所带班级为九年级一班学生,化学虽然是一门新增的课程,但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据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针对此情况,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分层次的提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信心。
要让学生在化学上取得长足进步,还得靠化学教师循循善诱。
二、教材分析本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共七个单元,每个课题后都有“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每个单元后还有“本单元小结”,对每个课题和单元总结,使学生知道每学完一部分该懂得什么,每个单元都穿插了许多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挥潜能,还穿插了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有助于拓宽视野。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基于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材分析和中考题目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加强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但是由于实验室空间有限,不能把学生带入实验室,只能课堂上做演示,尽量的把实验带到教室,让学生分组操作,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懂得实验操作规范。
(2)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作为一门刚开设的新课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在活动内容方面包括联系社会、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等。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绪言中化学研究内容的具体化,又为后面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但对于化学实验的系统认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还比较欠缺。
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观察的准确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2)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义渡中学的马明昆,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
我“研教材说课标”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
书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表述: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说课标,包括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和本单元的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与教材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方面、说课标
1、本单元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用途2、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特点4、知道元素含义,了解所表示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分析合作交流2、能够学会探究、学会表达3、通过想象类比分析归纳、解决
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2、建立科学物质观3、能够形成主动参与意识4、养成良好科学品质
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将“物质构成的奥秘”划分为“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四个二级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方面: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方面: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
作用
认识化学元素方面: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面:
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第二方面、说教材
1、教材编写特点
《物质构成的奥秘》安排在《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等单元后进行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氧气等物质,初步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元素、原子等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教材编写有以下几个特点:1、遵循认识规律,在物质构成层面上注重培养学生微粒观,在物质组成层面
上注重培养元素观。
2、实验与探究,着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认知能力。
3、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感悟微观世界。
教材在编写上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
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认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逻辑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
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
2、教材编写体例
教科书结构采用书—单元一课题式,整体结构分为:目录、绪言、单元、附录、元素周期表;每个单
元有章首图、单元目录、正文和单元小结。
章首图与目录相配合,一目了然地获取主要信息。
主课题包括正文、辅助栏目、正文边白以及习题。
正文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题中的辅助栏目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各栏目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
作交流的空间。
边白有助于理解正文的问题。
习题包括选择填空、语言叙述、调查研究,它的作用是巩固
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技能。
单元小结将知识要点和精华以网络图或提纲形式梳理本单元知识,有利于
学生整体把握教材。
3、内容结构
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第一课题分子和原子,主要内容有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包括分子有一定质量和体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一定间隙。
第二课题:原子的结构,主要内容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包括原子核和
电子,原子核内包含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排布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各类原子得失电子的特点、以及离
子的分类;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是重点。
第三课题:元素,主要包括含义、分布、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重点是元素符号和读周期表中元素信息。
4、知识体系与教材整合
我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专题进行知识整合,初中化学的宏观概念大概要算物质
和元素了,微观概念当数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等微粒了。
宏观方面,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他们都是由元素组成;常见的单质有金属、碳、氢气、氧气等,化
合物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有甲烷、酒精等,无机物包括酸碱盐和氧化物,常见
氧化物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等。
微观方面,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分子能够分成原子,原子也能重新组成分子,原子
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氢气、甲烷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碳磷
这样的非金属固体单质。
而酸碱盐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认识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
化的本质打下了基础。
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对化学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今后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做好铺垫。
同时,第四单元化学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以及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及计
算都离不开本单元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进而也对下册第十单元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有所帮助。
只有把
整册知识有机的贯穿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到化学的本质。
第三方面,说建议
1.教学建议
首先要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注重实验探究;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化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间的关系。
由于本专题抽象概念较多,像
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等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应
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物模型相结合,加深学生印象。
最终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要根据标准,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出发。
应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作为评价的目标。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化学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
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如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等,可以平时通
过批改作业、阶段检验采用纸笔测试法实施评价。
对实验技能的考查使用实验考试法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主要从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进行初步探究活动,掌握化学
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两大方面进行评价。
主要通过活动表现、课堂表现、合作学习的责任意识实施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主要采用定性和过程性评价为主,主要通过平时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评价。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方面,挖掘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栏目,比如资料卡片、实验探究、讨论等。
(2)学生方面开发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3)开发利用教师自身的特长和教学反思
(4)生活方面,利用常见的一些现象或信息。
比如食品包装袋的成分表或者家庭小实验等等。
(5)现代科技,主要是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以及多媒体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课标、教材、及教学建议的一点拙见,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正。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