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善若水》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读上善若水有感篇一:读上善若水有感读上善若水有感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
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就是水的这种品质。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
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
俗话说: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
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标准:人与人交往接触,很像水与水交融,嫉妒心猜疑心贪心都会搅浑了清水,所以老子谆谆教诲:我们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待人;施政要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得人心。
读《道德经》第八章有感读《道德经》第八章有感原创:清和“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党员,还是作为执政党,都应通晓‘水’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上善’。
”《道德经》第八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是自然界极普通却极最重要的元素。
可以说,水无处不在,而生命无水不行。
从水这种普通元素身上,先贤所领悟到的处世哲学,贯通古今,纵横宇内,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执政理国,上善若水的智慧,总闪耀着遥远而清晰的光芒。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首先是“利万物”。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利万物”本性相通,是党员必须时刻谨记、始终保持的本质或“初心”,否则就会迷失。
其次是“不争”。
作为共产党员,应当无私奉献,以毕生之精力服务民众和社会,而不能与民夺利、假公济私。
特别是手握大权的领导干部,若丢掉了“不争”精神,被欲望所控,或在争权夺利中迷失自我,就会走上贪腐灭亡的不归之路。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共产党员要牢记“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把困难留给自己,将便利让给群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俯下身躯,虚心向群众学习,乐处“众人之所恶”。
古人所谓“道”,就是规律,即“实事求是”中的“是”。
“故几于道”,就是符合规律,是必然的要求。
居,善地;心,善渊。
党员干部就要走入基层,走进群众,与民众同甘共苦。
在生活起居方面,应当与广大群众保持亲近,而非求追舒适和品质,甚至要求住豪宅别墅,享受奢华生活。
在内心,则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身无半亩”而“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历经艰难却毫不动摇。
与,善仁;言,善信。
“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应当模范遵守的基本准则。
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党员干部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要重承诺、讲信用。
上善若水——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上善若水——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原文摘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现代汉语解读】像水那样是最好的。
水善于帮助万物,滋养众生,而非常安静,从不与他人争,居他人最讨厌的地方(低洼的地方),这种品行就非常接近于道。
(水)喜欢把自己置于低洼之地,心像藏于深渊之中,给予他人像天一样不求索取,说话有诚信,善于调节保持旱涝平衡,做事时有才干,善于根据季节调节状态。
正因为你不去争,所以不会有什么过失。
【读后感赏析】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最著名的句子,见于各种书法条幅,也常常被人引用。
各种引申解释也很多,可以发挥出几万字、几十万字,但这里是最本源的解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的引申含义就各自理解。
版本不同,有“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也有写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深究其意思是相同的。
这里解释道的含义就是像水一样,滋养万物,不与人争利,非常坦然地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安静而平淡地居于低处。
这一段表面上讲水的特性,实际上比喻圣人的品性。
“居善地”就是喜欢居于低洼之地,这里的“地”为低的意思,意为低洼之地。
天的特性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宽厚,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索取。
水的特征是“润物细无声”,悄悄地帮助他人从不声张。
有的人一旦对别人有所帮助就喜欢嚷嚷,生怕其他人不知道似的。
这样的做法至少在潜意识里无非想要别人记住,给予回报。
读后感·其实真正让我感动的是那些默默地帮助别人,生怕给别人压力。
其实种帮助可能让别人感恩一辈子。
某一大学,在大学生的校园卡消费上设置警戒线,当发现某学生一个月的消费低于警戒线的时候,说明该学生生活困难,是个贫困学生,学校悄悄地给该学生打进一笔钱。
这个境界非常高,让学生感觉到温暖,比开大会公开给助学金要高明很多。
水还有其他特性,如“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对应圣人的其他品格,在以后的章节里再解读。
道德经读后感推荐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活动总结、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工作计划、事迹材料、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articles, such as activity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insights, report summaries, work plans, deeds material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读后感推荐5篇阅读是一种启迪思想的过程,书写读后感,以展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道德经读后感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读懂“上善若水”,感悟人生七境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
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
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
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
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
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
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
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
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
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
”智者摇头。
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
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下】。
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人心如水。
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上善若水,是出自《易经》中的一句著名箴言。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至善的道德观念,拥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解读这句箴言,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
首先,从形象意义上解读,上善若水即是指人们应当像水一样纯净、温和、博爱、无私无欲。
水具有无所不容、滋润万物的特性,它滋养大地、流淌不息,自然而然地散发出自己的力量。
同样,一个具有善良品德的人也应该像水一样,不计较得失,无私奉献,宽容包容,与人为善。
这种善良的品性可以温润人心,润物无声地影响和感召他人。
进一步解读这句箴言,可以从社会层面探讨其含义。
上善若水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应该追求公平、正义、仁爱的价值观,并在人际关系、政治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贯彻这种观念。
只有如此,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一个人若能以水一般的柔和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倡导仁爱之道,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上善若水也可以从个人层面解读。
水是无欲无求的,它与世无争,不为名利所动,自然而然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与此类似,一个具有上善若水品质的个人也能追求无私、无私欲的生活态度,不贪婪、不争斗,坚持价值观、追求真理。
这种人性中最纯粹的品质,将使个人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宁静,拥有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此外,上善若水也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的态度和行为。
水能够滋润万物,说明它具备无条件地帮助他人的品质。
上善若水指引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应以善良、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无论是家庭、友情还是职场等各个领域,只有展现善良的品质,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感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上善若水的解读也可涉及个人的修身养性。
水具备自净能力,能将杂质沉淀,保持自己的纯净。
同样地,一个具有上善若水品质的个人,在面对外在诱惑和考验时能够坚守善良、自律的原则,坚守人生道义。
这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能够提高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更加全面、优秀、有内涵。
上善若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箴言。
通过解读这句箴言,我们可以发现其深层次的道德观念,以及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意义。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道德经读后感篇一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
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
欲言其言,先言其人。
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23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
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
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师者,上善若水
——学习呼家楼小学校园文化有感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呼家楼中心小学提倡"宁静致远、厚德载物、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这也是针对现在教育现状提出来的。
现在浮躁的教育环境,我们的老师要能够静下心来教书、研究教育的规律,研究孩子成长的规律。
只有教师静下心来教书,孩子才能静下心来学习。
让我们的老师能够有高山不嫌弃小草的低矮、不嫌弃树木的丑陋的精神,来包容我们孩子成长过程中犯的一些小错误,达到无微不至,达到管为了不管,教为了不教。
因此提出上善若水,以"水"的浸润来实施教育。
师者若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
当今有一个时尚的词儿叫“幸福指数”,为师者享受教育幸福。
保持一颗真诚和友善之心,保持为人师表的执著,让学校成为收获幸福的地方。
享受教育幸福会相处,和蔼可亲,易于交谈;享受教育幸福能接受,学会包容,宽以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享受教育幸福讲诚信,一诺千金,严于律己;享受教育幸福多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实际上就是在欣赏自己。
”
一切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以不争争,以无私私,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也。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这是一句古代的格言,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
这个格言告诉我们,最高的善行是像水一样温柔,柔软却又坚韧,兼具包容和无私。
上善若水的含义是,善良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温和流畅。
水虽然没有形状,
却能适应不同的容器,自然而然地面对一切阻碍,最终达到目标。
善良的人也应该像水一样,不计较个人得失,宽容待人,以柔克刚,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这个格言提醒我们,要像水一样,充满善意地对待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
不应该以攀比和竞争为导向,而是应该以关心和支持为准则。
水可以滋润万物,让大地变得丰饶,同样,当我们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时,我们也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不仅让自己成长,也能使周围的人受益。
此外,上善若水的道德观也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应该是无私的。
水流淌时无
私无欲,不问回报,只是默默地为大自然的循环作出贡献。
同样,我们的善行也应该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非自私自利。
只有在无私奉献的道路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上善若水的境界。
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一种对待他人和自己的处事哲学。
善良、包容和无私是
这种哲学的核心原则。
只有通过善行和无私奉献,我们才能积极塑造自己,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水的温和流畅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上善若水的精神在我们的行为中得以体现。
道德经对水的感悟
《道德经》对水有很多深刻的感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水的“上善若水”的品质。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对于世界的生命至关重要,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不仅滋养万物,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水电作为环保能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水还以千变万化的姿态,或为飞泉、或为小溪、或为湖泊、或为大海,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享受。
水还有其他优秀的品质。
首先,水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即它无私地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是最高境界的道德。
其次,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都是水的优秀品质,也是人类应该学习的道德行为。
最后,老子认为水是“道”的化身,是“道”的表现形式。
水“柔弱胜刚强”,表明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水“处众人之所恶”,却能与世无争,表现出它的宽容和谦卑;水“不言而善应”,表明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智慧。
这些都是水的优秀品质,也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境界。
上善若水任方圆作文范文3篇篇一:上善若水任方圆世上最柔最软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正是它的无棱无角、随遇而安造就了大海博大的胸怀。
上善若水任方圆,无论世界怎样动荡,也不能改变水的安之若素的心境,也无法改变水无争无欲,不染一丝尘埃的秉性。
范仲淹曾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使被贬巴陵,他不因此而暗自神伤;尽管怀才不遇,他亦不曾因此而沮丧。
在雄伟的岳阳楼上,在浩荡的长江前,他俯瞰千山万水,遥望洞庭湖上不断变化的景观,脸上却不悲不喜,平静而淡然。
他没有像文人骚客那样因离乡背井而悲伤,因游玩山水而喜悦。
人生无常,需要一颗平常心去应对。
闲听庭前花开花落,坐看天上云卷云舒。
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人生的无常,就如同把水在装容器中。
任凭容器是方是圆,水都不会因此改变它原来沉静、安定的姿态。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水在大自然中循环,由冰融化成了水,由水蒸发成了水汽,再由云朵变作大雨重回大地。
水似乎每时每刻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我们身边。
可无论是以怎样的状态,无论过去多少年,它始终不增不减,是那至纯至净的水。
难道我们不也该一样吗?时间在流逝,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而我们都在逐渐地成长,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接触现实的生活。
世界太大,而我们却太渺小。
我无法改变世界,能做到的只是让自己不被世界改变,就像水一样,宁静而安然。
有人说,环境改变命运。
但命运真的是取决于环境吗?千年之前,在一片腐败污浊的官场之中,陶渊明可以毅然地选择归隐田园;在市井山村之间,汉高祖刘邦可以知人善任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一枝荷花尚可以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为什么人却做不到呢?我们可以从看到社会的腐败;我们可以看到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一群争名夺利的人丑陋的脸庞;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种种的不公平,就如同那或方或圆的杯子将水围困在其中。
可是,水无法选择它的杯子,杯子亦无法改变水的清澈。
真正影响人的并非环境,而是心的犹豫。
如果你保持一份平静淡然的心境;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做好你自己,那么,这世界至少会因为你的选择稍稍改变一些。
《上善若水第八章有感》上善若水,人生之道--------读《》第八章有感在本学期,我们通过《》精读这一课程,让我对及其思想又有了进步一的了解。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了核心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这一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也让我对有了更多的崇敬之情。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通过阅读的作品我逐渐了解到,说的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非指的是无所作为,而是反对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太多干涉,顺应道法积极去行事,在看来,是可以的。
提倡一直提倡道任由世间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干涉它。
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不过多干涉其他人或者事情,这是的期望所在。
《》,又称《》,它作为的代表作,将道家的思想都汇入其中。
其可以分为《道篇》和《德篇》。
而《》精读这一课程,就是让我们细细阅读,慢慢品味这一文学的著作。
《》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但是大体都离不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思想。
而现在,我就选中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结合实际和自身体会,谈谈自己对第八章的理解和看法。
学而用之,体会思想的精妙之处。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说的大概意思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巧妙的将“上善”巧妙的比喻为水,并且将这一篇章中提到的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这几方面巧妙的与水的一些特征结合起来。
例如,水川流不息,滋养万物,这便是功德。
水只往低处流,遵循自然法则,这便是特征等等。
水有着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遇水必然应该有所感悟,有所效仿。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润万事万物却不争求功绩,这与的“无为”思想也是及其吻合的。
在阅读《道德经》第五章后,我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上善若水”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作为平常之物,无所不在,但它的品性却非凡,值得人们深思。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宇宙之本,它滋养万物,但并不邀功,这种谦逊和无私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
同时,水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无论何种形状或容器,它都能适应并存在,这种特性也让人深感启发。
其次,天地与圣人的平等精神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天地不偏爱任何事物,将万物平等看待,这种博大的胸怀和公正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样,圣人应该没有偏私,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实现个人内心平静的关键。
此外,我也领悟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理。
政令繁多可能会导致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恰如其分。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形成鲜明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要为了追求短暂的成功或满足而盲目行动。
最后,“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训让我意识到做事不能违背规律。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道,如果违背规律行事,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去为、去自然发展。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五章让我认识到水的智慧、平等精神、守中之道以及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训。
这些思想不仅对个人成长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汲取这些智慧的启示,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胸怀、有担当的人。
上善若水教育解读《上善若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了温和、深远与包容。
这一理念源于《老子》中的“上善若水”这句话,它在教育领域中体现了一种灵活、柔性与包容的教育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上善若水的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
下面将通过深入解读《上善若水》这一教育理念,来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上善若水强调温和。
水是柔软的,而温和的教育方式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不以强制、施压、惩罚等手段来教导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启发、示范、鼓励等方式来促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不用在竞争中感到自卑和焦虑,也能摆脱成绩至上的困扰,更加自在地接受教育,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健康成长。
上善若水强调深远。
水广布万物,润泽万物,这种深远的涵养与滋养也表现在教育中。
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以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态度去看待世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索和对世界的担当,使其培养出超越个人利益的胸怀和使命感。
上善若水强调包容。
水接纳一切,不分贵贱,这种包容也应该表现在教育中。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摒弃对学生的刻板印象,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支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华,获得成功和自信。
《上善若水》这一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将其融入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构建一个温和、深远与包容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才德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上善若水对为人师表的启示——读《道德经》有感老子在《道德经》中,呈现了许多关于天、地、水、风、自然等自然主义思想,自然主义思想是老子思想智慧中的基本精神, 并以此为基础, 在宇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内涵,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借鉴中国传统优秀哲学思想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道德经》开篇提到“道可道, 非常道”。
通俗地理解, 道者, 物之所由,讲的是事务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而德者, 则为物之所得, 也就是只有按照道去做和具有良好的品质, 才能够有所得, 如我们熟悉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因此, 《道德经》所讲的重心问题是如何按照规律和规则行事。
在阅读完本书后,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道德经》所主张的三大重要思想之一的“上善若水”的七个品质以及其体现出的“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 联系到我身为一名师范生,是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我希望能塑造这些优良品质,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首先,“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的重要思想之一。
“上善若水”的品质包含了“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水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宽广无私的胸襟, 但不争不等于无为, 体现了老子提倡的是以柔克刚, 以退为进的“为而不争”的辩证思想。
水的优良品质和为而不争的辩证思想, 对于成就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从物质利益上来看,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意味着平凡和付出,但是平凡的职业并不意味着平凡的事业,教师和其他行业不一样,教师最大的成绩不是工资有多高,收获了多少名誉地位,而是更多的来自在你的教导下,学生成才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教师这个身份的尊敬,成为一名教师,注定会收获更多来自社会的善意,同时也意味着你也要带着善意变得更加敬业、优秀,所以深刻体会、培养“上善若水”这份优良的品质,对于成就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师德培训有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师德培训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参与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是对教师心灵的磨砺。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师德培训,深深感受到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理,下面我将以____字进行感受和体会。
首先,上善若水。
水是自然界中一种柔软而又强大的物质,它总是顺势而下,不争不抢。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像水一样,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每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与他们相处时,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有时候,学生可能会犯错或者做一些让人不满的事情,但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批评或者责备,而是要用理性和温和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引导他们改正。
正如水能慢慢冲刷岩石,我们也要相信,通过耐心和爱心,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终身。
其次,厚德载物。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师德培训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帮助我们拓宽知识面,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师德培训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教师专业素养、教学伦理、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我也很感激培训中分享的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它们鼓舞和启发了我。
在师德培训中,我还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榜样。
他们不仅在教学上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师德。
他们平易近人,真诚待人,关心学生,关心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他们不断学习,勇于担当,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才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决心。
师德培训还提醒我要时刻谨记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道德经读后感(20篇)道德经读后感第1篇:今日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
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
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
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我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
坚硬易折,柔软耐久。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经读后感第2篇: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资料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期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上善若水的七种境界对工作的心得体会上善若水的七种境界对工作的心得体会「篇一」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读《上善若水》有感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
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
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
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
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
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
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
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因为水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
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
余秋雨的《都江堰》中也写道: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
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
不过,如果我们具备一项这样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