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资源学资料
1.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
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又是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
的数量和质量的研究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5.土资源学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6.(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我国土地资源学未来研究的重点: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
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a.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b 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c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 d 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e山区徒弟资源的开发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a 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b 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c 严谨对待学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7.植被的生态功能: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
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8.土地类型:指土地各个构成因素(如土壤、岩石、水分等)、性状的不同量的不同组合。狭义上的土地
类型是指土地的自然类型。
9.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和原则:方法:1发生法2景观法3参数法;原则: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2综合性
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实用性原则。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
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代替的过程。
11.土地资源调查的含义: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
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2.土地资源调查的分类: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13.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2. 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
属性数据3.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4.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等的重要依据。
1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1.查清各土地权属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和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
3.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
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4.编制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 5.调查和分析土地权属争议,总结土地利用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和意见。
15.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2.外业调绘3.内业工作4.检查验收
16.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1.土地资源调查的常规的野外测绘填图法2. 土地资源遥感的调查方法
17.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内容的四部分:1.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2. 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
过程 3. 调查成果与分析4. 问题与建议
18.土地资源评价: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
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19.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1. 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2.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
必须全面分析评价对象 5. 必须直接应用于实践
20.土地评价的作用;1. 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2. 服务于土地交易3.服务于土地税收4.服务于土地管理
21.土地评价的内容: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2. 土地评价的目的的确定3. 评
价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 4.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土地评价的中间阶段: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的
确定 2.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与土地性状的描述 3.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土地评价成果报告:1.土地评价报告书2.土地评价成果图
2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
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涵:1.生物生理特性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把人均食物消
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时,所估算的区域土地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2.基于现实条件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根据现有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以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3.土地资源的极限(理想)人口承载量,它是在假设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处于最优状态,资源管理近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的食物产出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限度。
2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1.生态内涵2. 技术内涵3. 社会经济内涵4. 时空内涵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点:1.针对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2. 关键过程是计算该行政区域
的食物生产能力 3. 需要分析预测期内的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
26.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决定因素:1.土地资源的数量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3. 投入水平4. 生活水
平 5. 时间尺度
27.影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严重2. 农业基础薄弱,
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 3. 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成为约束耕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素日益凸显 4. 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28.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1.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2. 完善耕地使用制度3.增加对耕地的
基本建设投入 4. 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29.土地利用: 是指人们在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狭义的土地
利用是指对地球表面上的农田、林地、草地的经济利用;广义的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施加于土地的一切活动。
30决定社会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31 地利用系统: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行动对土地进行干预,从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32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内涵: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的退化,则可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
33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1系统的复杂性2层次的开放性3时空动态性4主体多元性。
34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原则;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4.具有经济活动力(可行性)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35土地生态系统: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36土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是具有多层结构的复合系统2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3是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是人类的活动基地4它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37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于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38土地退化可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
39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1.由于受某些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在耕地利用的过程中缺乏对耕地的有效保护措施,使土地质量退化2.各种工矿企业的三废、城市垃圾、过量的农药化肥等造成耕地环境的污染3.新增耕地质量远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
40我国耕地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1.耕地地力分等定级2.耕地地力监测与退化防治3. 耕地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管理
41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