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试重点: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的区别

考试重点: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的区别

考试重点: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的区别

(1)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2)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在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常发生内毒素血症。

(3)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期。

(4)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5)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第十二章败血症

败血症(Septicemia) 败血症(Septicemia)是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致病菌通常是指细菌,也可以为真菌、分支杆菌等。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临床症状,部分可有神志改变、感染性休克、DIC、迁徙性病灶等。 菌血症是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一般无毒血症状。在国外文献中常与败血症通用。 脓毒血症(sepsis): 由感染性因素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上符合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者: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④WBC>1.2×109/L或未成熟>10%。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SIRS就是sepsis,SIRS也包括非感染性因素导致,如急性胰腺炎、严重创伤、烧伤、缺氧等。 [病原学] 常见的病原菌有以下四类: (1)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在医院内、外感染中常见。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多见于院内感染,往往呈高度耐药。其他还有肺炎链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常引起新生儿等免疫动能低下者败血症。肠球菌败血症比例逐年增加,对抗生素敏感性差,要引起重视。 (2)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肺炎杆菌、肠杆菌(产气杆菌、凝团杆菌等)、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及沙雷菌等。 (3)厌氧菌:占败血症总数的5-7%左右,主要为脆弱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与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由于厌氧菌培养技术较为复杂,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 (4)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其次为曲霉菌与毛霉菌、隐球菌等。 (5)其他:条件致病菌如李斯特菌、腐生葡萄球菌等。 复数菌败血症定义:复数菌败血症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同时的感染。在临床上同一血培养可检得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致病菌,或在72小时以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培养标本中检得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致病菌为复数菌败血症,多见于严重烧伤或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微生物考试重点

微生物 1. 微生物的分类:(1)真核类:真菌(2)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3)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2. 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人眼不能看见、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外形的微小生物。 3. 细菌分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4. 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特殊结构:鞭毛、芽孢、菌毛、荚膜 5. 芽孢:细菌在不利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的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体。 6. 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 7. 细菌毒力:是指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构成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袭力(细菌的酶、荚膜、其他表面结构物质)和毒素。 8.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9. 外毒素类型:溶血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10. 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1.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2.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3 毒血症:病原菌侵入宿主体,仅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但其产生的外毒素人血,引起特殊的临床中毒症状。 14. 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入血所致,常发生内毒素血症。 15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6. 放线菌:是一类菌落呈放射状的原核细胞微生物,有分枝状无膈的菌丝体和包子组成。 17. 包涵体: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值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胞浆或胞核内有大小和数量不等的不规则小体称包涵体。 18.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 19.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而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钩状螺旋体是唯一能在体外人工培养的致病螺旋体) 20.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1. 衣原体:是一类特殊发育周期、专性细胞类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殊发育周期:原体—细胞外感染期、始体—细胞类繁殖期) 22. 立克次体:是一类专性细胞类寄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节肢动物传播。 23. 真菌:具有典型细胞核和完整细胞器,无根、茎、叶异氧的真核细胞性微生物。 24. 病毒:是一类含单一核酸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5. 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变圆、坏死、病变、溶解、脱落、有的细胞堆聚成多核的合胞体。 26. 质粒: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游离于细胞质中,闭环状双链DNA,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编码特定遗传信息。 (F质粒:编码细菌性菌毛。R质粒:有耐药基因。Col质粒:编码大肠菌素。Ti质粒:编码肠道细菌毒力) 27. 最小抑菌浓度(MIC):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28. 培养基种类:(1)营养琼脂培养基(2)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3)改良马丁培养基 29. 入血的病原微生物:志贺菌属、弧菌、白色念珠菌、麻疹病毒(人是唯一宿主)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病毒、 30.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和酶:血浆凝固酶、溶血毒素、肠毒素、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 31. 通过溶源性转化产毒素:白喉、金葡、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属、芽孢杆菌属、棒杆菌属 32. 垂直传播的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33. 通过胎盘传播的病原微生物: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爱滋病毒 34.药品生产指标:(1)用于局部和受伤皮肤及供耳、鼻、喉的制剂不得含有肠杆科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 大题 1. 病毒的特点:体积微小、非细胞结构、核酸类型单一、严格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抵抗力特殊 2. 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作用: 基本结构:核心:病毒复制、决定病毒的特性、具有感染。衣壳: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辅助结构:包膜: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具有与宿主细胞膜亲和及融合的性能、表现病毒种、型抗原的特异性。 刺突:能凝集某些动物红细胞或毒害宿主细胞并辅助病毒的吸附。 3.病毒的增值及其各阶段活动: (1)吸附: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上的过程。(2)穿入:病毒与易感细胞发生不可逆结合之后,病毒的基因组进人细胞内的过程。(3)脱壳:病毒脱去蛋白质外壳的过程称为脱壳。(4)生物合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合成大量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5)装配: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别合成后,在细胞核内组装成核衣壳。(6)破胞释放:病毒装配完成后,宿主细胞破裂而把病毒全部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4. 病毒的致病机制:(1)杀细胞效应(2)细胞膜的改编(3)包涵体的形成 (4)整合作用(5)ⅡⅢⅣ超敏反应(6)免疫缺陷

菌血症与类似病的区别

菌血症与类似病的区别 *导读:菌血症与败血症、脓血症、毒血症同是血液疾病,有相类似的地方,所以要对这四种症状加以区分,避免误诊,耽误了治疗时机。…… 菌血症与败血症、脓血症、毒血症同是血液疾病,有相类似的地方,所以要对这四种症状加以区分,避免误诊,耽误了治疗时机。 *菌血症——无症状 菌血症主要是指外界的细菌进入了血液系统,病并在血液中繁殖和传播至全身。患菌血症的初期一般没有特别的症状,但能够在血液中监测出细菌的存在。患病的后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菌血症可能引发继发性脓胸;化脓性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急性心内膜炎等。 *败血症——毒素 指的是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侵入了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和繁殖,产生毒素使人体出现急性全身性的感染。败血症多数伴有多发性的脓肿,有效患者病程较长,称为脓毒血症。败血症发病的特点是剧烈的寒战,之后会持续高热,温度可高达40-41度,伴有出汗,头痛,恶心等。 *脓血症——脓疮 脓血症指的是身体里的化脓性病灶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在

身体的各个部位散播,形成新的化脓病灶。同样会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症状,发病的特点与败血症相似,但脓血症可以在身上找到多处化脓病灶,甚至有许多脓疮。通常会发生在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感染、痈、胆系感染等。 *毒血症——高热、贫血 毒血症是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到血液循环,产生全身症状,像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可以直接破坏血液中的血细胞,因此可能会导致贫血,在血液检测中没有发现细菌。需要注意的是严重损伤,血管栓塞,肠梗阻等病变,虽无细菌感染,但大面积组织破坏产生的毒素,也可引起毒血症。

医学微生物问答题

1、细菌的四大基本结构和四大特殊结构及主要功能 基本结构 细胞壁: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的周围。 结构:G+,G- 共有成分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革兰阴性菌肽聚糖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体磷壁酸,占菌干重50%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 外膜: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 功能:1.保护细菌维持细菌形态,承受细胞内高渗透压 2.物质交换 3.与致病性有关 4.与耐药性有关 5.与静电性有关 6.其他,与血清型分类有关,增强非特异性抵抗力 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着细胞质。 结构:脂质双层,蛋白质(无胆固醇) 功能:1.物质转运 2.呼吸和分泌 3.生物合成 4.参与细菌分裂(G+中介体) 细胞质(原生质):细胞膜包裹的溶胶状物资 结构:无色透明胶状物,由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无机盐组成 功能:细菌新陈代谢的场所,含核糖体、质粒等重要结构。 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 功能:细菌的遗传物质 特殊结构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样物质;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光镜下见透明环。 结构:化学组成:多数细菌:多糖 少数细菌:多肽(炭疽杆菌)、透明质酸(链球菌) 荚膜的形成: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含糖、血清)有荚膜菌形成粘液型 (M)、光滑型(S)菌落,失去荚膜后菌落变为粗糙型(R)功能:1.抗吞噬作用: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2.抗杀菌物质损伤:如溶酶体、补体 3.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形成生物膜 鞭毛:伸出菌体外的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染色特性:鞭毛染色法 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功能:1.细菌的运动器官2.某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有关3.细菌鉴定和分类

病原微生物 考试重点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成为,,。 3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集中于细胞质某一区域多在细菌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其功能和真核细胞染色体相似。4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菌的方法称为,,。 5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需要的能量和酶,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6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7卡介苗BCG:用于防治结核病的减毒活疫苗即 8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 9转化: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与自身基因重组后获得新遗传性状的过程 10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细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11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DNA结构改变而获得噬菌体基因赋予的新性状称为 12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13.类毒素:外毒素:经0.3%甲醛作用后,成为失去毒性而保留抗原性的类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抗原性极强,刺激机体可产生抗毒素。抗毒素中和游离外毒素,故类毒素可用于预防接种。 14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G-细胞壁的外层结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LPS,有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抗原性弱。 15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当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 16外毒素: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细胞外的素 17中介体: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折叠成囊状物,称为, 18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分子。 19异染色颗粒:用特殊染色法可染成与菌体颜色不同的颗粒,称为,20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 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糖 蛋白多聚体,厚度大于0.2um, 边界明显。 21鞭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附 着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22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 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 体内形成多层膜状结构的圆形 或椭圆形小体,称为, 23生长曲线:将一定数量的细 菌接种于适当培养基后,研究细 菌生长过程的规律,以培养时间 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量的 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反应 增值规律的曲线,称为, 24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 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 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25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 物,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 部合成的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 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26实验室安全:是指在从事病 原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 免病原体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 员的危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 对公众的伤害,为了保证实验研 究的科学性还有保护被实验因 子免受污染 27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细菌 裂解的噬菌体称为 28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细菌 后不繁殖,不引起宿主菌裂解, 而是噬菌体的基因整合于细菌 染色体中,这样的菌体称为,, 29毒血症:病原菌在宿主机体 局部组织盛装繁殖,不进入血流, 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并 且损伤易感组织和细胞,导致特 殊的毒性症状 30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 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 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病灶中的 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进入 血流中,引起内毒素血症 31菌血症:病原菌有原发部位 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 在血中繁殖,只是短暂的一时性 或间断性侵入血循环,到达体内 适当组织器官再进行血中繁殖 32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 在其中大量生殖繁殖,产生外毒 素或内毒素等毒性产物引起全 身性中毒症状 33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有局 部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 并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扩散至 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 脓性病灶。 34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 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菌器, 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5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 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能 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 物,归属细菌范畴。 36细胞病变作用:通过细胞培 养和接种杀细胞型病毒,经一定 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变圆坏死从壁瓶脱落等现象称 为 37包涵体形成:在有些病毒感 染的细胞内,用普通显微镜可观 察到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出现嗜 酸性或实践性的圆形椭圆形不 规则斑块状结构称为,, 38.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 毛,芽孢,菌毛。 39.细菌的生长繁殖:营养物质, PH,适宜温度,气体环境。 40.细菌的繁殖规律:迟缓期, 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1.热原质:由大多数革兰阴性 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合成的,及 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 起发热反应,故名热源质。 4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生物 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43.条件致病菌:寄居在人体一 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相对稳定,但 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宿主 之间,正常菌群中的各种细菌之 间的生态平衡可被破坏而使机 体致病,这类在正常条件下不致 病,在特殊情况下能引起疾病的 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 病菌。 44.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 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 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 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由于严 重菌群失调而是宿主发生一系 列临床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 45.消毒是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 物,灭菌是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 物,包括芽孢。无菌。防腐:抑 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46.热力灭菌法:湿热灭菌法(高 压蒸气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 汽法,巴氏消毒法)干热灭菌法 (焚烧,烧灼,干烤) 47.噬菌体:是能感染细菌,真 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 病毒,因能裂解细菌故命名。具 有病毒特性。 48.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细菌 中增殖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 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49.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细菌 后不增殖,不引起宿主菌裂解, 而是噬菌体的基因整合于细菌 染色体中。此过程称为溶原周期。 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 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的 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50.细菌的毒力:侵袭力(侵袭 力与菌体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 物质有关),毒素。 51粘附素:革兰阴性菌的粘附 素通常为菌毛,革兰阳性菌的粘 附素噬菌体表面的毛发样突出 物。菌体表面结构(粘附素,荚 膜) 52.★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 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 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 毒性物质。主要是G+产生。化 学成份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毒 性极强。 53.外毒素//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1.来源 G+及部分G-细胞分泌 或溶解后释放//G-细胞壁裂解 后释放。 2.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 3.稳定性不稳定,加热60°C 以上迅速破坏//稳定160度2~4 小时才破坏 4.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高 滴度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成为 类毒素//较弱,刺激机体产生低 滴度的抗体,保护作用弱,进甲 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5.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 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的临 床表现。//弱,各种细菌内毒素 的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 细胞变化,休克,DIC等。 54吞噬细胞:机体内具有吞噬 功能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小吞 噬细胞是指:外周血中的中性粒 细胞;大吞噬细胞是指:血中的 单核细胞和各种组织中的巨噬 细胞。 55菌落: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 经过18—24小时分离培养后, 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的 肉眼可见的细菌基团称为 9热源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 大多是格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 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称为, 56正常菌落:正常人体的体表 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 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 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无害 的,称为,, 57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 落相对稳定,但在特定条件下正 常菌落与宿主之间,正常菌落中 各种细菌之间的生态平衡可被 破坏而使机体致病,这类在正常 条件下不致病,在特殊情况下能 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 58菌落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 正常是菌落的种类,数量比例发 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 失去平衡称为。 59菌落失调症:由于严重菌落 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 症状,则称为菌落失调症

本科《病理学》作业

《病理学》作业 (昆明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外教学点专升本) 一、名词解释: 变性坏死坏疽虎斑心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溃疡空洞机化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性神经瘤心衰细胞槟榔肝血栓形成栓塞栓子 炎症介质绒毛心脓肿溃疡窦道瘘管炎性息肉炎性假瘤肉芽肿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假膜性炎肿瘤异型性非典型性增生转移角化珠癌前病变原位癌Virchow's Signal node Krukenberg's tumor 肿瘤的实质癌脐Aschoff body 枭眼细胞肺肉质变早期肺癌隐性肺癌矽结节革囊胃早期胃癌早期肝癌假小叶新月体结核球颗粒性固缩肾Good Pasture综合征原位癌累及腺体Paget病肺原发综合症树胶肿结核结节假结核结节嗜酸性脓肿干线型肝硬化 R-S细胞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 二、比较题: 1、比较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2、比较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的不同点。 3、比较良、恶性肿瘤。 4、比较癌与肉瘤。 5、比较大、小叶性肺炎的异同点。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 相同点急性渗出性炎,均可引起肺实变,均有细菌感染引起 发病年龄青壮年小儿和年老体弱者 病因肺炎球菌多种细菌 发病机制与机体变态反应有关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呼吸道防御 基本病变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 病变范围一个肺段至整个肺大叶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小叶为单 预后好,并发症少差,并发症多见 病变特点分四期,病变一致,无支气管病变灶状、多彩性、不一致性、有支气管病变临

床特征咳铁锈色痰、实变体征咳粘液脓性痰、散在湿性啰音 并发症肺肉质变、中毒性休克心衰、呼衰、支气管扩张 6、比较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异同点。 两种愈合基本过程是一样的,均有出血、炎症等伤口早期反应、伤口收缩和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面整齐、无感染,经接合或黏合后对和严密的创口,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面不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得创口。故二期愈合与一期愈合有以下不同: 1.由于坏死组织多,或伴有感染,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只有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后,再生才能开始。 2.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大量肉芽组织从伤口底部或边缘长出将伤口填平。 3.愈合时间较长,形成瘢痕较大。 7、比较门脉性肝硬化与坏死后性肝硬化在肉眼及镜下的不同。 门脉性与坏死后性肝硬化病变的区别包括:假小叶的大小、纤维间隔的厚薄、炎细胞浸润的轻重和肝细胞坏死的多少,但不包括肝内小血管改建。坏死后肝硬化与门脉性肝硬化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病因: 坏死后肝硬化是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和某些无黄疸型肝炎肝细胞大量坏死的直接后果。 门脉性肝硬化是肝脏疾病(包括普通病毒性肝炎)经慢性阶段演变形成。 2、肝功能损害:坏死后肝硬化比门脉性肝硬化肝功能损害迅速、严重。 3、病程坏死后肝硬化病程短、进展快;门脉性肝硬化进展缓慢、病程长,数年或十余年后进入肝硬化期。 4、肝脏大小:坏死后肝硬化的肝脏缩小明显,严重时肝脏不到正常肝脏的1/3。门脉性肝硬化的肝脏略大或缩小, 5、肝脏表面结节:坏死后肝硬化的肝脏再生结节较大,触诊时肝脏表现凸凹不平,有时可触到大结节。门脉性肝硬化肝脏再生结节小而均匀,触诊时肝脏表面一般较平滑。 6、黄疸:坏死后肝硬化发生率高,门脉性肝硬化黄疸率较低。。 7、并发肝癌:坏死后肝硬化多于门脉性肝硬化. 8、预后:坏死后肝硬化比门脉性肝硬化预后严重,病程进展快,多死于肝昏迷或肝肾功能衰竭。 1)门脉性肝硬化 镜下: (1)假小叶:正常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广泛↑+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医学|教育网。 (2)假小叶周纤维组织↑+慢性炎C浸润,小胆管淤胆。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名词解释: 微生物、细胞壁、肽聚糖或粘肽、脂多糖、质粒、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磷壁酸、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热原质: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绿脓杆菌,以及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杆菌产生的多糖,具有致热作用,同时耐高温,不被高压灭菌法所破坏。 病毒、病毒体、壳粒、刺突、核衣壳 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问答题: 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 (1)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细胞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3.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4.试述病毒体的结构和功能。 病毒体的结构分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1)基本结构:是所有病毒体都具有的结构,包括:①核心——主要由DNA或RNA组成,含病毒的基因组,是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②衣壳——是包绕到病毒核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症状明显期:(发病期):度过前驱期后,出现明显症状,表现原发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顿挫型: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大部分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可随机进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加,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残余一些病理及生化改变,病原体未全清除,传染性还持续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水平上升) 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

第十二章败血症

败血症(Septicemia ) 败血症(Septicemia)是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致病菌通常是指细菌,也可以为真菌、分支杆菌等。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临床症状,部分可有神志改变、感染性休克、DIC 、迁徙性病灶等。 菌血症是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一般无毒血症状。在国外文献中常与败血症通用。 脓毒血症(sepsis): 由感染性因素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上符合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者: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 次/分; ③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④WBC>1.2×109/L 或未成熟>10%。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SIRS 就是sepsis,SIRS也包括非感染性因素导致,如急性胰腺炎、严重创伤、烧伤、缺氧等。 [病原学] 常见的病原菌有以下四类:(1)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在医院内、外感染中常见。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多见于院内感染,往往呈高度耐药。其他还有肺炎链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常引起新生儿等免疫动能低下者败血症。肠球菌败血症比例逐年增加,对抗生素敏感性差,要引起重视。 (2)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肺炎杆菌、肠杆菌(产气杆菌、凝团杆菌等)、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及沙雷菌等。 (3)厌氧菌:占败血症总数的5-7%左右,主要为脆弱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与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由于厌氧菌培养技术较为复杂,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 (4)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其次为曲霉菌与毛霉菌、隐球菌等。(5)其他:条件致病菌如李斯特菌、腐生葡萄球菌等。复数菌败血症定义:复数菌败血症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同时的感染。在临床上同一血培养可检得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致病菌,或在72 小时以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培养标本中检得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致病菌为复数菌败血症,多见于严重烧伤或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 [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一)发病机理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后是否引起败血症取决于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和细菌的毒力和数量两方面。

危重病学复习重点

危重病学复习重点 1. 心跳呼吸骤停:定义、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复苏有效指标。 2. 休克:分类及定义、临床分期及表现。 3. 败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菌血症的概念。 4. 急性心衰:定义、临床分期、治疗。 5. 急性呼衰:定义(1型呼衰、2型呼衰)、发病机制。 6. ALI、ARDS :定义、病理改变、临床分期、治疗(高PEEP 治疗的作用机制)。 7. 急性肾衰竭:定义、临床表现。 8. DIC :发病机制。 9. MODS :概念、发病机制、临床分期、诊断要点、治疗。 10. 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与心源性哮喘)、治 疗。 11. 重症肺炎:常见致病菌及抗生素的应用。 12. 高血压急症:定义、临床表现、治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治 疗)。 13. 急性心律失常:房颤分型,治疗(西医治疗、中医治疗);房 室传导阻滞分型。 14. 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及鉴别诊断、西医治疗;急性心梗西医 治疗(溶栓治疗:药物的选择、用药方式、禁忌症、副作用)。 15. 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定位症状);脑

梗死诊断要点、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西医治疗。 16. 癫痫持续状态:概念、分型、临床表现、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救。 17. DKA :定义、病因、诊断要点、治疗(西医、中医)。 18.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临床表现。 19. 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病因、鉴别诊断、西药治疗。 20. 重症胆管炎: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临床表现、中医辩证分型及治 疗。 21. 中、高度妊高症药物治疗。 22. 小儿高热惊厥西药治疗,小儿昏迷病因及西药治疗。 23. 气胸治疗原则。 24. 吩噻嗪类中毒的临床表现。 25. 中暑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病理学重点总结 1、常见的病理性萎缩包括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 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 2、细胞坏死组织学上的主要标志是核的变化,光镜下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 核溶解。 3、坏死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4、属于永久性细胞的有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 5、常见的病理性色素沉着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_。 6、细胞、组织的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7、骨折愈合的过程依次分为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 痂改建或再塑四个阶段。 8、器官和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 充血称淤血 9、血液自心脏和血管内逸出称出血。 10、动脉性充血时,光镜下可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11、引起淤血的原因除了静脉外压、静脉内塞外,还有心力衰竭。 12、最常见的栓塞是血栓栓塞。 13、最常见的栓子是_血栓_。 14、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常栓塞到肝。 15、白色血栓主要由_血小板组成。 16、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血栓机化。 17、透明血栓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 18、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常栓塞到肺。 19、淤血时漏出液潴留在组织内引起淤血性水肿,潴留在浆膜腔引起浆膜腔积 液。

20、血栓形成的条件是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的凝固性增 强。 21、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的血栓称透明血栓,主要由粘集的血小板构成的血栓 称白色血栓,血栓呈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称为混合血栓。22、羊水栓塞除引起肺循环的机械羊水栓塞除引起肺循环的机戒性阻塞外,还 可引起过敏反应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3、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前者常见于脾、肾脏、心脏等 器官,而后者常见于肠、肺等器官。 24、当失血量较快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迅速进 入静脉的空气量超过100ml时,可致循环中断而猝死。 25、血栓结局为溶解软化吸收、机化再通和钙化。 26、淤血的后果有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淤血性硬化、萎缩变性坏死。 27、肾脏的梗死灶常呈锥形,切面呈扇形或三角形,小肠梗死灶呈节段形,心 肌呈地图状。 28、由于血流的阻断引起的坏死称梗死。 29、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阻塞血管腔的物质称栓塞。 30、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类。 31、长骨骨折的病人可能发生脂肪栓塞 32、在急性炎症中常见的炎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在慢性炎症中常见的炎症细胞 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33、炎症局部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4、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和渗出、增生。 35、伪膜性炎属于纤维素性炎,病变发生于粘膜。 36、炎症蔓延扩散的途径有直接蔓延、淋巴道蔓延和血行蔓延。 37、花生四烯酸在炎症时的主要代谢途径是环氧化酶途径和脂质氧化酶途径。 前者的主要产物是前列腺素,后者的主要产物是白细胞三烯。

传染病学――第五章 第十三节 败血症

传染病学――第五章第十三节败血症 一、名词解释 1.脓毒血症(sepsis) 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3.菌血症(bacteremia) 二、填空题 1.败血症的确诊依据为①_______②_______阳性。 2.败血症有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等主要临床表现。 3.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查以血培养最为重要,应在_______应用前及_______、_ ______时进行、并_______送检,每次采血量新生儿和婴儿为_______ml,年长儿和成人为_______ml。 三、选择题 1. A1型题 ⑴ 真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 A.30%~40% B.15%~35% C.小于10% D.60%以上 E.80%以上 ⑵ 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宜选用以下哪一种抗菌药物: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氧氟沙星 D.红霉素 E.万古霉素 ⑶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 A.30%~40% B.15%~35% C.小于10% D.60%以上 E.80%以上 2. A2型题 ⑴ 患者男性,21岁,3天前因田径运动摔倒引起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当天进行内固定骨科手术。昨天下午起患者突然精神萎靡,体温35.8℃,心率126次/分, 呼吸28次/分,外周血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0.87。本例患者的诊断为; A.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菌血症 B.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脓毒血症

C.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心力衰竭 D.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E.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呼吸衰竭 ⑵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过70天使用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多 种抗菌药物等内科综合治疗抢救,病情无好转,近一周反复高热,5天前血培养分 离到表皮葡萄球菌,3天前血培养分离到肺炎克雷伯杆菌。本例患者的诊断为:A.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革兰阳性菌败血症 B.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C.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革兰阴性、阳性菌败血症 D.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革兰阴性、阳性菌败血症 E.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复数菌败血症 3.B型题 ⑴ A.替考拉宁 B.甲硝唑 C.氟康唑 D.亚胺培南 E.头孢他定 ①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病原治疗选用: ② 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的病原治疗选用: ③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病原治疗选用: ④ 脆弱类杆菌败血症的病原治疗选用: ⑵ A.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B.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C.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 D.变应性亚败血症 E.厌氧菌败血症 ① 双峰热,相对缓脉多见,部分患者可体温不升,大约40%患者发生感染性 休克,常见于: ② 急性起病,寒战高热,皮疹为多形性,弥漫性瘀点间有脓疱疹,常见于: ③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近6天畏寒,高热,血清胆红素203μmol/L,肺部有迁徙性脓肿,常见于: ④ 高热5周,伴全身斑丘疹;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0.83;一直使 用抗菌药物仍反复高热,高热时地塞米松4mg/日可退热2~3天,常见于: 四、问答题 1.复数菌败血症 2.败血症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五、病案分析 患者53岁,男性;发现HBsAg阳性38年,经常伴谷丙转氨酶升高。近一个月出 现腹胀,尿黄;三天前出现畏寒、中度发热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8.9℃,心率68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传染病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一)传染病学总论 1.掌握: 1)感染与传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2)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3)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经过有一定的规律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发热及热型,各种皮疹和黏膜疹,毒血症。 4)传染病特异性的病原治疗。 2.熟悉: 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染动物)、传播途径(空气,水,食物,接触,虫媒及土壤传播)和易感者;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2)传染病的诊断: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涂片或培养);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免疫学试验(放射免疫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测定,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气相色谱);基因检测。 3)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传染病的分类及严格报告制度,病人与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措施。 4)传染病的一般对症治疗:维护重要器官功能,纠正休克和水、电解质紊乱,增强免疫力和调整免疫功能。(二)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 1.掌握: 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各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3)黄疸型肝炎与其他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4)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重症肝炎的治疗原则与并发症的治疗。 5)主动免疫预防(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和被动免疫预防(免疫球蛋白制剂)的应用。 2.熟悉 1)病原学: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各型肝炎的病原学检测(包括血清标志物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其诊断意义);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亚型;丙型肝炎的基因组结构;丁型肝炎病毒的delta系统。 2)流行病学: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 3)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黄疸、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等的发生机制。 3.了解 1)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解剖特点、发病机制、自然史及预后。 2)特殊类型人群肝炎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 1.掌握: 1)临床表现:5期经过和3种主要表现;病程各期的症状和体征。 2)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和特异性抗体检测在诊断中的意义)。 3)鉴别诊断:不同病期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的鉴别。 4)临床各期的治疗原则。 2.熟悉: 1)流行病学:主要宿主动物、传染源(鼠类)及主要传播途径。 2)发病机制:休克、出血、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机制。 3.了解: 1)病原学:病原体的概况和病毒形态。 2)主要预防措施: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艾滋病 1.掌握 1)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性、血液及母婴传播);高危人群。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总结的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独立与染色体外并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浆内陷,并折叠形成囊状物称为中介体。菌毛: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菌毛。荚膜: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性物质,厚度约200nm,称为荚膜。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及细胞壁的脂多糖。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转化。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导。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子,但并不以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胞。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芽孢为指标。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能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地经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7.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外毒素:是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漰解后释放出来。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 和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原体:衣原体中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称为原体。始体: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其中大而疏松的颗粒结构,称为始体。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质出现嗜酸性、嗜碱性、大小数量不同的圆形、卵圆形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顿挫感染: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是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此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种细胞时,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抗原漂移:是由于基因突变累积所造成的变异幅度小的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抗原转换:是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一种形式,其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菌群失调:在为生态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称为菌群失调。正常菌群:把那些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细菌称为正常菌群。双相真菌:医学上某些重要真菌的营养体在宿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形成酵母菌型和霉菌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 33.假菌丝: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子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积相连的细胞串。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混合营养物制品。肥大反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乙副型伤寒沙门菌h抗原和受检者血清进行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细菌的生化反应: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同,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亦不同,因此代谢产物各异。检测细菌对各种培养基的代谢作用和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的种类的生化试验。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互利共生:两种生活在一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