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国际收支情况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共26页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26
经济学发展成为今天的显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媒体的解读下很多人都能对经济现象略述一二。
然而,每天都发生的不等于每个人都懂得其中的原理,能够点评几句的不等于结论就是对的。
经济学既然是科学,自然有它不为众人所知的原理和逻辑关系,即使顶尖的经济学家也有诸多的经济现象难以自圆其说。
现代的经济学是以均衡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回归到稳定的均衡状态是必然的趋势。
我国的诸多经济现象是在有计划的市场调节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根植于中国特色的非均衡事件自然有别于西方的市场故事。
改革开放后三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十几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模式的出现。
所以,仅从市场的角度去诠释中国的经济特点,是不能够看清面纱后面的政策计划的。
这里,我们希望能从微观企业、中观货币政策和宏观国际视角来度量和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变化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协动关系。
经济现象的微观解释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直接结果是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现已经以二万亿美元的数额远超世界其他各国。
而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一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这个悖论的出现自然有其微观的基础。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级阶段,很多经济数据的统计结果是源于微观企业的政策导向所至。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系指国际收支平衡表里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高特点。
经常项目主要指进口和出口项目。
一国的出口是为了赚取外汇,有了外汇才能购买外国的商品;而进口是为了满足本国企业供给的不足;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指出口大于进口。
中国企业持续正净出口的现象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八十年代,由于我国企业生产力极度落后,致使低效率的产出远小于人民迫切的需求增长。
匮乏的外汇储备又无法通过进口来进行填补短缺的需求。
因此,国家制定了技术改造的政策,只有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才是长久之计,直接进口消费商品只能解一时之急。
技术改造的载体是先进的外国设备,购买设备就需要大量的外汇,所以受到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保护的各级外贸公司即使亏损也要换取外汇。
历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国际金融论文课程经管学院会计专业 2 李傲由于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及政府的相关鼓励措施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出现大量持续顺差。
据统计。
除1998年外,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实现了顺差,2004年以前,除2000年有所下降外,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不断增长。
2004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1106.59亿美元,为历年来的新高。
从2005年开始,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不断下降,2006年降至66.7亿美元,达到2001年来的最低点,2007年又恢复到较高水平,为735.09美元。
从2001年开始2006年达到历史的低点,其在总顺差中的比例为3%。
2007年,该比例有所上升,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为17%。
,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增长55%,连续五年大幅增长,使得经常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高达97%,创历年以来的新高。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占总顺差的比例达到83%,继续实现了较快增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呈现“双顺差”的状态。
尤其是2005年以来,双顺差的规模仍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持续16年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经济中是非常罕见的。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外部环境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不可能短时间消失,并且,长期的“双顺差”状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因此,找出导致“双顺差”的原因对于改变这种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长期持续出现高额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国际原因1.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紧密,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
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2.我国的国内金融市场并不完善,有待发展,大量的外国资本通过金融市场流入我国企业,从而增加了资本流入,而对外投资的扩大也是形成我国高额顺差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
这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会加剧我国与国家收支逆差国的摩擦,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大局的重要问题。
那么,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如此巨额的贸易顺差?我们又将怎么去解决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这一问题呢?本文对我国国际收支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回顾和分析2000年-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第二部分,剖析了近年来这种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第三部分,解释了这种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状况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缓解国际收支顺差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持续不断扩大,国内外学者(赵玉平、邓立、王光伟等)对此开始关注和提出分析研究。
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进行观察,并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外汇储备进行数字分析,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表明,中国不缺少购买外国投资品的外汇,而中国引进外资并没有用来购买外国进口产品,而是被换成人民币来购买本国产品。
杨柳勇(2002)指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不符合从发展观点来看的“正常形态”,即在人均收入较低水平的时候出现持续性的经常账户顺差甚至同时伴随金融账户顺差。
金融账户顺差显示出中国已经具有“新债权国”的某些特征。
该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超前性”,并对这种特征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进行了研究。
但是,该文对中国出现这种国际收支格局的原因未展开分析。
余永定(2006)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得到几点结论:第一, 中国并未利用外国储蓄(外国资源)用于国内投资,而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精品资料分析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特征-问题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分析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特征,问题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摘要: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具有鲜明特色。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近十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调整方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双顺差外汇储备对外直接投资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本国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进行系统记录的一种统计表。
它是一国对内、对外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
通过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易得知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可归纳为1、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总体规模扩大,从而国际收支总体保持了顺差2、经常账户总体规模扩大,其大量顺差成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主要因素3、贸易账户下货物顺差成为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来源4、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资本与金融账户巨额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5、外国在华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严重失调6、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额,77.7%形成外汇储备资产的增量,成为相对低收益的外国政府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7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资料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3年到2012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二、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原因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有人均储蓄率太低,消费动力不足。
中国虽然储蓄总额很高,但是人均储蓄很低,不到1万元,实际上是一个储蓄小国,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父母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实际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使国民不敢消费,国内需求不足消费跟不上,造成的结构性失衡;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性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的结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出口创汇,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尤其是长期实行的对外资优惠的政策,极大吸引了外资投资于出口的制造业。
出口的不断扩大和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两个账户顺差不断增加;国际间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结果。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 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18101207 庄洁 18100533 高颖近几年,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不断升温。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虽然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有利于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抵御, 但在很多方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改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着重探讨我国目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应当采取的对策。
一.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平衡地理环境广袤、资源丰富、但是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这些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也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进出口商品和地区结构,这些都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国制造闻名世界,这就意味着中国出口的东西多半是一些技术含量少的衣服玩具日用品等轻工业产品.中国是轻工产品的最大出口国,是各国开展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打击对象,我国企业将面临高关税、反倾销、技术壁垒、各类安全标准等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行为。
据海关统计,2012年上半年,轻工产品进出口总额321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出口额2561.4亿美元,增长17.7%;进口额657.4亿美元,下降2.4%.由此可见,改变结构性不平衡需要改善生产经济结构,并对生产要素的使用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市场经济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否则难以克服这种不平衡现象,而生产的重新组合阻力较大,进展缓慢,因此结构性不平衡具有长期性,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结构性不平衡在中国尤其普遍,也呈现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产品出口技术含量低,只赚了人力和加工的钱,而产品进口科技含量高,我们得出高价买他们自主创新的钱;其二,产品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大,而产品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是进口价格上涨快于出口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恶化.二 .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稳定,但是通货膨胀现象还是比较严重以房地产行业天价房为标志的通货膨胀现象,在国内盛行。
了解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为什么我过会出现所谓的“双顺差”格局。
1.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日益增强。
此外,由于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我国在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一直以来拥有比较优势,并且这种比较优势有不断扩大的倾向。
另外,我国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的出口上也逐渐具备有比较优势。
正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导致了经常帐户的顺差。
2.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企业大量出口出口退税其宗旨是奖出限入,目的还是鼓励出口。
我国从1985 年就开始实行这一政策,在近二十年来,出口退税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出口,自1998年以后,由于内需不足,更强调通过扩大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输出资本,帮助美国等出口目的地国家进口更多的商品,维持现行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格局,这一政策促使了中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顺差的形成。
3、经济结构不合理尽管我国出口设备及其它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发达国家限制某些高新、高端技术产品向我国的出口,出口商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价格上不去,导致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持续恶化。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主要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美国等出口目的地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出口品价格增长较慢,贸易条件仍呈恶化趋势。
4.内需不足是扩大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没真正的建立起来,所以即使实际存款储蓄利率为负,居民也不愿意把储蓄拿出来消费。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90年代初为界把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
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我们可以发现,1982-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4年资本账户逆差。
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
20世纪90年代,除1993年外,经常账户保持盈余,但差额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1994-2005年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
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
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
进入21世纪,自2001-2006年,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额逐年攀升,2006年达到249,865,995千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外贸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特别是2000年以后,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100亿美元,06年末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国际收支继续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初步估计,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到10%左右。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国家外汇局发布《中国外汇管理年报2009》说,总体看,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朗,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经济也将止跌回稳,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有所恢复、交易趋于活跃,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继续下降,中国涉外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及影响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概况)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
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
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
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
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原因之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对策摘要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本文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分析了其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解,以实现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双顺差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 a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一)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定和实行了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分工。
外资企业最初进入我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于是在我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进行外向型生产,进一步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
(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与储蓄高于投资。
当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还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投融资渠道,保障投融资渠道的通畅。
如果企业需要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需要银行贷款,由银行独立审贷;中国政府将主要着眼于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的消费率在gdp中的比率是下降的,而储蓄是在上升的。
这意味着这部分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
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积极影响。
1、双顺差结构总体上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金娟认为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说明我国已摆脱外汇缺口,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殷琳指出,双顺差表示了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内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持有国外资产的增加,是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综合表现。
2、双顺差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贸易出口和资本净流入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外资的净流人,对于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的分析通常来说,一个经济相对健康稳定的国家的国际收支,是通过两大账户的互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而我国的国际收支自90年代初开始,就连续多年出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状况。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顺差的额度一直处在不断上升过程中。
造成我国国际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一)内部原因1、出口型导向型的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订和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发展战略。
那一时期,我国的比较优势仅在于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及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样,劳动成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就通过外包等形式转入我国。
外资企业最初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于是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进行外向型生产,进一步导致经常账户顺差的扩大.2、金融体制相对落后,经济调节的政策和目标往往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但当市场波动过大时,央行仍会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以避免投机行为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汇率机制调节外部均衡的作用。
要通过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
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并存的问题,在政策取向上就会左右为难。
因为一旦我国为了实现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政策,那么之后面临的将是内需进一步减少,更多的产品在目前的开放经济中到境外找寻出路,自然就会造成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拉高,进一步加剧经济恶化。
而如果继续实行扩张型政策,加大目前的国内消费和投资,则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危险。
3、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较差。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住房、医疗及教育成本的现状一直没有大的改善。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到近几年,这种失衡现象益发严重,主要表现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连续“双顺差”,并且这种“双顺差”急剧增加,目前累计已达3万多亿美元,结果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空前增长,其总规模亦达3万多亿美元。
在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我国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很大。
同时,仍在不断增长的“双顺差”也表明,中国长期施行的旨在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作出调整和转变,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尽早尽快地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基本现状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的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或支出总额大于收入总额的情况。
前者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后者称为国际收支逆差。
无论是顺差或逆差,均是国际收支失去平衡的表现。
在2000年之前,我国国际收支基本不存在失衡现象,如1994-2001年,这8年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仅为1931.79亿美元,平均年顺差241.47亿美元,总体上看基本平衡。
但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国际收支开始进入了失衡时期,2002-2006年这5年“双顺差”累计余额达到9341.94亿美元,年均净顺差1868.39亿美元,总收入明显大于总支出。
从2007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空前发展,变得十分严重,至2011年年底止,这5年间“双顺羞”累计高达2.16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4326.40亿美元。
如果将以上两个时期(2002-2006年和2007—2013年)我国“双顺差”外汇相加,在加上或减去净误差与遗漏,这10年间我国国际收支累计顺差3.10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3097.39亿美元。
由于国家没有其他渠道消化过多顺差美元,近1 0年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收购绝大部分“双顺差”美元,结果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负效应及原因分析作者:李洁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06期摘要: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中开始,简析我国国际收支的三个特点,随后说明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效应(负效应),最后就其原因进行探讨,提出高储蓄率、大量引进外资以及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是造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负面效应;原因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181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国际收支是由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储备资产组成的。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经常项目顺差4261.07亿美元,仅增长14.6%;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89.65亿美元,增幅同比下降74.2%。
2008年以后除了2010年,经常项目顺差不断下降,截止到2013年底,经常项目顺差1828亿美元,只达到2008年的43%。
相比经常项目而言,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剧烈,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89.65亿美元,2009年达到1448亿美元,增长约7.6倍;2010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同比增长56%;2011年开始下降,201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我国国际收支从往年的“双顺差”格局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一顺一逆”状态。
但是201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历史新高3262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重新回到“双顺差”的局面。
到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5097.26亿美元,达到38213.15亿美元。
1.1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是货物勿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经常项目是在我国的对外经济交往中经常发生的收支项目,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