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及原因、对农业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雨带移动与雨季

【本节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因为季节不同而风向发生变化的风叫季风。

由于大陆相对海洋增温快,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更高,那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之为夏季风。而在冬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很快降低,那风就从陆地吹向海洋,我们称之为是冬季风。

二、新授

1、读图2—30“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思考:

②、在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风当到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就止住了脚步,这是怎么回事?

可以看到,夏季风停止前进的地方就是一些山脉,他们分别是什么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正是由于这一些高大山脉的阻挡,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得夏季风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以这一系列的山脉为界,把我国分为了东北的季风区和西北的非季风区。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其中的春风就是夏季风,而玉门是西北甘肃省的玉门市。

真正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就是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正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使得在时间上,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降水较少。那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还是由冬季风带来的?(夏季风)

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因为我国各地产生降水的水汽主要由夏季风从海洋上空吹来,所以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夏秋季节,而冬春季节降水较少;这样就产生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又由于各地每年受夏季风影响的强弱不同,就产生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再加上夏季风对不同地区影响的时间早晚和强弱都不同,因而形成了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

4、我们就来看看夏季风到底是怎么样进入我国陆地,并如何影响东部地区的降水?

5、夏季风的进退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关系。

6、阅读材料“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和影响”完成填表练习。

三、巩固练习。

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是世界上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完成41页“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本节达标测试内容:

1关于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

B、夏季风都来自太平洋,以东南风为主

C、冬季风来自青藏高原,以西北风为主

D、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

属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的山脉是()

A .天山

B .大兴安岭

C .巫山 D.长白

3、.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①1月0℃等温线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我国气候总特征的是( )

a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b 气候复杂多样

c 雨热同期

d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国家,原因是()

A、气候复杂多样

B、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C、夏季较长

D、大陆性强

6 、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回答:

(1)表示冬季风的是_____图,它来自_______地区,性质是__________,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______洋和_____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六、本节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分析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