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
- 格式:docx
- 大小:21.70 KB
- 文档页数:7
..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毒性反应指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及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多属于可逆反应。
毒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
一般来说,氨基甙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素容易产生多系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大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多见的是皮疹,各种抗生素均可引起;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为表现的血清病样反应则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另外,还有药物热、感光反应等。
二重感染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新出现的感染。
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量繁殖所致。
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且死亡率较高。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做到:①认真询问既往史,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执行皮试常规;②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③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协同作用;④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⑤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
病人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应用,切忌随意服用。
1 头孢菌素类药物1.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1]。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过敏性休克属I型变态反应,与用药剂量并无绝对相关,有时很少量应用如皮试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过敏,而对头孢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感染病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正确了解和及时应对这些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2. 不良反应的分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常见和罕见两类。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肝功能异常:包括肝酶升高、黄疸等。
•肾功能异常:可导致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头晕、神经痛等。
罕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毒反应:如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肌肉骨骼系统反应:如肌肉痛、关节炎等。
•循环系统反应: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免疫系统反应:如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 不良反应的机制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其对机体正常细胞和功能的干扰所引起的。
具体的机制包括:•毒性作用:抗菌药物可能对机体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损伤或细胞死亡。
•药代动力学相关: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浓度、半衰期等)可能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
•免疫系统相关:抗菌药物可能干扰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 防治不良反应的策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下几个策略值得注意:4.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
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4.2 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对于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以考虑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降低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4.3 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特别是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的迹象。
4.4 给予支持性治疗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如抗过敏治疗、肝肾保护治疗等,以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对于很多细菌感染的患者来说,其药效显著,但与此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的概述:1.过敏反应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通常会在使用药物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具体症状包括皮疹、瘙痒、呼吸急促、喘息等。
若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并及时进行脱敏治疗,通常可以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此外,对于有过敏史的病人更要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2.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为了降低胃肠道反应的严重性,可以在饭后或与食物同服药物。
3.肝脏和肾脏毒性抗菌药物也可能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长期或过量使用的情况下。
对于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并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必要时可以选择毒副作用更小的抗菌药物。
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会出现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例如眩晕、失眠、头痛、头晕等。
对于此类情况,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抗菌药物。
5.二重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导致二重感染。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医嘱正确用药,并尽量避免与肾毒性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6.菌群失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影响肠道健康。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地使用,以免引发菌群失调。
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处理,并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就医。
对于任何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剂师,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等,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同时,老年人、小儿和肾功能状况不佳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更应谨慎,按照剂量测算严格使用。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策略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属于氟喹诺酮类,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胃肠道等多种细菌感染。
虽然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一、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胃肠道反应:如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等,多为轻度,这些症状通常是轻度的,但在罕见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如炎症性肠病。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轻度如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失眠、烦躁等症状。
这些反应通常是短暂的,一般不会引起严重问题。
在罕见情况下,使用左氧氟沙星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反应,如精神异常(精神错乱、幻视、幻觉)、失语,甚至诱发癫痫发作、抽搐和惊厥等。
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立即就医进行处理。
一些因素可能增加神经毒性的发生。
这包括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肾功能不全者、同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患者,以及体内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镁、钙等)。
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等,多为轻度,可通过服用抗过敏药物缓解。
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喉水肿等严重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光敏反应:如在阳光下出现皮肤红肿、灼热、水泡等,多为轻度,可通过避免阳光暴露或涂抹防晒霜缓解。
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皮肤损伤或溃疡,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肌腱损伤:如出现跟腱炎或跟腱断裂等,多发生在老年患者或同时使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可在治疗完成数月后发生。
如有上述症状发生,应立即停药,并给予保护性固定和休息治疗。
肝肾功能损害:如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增高、血尿、发热等,多为轻度,并呈一过性。
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血液系统毒性:左氧氟沙星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包括全血细胞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紫癜等。
在个别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骨髓抑制。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
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
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
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和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
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
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
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
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
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
应用新斯的明(肌注或静注)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一些以往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
人们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常常只注重其治疗作用,对不良反应注意不够,因而造成治疗的失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反应指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及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多属于可逆反应。
毒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
一般来说,氨基甙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素容易产生多系统的毒性反应2.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大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多见的是皮疹,各种抗生素均可引起;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为表现的血清病样反应则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另外,还有药物热、感光反应等。
3.二重感染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新出现的感染。
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量繁殖所致。
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且死亡率较高。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做到:1.真询问既往史,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执行皮试常规;2.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3.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协同作用;4.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5.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
病人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应用,切忌随意服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特别是一些以往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脓毒血症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临床上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治疗作用外,还应对其不良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一、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为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大多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从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后即可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变态反应。
此类反应属于B型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减少剂量后症状不会改善,必须停药。
按发病机制分为5种类型:
1、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即刻型荨麻疹。
青霉素、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容易发生此类反应。
2、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性型),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氯霉素与头孢噻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3、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其机制:大抗原决定簇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IgG,两者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壁上,并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局部充血与水肿。
包括血清病样反应和药物热。
4、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型),主要为经常接触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的患者发生的接触性皮炎。
5、未分型的过敏性反应:有皮疹(荨麻疹常见)、血管神经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中毒性表皮花丝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急慢性间质肺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等,常见于青霉素、链霉素。
复方磺胺甲恶唑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关于变态反应的几个重要提示
①青霉素皮试试液应为:青霉素G或青霉噻唑-多赖氨
基酸。
②青霉素皮试仅预测Ⅰ变态反应。
③头孢菌素皮试意义存在争议,但建议仍要做皮试。
④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发生率约10%左右,青
霉素皮试阳性或非严重过敏反应者,在确有指征并严密
观察下可以应用头孢菌素。
二、毒性反应:机制由药物的化学刺激、人体细胞蛋白质合成或酶系功能受阻等引起,也可因宿主原有的遗传缺陷或病
理状态而诱发。
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肝、肾、心、神经系统、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方面。
属于A型不良反应,其特点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1、消化道反应: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能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
特别是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三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及抗真菌药。
2、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能影响血细胞的生长,导致血细胞减少。
氯霉素类最容易影响粒细胞的生成,甚至全血降低而致药物性再生障碍贫血。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时偶可引起凝血机制障碍;头孢菌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药物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可导致肠道菌群改变,使维生素B和维生素K合成受阻,造成维生素K缺乏),应用时可引起出血倾向。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使用吉米沙星时发生溶血的危险增加。
3、肝脏损害:抗菌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主要因吸收后经肝脏代谢,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两类: (1)是肝细胞损害,常见药物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大剂量β-内酰胺类。
(2)是胆汁淤滞,主要有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及磺胺类等。
4、肾脏损害:肾脏损害是因为药物经肠道吸收后,以原形或代谢物经导致肾脏排泄,从而导致肾脏损害。
肾损害最常见于多黏菌素、糖肽类、两性霉素B、一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另外,磺胺类药物易形成结晶尿而致尿路闭塞,具危害性。
5、心脏毒性:很多抗菌药物具有心脏毒性,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
喹诺酮类可使Q-T 间期延长,尤其是有Q-T间期延长史、电解质紊乱、正在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尤应注意;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可致心律失常。
6、神经系统损害:很多抗菌药物会产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常见神经系统损害氨基糖苷类药物导致的耳毒性;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喹诺酮类、大剂量的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及硝基咪唑类的中枢兴奋作用,易诱导癫痫的发作具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应用。
7、双硫仑样反应:是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此类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
双硫仑可抑制体内醛糖氧化还原酶,抑制乙醇的代谢而使机体产生不适。
双硫仑样反应是指机体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一系列醉酒症状,其临床表现轻者可产生面部潮红、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和
低血压等,重者可导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死亡。
易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物包括: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其中头孢哌酮等三代头孢与头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发生率高。
②硝基咪唑类的抗菌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易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③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
三、二重感染:也称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敏感菌群受到抑制,使寄生在口腔、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等处的细菌互相制约,平衡状态被破坏而出现的新的感染。
此外,原发疾病严重、大手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等均可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为细菌入侵和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
二重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有革兰阴性杆菌、真菌、葡萄球菌属等,所引起的感染有口腔及消化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发生率约2%~3%,一般出现于用药后3周内,严重的二重感染死亡率较高,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婴儿、老年人、有严重原发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硬化等)者及进行腹部大手术者。
此类反应属于A型不良反应。
假膜性肠炎:常见于胃肠道手术后,以及恶性肿瘤、充血
性心力衰竭、尿毒症、糖尿病、再障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老年患者尤易发生。
除万古霉素外,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本病,其中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等的发生率较高,多于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或停药后2~3周内发生。
临床表现为每日10余次大量水泻,大便常含粘液,部分有血便,少数可排出斑块状假膜,伴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
严重者可迅速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中毒性巨结肠、低蛋白血症,甚至出现腹水。
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小肠部位少见,抗菌药物有关的假膜性肠炎为艰难梭菌的外毒素所致。
四、如何预防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严格把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必须是细菌感染,明确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
2、使用前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严格执行皮试常规。
3、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给
药,对高危患者要高度重视。
4、用药剂量及使用方法正确、疗程适当。
5、避免使用不良反应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适应症准
确,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6、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注意给药的每个环节。
7、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
及治疗措施。
参考: [1] 临床药物治疗学.感染性疾病2017
[2] 临床药物治疗总论2016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
[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教材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