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13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单元小结教学设计编写:高三备课组孙巧三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通过读背熟练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方法论。
3、通过拓展练习能够灵活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解主观题。
难点是微观切入型题目和变相微观切入型题目的解答。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我们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对立;更存在着母体与个体、血浓于水的统一。
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份感恩。
现在就让我们心怀对母亲的感恩开始今天的激情读背。
二、激情读背针对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激情读背。
然后将学案上的知识点填写完整。
然后教师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三、热点评说针对新婚姻法引发的热议从辩证法角度作出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新司法解释于2022年8月13日起施行。
它的条款涉及房产分割等热点问题,从去年11月15日公布征求意见稿之后,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而婚前贷款买房归个人、父母给买房配偶没份等条文,无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要出台新法呢?据悉,最高人民法院针对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分别于2001年12月24日和2003年12月25日先后出台过两个司法解释。
而此次《婚姻法解释(三)》就是在前两次司法解释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婚姻家庭纠纷案件逐年增多的新情况做出的必要调整。
有学者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自然会影响到千家万户。
新法的出台并未顾及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婚姻家庭道德性强等问题视而不见,有些条文完全是按照财产法规则处理的,牺牲了民意的需求和其他界别的呼声。
也有学者认为,《婚姻法解释(三)》对净化婚姻伦理有促进作用,通过一定程度上解除婚姻的财产功能,让婚姻的缔结更注重感情基础。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精神》复习导学案高二政治备课组一、复习目标:1.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系统的特征和掌握优化的方法;4.发展的普遍性、实质;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6.事物发展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7.对立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8.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和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判断名言警句来区别同一性和斗争性);9.重点掌握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和方法论;10.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实质、方法论;11.识记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以及方法论;12.创新的作用及意义;二、知识梳理:备注:(唯物辩证法四个部分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见原理总结)三、特别提醒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理解事物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
5.理解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
6.准确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7.能准确判断有关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名言警句;8.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1.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2.不能认为只要创新就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复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东西方文化不断加强交流,这体现了(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C.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2.奥巴马在最后致词中援引了《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生活与哲学 复习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导学案【复习目标】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的实质2、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发展的原因【预习案】一、发展的普遍性1、 是发展的(低级高级;简单 复杂)2、 是发展的(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 社会主义社会……)3、 是发展的(无 有;少 多;浅显 深刻;错误 正确)4、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发展的实质事物的 和 ,是 的产生和 的灭亡。
Ps: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应该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几个错误观点:①以出现的时间早晚为标准来判断新旧事物。
②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定新旧事物。
③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判断新旧事物。
三、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 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 ;量变 必然引起 ,质变是量变的 。
Ps: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①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减;ex:谷堆论证、秃头论证、吹气球、积小流成江海等。
②事物的数量不变,但是场所发生变更(结构发生变化)ex:dog 和god ;田忌赛马、文字游戏等。
(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Ps: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3)方法论①做任何事情都要从 做起, 、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 时,要果断地 ,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 。
五、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探究案】三、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有: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山东省昌乐一中2011级高二政治导学案编制:孙国良审核:审批:《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综合测试讲评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掌握涉及到的课本基础知识;2、通过查找问题——寻找对策,掌握思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规范答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评重点】1、Ⅰ卷中正答率较低的题目2、Ⅱ卷中28、29题【课前自纠案】1.选择题错题重做,找出错因,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迅速翻书落实,不明白的用红笔记号,以备上课听讲。
2.非选择题根据得分情况,和【课堂讲评案】中的问题分析重新审题,完善思路和要点,改好满分卷。
3.反思自身学习情况,认真分析做题错因。
【课堂讲评案】一、考情分析(一)试题分析本次试题命题范围是《生活与哲学》第七至九课。
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把握情况,以及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成绩分析(结合班级总体情况,分析自己的成绩)(三)优点与不足优点:答题能力有较大提高,大部分同学书写比较认真、规范,答题序号化,清晰明确,基础知识记忆扎实。
不足:①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有待提高。
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选择题【方法指导】1.要把长材料读短,仅仅抓住题目的中心。
2.先排除说法本身错误的选项,坚决不选,但要求选不正确或错误的除外。
3.看清题目有没有限制的词语或角度,排除不符合的。
如词语“唯物论”、“辩证法”、“矛盾观”“发展观”等。
4.看清是要选原因还是结果。
5.漫画题一定要从文字到图案都仔细分析,漫画一般是讽刺的,要揣摩讽刺什么或隐喻什么。
总之,排除错误、排除异己、一见钟情、痴心不改【重点讲解】7、8、11、15、16、24第一步:自己纠错第二步:合作解决第三步:教师精讲【变式训练】1、(2012·浙江六校联考)“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及单元整合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班级组别组长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巩固并梳理识记唯物辩证法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懂得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
【重点和难点】1、重点:识记并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引导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优化方案》P96探究问题提示【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81-83,找出以下问题:(在课本标出)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表现?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要求?【基础落实】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分歧之一分歧之二分歧之三根本观点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2.完成优化方案P96综合探究归纳【探究演练】完成优化方案P97综合探究演练【归纳总结】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哲学依据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实现“五个统筹”,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注意节约资源,环境保护,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需要。
(3)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城镇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与对外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要兼顾城镇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与对外的和谐发展,反对片面地看问题。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归纳】(根据提示,结合教材、优化方案P97单元优化总结完善内容再加强背诵)(-)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要求我们,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复习学案(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1.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
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而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世界是物质的 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2. 堪称“中国第一桥”的港珠澳大桥,将从更深层次上拉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链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
“半小时经济圈”将使珠三角地区成为一体,南北文化、港澳文化将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这体现了( )A.要根据实际需要去建立和创造联系B.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D.事物间的联系推动世界的永恒发展3. 网上交流成为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新途径,通过政府网,许多过去不知道的文件可以在网上知道,有些事情也可以在网上得到解决.这体现了( )A.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C.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出现推动认识的发展D.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间接性、多样性4.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但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你把木桶倾斜放置,并且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2023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5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简介本教案是为教授高中历史课程中的《生活与哲学》主题而设计的,适用于新人教版必修5教材。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和思考人类的生活和哲学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2.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流派;3. 探索人类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5.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1. 人类生活的特点和本质;2.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3. 生活与幸福的关系。
第二单元: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流派1. 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希腊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4. 东方哲学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单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第四单元:人类与社会的关系1. 社会的形成和发展;2.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革;3.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五单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1.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 人类的宇宙观和宇宙伦理;3. 科学与宗教对宇宙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思辨和讨论。
3. 实践法: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4. 多媒体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2. 同学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讨论和交流,促进共同研究和成长。
3.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评价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形成自我认知。
参考资料1. 《新人教版必修5:生活与哲学》教材;2. 相关教学辅助资料和资源。
以上是2023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5《生活与哲学》教案的全套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
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生分析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
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的认识易出现偏激和偏差,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因此,若没有正确引导,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三、设计思想本课力争在教学过程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以循循善诱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通过对发展普遍性的认识,形成发展地看问题的观点(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发展的实质2、难点: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越来越好》MTV。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二轮学案一、必背知识点: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4、发展观: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挑战。
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方法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6、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和方法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殊性。
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矛盾分析法: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8、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有保留,既肯定又否定,不是简单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选择题:1、如果对通胀预期不加以正确管理、引导和化解的话,就可能被积累放大,最终导致通胀实现。
这说明: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办事情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3、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型的制造行业面临很大的困难。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矛盾观复习学案【使用说明】1.通读教材第九课,理顺体系脉络,具体问题在课本上做好勾画。
2.在充分记忆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独立做完基础梳理部分及合作探究问题。
3.突出落实的重点有:矛盾的观点【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唯物辩证法的5个矛盾观原理,提高运用矛盾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3. 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巩固,夯实基础(疯狂记忆,熟练掌握下面的重点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矛盾的含义及方法论要求2.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5.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6.创新的理论依据及怎样进行创新二、网络构建,整体感知(能力目标:知识构建能力;要求:构建形成知识脉络,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课堂探究案】一、合作探究(先自主思考,再组内交流、组间竞争,点拨疑问,注重新生成问题)【探究1】材料一: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理念。
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变化。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的诉求全面升级。
这既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客观表现,更是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应对的挑战。
材料二: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各地结合实际纷纷出台了改善民生的新举措。
北京:多种措施平抑房价,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宅建设用地,积极促进二手房交易市场发展,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天津:力保从业人员报酬增长12% ;江苏:投入172亿元解决民生困难;黑龙江:完善“分户供暖”;1.有人认为,经济是基础,我们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无关紧要。
请你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试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一知识体系二易错点总结三原理归纳1、【联系普遍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统一╱意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关╱处理……关系╱同时╱导致、后果╱离不开╱一致性、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前后相继历史联系)╱空间相邻------左邻右舍╱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Ⅰ】【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反对】:①否定联系的存在,②主观臆造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Ⅱ】【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方法论】: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4、【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5、【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必须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学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之中,联系是指。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的,联系是事物本身。
(2)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把握事物,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
切忌。
注意: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
其中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见P55)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P57---58(1)内容:整体居于地位,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是由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作用。
(2)方法论:既要;又要。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的关系(2)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序性和。
(3)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59。
(4)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用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例1.《中“头彩”》这幅漫画讽刺某些人()A.否认联系的普遍性B.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混淆了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区别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例2、“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准能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这句名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B、整体的性能对部分的状态起决定作用c、领袖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例3、外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我+我们=完全的我。
”从联系观角度看,其蕴涵的哲理是()A、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B、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实现c、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改造主观世界D、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在整体中才有意义近日,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此次疫情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本框题主要阐述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的相关知识,与下一框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八课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通过前面已有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国家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本节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使得政治教学能够更好、更真实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但是中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真正进行社会参与,因此在对“发展的普遍性”的认识,以及“发展的实质”认识上不够精准,这也给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基本观点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难点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感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树立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道路。
2、理性精神:通过感悟自然、社会和人之认识的发展,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3、公共参与:通过自身接触的发展成就,自觉投身到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策略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相结合。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背诵相关知识,并随机抽查背诵情况(二)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越来越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
这体现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了解发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完成自学展示环节通过展示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和疑难困惑,为授课提供依据指导。
通过阅读明确“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通过阅读和圈划,让学生明确易错点,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
(四)合作学习通过三个视频,小组合作讨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得出发展的普遍性,通过图片展示,辨别是否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小组讨论展示。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编写人审批人【学习目标】1.理解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
2.初步学会用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一、课前预习:(利用课前15分钟,理解熟记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自学指导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含义,就是之间以及的、、。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
(6)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7)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8)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二)体系构建二、合作探究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l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三、典型例题1.(20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2010安徽模拟)据联合国公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爆发的自然灾害次数为十年来最低,但洪水、干旱等其他极端天气仍是夺走多数人生命及造成经济损失的元凶。
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繁盛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结果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时间发生的各种条件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四、巩固拓展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涵的哲理是()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题和基础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人与自然始终是对立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A、③④B、①④C、②④D、①③3、2008年是奥运年,人们不断听到“奥运年结婚、奥运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4、国家质检总局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发布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社会各界可以随时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进行查询。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
这表明()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任何条件的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5、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这说明()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主观性D、联系的普遍性五、学后反思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编写人审批人【学习目标】1.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2.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3.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一、课前预习:(利用课前15分钟,理解熟记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自学指导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部分是。
(2) 整体与部分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部分。
(3)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整体是由构成,离开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
部分是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4)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5)系统含义:系统是由统一整体。
(6)系统的基本特征:、和。
(7)怎样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这种系统优化的方法对于安排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8)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来认识事物。
要。
(二)体系构建二、合作探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
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三、典型例题1.(2009北京,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09上海,13)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从整体到部分 B.从部分到整体 C.从个别到一般 D.从一般到个别3.(2010年儋州模拟)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四、巩固拓展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A.部分比整体更重要B.部分制约整体,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C.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之和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3.外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我+我们 = 完全的我。
”从世界观意义上看,其蕴涵的哲理是A.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在整体中才有意义B.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实现C.个人只有融人社会,才能改造主观世界D.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青藏铁路被世界称之为与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长度与技术的先进,而且它是一条人和自然和谐的天路,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植被、湿地、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都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由此可见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可以创造一切事物的联系③在实践中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实现系统优化,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5.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沿“大胜关水道”的造船厂、码头越建越多,私人采沙现象屡禁不止,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关系640万南京市民健康的饮用水源取水口水质受到严重威胁。
上述行为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忽视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区别C.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割裂了整体和局部的联系 D.没有看到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6.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人等其他系统之间,在发展的速度、比例、顺序等方面,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各方,做到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