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史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与禹无关的是()
A.治水有功B.以世袭来继承王位C.建立夏朝D.定都于阳城
2.下列关于商朝历史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殷是商朝前期的都城B.殷是商朝后期的都城
C.迁殷使商统治不稳固D.二里头文化反映商代
3.西周统治者实行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B.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C.巩固奴隶制的统治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4.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暴虐侈傲”,引起国人暴动,“厉王出奔”,西周政权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外地,这是()
A.公元前855年B.公元前854年C.公元前828年D.公元前827年
5 下列关于西周井田制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西周奴隶制的土地制度B.因耕地阡陌纵横而称为井田
C.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D.受田农民负担十分沉重
6.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青铜铸造业 B.畜牧业C.农业D.工商业
7.下列关于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后来习称的“五谷”都是这时育成的 B.后来习称的“五谷”这时都已种植了
C.这时人们把全部农作物称为“五谷”D.这时的“五谷”已包括后世所有品种
8.据历史记载:“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目的是()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B.促进诸侯国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D.尊崇周王的最高地位
9.春秋后期的霸主是()
A.齐桓公和郑庄公B.晋文公和楚庄王C.秦穆公和宋襄公 D.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10.下列战役发生在今天山西境内的是()
A.晋楚城濮之战 B.晋楚邲之战C.齐魏桂陵之战 D.秦赵长平之战
11.著名的都江堰是()
A.航运水道工程B.防洪灌溉综合工程C.灌溉渠道工程D.防御体系的一部分12.春秋时,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其实质是()
A.确立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B.巩固与维护周王的所有权
C.承认私田主人土地所有制
D.打击高利贷者与商人利益
13.下列先秦诸子典籍中,其内容包括较多物理学知识的是()
A.《论语》B.《墨子》C.《荀子》D.《庄子》
14.鲁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诸侯国,以文化昌盛著称。
下列各项文化成就,与鲁国有关的是()
①孔子兴办私学②老子担任史官③记载哈雷彗星④曾侯乙墓编钟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15.《诗经》中的“国风”是()
A.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民歌B.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
C.商周时期宗庙祭祀舞曲D.商周时的政治讽刺诗
16. 在中医“四诊法”中,战国名医扁鹊最突出的是()
A.善于望气色 B.善于听声音 C.善于问病 D. 善于切脉
17. 秦始皇下令兴修灵渠的目的是()
A.为统一岭南运输军粮B.为巡视南方宣扬皇威
C.为开发岭南灌溉农田D.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18.李白《古风》第三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九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首诗()
A.前半部歌颂秦王一统天下,后半部批评他的暴政
B.前半部谴责秦王不施仁义,后半部歌颂农民起义
C.前半部指责秦王滥用暴力,后半部说他必然失败
D.前半部站在六国贵族立场,后半部总结秦亡教训
19. 秦始皇曾巡游各地,在一些地方刻石立碑。
现今有秦峄(yi)山刻石摹本传世,原石已失传,峄山刻石使用的字体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 D.楷书
20.古人对秦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多有评说。
下列各项对其迅速覆亡原因的议论,比较正确的是()
A.“秦之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B.“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D.“(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1. 汉武帝时的“刺史”是()
A.执掌一州军政大权的武将B.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C.行使监察权的官员D.各地割据势力的独立王国
22.西汉与匈奴关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
A.西汉始终对匈奴采取进攻政策B.西汉始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C.进攻──和亲──进攻D.和亲──反攻──和亲
23.下列关于西汉张骞与东汉班超共同之处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他们都曾担任西域都护 B.他们去西域的目的都是要加强经济交流
C.他们的行动都被称为“凿空”D.他们都促进了内地与西域间的相互联系
24.下列各项表述,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通畅无关的是()
A.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B.张骞出使西域 C.两汉设置的西域都护D.班超经营西域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撤(jiao)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一通焉。
”据此,回答25—27题。
25.上述引文中所说的“大秦”是中国古代史书对哪个国家的称谓?()
A.北非的埃及王国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C.罗马帝国D.阿拉伯帝国
26.根据上述历史材料,这位使者来到我国的途径是()
A.自西域经阳关而来B.越葱岭经河西走廊而来
C.自东南亚航海而来D.从天竺经云贵高原而来
27.下列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各项评议,正确的是()
A.是正史关于中国同外国官方交往的最早记载 B.是正史关于我国与欧洲直接往来最早记载C.这是正史关于丝绸之路开通的最早记载 D.这是正史关于西方国家历史的最早记载28.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的是()
A.《九章算术》的成书B.中国历法的精确编制
C.《甘石星经》的成书D.圆周率计算方法提出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深远的影响。
据此,回答29~31题。
29.目前,在考古发现中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制作于()
A.战国后期B.西汉前期C.东汉中期D.南朝时期
30.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推广有了可能。
这一改进的主要长处在于()
A.利用水力,节省人工B.发明器械,产量大增
C.原料易寻,造价低廉D.工艺规范,质量提高
31.东晋后期,权臣桓玄下令:官方文书“诸用简者,悉以黄纸代之”。
当时,南方的造纸中心是()
A.广州和建业B.荆州和益州C.扬州和广州 D.建业和扬州
32.秦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②各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D.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33.三国时期,曹魏发明家马钧改进的“翻车”是一种()
A.交通运输的工具B.灌溉工具C.鼓风冶铁的工具D.播种工具
34.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
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各项原因中,最主要的一项是()
A.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民族融合迅速实现
C.统治政策有利农业发展D.前代水利工程发挥作用
35.下列关于冶铸技术进步的各项历史记载,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A.“刑范正,金锡美”B.“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C.“杂炼生、鍒作刀镰”D.“清水粹其锋”
36.从东晋南朝的古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的瓷器,大多是()
A.白瓷B.黑瓷 C.青瓷D.钧红
37.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医药学一直有发展,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体系。
据此,回答38~39题。
38.下列关于《黄帝内经》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书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
B.这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C.本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D.这是现存较早的中医学的文献
39.下列关于南北朝以前我国医学成就的各项表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A.针灸治疗疾病始于战国名医扁鹊 B.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被誉为“医圣”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奉为中医学经典 D.魏晋南北朝的一些佛教理论家对医学发展有贡献
40.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或大肆宣扬佛教,或大举灭佛,其根本原因是()
A.佛教的教源不同B.受儒家学说的影响 C.受统治需要制约D.都对宗教缺乏理解
二、材料解析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
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
──《荀子·性恶》
材料三严家无悍虏(奴),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善也,境内不计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显学》
回答:
(1)概括说明上述各家的治国指导思想,并指出哪两种观点是相互对立的。
(2)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秦始皇建立了怎样的统治制度?对上述各家采取了什么不同政策?
(3)西汉前期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秦的关系怎样?当时的治国指导思想有什么变化?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域以考武(汉武帝)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
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王莽篡位,贬易候王。
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指中原地区)遂绝,并复役属匈奴。
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建光(东汉光武帝的年号)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
二年,宪因这副校尉阎槃将二千余骑掩击伊吾,破之。
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
──《后汉书·西域传》回答:(1)材料一记载的是西汉与西域关系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则材料反映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是怎样发展的?
(2)据材料二评述王莽对西域的政策及其后果。
(3)据材料二、三,述评“班超遂定西域”的历史条件。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三、问答题
4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曾经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概括说明上述引文的基本思想,并简要分析其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指出商鞅在实践上述思想方面的主要做法及其积极意义。
45.西汉前期,中央政权受到哪些方面的威助?简要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汉武帝时,西汉为什么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威胁是怎样被逐渐消除的,结果怎样?
46.用史实简要说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发展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在这二三百年间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C 5.D 6.C 7.B 8.A 9.D 10.D 11.B12 C 13.B 14.C 15.A 16.D 17 A 18.A 19.C 20.B 21.C 22.D 23. D 24.A 25.C 26. C 27.B 28.A 29.B 30.C 31.D 32.A
33. B 34.C 35. A 36. C 37.C 38.B 39.C 40.C
二、材料解析题
41.(1)材料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德”与“礼”是主要的治国之道,他否认法治的作用;材料二: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只有“礼义”和“法正”“刑罚”三者并用,才能使被统治者向善,天下大治,秩序得以维持;材料三: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严刑峻法,威势禁暴,才是治国的良策。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韩非子的主张和孔子的治国之道是相互对立的。
(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律苛酷,这些措施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的应用与发展;他对儒家则采取了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
(3)西汉初期,在政治经济制度上虽然“汉承秦制”,但是在治国指导思想上有很大变化;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改造和发挥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2.(1)重大事件: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西汉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汉朝中央政府的政治影响逐渐深入西域各地,汉朝与西域各地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联成一体;建立西域都护,标志天山南北归属于中央政权。
(2)王莽给西域各族以不公平的待遇,他的错误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使西域再次受到匈奴的奴役与剥削,王莽的做法不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及其相互交往。
(3)历史条件:东汉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经济恢复与发展起来,东汉前期国力比较强盛。
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恢复与汉朝中央政府的关系,这说明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团结友谊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班超经营西域符合当地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东汉派大将击败匈奴,恢复与西域的交通,这有利于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敛税重刻。
43.(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注:如果对第三章第二节以不作教学内容处理,本题的第(4)问可以由学生选做,前三问均可从分
析材料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44.基本思想:商鞅主张统治方针与政策都应随时代而变革,反对墨守陈规;商鞅强调改革则兴,不改革则亡。
社会基础与条件:①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
②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他们要求废除旧制度,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③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都相继开展变法,进行社会改革。
④在百家争鸣中,法家主张根据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反对遵循古代的传统。
⑤秦国力求富国强兵。
⑥秦孝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
改变古制的重要举措: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
②废分封,实行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③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积极意义:①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废除了秦国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与愿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③秦国富强起来,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重要条件。
45.威胁:①匈奴经常南下袭扰,北方边郡受到匈奴威胁。
②王国势力强大。
产生原因:①战国以来,匈奴强大,西汉初年,匈奴多次南下,汉初经济凋敝,无力抗击匈奴。
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各地王国拥有大权,实力膨胀。
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人民希望安定地从事生产,希望社会稳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解决过程与结果:①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反攻,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与匈奴进行三次大战。
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到漠北,北部边郡安定,农业生产有了发展。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实行“附益之法”,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46.南北文化发展的共同之处:①科学技术都得到显著发展:南朝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成就很突出;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有《水经注》,对后世影响都很大。
②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大:北方的石窟寺与石窟艺术、南方的佛寺建筑等;反佛、灭佛也都有发展,南朝范缜提出“神灭论”,从理论上打击了佛教,北朝统治者灭佛。
③在民歌、书法艺术等方面,虽然南北各具特色,但都有突出发展。
特点:①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我国的文化,民族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大批中原人口南迁,使南方较多地保存并发展了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也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②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文明得以继续发展。
③出现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④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文化成果,又为隋唐文化昌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