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 格式:docx
- 大小:973.96 KB
- 文档页数:32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是指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现象。
金属固态相变是金属材料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对于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金属固态相变通常发生在固态下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下。
当金属的温度或压力发生变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晶体结构的转变。
金属固态相变的过程中,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晶体结构,相应地,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也会发生改变。
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是基于金属的晶体结构和原子间的排列方式。
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形态,包括体心立方结构、面心立方结构、六方最密堆积结构等。
不同的晶体结构具有不同的密堆积方式和原子排列方式,决定了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质。
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还涉及到金属的晶格畸变和原子扩散。
晶格畸变是指金属晶体结构在相变过程中的形变和畸变现象,它可以影响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原子扩散是指金属内部原子的迁移和重新排列的过程,是金属固态相变发生的基础。
总之,金属固态相变原理是基于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改变材料的温度、压力和其他外界条件,使金属发生晶体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
力学性能。
这一原理对于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金属固态相变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物理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变化引起的相变:金属的固态相变主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的。
当金属的温度超过一定的临界温度时,金属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固态相变。
例如,铁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α相到γ相的相变,这种相变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
2. 压力变化引起的相变:除了温度变化,金属固态相变还可以由压力的变化引起。
当金属受到外界的压力作用时,原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固态相变。
例如,钻石可以在高压下转变为金刚石,这是由于压力变化引起的相变。
3. 结构和性质的变化:金属固态相变不仅会引起晶体结构的变化,还会导致金属的性质发生改变。
例如,铁的相变会引起其磁性的变化,从铁磁性到顺磁性的转变。
这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金属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4. 相变的可逆性:金属固态相变通常是可逆的,即当外界条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金属可以再次发生相反的相变。
这与金属的液态相变或气态相变不同,液态和气态的相变通常是不可逆的。
5. 相变的影响因素:金属固态相变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晶体结构、晶界能量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金属内部原子的排列和运动方式,从而导致相变的发生和性质的改变。
6. 金属固态相变的应用:金属固态相变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控制金属的相变过程,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和超弹性材料等。
这些材料在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金属固态相变是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物理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它具有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的相变、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相变的可逆性、影响因素和应用等主要特点。
金属固态相变的研究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2篇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第7章钢的热处理教学目标:搞清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基本概念;掌握共析分解、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基本知识;掌握相变产物的形貌和物理本质。
第8章金属固态相变原理§8 钢的热处理一、热处理的作用机床、汽车、摩托车、火车、矿山、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各行各业用的大量零部件需要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其性能。
拒初步统计,在机床制造中,约60%~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中,需要热处理的零件多达70%~80%,而工模具及滚动轴承,则要100%进行热处理。
总之,凡重要的零件都必须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才能投入使用。
热处理的定义: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热处理三大要素:加热、保温和冷却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材料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因而性能也发生变化。
例如:碳素工具钢T8在市场购回的是球化退火的材料其硬度仅为20HRC,作为工具需经淬火并低温回火使硬度提高到60~63HRC,这是因为内部组织由淬火之前的粒状珠光体转变为淬火+低温回火的回火马氏体。
同一种材料,热处理工艺不一样其性能差别很大,导致性能差别如此大的原因是不同的热处理后内部组织截然不同。
表8-1 45号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性能(试样直径15mm)热处理工艺的选择要根据材料的成分来确定。
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依赖于材料热处理和其他热加工工艺,材料性能的变化又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变化。
所以,材料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这四者相互依成的关系贯穿在材料制备的全过程之中。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性。
二、热处理的基本要素如上所述,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
这三大基本要素决定了材料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
1、加热按加热温度的高低,加热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临界点A1以下加热,此时一般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A1以上加热,目的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这一过程称为奥氏体化。
金属固态相变知识点总结一、金属固态相变概述金属的固态相变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结构变化。
金属的固态相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来预测和解释金属相变过程中的行为。
金属固态相变对于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金属固态相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属固态相变类型1. 多种金属的固态相变类型金属的固态相变包括晶格变化、相变温度、相变形式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α-β型固溶体相变α-β型固溶体相变是金属合金中比较常见的相变类型,指的是在金属合金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固溶体相,分别为α相和β相。
这种相变类型在许多重要的金属合金中都有出现,如Fe-C合金、Ni-Cr合金等。
(2) 费氏体相变费氏体相变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固态相变类型,指的是金属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由奥氏体相向费氏体相转变的过程。
这种相变类型在一些铁素体不锈钢中尤为常见。
(3) 莫尔铂相变莫尔铂相变是一种金属固态相变类型,指的是金属在相变过程中由六方最密堆积(HCP)结构向立方最密堆积(FCC)结构的转变。
这种相变类型在一些贵金属合金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典型金属的固态相变不同的金属在固态下的相变类型也有所不同,下面以常见的几种金属为例进行介绍:(1) 铁素体不锈钢的固态相变铁素体不锈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其固态相变主要包括奥氏体到费氏体的相变,以及费氏体到马氏体的相变。
这些相变在不锈钢的应用性能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2) 铝合金的固态相变铝合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其固态相变主要包括固溶体相变和析出相变。
这些相变对于铝合金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3) 镍基高温合金的固态相变镍基高温合金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高温合金,其固态相变主要包括γ'-γ''转变、析出相变等。
这些相变对于高温合金的高温强度和高温抗氧化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金属固态相变的影响因素金属的固态相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合金元素、晶体结构等因素。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金属固态相变是指金属在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是金属材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金属固态相变的分类。
金属固态相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固态下发生的晶体结构的变化,另一类是在固态下发生的晶体结构和相的变化。
晶体结构的变化包括晶格参数、晶胞体积和晶体形态的变化,而晶体结构和相的变化则包括晶体结构和晶体相的变化。
其次,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在于金属原子在不同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金属原子在晶体中的排列方式决定了金属的性能和行为。
当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时,金属的性能和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了解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对于控制金属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还涉及到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知识。
热力学是研究热平衡状态和热平衡过程的科学,而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
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可以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热力学可以揭示金属固态相变的原因和条件,而动力学可以揭示金属固态相变的过程和速率。
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对于金属材料的加工、热处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控制金属固态相变的条件和过程,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从而实现对金属材料的调控和优化。
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也为金属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金属固态相变原理是金属材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可以更好地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调控和应用技术,从而推动金属材料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名词解释1.固态相变:金属盒陶瓷等固体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从一种相状态到另一种相状态的转变2.平衡转变;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所发生的能获得复合平衡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变。
3.共析相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不同固相的转变4.平衡脱溶相变;在缓慢冷却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剩相的过程5.扩散性相变;相变时相界面的移动是通过原子近程或远程扩散而进行的相变也称非协调型6.无扩散性相变;相变过程中原子不发生扩散,参与转变的所有原子的运动是协调一致的相变也称协同型7.均匀形核;晶核在母相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8.形核率;单位时间形成的晶核数9.混晶;置换固溶体,两种或多种元素相互溶解而形成的均匀晶相10.异常长大:正常晶粒长大过程被第二相微粒、织构、表面热蚀沟等阻碍,使得大多数晶粒不能长大,从而使少数较大的晶粒得以迅速长大。
11.奥氏体;碳及各种化学元素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12.珠光体;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13.粒状珠光体;通过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球状化而获得的14.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所谓“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即贝氏体转变的产物。
15.马氏体;对固态的铁基合金(钢铁及其他铁基合金)以及非铁金属及合金而言,是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的产物。
就铁基合金而言,是过冷奥氏体发生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所形成的产物。
铁基合金中常见的马氏体,就其本质而言,是碳和(或)合金元素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就铁-碳二元合金而言,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16.屈氏体;通过奥氏体等温转变所得到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极弥散的混合物。
第2篇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第7章钢的热处理教学目标:搞清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基本概念;掌握共析分解、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基本知识掌握相变产物的形貌和物理本质。
第8章金属固态相变原理§8钢的热处理一、热处理的作用机床、汽车、摩托车、火车、矿山、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各行各业用的大量零部件需要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其性能。
拒初步统计,在机床制造中,约60% 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中,需要热处理的零件多达70% 80%,而工模具及滚动轴承,则要100%进行热处理。
总之,凡重要的零件都必须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才能投入使用。
热处理的定义: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 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热处理三大要素:加热、保温和冷却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材料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因而性能也发生变化。
例如:碳素工具钢T8在市场购回的是球化退火的材料其硬度仅为20HRC,作为工具需经淬火并低温回火使硬度提高到60〜63HRC,这是因为内部组织由淬火之前的粒状珠光体转变为淬火+低温回火的回火马氏体。
同一种材料,热处理工艺不一样其性能差别很大,导致性能差别如此大的原因是不同的热处理后内部组织截然不同。
热处理工艺的选择要根据材料的成分来确定。
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依赖于材料热处理和其他热加工工艺,材料性能的变化又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变化。
所以,材料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这四者相互依成的关系贯穿在材料制备的全过程之中。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性。
二、热处理的基本要素如上所述,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
这三大基本要素决定了材料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
1、加热按加热温度的高低,加热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临界点A i以下加热, 此时一般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A i以上加热,目的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这一过程称为奥氏体化。
2、保温保温是热处理的中间工序,其目的是既要保证工件烧透”又要防止工件脱碳、氧化等。
保温时间和介质的选择与工件的尺寸和材质有直接的关系。
般工件越大,导热性越差,保温时间就越长。
3、冷却冷却是热处理的最终工序,也是热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
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可以转变为不同的组织形态。
三、热处理的分类1、根据加热、冷却方式的不同及组织、性能变化特点的不同,热处理可分为下列几类: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即所谓热处理的四把火”表面热处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激光表面淬火和涂覆、渗碳、氮化和碳氮共渗等。
其它热处理: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和形变热处理等。
2、按照热处理在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和作用不同,热处理工艺还可分为:预备热处理:零件加工过程中的一道中间工序(也称为中间热处理), 其目的是改善锻、铸毛坯件组织、消除应力,为后续的机加工或进热处理作组织上的准备。
最终热处理:零件加工的最终工序。
其目的是使经过成型工艺达到形状和尺寸要求的零件,通过热处理使零件具备最终的使用性能。
是预备还是最终热处理在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是相对的。
四、钢的临界转变温度根据铁碳相图,共析钢缓慢加热到超过 A i 温度时,全部转变为奥氏 体;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必须加热到A 3和A cm 以上才能获得单相奥氏体。
在实际热处理加热条件下,加热速度不可能是缓慢的 ,因此,相变是 在不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其次,再考虑到过冷或过热现象的存在,相变 点与相图中的相变温度有一些差异。
具体如下:加热时相变温度偏向高温,冷却时偏向低温,这种现象称为滞后 (热滞或冷滞)。
在热处理工艺实施过程中,加热或冷却速度越快,则滞后现象越严 重。
通常把加热时的实际临界温度标以右下标字母C”表示,如A C I 、A C 3、Accm ;而把冷却时的实际临界温度标以右下标字母 r ”表示,如Ar i 、Ar 3、Arcm 等。
§8.1钢在加热时的转变一般而言,钢的热处理多数需要先加热得到奥氏体(奥氏体化、A化),然后以不同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不同的组织,使钢具有不同 性能。
临界温度: 平衡时:A1、 A3、Acm加热时:Ac1、Ac3、Accm冷却时:Ar1、Ar3、Arcm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的质量(成分均匀性及晶粒大小等),对冷却转变后的组织、性能有极大的影响(组织遗传)。
因此,掌握热处理规律,首先要研究钢在加热时的变化—即奥氏体化过程。
§8.1.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共析碳钢加热前为珠光体组织,一般为铁素体与渗碳体交替排列的层片状组织,加热过程中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过程可分为四步进行:奥氏体形核、晶核的长大、未溶碳化物(Fe3C)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①奥氏体晶核的形成由Fe-Fe3C相图知,在P转变为A过程中,原F的bcc晶格改组为A的fee 晶格,原渗碳体的复杂斜方晶格转变为fee晶格。
所以,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就是晶格的改组和Fe、C原子的扩散过程。
常将这一过程和奥氏体冷却过程的转变称为相变重结晶”。
基于能量与成分条件,奥氏体晶核在珠光体中的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交界处产生,两相交界面越多,奥氏体晶核越多。
②奥氏体晶核的长大奥氏体晶核形成后,它的一侧与渗碳体相接,另一侧与铁素体相接。
随着铁素体的转变(铁素体区域的缩小),以及渗碳体的溶解(渗碳体区域缩小),奥氏体不断向其两侧的原铁素体区域及渗碳体区域扩展长大,直至铁素体和渗碳体完全消失,奥氏体彼此相遇,形成一个个的奥氏体晶粒。
③ 剩余渗碳体的溶解由于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速度远高于渗碳体的溶解速度,在铁素体完全转变之后尚有不少未溶解的剩余渗碳体”存在,还需一定时间保 温,让渗碳体全部溶解并转变为奥氏体。
④ 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即使渗碳体全部溶解,奥氏体内的成分仍不均匀,在原铁素体区域形 成的奥氏体含碳量偏低,在原渗碳体区域形成的奥氏体含碳量偏高,还 需保温足够时间,让碳原子充分扩散,奥氏体成分才可能趋于均匀。
下图表示共析钢奥氏体形成的四个基本阶段:奥氏体晶核的形成;个充要条件:一是温度条件,要在 Ac i 以上加热;二是时间条件,要求 在Ac i 以上温度保持足够时间。
在一定加热速度条件下,超过 Ac i 的温度越高,奥氏体的形成与成 分均匀化需要的时间愈短;在一定的温度(高于 Ac i )条件下,保温时 间越长,奥氏体成分越均匀。
二、非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加热转变为 A 过程与共析钢转变过程是一样 的,即在Ac i 温度以上加热无论亚共析钢或是过共析钢中的 P 均要转变为 A 。
不同的是亚共析钢的先析出F 的转变与过共析钢的 Fe 3C n 的溶解。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剩余渗碳体的溶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上述分析表明, 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必须有两O"八A(u+F^C) ¥ 晶核 残金沼解不均匀丫均匀YY 长犬 图8-4奥氏体形成的四个基本阶段5先析出F的完全转变要在Ac3以上,Fe s C n的完全溶解要在温度Accm 以上。
即亚共析钢加热后组织全为奥氏体需在AC3以上、过共析钢要在Accm以上,即表象点必须处在A的单相区。
§8.1.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如果亚共析钢仅在Ac i〜A C3温度之间加热,无论加热时间多长,组织中仍为铁素体与奥氏体共存;对过共析钢在Ac i〜Accm温度之间加热,组织中应为二次渗碳体与奥氏体共存;在这种情况下,经加热保温在随后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也仅是奥氏体向其它组织的转变,其中的铁素体或二次渗碳体在冷却过程中不会发生转变。
总结奥氏体化过程:即 Fe 、C 原子扩散和晶格改组的过程共析钢:加热到Ac i 以上时,P —A 。
共析钢A 化过程:形核、长大、Fe s C 完全溶解、C 的均匀。
亚(过)析钢的A 化:P —A 后,先共析F 或F Q C .溶解。
§8.1.2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奥氏体的形成是通过形核与长大过程进行的, 整个过程受原子扩散 所控制,因此,凡是影响扩散、形核与长大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奥氏 体的转变速度。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越高,原子扩散速度越大,奥氏体化越快;保温时间越长,7201 — \氏体\ 0. 5监 \ \\卑氏 \L\ \h、 \\ J 均匀\ \ 奥出沐玮" 匚禄、 ■物珠光体亠=I820 eoo 7807冊74C1於1沪奥氏体化所需加热温度相对可以降低。
640 1 10 10^时何,S图8-7共析钢的奥氏体化曲线(原始状态:详见下图A 形成过程中孕育期的 概念:由于形成奥氏体需要原 子的扩散,而扩散需要一定 的时间,故P 在保温一段时 间后才开始形成A 晶核,这 段时间称为孕育期”875C 退火)(a ) *也檢FF 知Fc, C(b )A 桧天i C ) 1 <!> A Jijijft图8-6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二、加热速度热速度V越大,则孕育期越短,A化开始和终了温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加热速度V越小,则孕育期越长,A化开始和终了温度越低,所需时间越长。
三、原始组织原始组织中Fe3C为片状时,Fe3C片间距越小,相界面积越大,奥氏体形核速度越大此时奥氏体中的C浓度梯度也越大,扩散距离短,奥氏体长大速度越快。
四、钢的碳含量时间——8-8加热速度对奥氏体转变的影响(示意图)图*植长大速度*mm/鼻图8-9渗碳体片间距d o对长大速度的影响C% fT界面多7核心多7转变快。
五、合金元素Co、Ni、Cu:增加C扩散速度,加快A化过程;Cr、Mo、V、Ti等:与C亲和力大,形成难溶化合物,显著降低C 扩散速度,减慢奥氏体化过程;Si、Al、Mn等:不影响奥氏体化过程。
由于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比碳慢得多,所以一般合金钢的热处理加热温度一般较高,保温时间更长。
§8.1.3奥氏体的晶粒度及其影响因素晶粒度:表征晶体内晶粒大小的量度,通常用长度,面积,体积或晶粒度级别表示。
般根据标准晶粒度等级图确定钢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标准晶粒度等级分为8级:1 - 4级为粗晶粒度, 5 - 8级为细晶粒度,超过8级的为超细晶粒小于1级的为超粗晶粒。
图8-10标准晶粒等级(放大100倍)奥氏体晶粒度N与晶粒数量n的关系: n 2N1式中:n-放大100倍时,每平方英寸(6.45cm2)视场中观察至怕勺平均晶粒数。
每mm2面积平均晶粒数:n02N一、奥氏体的晶粒度钢在加热后形成的奥氏体组织,特别是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冷却转变后钢的组织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奥氏体晶粒越细,钢热处理后的强度越高,塑性越好,冲击韧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