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49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种群特质和中间关系概述自然界的生物,极少以孤立的个体形式长期存在,而是以种群的形式生存。
对植物而言,所谓种群(population),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即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能够自由授粉、繁殖。
譬如,某山地的茶树种群,某水域的莲花种群、某农田的玉米种群,等等。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客观的生物学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立的特征、结构与机能的整体。
通常,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二是数量特征——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三是遗传特征——就是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遗传的多样性增强了种群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力。
研究种群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化,是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的主要任务。
(一)种群的分布格局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是指种群中的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处出现的几率是均等的,而且每一个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其它个体的分布。
事实上,随机分布并不多见。
只有环境因子对多种植物的作用无太大差别时,或者某一主导因子成随机分布时,才会引起种群的随机分布;或者在生态条件比较一致的环境中,才会出现随机分布,如生长在潮汐带的植物。
此外,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初次入侵某一地区时,常呈随机分布。
2.均匀分布(regular distribution)或称规则分布。
系指种群内每一个体近乎等距离分布。
当植物占有的空间超过所需的空间时,则在分布过程中所受的障碍也就很小,从而导致均匀分布。
在自然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分布极少出现。
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常会引起植物的均匀分布:一是病虫害、种间竞争时、优势种成均匀分时,其伴生种则呈均匀分布;二是地形、坡向、土壤水分状况的均匀分布时,也使植物种群呈均匀分布;三是人工干预的种群,如人工林、栽培作物,多为均匀分布。
2、连续的增长模型(Logistic(1)假设: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此即生态学发展史中著名的逻辑斯谛方程式中a——参数,其值取决于1、随机分布: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内个体间相互独立,在每个空间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各自在空间里都是随机定位。
即个体分布完全(b) 大块的样方,结果呈现是聚集分布(c)小块的样方,结果呈现的是均匀分布多数方法都是基于一定尺度,点格局分析理论上可以分析全部尺度上的种群空间格局,是较理想的方法。
第四节种群的调节一、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1、密度制约因素:某种生态因子对种群的影响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且种群受影响部分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
死亡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制约死亡率;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制约出生率。
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使种群达到平衡,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因素:寄生、疾病、捕食、竞争,所以种群密度制约调节是一个内稳定过程,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增加死亡率来抑制种群增长。
2、非密度制约因素:某种生态因子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的种群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或杀死,非密度制约因素可以对种群大小施加重大影响,也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但实际上对于种群的增长无法起调节作用。
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气候、生境、其它动物、病原体、食物。
二、影响种群数量调节的因素外在因素:气候(极端的温度)、可获资源量(食物、生殖的场所)、疾病和寄生物(传染病、某些寄生物的致病力、传播速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捕食(强有力的外在调节机制)。
内在因素:行为,内分泌,遗传调节。
第三章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植物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的、具有一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章将介绍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密度、组成、分布和生长等方面。
首先,植物种群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个体数量的多少。
植物种群的密度大小直接反映了该种群的丰富程度和繁殖能力。
密度过低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而密度过高则可能导致资源竞争和生境破坏。
其次,植物种群的组成是指不同个体的数量和比例。
植物种群的组成多样性不仅反映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体现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位的利用方式。
组成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也可能受到物种间竞争、捕食和共生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植物种群的分布是指该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植物种群的分布受到环境因子、适应性和迁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即个体之间较为集中;有些种群呈现均匀分布,即个体之间较为均匀;还有些种群呈现随机分布,即个体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
最后,植物种群的生长是指个体数量的变化。
植物种群的生长过程受到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的影响。
生长率是植物种群生长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个体数量的变化速度。
通过研究植物种群的生长特征,可以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和适应能力。
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同时,植物种群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植物种群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种群通过根系固定土壤,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植物种群还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遮荫,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此外,植物种群的演替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植物种群时常经历演替过程,即由初级群落向高级群落的演替,不断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每一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个体的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其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如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
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自然种群的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种群大小population size: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样方法quadrat method: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的样方,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讲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标记重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N:M=n:m,式中N-样地上个体总数,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样中标记数种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方差/平均数的比率,即S²/ m 。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阅读教材P60~63) 1.概念要素(1)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全部个体。
2.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P60~62)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写出图中各序号的含义:①单位时间,②种群个体总数,③出生率,④迁入率, ⑤死亡率,⑥迁出率。
2.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教材P63)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共研探究]1.理解种群的概念(1)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种群,并说明理由。
①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不属于)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②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不属于)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③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
(不属于)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
④一个班级内的全部同学。
(不属于)理由:不是全部的所有个体。
(2)个体、种群、物种三者之间的关系①个体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
②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根据概念,下列对种群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②。
①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④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3.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
所以,在自然区域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