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工业_改革开放30年的电影_市场与身份想象
- 格式:pdf
- 大小:150.32 KB
- 文档页数:5
5
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工业
——改革开放30年的电影、市场与身份想象
摘 要:好莱坞电影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关系紧密。好莱坞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意义上的价值,值得重视。面对好莱坞,提高产品竞争力,强调电影创作的市场意识,逐步改变中国商业大片“古装+武打”的单一模式,成为一种对抗权力话语、应对市场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策略。 关键词:改革开放;好莱坞;中国电影工业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302(2009)01-0005-05
丁亚平 卢琳
一 好莱坞与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
在世界电影地形图中,好莱坞具有招牌式的影响力,堪为电影工业发展的风向标。好莱坞电影理念、方法技巧和成熟机制,作为不断发展完善的电影范式与关键元素,引领着世界电影的发展方向,并成为时代流行文化一抹浓重而独特的色彩。电影传入我国不久,好莱坞对早期民族电影发展的影响即呈现明显的趋向。在中国电影百年进程中,好莱坞一直或明白直截或潜移默化、或统一化或分散化地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前,好莱坞电影占据着我国电影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影院上映的影片中,80%以上都是好莱坞电影。仅1933年和1934年两年,由好莱坞输入的故事片就分别是309部和345部,1933年
上海的37家影院中,有19家放映美国影片。①以好莱
坞电影为镜鉴,中国民族影像在模仿、尝试与探索中逐步形成、发展。1949年以后,新中国由于意识形态与政治原因断绝了与西方电影的联系,好莱坞在经过激烈的舆论批判聚集之后,成为报刊媒体讳莫如深的话题,尽管好莱坞电影作为内部资料参考片仍然能够被国家领导和电影业界部分人所观赏,好莱坞对我国电影研究者、创作者以至领导管理者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广大观众与好莱坞电影构成长期的隔绝。这种局面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变。1979年中影公司首次购买《爱情故事》、《罗马假日》等4部美国片在中国公映。1980年,以美国科幻系列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以二战为主题、情节紧张刺激的系列剧《加里森敢死队》为开端,正式开启了西方影视剧在中国
的新旅程。②
尽管观影形式、文化政策、身份认同与市
场等诸多影响性因素存在,但观众并未因此和好莱坞走得更近。
1978年开始中影公司采用买断放映版权的方式引进外国电影,进口经费并不多,因此被引进到国内市场的,只能是国外的一些低成本影片。这一阶段的外国电影(包括好莱坞电影)只是成为人们可以联系各种象征建构谋略的一些方式,有市场价值的普遍性的引进放映尚未施行。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随着多种传媒方式的普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中国电影观众被逐渐分流,电影业危机开始凸显出来。“从1979年到1991年,电影观众总人次共下降了一半,293亿—144亿,放映场次下降了20%。1992年的四大指标又一次大幅度下降:观众总人次降至105亿,发行、放映收入分别减少
了17.9%和15.7%。”③
1993年国产影片的生产下降50
%,票房总收入下降35%,观众人次降至42亿。中国电影业在面临新时期以来最大危机的时刻,需要借助具有蚕食力量的“狼性”好莱坞为主体的国外影片,来激活日益低靡的中国电影业,特别是观众渐渐流失的电影放映业。作为美国电影工业水平标识的“大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到我国的。1994年伊始,我国改变以低廉价位引进国外影片的电影交流策略,决定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制片、发行、放映三方的收入分别占票房收入的35%、17%、48%的比例,分账引进发行“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同时规定引进比例为美国片1/3,欧洲占1/3,其他国家占1/3,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并重。
好莱坞电影《亡命天涯》作为第一部进口分账发行影片,于1994年11月12日在我国公映。截至2006年底共引进分账影片182部,其中,好莱坞电影有146部,进口分账大片比例并非如当初规定一般,好莱坞电影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的数量。1994—1999年,我国以分账方式进口的影片为54部,其中好莱坞影片有42部,占78%。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
(季刊)2009年第1期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ACADEMY OF ARTS
6
(季刊)2009年第1期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ACADEMY OF ARTS
探研之窗
贸组织问题达成双边协议。2000年开始,我国引进进口分账影片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加。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按入世协议,自2002年开始每年允许20部美国等世界各国的分账影片在我国影院放映。2000年到2006年底,我国共引进分账影片128部,其中有美国电影104部,占81%。其中2002年公映的18部进口大片均为好莱坞影片。资料显示,进口大片在中国占据了几乎全国总票房的60%—70%。大片进入我国十余年来,除好莱坞以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引进影片共有40余部。除了香港大片的市场表现可圈可点以外,其他大多是成绩一般。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介绍,2003年以前内地电影市场的盈利比例是:60%是好莱坞的大片,30%是香港电影,
仅有10%是国产电影。
④十余年来,中国逐步开放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夹裹在改革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在进口分账影片冲击与多媒体时代观众分流的情势下,多种经济权力的关系构成一种网络,历经震荡和坎坷。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自建国以来最为动荡起伏的时期。好莱坞给国产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好莱坞体现出某种权力功能,霸权性的话语不断地排斥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对话性和多元的话语诉求。在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数年之后,国产电影摆脱了市场份额的萎缩低靡状态,不再退守,开始在一定的压力和利益要求之下,以自己独立的优势与好莱坞电影分庭抗礼。较之以往,中国电影工业迎来了稳定发展期,中国电影人以更加积极也更为理性的心态来看待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遭遇及其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二 市场的博弈及其嬗递变化
绝对优势的数量和单片票房佳绩使得美国大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自90年代以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美国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境遇分为两个阶段。1994—1999年可以视为第一阶段。《亡命天涯》作为初次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市场试水的好莱坞大片就凯旋高奏,而1998年《泰坦尼克号》更是以占我国当年票房五分之一强份额的3.2亿人民币创造了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票房神话。这一时期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持续升温,市场占有率愈显强势。1999年的特殊形势使得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由1998年的巅峰陷入低谷。1996年北京和上海电影放映票房收入前十名全是国外影片。“1997—1999年,美国分账影片共计在我国创造了约14.5亿的票房收入,仅1998年美国分账影片全国票房就高达7.85亿
元,占当年票房收入的一半多,观众人数约3500万。”
⑥
即使是1999年这个特殊年份,美国大片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1999年5月,因为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影片被我国停进、停映了五个月,这一年六部好莱坞大片《尖峰时刻》、《花木兰》、《国家公敌》、《星球前传1:魅影危机》、《人猿泰山》、《偷天陷阱》在我国共公映七个月时间,但却仍有较好的票房进账,本年度包括六部好莱坞大片在内的九部进口大片依然占全国票房近一半的份额。而这一年上海电影票房收入下滑近50%,全国票房总额降至8.4亿元,这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影院的缺席不无关系。1994—1999年间,除1999年国产片《不见不散》以微弱差额超过《星球前传1:魅影危机》的票房收入以外,每年我国单片票房冠军都是好莱坞大片(1994年国产影片单片最高票房没有统计数字)。
2000年以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境遇开始发生变化。虽然2000年进口14部大片,好莱坞分账影片数量超过以往,但这些影片票房成绩平平,其中作为进口分账影片年度票房冠军的《U571》票房仅0.29亿人民币,国产片票房之最《生死抉择》票房达1.3亿,大大地超过了它。除了2001年1.05亿票房的好莱坞进口大片《珍珠港》高于当年国产片最高票房的《大腕》以外,2000年以来取得全国票房单片冠军的均为国产片。2004年票房过亿的影片都是国产片,全国票房前3名也均由国产片获得。2005年《无极》和《神话》的票房超过好莱坞进口大片中票房最高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也超过了《达芬奇密码》位列全国票房单片排行榜的前两名。从市场份额来看,国产片开始具有与好莱坞大片势均力敌较量的实力。2003年中国电影确定产业化发展目标,国产电影的票房首次超过进口片。2004到2006年三年间,国产片票房分别达到全年票房份额的56%、60%、55%,国产片的市场份额连续超过进口片。
尽管进口片在中国电影市场所占据的空间有所萎缩,但好莱坞大片的势力依然维持强势。2005年,进口分账影片的票房为6.3亿元,而2006年仅截至7月
24日,分账影片票房已超过6亿。⑦其中好莱坞大片占
绝大多数份额。2003—2006年间我国进口大片票房前十位的排行中,除一部港片,一部法国片入围以外,其余均为好莱坞大片。2007年,国产影片《集结号》、《投名状》、《色・戒》三部影片票房过亿元,而进口票房过亿元的影片4部(《变形金刚》、《蜘蛛侠3》、《哈利・ 波特与凤凰社》、《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票房合计40276万元,占进口票房的46.85%。
进口分账大片从10部到20部的变化,使得占据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