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7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
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
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
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
地理高考复习自然地理要点梳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门重要领域,它关注着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在地理高考中,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对于自然地理的要点进行梳理与复习,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自然地理的主要要点展开,为高考考生提供复习备考的参考。
一、地球与地理基础概念1. 地球的构造与内部特征2. 地球的外部特征与地表形态3.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二、地球的气候与气象1. 气候与气候因素2. 气候类型与分布3.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4. 气象要素与天气形成5. 气象学的应用与气候预测三、地球的水文与水资源1.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4. 水污染与水环境治理四、地球的岩石与地质1. 地壳的组成与结构2. 岩石的类型与分类3. 地震与地壳运动4. 灾害性地质现象与防灾减灾五、地球的生态与生物资源1.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2. 生态平衡与人类活动的影响3.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4.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六、地球的陆地与海洋资源1. 陆地资源与分布特点2. 农业资源与农业发展3. 矿产资源与矿产开发七、地球的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分布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3. 城市与城市化4.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以上是地理高考复习自然地理要点的梳理,通过对这些要点的理解与掌握,可以使考生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自然地理相关的题目。
然而,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地理知识本身,还应注意归纳总结,整理笔记,理清思路,加强练习,提高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要点能够对考生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地理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填空和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和环境性的特征。
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是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3 由于目前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通常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4 造岩矿物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长英质矿物,另一类为铁镁质矿物。
5 褶曲的形态事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6 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7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强烈、宁静之分。
8 沼泽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体沼泽化;二是陆地沼泽化。
9 根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10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11 水循环按照不同的途径和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2 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力流,一种为挤压流。
13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14 波浪按照波动发生的位置分为表面波,内波和边缘波。
15 波浪按照水深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
16 波浪按照作用力情况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
17 根据潮汐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
18 洋流按照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9洋流按照其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20生物圈的结构表现为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和多级嵌套结构。
21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2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23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24 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25 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26黄土地貌可以根据地貌部位划分为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火成岩: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总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
河流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极向热传输:区域间的能量不平衡,导致由低纬区域向极低高纬区域方向的能量传输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指地球自然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物质发生淋溶、沉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来自成土母质,母质起源于岩石。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高三自然地理知识重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1 地球形状、结构及运动•地球形状:略呈扁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公转产生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1.2 地图阅读与制作•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阅读:掌握比例尺、经纬网、图例、注记等要素。
•地图制作:学会用画图软件或手工制作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等。
二、自然地理要素2.1 气候•气候类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海洋、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人类活动。
•气候现象:全球气压带、风带、气候带。
2.2 地形•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脉阻挡冷空气和暖空气,形成地形雨;高原山地气候高寒。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坡度、流向、水能。
2.3 水文•地表水:河流、湖泊、冰川。
•地下水:地下径流、地下水位、地下水质。
•水文过程:降水、蒸发、径流。
2.4 生物•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湿地、沙漠。
•生物因素:光照、水分、温度、土壤、人类活动。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5 土壤•土壤类型:黑土、黄土、红土、紫色土等。
•土壤形成:母质、气候、生物、地形。
•土壤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
三、人文地理要素3.1 人口•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人口分布:纬度、海陆、地形、经济、交通。
•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人口负担。
3.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类型: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枢纽。
•城市化进程:起步、发展、成熟。
•城市化问题:城市病、城乡差距。
3.3 农业•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
•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
3.4 工业•工业类型: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
以下是一些重点知识点: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天体的关系是理解地球环境的基础。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地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宜的位置,这为生命的诞生和演化提供了条件。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
太阳活动如黑子、耀斑等会对地球的磁场、气候和无线电通讯产生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方向。
公转则形成了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称为板块。
板块在软流圈上漂移运动,相互碰撞、挤压或分离,从而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的常见表现形式。
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而断层则是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
三、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的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大气的垂直分层从下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形成了低纬、中纬和高纬的环流圈,而季风环流则与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有关。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重点知识在高考的众多科目中,地理是一门既有趣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科。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有效地复习地理知识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重点知识。
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的宇宙环境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掌握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地球的运动这是自然地理中的重难点。
包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等。
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清楚大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作用。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对气温的影响。
5、热力环流与风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要明白其形成原理和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对于风的形成,要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6、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如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海水的性质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
要知道它们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这些性质对海洋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8、海水的运动海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要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规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
掌握各类地貌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分布规律。
10、植被与土壤认识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它们的特点,以及土壤的形成因素、类型和特性。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口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是复习的重点。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2. 自然地理学的目的和意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目的,从而保障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未来地理学家所具备的素质:一个视野两个基础三种技术四个观念五种能力4.四个观念:人地相互影响的观念,区域相互联系的观念,圈层相互作用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5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距离不近也不远,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温度、液态水。
6.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7.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8.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公转:产生了昼夜更替产生了地方时产生了地转偏向力自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对地表温度的调节9.三大界:人文界无机界有机界10。
可以说,地球表层是由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组成的11.海洋占地球面积71%陆地占29%12.人在圈层中的地位(1)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位于生物圈中),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生物(单独划出来);(2)人类生存在四大圈层的交界面上,四大圈层是人类诞生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3)人类对四大圈层(也即对环境)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4)四大圈层之间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表层环境(系统)。
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与四大圈层之间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13.结构特征:1. 垂直分层垂直分层现象非常明显:从地核、地幔、地壳,到水圈、大气圈等;大气圈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2. 水平分异所谓水平分异,就是指在水平分布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3. 立体交叉组成地球表层环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的形成、分布、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
下面将对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大地形: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形对气候、植被等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研究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3.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揭示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 土壤与地表水:关注土壤的类型、质地、成因和利用情况,以及地表水的分布、来源和利用等。
5. 自然灾害: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的发生机理、预防措施和减灾方法。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1. 地壳: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约厚度为5-70公里。
2.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包围地核的一层固体壳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呈液态和固态,直径约为3486公里。
三、地球的外部结构1. 大洋和大陆:大洋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组成,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大陆包括陆地和岛屿,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 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气层和热层。
大气层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相隔的气体包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3. 水圈: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形式,构成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1. 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上的旋转运动,一天24小时完成一次;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365.25天完成一次。
2.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产生了季节的交替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自然地理32个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表物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球和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下面就对自然地理的32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点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固体表面,它由矿物质和岩石构成,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3. 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有矽酸盐岩石、玄武岩石和火成岩石等,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
4. 地球的地表形态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火山、峡谷、河流、湖泊、湿地等,它们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
5. 地球的气候主要受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气候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
6. 地球上的自然界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它们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
7.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水、淡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等,它们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8.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利用地理环境资源是地球上各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9.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问题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10.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台风、暴雨、雪灾等,这些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陆地地理知识点11. 高山是指海拔1000米以上的陆地地表突出地表的山峰,它们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景观,也是冰川的重要来源地。
12. 平原是指地球表面与海拔相对稳定、水流平缓、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区域之一。
13. 盆地是指地表形成一圈圈的山峰环绕的地区,它是地球上的自然围合地形景观。
14. 丘陵是指海拔较低、地形起伏较小且土地肥沃的地区,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
1.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个分科:1.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2.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分人文地理学。
3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3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区分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3.地球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的焦点之一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约为14710*10^4km,地球的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
7月初离太阳最远,距离约为15210*10^4km。
4.地球的形状约为一个旋转椭球体。
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为(6378140+-5)米,极半径为(6356755+-5)米,总面积为 5.1*10^8km2,总体积为10833*10^8km3,总质量为6.588*10^27g。
5.一年: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年。
恒星年:365d6h9m9.5s,为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
回归年:365d5h48m46s,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
6.1月3日最接近太阳,此位置为近日点,7月4日为远日点,此位置为远日点。
7.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的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通过这些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目的,从而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区域性地理学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环境性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科系统性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
系统性整体性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层次性系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不同的层次动态性系统大都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结构功能性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匹配的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区域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球内部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与地球表层人文系统。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学科、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第一章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简答题2自然地理学(一般认为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名词解释第二章1为什么地球能成为人类的摇篮、人类的家园?(由适宜的日地距离、适中的地球质量、近球形的地球形状、特定的运动速度与方式决定)问答题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仅导致了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地方时的产生,以及在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而且对于地表温度的调节、生命的孕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近似于圆形,从而保证从太阳得到的辐射相对比较稳定,使地面温度的变化不过于激烈。
地球自转一周为24 h,自转的速度比较适中,因而使昼夜温差变化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2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问答题3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物质的交换、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问答题第三章1想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地表系统基本的组成与特征作一个简要的叙述(四大圈层、三大界、固、液、气三态物质)2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有哪些(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3地表系统的功能(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4地表系统与人类的相互影响第四章岩石圈1莫霍面:一个位于大陆地区平均33km 的地下,纵波速度由7.6 km/s 向下突然增加到8.0 km/s,这个界面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化1、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
(2)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3)某些大陆东部边缘被岛屿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4)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
2、陆地与海洋地貌(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75m。
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
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等(1)山地面积不大,陆地上有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带,它沿太平洋两岸作南北向分布;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
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末以来近期地壳运动(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平原面积最广,约占1/4的地面海拔不足200m。
一般来说,大陆中部是平原。
平原的东西两侧多有高山耸列,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带。
这个特点,以北美和南美大陆最为显著。
陆地上还广泛分布着大片隆起的高原,它们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地壳相对较稳定,高原面起伏不大。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 m, 宽度10~1 000 km以上。
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陡急斜坡。
其下限不等,一般为 2 000~3 000 m。
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
2024地理重点知识点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顺序、特征(如类地行星与巨行星、远日行星的区别)。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等);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等)。
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和主要特征。
-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各层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其中陆地水又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等,重点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它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使得天空呈现蔚蓝色)。
-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原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如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摩擦力(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一选择题部分1沉积岩层的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2.沉积岩的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晶质结构生物构架结构碎屑与非碎屑结构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杏仁状构造4.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6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颜色条痕7七大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8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给水性持水性透水性9沟谷流水地貌典型代表:冲出锥10冲积平原的组成: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和冲积---洪积平原。
1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12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13雅丹地貌→风蚀地貌14地质年代单位系统:宙代纪世期15大气的分层: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16全球降水带的分类: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17流水地貌类型: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山麓面18冰蚀地貌典型代表:U型谷冰斗峡湾刀脊角峰19重力地貌:倒石堆20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21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2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
23干洁大气:除水汽,液体,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4台风→热带气旋25年轻的河流→上落型或折线形老年河流→平滑下凹曲线型26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27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28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9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30日食现象:月亮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若三者处于同一直线时,月亮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亮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
31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32水汽凝结的条件: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有凝结核33地理环境主要的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是太阳辐射34等温线的稀疏表示含义:等温线越密表示温度梯度越大35海蚀柱→海蚀地貌二填空题部分1完整的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圈海洋冰冻圈陆面生物圈2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3补给形式: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4大气对太阳辐射作用:吸收反射散射5洋流的分类: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潮流6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7径流形成和集流过程:停蓄阶段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8 地下水的分类: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埋藏条件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储存空隙的种类)9基本地貌类型:山地与平原10海的分类→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11冰川的分类→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12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13成土因素学说:土壤是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4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5锋面的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16山地的分类:山岭、谷地、山间盆地17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作用18潮流的分类:回转流、往复流(按潮流流向变化分类)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按潮汐的周期变化分类)19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20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洋中脊带东非裂谷带21,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状况,锋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22由行星风系可以推论出的三种洋流模式:亚热带环流、亚极地环流、赤道环流23地下水的两种运动形式:层流运动、紊流运动24山地的分类:山岭、谷地、山间盆地三名词解释1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的科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
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
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
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表层 (A或A+AB)和诊断表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
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与考点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知识内容和复杂的考点。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和考点,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自然地理学的重点内容与考点1. 地球形状与结构: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考点主要涉及地球的几何形状、地震地壳的构造、板块运动等。
2. 大气与气候:涉及大气的组成、大气运动、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等。
考点包括大气层的结构、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气候的变化原因等。
3. 水文与水循环: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河流湖泊的形成和发展、水文循环的过程和特点等。
考点主要关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文要素的观测和测算等。
4.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动植物的分布规律和区域特征等。
考点主要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等。
二、人文地理学的重点内容与考点1. 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等。
考点涉及人口增长与控制、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2.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分布、交通与运输、区域经济发展等。
考点主要关注经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等。
3. 农业与农村发展:涉及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
考点主要包括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转型等。
4. 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
考点主要关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三、地理学科的考点总结与归纳在复习地理学科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考点:1. 知识点的扎实掌握:包括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2. 数据和地图的分析:能够利用地理数据和地图进行分析和解读,推断地理问题的原因与结果。
3. 地理实践和案例分析:掌握地理实践的方法和技巧,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现代自然地理学动态复习提纲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及其性质答: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性质: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环境性。
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性质。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它涉及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许多方面,许多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
因此多要素融合便成了自然地理学的特征。
然而,多要素融合并不是多要素的拼凑。
拼凑只是简单的综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地理学综合。
多学科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特色与体系的综合。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
地理学就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学科。
环境性: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一定角度上来说,他们又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因此环境性变成了地理学的另一个性质。
系统性:系统科学是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
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因此,如不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就难以弄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
2、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科学、生物学之间的关系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包含了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
自然地理学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地表环境,从人类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
填空和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和环境性的特征。
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是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3 由于目前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通常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4 造岩矿物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长英质矿物,另一类为铁镁质矿物。
5 褶曲的形态事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6 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7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强烈、宁静之分。
8 沼泽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体沼泽化;二是陆地沼泽化。
9 根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10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11 水循环按照不同的途径和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2 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力流,一种为挤压流。
13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14 波浪按照波动发生的位置分为表面波,内波和边缘波。
15 波浪按照水深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
16 波浪按照作用力情况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
17 根据潮汐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
18 洋流按照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9洋流按照其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20生物圈的结构表现为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和多级嵌套结构。
21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2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23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24 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25 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26黄土地貌可以根据地貌部位划分为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
根据发育的时间划分为准同生地貌和后生地貌。
27冰蚀作用主要包括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28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基沿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9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除尘灭菌、吸碳吐氧、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30 输入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主要有三个渠道: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能。
31 土壤矿物质主要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32 土壤水可以划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33 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水和大气凝结水,而主要损耗于土壤蒸发、植物吸收、植物蒸腾和水的渗漏与径流。
34 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5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6 虽然全国采用的土地分级系统不完全一致,但大都采用三级分级系统:相,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
37 土地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递变型结构和重复型结构。
38 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3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为沉积岩。
4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作用:由内力引起的岩石的变化)。
5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
6 断裂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
7气压梯度力在存在着气压梯度的地方,空气分子受到力的作用,驱使着空气沿着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方向移动,这种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8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从谷底吹向山坡、夜晚从山坡吹向谷底,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称为山谷风。
9 海陆风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
10 高原季风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11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
12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13 径流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除一部分蒸发外,其余则通过地面或地下汇集到河流,这种汇水过程称为径流。
14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比,称为河网密度。
15 沼泽是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潴滞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泥地。
16 冰川冰雪经过重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沿地表缓慢运动就形成了冰川。
17挤压流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均,引起的冰川运动称为挤压流。
18重力流在斜坡上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对冰川的阻力时,所引起的运动称为重力流。
19洋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
20地域分异地球上的动、植物随着自然环境的空间地理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地理格局,形成不同的动植物区域。
21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是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一种行为,通过人类有目的干预,使地表环境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达到人类所预期的目标。
22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生境)共同组成的物质—能量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23 生物放大作用因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为生物放大作用。
24风化作用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25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180)26 沙尘暴就是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现象。
19027 洪积扇间歇性的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堆积,往往形成半圆锥状或扇状堆积体,称为冲出锥或洪积扇。
20828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某一水平面后,逐步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基准。
20929 顺直微弯型河床在平水期深槽、浅滩交替出现,两侧边滩犬牙交错,而在洪水期河水淹没犬牙交错分布的边滩,河水顺直奔流。
30 游荡型河床河床宽浅,沙滩众多,洪水时汪洋一片,枯水时河汊密布、水流散乱,有时难以分辨主流所在,主流摆布不定,心滩变化莫测。
31 冲积平原海岸流水侵蚀地表岩石,将侵蚀下来的泥沙搬运到河流下游地区,由于受到海洋的顶托作用或者由于咸淡水的混合作用,导致泥沙大量堆积在下游和沿海地区而形成的。
32 海积平原海岸主要是由海洋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大多是由于海面的下降导致的海洋沉积作用大于侵蚀作用的结果。
33 离岸堤激浪流夹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就是离岸堤。
21734 泻湖离岸堤把向陆侧的海水与外部海域相对隔离开来,形成与海有一定联系但相对隔离的水域,即为泻湖。
35 准同生地貌是指与黄土的发育差不多同时发育的地貌。
36挖蚀作用主要是指由于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缝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隙扩大,岩块不断破碎,冰川就像推土机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并与冰冻结在一起的过程。
37 磨蚀作用冰川夹带着石块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在运动过程中对底床的研磨作用。
38冰缘作用发生在冰缘环境下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39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40 水体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1地域分异规律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个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42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43 干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44 土壤陆地最表层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成分、水和自然支撑的物质层次。
45 生物多样性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活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序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
46 净初级生产率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质的速率。
47 土地结构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48 自然区划根据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彼此间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49 区系性不同动、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由于分布区相同而组成一定的生物区系。
辨析和问答1、岩石圈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水平方向)进行的运动,叫水平运动。
也叫造山运动。
这种运动常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张,也就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以及形成褶皱和断裂,在构造上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地壳或岩石圈物质。
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叫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
它常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形成规模不等的隆起或坳陷,并引起海侵、海退,也就是导致海陆的变化。
2 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答:(1)动力(碎裂)变质作用主要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作用下,使原岩发生碎裂、变形和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
依应力的性质、强度和压碎结构的特点不同,可形成构造角砾石、碎裂岩、糜棱岩、千糜岩等(其碎裂程度愈来愈强)。
(2)接触(热力)变质作用主要因侵入体的热力烘烤,使围岩的矿物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变晶结构和新的岩石构造。
例如,粘土岩变质成为角岩,灰岩变质为大理岩,砾岩变质为石英岩等。
这种变质岩皆分布于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
(3)交代(热液)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结晶晚期析出大量挥发成分和热液,通过物质交换与化学反应使接触带的岩石发生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