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语文课文中童话题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7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中童话题材研究》前言:通过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发现几乎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安排了童话。尤其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童话更是占了极大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激发了我们对于小学语文课文中童话题材研究的兴趣。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小学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因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具体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话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二)假设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
那么他们在作文中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童话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强,儿童通过童话作品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中,他们体会到了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赞赏等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在外界的刺激的影响下,人们在头脑中通过先前感知过的事物加工改造,是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它在人类认识客观、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惟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儿童比起成年人来,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富于创造性。在儿童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中,在对动物们的生活的向往中,都是儿童的想象在活动。(这里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具体例子,并在成果汇报中有所体现)
只有对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有所了解,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将童话
的意义真正体现。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主要如下:
(一)幻想和现实的结合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像。例如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和现实的典范。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些都是借助想象虚构出来的,表现了穷人渴望摆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强烈愿望。这里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具体例子,并在成果汇报中有所体现)
(二)拟人和夸张的运用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童话的语言具有一般的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和音乐性等特征。童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夸张:是文学艺术中通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宝葫芦能说人话,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是拟人的夸张;豌豆公主能感觉的到40床垫被下有
一颗豌豆,是怪诞的夸张;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是象征的夸张。拟人:拟人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
象征:象征是童话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为例:同学们,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略)大年夜本来是非常高兴的一天,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教师在童话教学时偏重于灌输知识
只注重故事情节,忽视了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教师总是利用童话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和传授一般的知识,这种目标上的强烈功利性直接导致了成人化的
教学内容:即以成人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理性的分析和议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断童话所表现出来真善美和假恶丑。
(三)很少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美妙。
(四)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深入深出”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老师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人与孩子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存在着不同那是在所难免的。
浅析促使学生童话课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低年级的阅读是“起步阅读”,成功与否,意义重大。《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