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28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的内涵1. 课程的内涵课程问题是“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的问题,使得人们在许多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被教育界认同的概念界定:课程是为实现基本的教育目标而给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论的内涵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受教育目标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需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1)学科系统。
(2)学生心理特征。
(3)社会需要。
据三个制约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现代课程论如此界定: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不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和教学论的内涵1. 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弄清楚“教学是什么”,才能明确“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
在我国和西方,教学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目前来看,主要的定义有四种。
(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这种概念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尚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2. 教学论的内涵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重点论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论述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尽快形成语文教学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着语文课程总体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无不取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因此,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把课程性质问题放在首位,又给以肯定而明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
阅读是读者借助语言和文本对话,写作是作者借助语言同读者对话,口语交际则是对话双方借助有声语言交流思想。
这就是说,无论读、写,还是口语交际,都要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界长期积累的识字和写字经验、阅读和写作经验、口语交流经验,都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多半是成熟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确定性。
这种把语文作为工具使用而总结的经验,值得珍视。
“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原则导言在现代社会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原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语文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其与教学的联系。
一、语文课程设计的原则语文课程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 教育目标导向原则:语文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语言应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参与原则:语文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3. 个性化发展原则: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批判性思维培养原则:语文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素质。
5. 教学资源整合原则:语文课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语文学习环境和信息支持,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实施的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应符合以下要求,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各种文本的感染力和表达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思考,提高学生的情绪品质和人文素养。
2. 注重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类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3. 注重语言实践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
1950年6月,在《初级语文中学课本》将“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被正式使用。
对于它的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叶圣陶认为语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
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
语言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
所谓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
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文明的属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5.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一、教案基本信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时安排:共5章,每章2课时,共计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语文课程的定义、特点和目标。
2. 使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语文课程的定义、特点和目标。
2.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语文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4. 语文教师的素养与专业发展。
5. 语文课程资源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二、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定义、特点和目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语文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明确语文课程的目标。
教学内容:1. 语文课程的定义:介绍语文课程的概念和内涵。
2. 语文课程的特点:阐述语文课程的特性,如人文性、工具性等。
3. 语文课程的目标:解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语文课程的定义、特点和目标,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讨论:分组讨论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目标,分享不同观点。
作业与评估:2. 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估学生对章节的掌握程度。
三、第二章: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2. 使学生了解语文教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1.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介绍教学原则的概念和作用,如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2. 语文教学的方法:阐述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应用,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教学案例,引发学生对语文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分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互相教学,分享教学经验。
作业与评估:1. 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份语文教学方案,体现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应用。
2. 评估:通过学生的教学方案和课堂实践表现来评估学生对章节的掌握程度。
一、阐释概念题1、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指从微观角度讲,研究中学语文教法、学法,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一切教法的规律,一切学法的规律的理论。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定理、原则、程序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
3、课程与课程论课程使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论市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对话、辅导等重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
5、语文课程规律语文教学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文化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
6、国文教授法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
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
其历史意义在于,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 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2.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2.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教学的实践操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教学的实践操作。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提供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2. 辅助教材:相关论文、书籍、教学案例等,丰富教学内容和视角。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教学资源和案例,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介绍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2. 第3-4周:讲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第5-6周:讲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4. 第7-8周:分析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内涵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的含义(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课程概述解释语文课程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语文课程的性质分析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如语言性、人文性、工具性等讨论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价值第二章: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2.1 教学目标的确立阐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和方法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分析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和选择标准讨论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第三章: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介绍常见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3.2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分析教学策略的含义和作用讨论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第四章:语文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阐述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如客观性、发展性、全面性等探讨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考试、测验、观察等4.2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与方法强调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介绍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五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含义和种类,如教材、网络资源、教师自编资源等讨论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5.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介绍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第六章:语文课堂教学设计6.1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阐述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探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学习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6.2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介绍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如引入新知识、开展讨论、进行练习等分析如何将教学活动与语文课程目标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第七章:语文课外活动与实践7.1 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与类型讨论课外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如阅读俱乐部、写作工作坊、语文角等7.2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阐述如何有效组织课外活动探讨实施课外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度、活动评价等第八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8.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8.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介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途径,如培训、教研、学术交流等分析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第九章: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9.1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探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和特点9.2 课程创新的理念与实践阐述课程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讨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十章: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0.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介绍常见的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等10.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讨论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重点解析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全面覆盖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评价、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课外活动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与创新以及信息技术整合等关键领域。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如下:
1. 课程性质与特点分析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 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
2. 课程教学目标阐述
* 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
* 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 课程内容体系介绍
*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文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方面。
* 每个方面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4. 课程实施建议提出
*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 教师应注重案例的选取和分析,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5. 课程评价与反思审视
* 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包括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
* 教师应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这门课程,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绪论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1.创造出一种精神共同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精神共同体,将参与者的创造性、社会的发展性、课程的艺术性能动和谐地渗透为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体。
每一个参与者走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他将不断的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最终以全新的自我走向更高的探索境界。
2.引领母语教育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该站在国际国内教育理论发展的至高点,引领母语教育专业学术发展的新思想。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新思想应该充满灵动的智慧,灵动的智慧自然会引领自主的实践行动,实践行动会涵养生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必将积淀为生机勃发的学校文化。
思想-智慧-行动-习惯-文化,这便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起点,也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归宿。
3.创造性艺术语文课程是一种创造性艺术,它可以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语文教师、每一个课程设计者那里展现出来。
语文课程应该是激励生命、诗化品格、飞扬心灵的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参与、生动高效的活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该是对生命理想的描绘渲染,对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创新,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学术引领,对充满创造性教学情境与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升,以及对媚俗潮流和浮躁理念的严厉批判。
4.交叉应用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中文专业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相嫁接而生成的新兴专业,是具有鲜明学术特征的独立的专业。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的事实和过程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专业发展的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和推广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升语文教学的理论价值,建构和完善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和完善适合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机制,建构和完善能够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课程领导制度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特征⑴以学生和谐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⑵以语言与文学为主要的学习内容⑶从言语过程、思维方法、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建构语文课程的目标系统⑷以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⑸建构多元化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教学课时:2节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本课程的概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
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一)理论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
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
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
绪论1.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各专业知识以及所形成的各专业技能而成为未来教师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完成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填空)3.课程论的研究目的是什么?①掌握语文教育教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意识②具有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科研能力;③具备胜任语文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
第一章1.“课程”的大意,就是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和进程。
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转义为学习路线,引申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填空)2.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4.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4.《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填空赫尔巴特1806年真正建立起教学论体系。
5.“教学论”、“教学法”、“教育学”的区别:“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有人称之为应用技术。
“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
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1、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概念(专指是语文教科书,即课本)2、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3、现代语文教材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
4、使用教材具体注意事项: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2、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三、适应社会需要。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二)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5、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明确疑点。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一、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二、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三、依据教学内容四、依据教师素质五、依据学生特点六、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优化组合原则。
8、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一)测定学习成绩(二)鉴定教学效果(三)检验管理水平(四)获取反馈信息(五)预测发展方向第六章识字与写字教学1、写字教学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具体表现为: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识字写字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阅读教学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一)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过程。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
19世纪前期,德国心理学、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创立了适应于各科教学的四个阶段教学法:(1)明了,(2)联想,(3)系统,(4)方法。
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莱因等把他们的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五阶段阅读教学法:(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等;(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3)比较:把新的教学内容同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4)概括: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5)应用:应用新学的知识练习造句或写短文。
[1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盛行于欧美,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
(三)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
[17]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
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话题教学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第八章写作教学1、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一)观察与感受生活(二)广泛涉猎读物2、作文批改几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第九章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2、综合性学习目标具有以下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强调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十章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题性的发展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222222222222222222222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姓名班级学号一、填空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7.作文能力一般由能力和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1.语文课程目标2.阅读教学技能3.情景作文训练4.课文复述三、判断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四、选择(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C文章和文学修养 D语文教育史修养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B容易组织和管理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9.《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五、简答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
六、论述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七、实践1.《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即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和事例的典型性。
有位实习生在确定分课时教学要点时,把记叙中的议论、抒情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而事例的典型性放在第二课时,你以为这样是否合理?为什么?2.请为《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