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生物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9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
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知识点0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生态足迹的研究意义: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课程标准目标解读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知识点02 生态足迹的类型类型概念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知识点03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自1950年以来,世界总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使得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人口仍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2)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从1750年的0.028%至2016年超过0.04%,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程标准素养要求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并理解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类的生态足迹越来越大,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运用稳态与平衡观,解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后果。
3.社会责任:认同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形成了生态赤字。
协调人口增长、生活改善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提醒]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2.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1)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2)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3)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
()(2)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3)人口增长,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增大,耕地面积减少。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及水泥的生产等是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5)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答案:(1)×(2)√(3)√(4)×(5)√知识点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生态足迹事实的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说出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
(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两个主题展开:一个是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另一个是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节“问题探讨”以学生熟悉的旅游经验为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人类活动是否一定会破坏环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由此引导学生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展开对本章内容的学习。
教材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是为了形象地表征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同时产生向地球排放的废物。
教材设计了非常形象的生态足迹示意图,揭示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更深人地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接着,教材设置了一个“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世界人口动态”“生态超载”“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及“我国生态赤字”等资料的分析,探讨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态赤字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在“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019-2020年高二生物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导学诱思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2。
2.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主要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主要危害
(1)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2)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3)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
(4)预测2030年海平面上升约20 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5)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6)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的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5.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1.臭氧层作用: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4.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三、全国各地普降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雨水的p H<5.60。
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2.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3.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平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且容易感染病害;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少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4.防治: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四、水体污染
1.生活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
2.表现:水体富营养化。
3.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中称为水华。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1.生物的多样性
(1)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2.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合作探究
探究一:赤潮的防治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3.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4.机械方法:可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5.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探究二:环境污染主要类型、对生物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生植物从湖水中吸收了大量的DDT并在水生植物体内积累,时间长了在水生植物体内的浓度就会高于湖水的浓度,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水生植物为食,会直接摄取高浓度的DDT,以此类推,当小鸟摄取鱼类时,浓度就已经是湖水的上千倍了,所以DDT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探究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态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包括三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2)物种多样性。
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发现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生物圈中生活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总起来说,生物多样性有三个方面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
包括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
指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
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加以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这是为即将
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放回野外。
(3)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些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
题例领悟
【例题1】2006年12月12日,美国知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一篇由美国气象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影响的研究报告。
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
那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
导致北极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A.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
B.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
D.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
解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地球的热量难以散射出去,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积雪融化。
答案:B
领悟
导致全球气温度升高的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温室效应加剧。
【例题2】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
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A.SO2的排放
B.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
C. CO2的排放
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解析:制冷剂氟氯烃等(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答案:B
领悟
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紫外线、射线等对全球生物的照射。
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课堂反馈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光化学污染④潮汐⑤臭氧层空洞
⑥水俣病⑦酸雨⑧大脖子病
A.①⑥
B.①⑤⑧
C.②③⑦
D.④⑧
解析:潮汐是因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吸引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缺乏碘元素,而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这一重金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而导致缺氧,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
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答案:D
2.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副宣传画所提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
啊,地球出汗了!
A.酸雨
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
C.臭氧层空洞
D.森林锐减
解析:从图中可见地球出汗了,说明全球气温升高,反映了“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
答案:B
3.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是()
A.消灭有害生物
B.植树造林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宣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解析:有些生物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来说是“有害”的,但对生态系统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生物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一个营养级或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消灭了它们就可能破坏生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A
4.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形成了“臭氧层空洞”
B.氟氯甲烷也称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
C.臭氧层能散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其害
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辐射作用,制冷剂中使用的氟利昂能与O3反应引起臭氧层破坏。
答案:C
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该地区的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就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
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