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七上《往事依依》word教案2篇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第6课往事依依》(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词汇和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名句。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圈点精彩语句、语段体会其妙处。
学习通过联想、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 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词汇和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名句。
2、学习通过联想、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三、学习与交流(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徜徉浩淼绚丽镌刻雕镂婵娟谆谆教导搜索枯肠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二)合作交流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四、典型题例朗读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并把它们按季节归类。
春日(宋朱熹)寒食(唐韩翃)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山居夏日(唐高骈)题榴花(宋朱熹)绿树阴浓夏日,楼台倒影入池塘。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霜月(唐李商隐)雪梅(宋卢梅坡)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晚春(唐韩愈)冬景(宋苏轼)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6课《往事依依》教案(苏
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⑴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庄留平
学习任务:
1、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养成读书的好适应。
2、能让学生能运用积存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的情形
3、能通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爱好。
学习重点:
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养成读书的好适应。
课前预备:
1、学习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3、反复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能讲出文章美在哪里。
教学设计:
第
入
第四块:。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它具有浓郁的怀旧情感,展现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仅为学习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让学习者体会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珍贵。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教材分析1. 本文类型属于散文,文体上有个人化和抒情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学风格;2. 文章的作者是茅盾,他以他亲身体验的事实来说明了他对儿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即“山里的课堂、水边的游戏、淳朴的生活”;4.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借用比喻、调动想象等等。
二、教学设计1. 导入课堂学习者们肯定对“往事依依”这篇文章会感到好奇,那么就可以首先让他们看看文章的标题,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
然后,你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发挥,开设一个小研究讨论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于标题的不同解释,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该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 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方式划分出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习者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并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习者具有初步的了解。
接着,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分发一些知识点、生僻词汇等辅助材料,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段阅读在分段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可以归纳并总结出段落内的关键理念,然后相互分享,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4. 课堂互动在文学教育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在学生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进行挖掘和争论,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可以安排一些相关演示或文献资料、图片或实物等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展示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
《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往事依依》教案篇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材分析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
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内容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
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 zhūn)心旷神怡(yí)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二:课前准备: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六、学生分组讨论: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参考: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八、思考: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独立思考,自由讨论)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十一:检测题王静。
课题:《往事依依》课型:新授主备:_王娟__ 审核:_李军荣使用时间: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1、给下列词语注音: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雕镂婵娟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
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四、预习展示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五、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2复述四件事: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3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六、小结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
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课堂检测1、在自己的经历中,是否有些书籍对你的成长产生了一些影响?是哪些书籍?产生了什么影响?2、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八、学后记:九、教后记: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6课往事依依》(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三、学习与交流(一)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二)合作交流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2.写两个老师上课的情景是否重复?为什么?3.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作细细品味?四、典型题例1. 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点拨]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于漪老师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珍惜青少年的宝贵时光,发奋读书,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 通过我们阅读这篇文章,你觉得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3.为什么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五、达标检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
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
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的事是做人。
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
人生有许多东西令你珍重。
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
在这世上,惟有老师,惟有老师呵,教你真诚。
老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老师的职业,排斥奸佞。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往事依依(于漪)教学目标: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对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描写。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讨论、练习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走过那一段人生的小路,采花、扑蝶、捉虫、读书、唱歌、游戏……多少往事令我们难忘,令我们津津乐道。
读读于漪的《往事依依》,定会勾起我们对许多金色往事的回忆。
二、阅读主场(一)引导学生研究题目和第一段,交流在题目设置和开篇写作上对自己的启发。
1、题目:贯穿全文的纽带。
“依依”饱含深情,是回忆往事的感情基础。
2、第一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不少”“有的”与“几件”,“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学生归纳三件往事的内容,交流在选材上给自己的启发。
看画——读书——听课(紧扣“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引导学生理解:材料都是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往事——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都能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略读第一、二件往事,按老师要求捕捉阅读信息并在班上交流。
第一件往事:表现形象思维的语句——⑴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⑵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伯背景……第二件往事:描写四季的诗句——⑴“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⑵“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石榴照眼明”(夏)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秋)⑷“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冬)(四)小组合作阅读理解第三件往事的文字,集体完成下面一组练习。
⑴为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雕镂()镌()刻 ____(you)然而生_____(xin)口背出⑵根据上下文推测下面词语的含义。
第六课《往事依依》【理论支持】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
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基于这样的理论支持,《往事依依》课案设计,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的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回忆的四件往事。
2.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培养学生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作者对少时观画、读书、听课、登楼所倾注的情感。
2.体会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概括文中回忆的往事,学习概括的方法。
4.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作者对少时观画、读书、听课、登楼所倾注的情感。
5.掌握文中引用诗句的基本意思。
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的文采,并做好摘录。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出对往事回忆。
(2)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于漪老师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就是——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七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设计《往事依依》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2
三、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
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
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
(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
浩淼()镌刻()
2、解释
年华:依依:邱:淼:
旷:呈:
3、。
于漪《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上册优秀5篇《往事依依》教案1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同目标2三、教学方法独立合作研读课文四、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
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注音徜徉( )( )浩淼( )镌刻( )2、解释年华:依依:邱:淼:旷:呈:3、作者简介三、研读课文,探讨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
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生朗读课文第1段)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
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7上第二单元《往事依依》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
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导入: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
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读一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
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探寻写作思路:①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
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
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品一品: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
例如: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悟一悟: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相同: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同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品味、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
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
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
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引导学生反复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
练一练:结合朱光潜《谈读书》,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往事依依于漪引出回忆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山水千国北语言优美回忆往事 ===> 水浒家文固======> 前后照应↓画传诗课楼蕴含哲理篇末点题作者:梁继明发表日期:2009-6-25往事依依导语: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于漪作者简介:于漪(1929- ),女,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注重“教文育人”,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读书生活一、给下列生字注音漪()淼()徜徉()骚()郁()慷慨()凝()镌()谆谆()镂()娥()婵()读一读: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音调、语气、感情)思考:一、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说说理由二、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并归纳各段的大意。
三、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她的成长的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课堂练习(一):仔细阅读第2自然段: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百看不厌---- 身历其境----4、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的作用”具体指的是什么?1、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内容。
答:看画可以在作者脑子里形成生动的形象。
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我”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孩子。
3、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百看不厌----怎么看也不厌烦。
身历其境----亲身经历过。
4、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的作用”具体指的是什么?答: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所形成的生动的形象。
课堂练习(二):阅读3~6自然段1、选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找出第4段中描写秋天的诗句。
3、为什么作者说“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家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4、《千家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1、选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答: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体会国文老师教辛弃疾的词,诱发爱国情感代课的国文老师教白话文,引发对新文学的兴趣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铭刻在心2、找出第4段中描写冬天的诗句。
答: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3、为什么作者说“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家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答:因为“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在这本书中都有反映。
4、《千家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答:《千家诗》主要是歌咏祖国的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
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
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千家诗》实际只有1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