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读书札记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读完“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读到文章中那些对绝望境地描写的部分时,我感觉就像是被阴霾笼罩着一样。
作者讲述着形形色色身处困境的人和事,这种困境可能是生存的危机,可能是梦想的破碎,各种各样的绝望呈现出来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揪起来了。
这让我想起曾经自己参加比赛失败后的那段时光。
当时我准备了很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是最后结果却很糟糕。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黑暗中,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是灰色的,这大概就是一种小小的绝望吧。
特别触动我的是文中那些在绝望中依然不放弃寻找希望的人物事例。
他们有的身残志坚,有的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却还能从头再来。
有个人在破产之后,家庭离散,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完蛋了。
可是他却带着仅有的一点资源,从摆地摊做起,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慢慢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事业。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无论处于多么糟糕的境地,只要内心有希望的火种,就有可能重新燃烧起来。
后来我明白了,绝望其实有时候只是一种表象或者说是一种主观的情绪上的认定。
它可能只是暂时的困境被我们无限放大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失败,就像一座大山挡住了我们,让我们看不到山后面的风景。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陷入绝望的情绪,却没有想过换个方向或者换个心态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希望。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当我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不能被眼前的绝望所吓倒,要积极地去寻找希望之光。
哪怕只是一点微弱的希望,只要抓住就可能是转机的开始。
同时在面对他人处于绝望的时候,我也可以告诉他们这样的道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绝望的泥沼中脱身而出。
对于书中一些讲述如何从绝望中发现希望线索的部分,我开始读的时候还有些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得正确。
但是细细品味那些故事和作者的剖析,逐渐就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总体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读了一些感人的故事,更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最近有幸拜读了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书中俞老师曲折的经历和质朴的语言让我深有感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俞老师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激励着我在今后的道路中像余老师一样走好每一步。
书中介绍了俞老师从一个农村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企业家的故事,在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对此他毫不退缩,他不断地反思和剖析自己。
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似乎已经成为了他成长的磨励石,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他经历过三次高考,贴过小广告,但最后却成为了一名知名企业家。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经历的这些苦难成就了他的今天。
你可能对俞老师不是很熟悉,但是《中国合伙人》中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正是俞老师的真实写照,诠释了一个农村的穷小子凭借自己的的坚持和努力一步一步化茧成蝶。
正如他所说,金字塔上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凭借自己先天的天赋轻而易举的到达。
另一种是蜗牛,靠自己坚持一步一步的爬上巅峰。
俞老师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他只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
但是最后他却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对于现在的我们,父母给我们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大多数父母让我们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充实的过好每一天。
而我们呢?我想我们确实该想想我为什么来这里,我来这里做了什么。
我们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
我们要向俞老师一样,积极地面对每一天,认真的对待每一份工作,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成功不仅仅靠的是坚强,成功更需要坚持。
而在我看来,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向一个目标而努力就是一种坚强。
从俞老师的人生体会和经验来看,能倒退的时候,回到原点,很难;能进取的时候,回到目标,也很难。
选择原点和倒退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还不如在不能坚持的时候坚持下去。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无可救药的绝境,我们需要的是不徘徊,不放弃。
也许我们只是比别人晚一点,但绝不是比别人低一等。
只要我们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坚持下去,成功也许就在下一个转弯。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心得/《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心得1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想起了高二的时候俞敏洪先生曾到我们学校做公益演讲。
他的公益演讲,对于公益二字,当之无愧。
他并没有炫耀他的新东方,也没有要我们去报班,买书,就是纯粹的演讲,讲他的经历。
那时的我还不太懂什么是创业的艰辛。
只是感觉他过去不太顺利,高考考了三次,后来吃了一番苦获得成功。
但是他当初举的例子记忆犹新:当你处于最后一名,后面没有别人,你会孤独寂寞,唯有向前跑,超越他人,你才能俯仰人群,并且要不断向前,才能不至于落后。
大学的时候看中国合伙人电影,才更加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现在市面上充斥各种鸡汤文,成功学,但你去看看那些作者,他们受了什么大灾大难,一点小挫折就好像天塌下来,无病呻吟,又没有多大的成就,妄想成为他人的导师,这样的人我看不惯,甚至厌恶。
看俞敏洪的作品,虽然也属于励志书,但是他是以真诚的心,讲述他的事业,讲述他的挫折,他的人生感悟,因为他有资本,一方面是事业的钱财的资本,一方面是他的个人修养,他的道德品质,他的好习惯,让我们由衷佩服。
即使是上市公司的老大,也不奢侈,大忙人一个还看了很多书,这才是典范。
俞敏洪说到他的其他合伙人,他想表达的是浓烈的感谢。
他从这些朋友身上学到了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
他向他的老师学习到的是坚持阅读,一有钱就买书,有空就读书的好习惯。
他说自己家里有很多图书,女儿看到家里有这么多的书,加上自己平时的阅读,让她也形成了良好的爱读书的好习惯。
人生的选择有很多种,当一个人经济富足了,他可以选择到外面去饱餐一顿,或者去旅游,享受自己的诗和远方,但能够用来提升自己的,成本最低的方式还是读书。
其次,他从另外一个朋友身上学会了自我批判精神,这不是自创,早在几千年前的论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一味去抱怨。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阅读笔记与心得序言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当人活得像样的时候不是有钱和有地位的时候,而是感觉到自己能够看得起自己,感觉到周围人能看得起你的时候。
看得起你不是因为你有钱,而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存在着某种精神,有了不起的气质,有别人不能做的事情。
青春就是做梦和犯傻,青春是犯傻的同义词,我们很难把老于世故、老奸巨猾这样的词语跟青春连在一起,也很难将正确看作青春的代名词。
也许,青春最大的奢侈就是可以犯傻、可以犯错误!青春没有后悔。
如果我们计算好了,能从一个人身上得到什么,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就已经变成一个计算型的人物,而计算型的人物等同于老奸巨猾,和青春无关。
青春其实跟三个“想”有关——理想、梦想和思想。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且探索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的青春就开始成熟了。
电影中成东青曾经说过一句话:梦想是让你一直坚持、觉得特别幸福的事儿。
我觉得梦想是将来回忆时让你热泪盈眶的事儿。
标注 (蓝色) - 第1章我不是成东青,我是俞敏洪 > 位置 178备注 - 第1章我不是成东青,我是俞敏洪 > 位置 182我更倾向于把冠军定义为一种精神状态。
只有具备冠军的精神状态,我们才能像冠军一样走路,像冠军一样昂起头挺起胸,一辈子都雄赳赳气昂昂。
我认为能否对得起自己的一辈子,是一个你到底有没有勇气继续走下去的问题:有没有勇气在别人讽刺你、打击你的时候走下去;有没有勇气在整个社会都看不起你的时候依然走下去。
在你走下去的同时,有没有一个目标值得你去迎接挑战,值得你去闯荡,值得你去攀登。
归根到底,冠军精神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当你站在失败者的累累尸骨面前,依然不愿意低头;当你摔倒了一万次,在一万零一次的时候你还要倔强地爬起来——你就是冠军!标注 (蓝色) - 第1章我不是成东青,我是俞敏洪 > 位置 294备注 - 第1章我不是成东青,我是俞敏洪 > 位置 299有时候,越让你着急的事情可能越是大事;越是大事,你越着急越做不好。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近段时间,浮躁不安的我有幸拜读了之前朋友推荐的俞敏洪先生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让我感悟许多,心也平静了下来。
在看过这部作品之后,不管是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对我们后生的看法与建议,还是对人类能力的分析与判断,感到自己深受启发。
选择来读此书,我也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他这儿学到更加坚韧不屈的精神,来面对今后自己可能在工作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
在俞敏洪先生的话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成功靠的绝对不仅仅是你的智商,而是你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困难坚韧不拔的态度。
”就俞先生本人,他一直自嘲自己是北大的二流毕业生,但在社会这个大熔炉、大学校里,他胜过了无数北大的一流毕业生。
我觉得作为北大的毕业生,不管几流,在智商上绝对是不差的。
究竟他们的智商对他们人生的成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也是个无法估量的事情。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困难坚韧不拔的态度会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
对社会,俞先生站在自己的职业角度拥有一套教育观,像他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他领导新东方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他曾提到教育的内在精神就是激发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渴望。
我相信身处不同职业的人对社会会有不同的职业观,而我的职业观是如何的样子,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我在看到俞先生能如此准确地阐述出自己工作的内在精神时,我顿时感悟到自己在土建行业里还没找到方向,也许这正是我们年轻人需要好好思考的地方。
对人生,俞先生只说了四个字——走在路上。
安于现状,就像是一个陷阱,掉进去的人没了激昂的向前精神。
我们一辈子都走在两条路上——心灵之路和现实之路。
这两条路互相补充互相丰富,心灵之路指引现实之路,现实之路充实心灵之路。
当我们的心灵不在渴望越过高山大川时,心灵就失去了活力和营养;当我们的现实之路没有了心灵指引时,即使走遍世界也只是行尸走肉。
一年又一年我们不断走过,每一个生命走得如此不同。
俞先生高考两年失利,依然斗志昂扬渴望未来,走在路上,时时刻刻地不安于现状,这种激昂的乐观态度,也让他的人生越走越高。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书籍简介:书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作者:俞敏洪读后感心得体会:这本书是俞敏洪的一本自传,虽然没有看过很多成功人士的自传小说,但是感觉这本书和其他成功人士的自传一样,不落俗套的在讲一些成功学,但是俞敏洪这本书成功学讲的比较实在,对人的启发比较大。
下面,我就分为几个部分,来说说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觉。
1、多读书俞敏洪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了对他影响特别大的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强,也是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王强这个人特别喜欢读书,而且还能带动其他人去读书,并且在新东方造成了一种读书的氛围。
所以导致新东方许多人之后在许多领域都有不错的成绩,是因为读书读的比较多。
很多名人都会有读书的习惯,他们在书中会学到很多知识,读书的过程中会去思考,从而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同时还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名句。
当你读书读的比较多,与人交流的时候给人的气质和感觉自然而然就不同了。
而且在这个沉沦浮躁的社会,能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也能让你有更坚强的毅力。
所以多读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规定的事情拖延症前段时间是一个很热的词汇,虽然这段时间这个热词已然被其他词语抢了风头,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是有拖延症的。
比如我,什么事情,不到了最后一刻不去做,但是往往着着急急赶出来的东西,往往差强人意,并且没有时间去返工。
所以拖延症导致了我很多事情做得很不好,也导致犯过很多错误。
怎么样避免拖延症呢,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规定的事情。
而这个规定是需要自己定个时间,这个时间一定要比交出你工作的时间要早,为自己留下来合理的返工时间。
有些人会给自己定这个目标,但是在这个规定的时间,又拖延了,所以这个就需要你训练自己的毅力,让自己的毅力更强大,让自己的心驱动自己的行为,去在这个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去,一定要避免外界的干扰,最重要的是关掉手机。
绝望寻找希望读后感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总要写作各种各样的文档,优美的文章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有可能会得到领导的赏识,甚至升职都有可能,可问题是很多人可能不那么擅长于写作或者表达,那怎么办?那我们就走捷径,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写得好的文笔,学以致用,我相信你自己自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绝望寻找希望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绝望寻找希望读后感篇1一直很喜欢俞敏洪的文字。
朴素,而语重心长。
低调,却不掩光芒。
亲切,但不失力量。
像一位面对面的朋友,坐在你旁边聊聊天,谈谈心。
很校园的感觉,单纯而清澈。
不存在高高在上的讲述和说教,这大概和他的出身和个人修养都有关系。
没有差距,没有距离,让人发自内心的想称呼他为老师的一种融洽。
没有说抓着你的手,告诉你,你这样那样就一定会进步功,一定成功。
或者,很理中客的用没有温度的文字跟你叙述,讨论,总结等等,让你莫名觉得这人好酷,好厉害。
他就是他,就和他的长相一样,没那么有气质,但就是相信他,甚至相信到盲目。
我是一个特别烦别人唠叨和重复的人,因为记性好,别人说过什么,大体都忘不了。
即便忘了,稍微一提点,基本能想起来。
如果有人听他说话或者看他写的文字时常在絮叨,而我丝毫兴致不减的能听或看下去,俞敏洪绝对算一个。
这书是有干货的,但是不那么明显,需要去挖掘和提炼。
因为在交流,在代入,在感同身受,这些实在的东西很容易被忽略,不像有些书恨不得字字珠玑,需要在阅读,理解,思考等思维层面切换,谈不上阅读体验,纯粹工具书。
这书有三观,比如,做人像水,做事像山。
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因为我们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一无所有,唯一拥有的就是客服困难的勇气。
世界上没有大事,只有小事,大事可以想,但小事必须做。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没有经历过深刻自卑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三)梦在前方--《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对我来说,2010年是迷茫的、不安的、恐慌的一年。
2010年底。
我入校学习不久,母亲又身患重病,经医生确诊为肺癌,由于家庭困难,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看着母亲因病魔缠身而痛苦的表情,我的心真的好痛,就是在绝望中我开始翻阅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这本时,心中总会油然而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无论是深陷泥沼,还是郁闷沮丧,总会被作者的乐观态度所感染,这本书的三个部分:写给自己、写给年青人,写给生活,每个部分都凝结了他的亲身感悟,讲述他在北大学习时的自卑,被北大记大过主动辞职的窘迫,他的奋斗成功史,对中国教育的希望,对年轻人的感激,对生活的豁达,对读书的热爱,既随意又执着,既现实又洒脱。
俞老师在这书里面写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草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在远处看到你,即使他们从你的身上踩过,也没有办法,因为你只是一棵草,而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因为你是一棵树。
因为只要你心中有光,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毁灭不了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很多时候,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对自己失去信心,心中有光,就是信念的基点,就是力量的源泉,就是照亮人生之路的探照灯,就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惘期,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常常使我们感到无法承受,但只要不轻易丢掉自己的初心,无论你处于多么卑微的状态,只要你有了梦想,不忘初心,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人生就像过山车,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永远怀抱期望和梦想,自强不息,积极上进,不管生活多么艰难都一如既往的充满希望,面对日益激烈的机械市场环境,作为一名优秀的徐工人,必须再接再厉,自寻差距,自我超越。
把青春和智慧撒播在徐工这片热土上。
用勤勉奋进的汗水,描绘出徐工炫彩的光景。
生活不怕有泪,但要含泪奔跑,生活不怕有苦,但要饮苦而行。
【读后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分数决定一切,这就是中国》,读后令我深有感触。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一种是严格要求,反复练习,打疲劳战,甚至以打骂来提高;而第二种则是用鼓励学生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性。
在这两种方法之下,效果最好的肯定是第二种。
学生也是个人,不论成绩如何,起码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也是要被保护和尊重的。
严格地教育学生没错,但是人都是有心的,学生也何尝不是呢?老师对学生的爱只要是真心的,学生也立马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
如果是按第一种方法来教育的话,肯定会有损学生的自尊,就算是改正了,会导导致学生厌烦这门科目和老师,这门科目的成绩也会渐渐下降。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他在小学的真实经历。
当作者演奏时,他毫不留情地呼唤老师的名字。
第二天,老师惩罚了提交人,因为他站了一天一夜,没有给他食物和饮料。
作者讨厌这位老师。
在别人看来,这一定是作者的错,但请仔细想想。
作者完全错了吗?这位老师没有什么问题吗?俗话说,一巴掌不响。
虽然作者首先错了,但他能践踏学生作为教师的尊严吗?如果老师能改变态度,恐怕作者不会讨厌,但也可能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老师有这种类似的情况。
大多数老师常常在期中或期末考试时,以“题海战”来提高成绩,但有些学生依旧不会做,老师就会习惯性的数落这个学生。
考完试成绩一出,老师又会布置大量的作业来给那些成绩中下的学生。
但是这些老师想过了吗?那些不会的同学也照样不会,用这么多作业来复习,还不如在外面上补习班。
分数至上被视为学生的头等大事。
有些学生抵挡不住学习的压力,跳楼自杀。
关于学生的一切来自于分数。
分数一低,一切免谈;分数高了,要什么都给买。
学生的零花钱也来自于成绩。
所有的学生只奔着学习分数而来,把别的东西都扔了。
道德、智力、体力和艺术工作、学习不应仅仅排在第一位。
因为一旦毕业,高学历的人可能不会比低学历的人生活得更好。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札记1. 内容概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概述了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挣扎,面对逆境时内心的绝望与迷茫。
无论遭遇何种困境,作者始终坚信希望的力量,努力寻找生活中的光明面,逐步走出绝望的阴影。
书中还涉及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价值追求等方面的思考,展现出深刻的哲学内涵。
本书着重强调了希望的力量,人们往往感到无助和绝望,但正是希望的力量让人们勇敢面对现实,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通过书中的故事和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也不能放弃希望,只有坚持信念,才能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的价值。
1.1 作者简介《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作者是[美]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
约瑟夫史密斯,全名小约瑟夫罗伯特史密斯,是美国著名的励志演说家、作家和商业领袖。
他出生于1932年,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培养出坚定的信念和充满激情的精神品质。
他曾经历过破产、失业等困境,但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激励人心的演说家。
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公司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帝国,为无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商业指导。
他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慈善家,致力于推动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和苦难,实现人生的价值。
1.2 书籍背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的畅销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作家兼演讲家威尔鲍温(Will Bowen)。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06年,自那时以来,它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心灵成长读物。
鲍温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心理学的研究,向读者传递了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克服恐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智慧。
1.3 阅读动机在阅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本书之前,我内心经历了一种特殊的情绪酝酿和内心激荡。
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感到迷茫和绝望。
我深知自己并非例外,在面对挑战和逆境时,我也曾陷入深深的困惑和焦虑之中。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看了俞敏洪的自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感触颇深。
总结起来就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事像山,目标不轻易动摇;做人像水,无论道路怎样曲折,最终都要融入大海。
个人认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本书道出了当下社会众多人的心声。
这是一个压力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时代,我们这批80、90后,开始在社会工作中崭露头角,但是我们面对的竞争和精神上的压力要远远超出我们上一辈人。
加之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极容易让我们感到迷茫或者盲从,遇到困难有时候容易妥协和放弃。
俞敏洪老师在书中说人要有一点理想光辉,年轻人要定目标、沉住气、悄悄干;不要做被喂饱的熊,要学会在变化的世界里改变自己,而不是要渴望任何人的帮助,因为自助者天助。
人要对自己的未来提出设想。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有怎样去实现自己梦想的计划,即使不能预计十年,但总要有,要知道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要干什么,想得到什么。
梦想是伟大的,实现梦想的拼搏奋斗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桥梁。
当下中国缺乏的是信仰教育和鼓励教育。
其实,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做科学家,都适合做总理,他们只需要去做很简单的事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件事对自己有用,对别人无害,就可以尽管放手让孩子去做。
一件件的小事,积累起来就是一个大的目标。
只要你还活着,只有你有目标,只要你开始去做了,那么成功只是一个早晚的事。
在俞敏洪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他平常为大家所不知的一面。
比如他曾经写过很多诗,差点成了诗人;他也会感怀人生,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谈起中国教育时,他一针见血,直指中国教育的软肋;说起年轻人,他对年轻人无限欣赏;说起父母家人,他充满了爱与愧疚。
与其他书不同的是,这本书里的全部文章都是他本人亲笔撰写,而非口述或者别人编写,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语言平静有力,给人一股向上的力量。
一个人不要太把自己当个人物看,当你把自己放的很低时,你会发现其实你身边的朋友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之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之感提要:最近,我看了矿工会推荐的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后,才发现自己需要明确的短期目标来建立信心地产E网做一只不断努力圆梦的蜗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之感最近一段时间,我总是感到莫名的焦虑和压抑,起初以为这种感觉并非因为生活不下去,遇到挫折和困难,反而是因为平凡枯燥而碌碌无为的生活轨迹让自己觉得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我用业余时间去抽空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励志小说来打发时间,然而每当读完一本书时,除了一些感慨和思考外并没有减轻自己的不安的心情。
那些“感觉上有道理”的文字最终感觉对我并无多大帮助。
后来,我以为是因为每天都在做被要求被安排的事情,也许自己并不喜欢,即使自己能很好地完成也没有成就感,此外,企业行情的压力、周遭环境的压力还有自身内心渴望的无法达到期望值的压力使得自己更加压抑而焦虑,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却因为习惯了安逸而无法付诸行动。
甚至寻找各种诸如“最近太忙,领导又给安排了……”“家里琐事多,都没空……”种种借口,为自己的惰性没有付诸行动找借口,看到他人勇敢地踏出人生转折的第一步时,我是羡慕的、焦虑的、嫉妒的,甚至病态地想他什么也没有考虑周全就冲动的做出决定实在太没有责任心、太鲁莽。
可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回想此事又何尝不是渴求自己能拥有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品质和勇气呢?其实,在那些温饱不济或者经历过沧桑人生的智者来看,我这只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作新词强说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没有成就感的焦虑心情愈加难以控制。
回想刚踏入社会那会,自己雄赳赳气昂昂地写下自认为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现如今我又做到了哪些呢?事实上,我连当时的目标规划都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在不断跟周围人比较,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平凡枯燥的忙碌中,我迷失了自己。
最近,我看了矿工会推荐的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后,才发现自己需要明确的短期目标来建立信心,需要执着的梦想来支撑自己,也需要面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在集团公司开展的“职工读书月”活动中,本人选读了新东方俞敏洪老师写的书《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收获很多,获益匪浅。
读后认为俞敏洪道出了当下众多人的心声。
这是一个压力超过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时代,我们遇到困难,有时候容易妥协和放弃。
俞老师在书中说人要有一点理想光辉,年轻人要“定目标、沉住气、悄悄干”;不要做“被喂饱的熊”,学会在变化的世界里改变自己,而不是要渴望任何人的帮助,因为天助者自助。
书中有一章讲了一个故事,在荒凉的沙漠里,有6个人(分别是屠夫、将军、作家、公务员、工程师和律师)碰到了一起。
他们都是在沙漠中迷了路,都想走出漫无边际的沙漠,于是他们就结伴而行;这是一场生死未卜的死亡旅程。
6个人中,除了屠夫,其他人都各有才华和地位,在这艰险而漫长的沙漠旅行中,看似才华横溢的人都一个个长眠于沙漠之中,最后只有屠夫一个人冲出了沙漠,获得了重生、也取得了成功。
生活就如沙漠,每个人都会不小心深陷其中。
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未来。
冷酷的'沙漠步步为营,唯有靠坚强的意志,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生活热忱,一个积极的心态,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最后也就不会“葬身沙漠。
生活需要积极的态度,人生需要高度的热忱,工作需要认真的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只要不放弃,成功不是个传说。
由此我也想到了,在当前集团公司经营形势异常严峻,我们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与集团公司保持一致,齐心共度难关,心中有梦,希望并不遥远,只要坚定信念,瞄准目标,刻苦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梦想。
我是1988年8月,高中毕业,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季节,怀揣对新生活的梦想,来到煤矿的,刚刚走出校门的我发誓要在矿上干出个样子,然而迎面而来的却是击碎我美好梦想的残酷现实,艰苦的工作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暗地里哭过不止一次,甚至产生过跑回家不干的念头,可是在母亲给我的回信中,字字句句充满期望叮嘱和把我当成家中顶梁柱的恳切话语,让我一下又鼓起了勇气,增添了干劲,充满了信心,燃烧起了拼搏的激情,人活着要有一种信念,要有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我重新回到了火热的掘进迎头,更加勤奋的工作,脏活、累活抢着干,打眼放炮扶棚钉道,风锤电绞扒装机,我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另外,我还积极参加矿上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演讲、唱歌、写作,可以说今天能够面对众人演讲、主持、滔滔不绝,就是那时锻炼出来的,由于领导的培养,工友的帮助,逐渐由一名儒雅学子变成了真正的矿工,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团干,被留转为全民合同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组织上又把我培养成了一名科级干部,我在铭记领导和工友对我关心、厚爱的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心中有梦不觉远。
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1前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对自己、对未来有些迷茫,无意间拜读了俞敏洪先生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让我感悟许多,也心静许多。
“骆驼在沙漠中生存下来,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学业如此,事业如此,人生也如此。
”大家都知道,俞敏洪的一生并不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的。
他曾两次高考失利,在第三次才考入北京大学,走出农村;他曾因没钱而无法留学美国;甚至他曾因为相貌平平在大学从未恋爱。
但他可以复读三年只为考出农村;他可以花整整四年时间坚韧不拔地背下整本《英汉双解词典》;他也可以为了攒留学钱当家教,创立最初的新东方。
这些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靠着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正如他所说的这句话。
本书分为“写给自己”、“写给年轻人”、“写给生活”三大篇章,分享了他50年的心路历程,20年的创业风云,和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朴实而真诚,读来字里行间充满着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使我受益良多。
首先,在开篇中,他说,“青春其实跟三个‘想’有关――理想,梦想,和思想。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且探索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的青春就开始成熟了。
”这三个“想”应该也是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次的了。
坚持理想,说来简单,但要求我们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不惧挫折的耐受力。
但也只有坚持理想,青春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梦想不分年龄,就像“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句话在最近流行起来。
文中也提到柳传志先生追逐梦想已经40大龄,扬振宁教授82岁还结婚,这都是青春洋溢的表现,只要永葆热情,永远具有奋斗精神,那他的青春就永不停止。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独立思想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人格,只有拥有独立的思想,才是一个活的人,一个有精气神的人,我是这么理解的。
其次,在上篇“写给自己”中,有三点让我感触颇深。
一、做人就要跟着牛人跑。
俞敏洪先生从来不嫉妒比他优秀的人,他总是追随他们,公开或偷偷地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完善自己。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中学老师随笔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中学老师随笔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
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中学老师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出生降临到最后共同奔往坟墓离开人世。
不管过程平淡不惊如湖水,还是奔流不息如波涛,最终都会化作一片尘土。
尘是尘,土是土,无人问津,有人想起。
歌唱着光荣地死去,还是静静安详地离开,始终改变不了的是走向死亡。
既然活着不易,我们就应尽可能地把有生的每一天活得有意义,让生命多姿多彩。
今天中午给学生观看了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新东方集团的董事长,集智慧成就于一身。
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平易近人、亲切自然。
他演说中思路清晰、风趣幽默、妙语连出、大智若愚。
比如:“生活需要的不是坚强,而是坚持;人生就像百米赛跑,不是比谁先跑,而是比谁活得更长久;决定人成就的不是出生,更不是长相,而是不懈地奋斗;只要肯坚持,迟早都会享受到人生的成果”等。
我们就是比谁活得长久,活得精彩,而不汲汲于一时的名利。
因为活得久才会见证生命中奇迹的发生。
从他的演说中,确实能启发乃至改变人的思想。
那就是人不管处在顺境、逆境中,都要学会等待,学会坚持,在等待与坚持中总有机遇降临。
其实,就是让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要学会享受每一个过程。
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人生,每一个人生阶段有得意、失意之事。
但要清醒一点,是高峰时必然又要回到低谷,重头开始;在低谷时,或是半山腰时,就会学会继续前行,坚持下去。
人生不可能一马平川,就像俞老师所言:“人生如平原一般,就没有景致了。
”应该如连绵起伏的山峰一般,有高低往复才有滋有味。
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生,暂时地不如他人不要失落,我们需要的就是比别人多坚持。
成功靠的不是坚强,而是坚持。
其实,在我看来,能坚持不懈、始终不渝地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执著努力,就是一种坚强。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读书札记●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
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能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件事情。
●这世上有些能力比学习更重要,会使你更容易走向成功。
我
总结了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第一是忍受孤独的能力。
●因为在你成功以前,你永远是孤单的,没有人能帮得上你,
没有人会崇拜你和注视你。
人是孤单地奋斗的。
不管有多少人在你身边,要真正达到成功,主要还是靠你自己。
●第二是忍受失败的能力。
●第三是忍受屈辱的能力。
●所以,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
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
“忍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你背后的巨大动力,也是你成功的绝对要素。
●新东方流传一句话叫作“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
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你的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第二就是丰富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你未来创造事业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
●在大学里的第二件事情是要尽可能多交朋友。
●要交到好朋友首先你要做个好人,要做一个让人放心的人。
如果你是个好心的人,在困难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助你。
另外,交朋友尽可能要找比你更加出色的人,他们能够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帮助你。
现在在新东方共事的很多优秀人物都是我在过去20多年里学习的榜样。
●30岁前不犹豫,30岁后不后悔
●年轻人找工作,一定要记住两句话。
第一句是:如果你想认
识某个人,一定不用通过10人,你就能见到这个人;另一句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开端,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成大事。
●第二,做事情要分成一鼓作气完成和长期坚韧不拔做下去的
两种方法。
●凡是在一段时间内把一件事情做完后不需要再重新做的,就
应该一鼓作气把它完成。
比如考试,如果一旦考过去就不用
再考了,就应该在一段时间内拼命考好必须每天思考,每天进步,绝不是读完某一本有关智慧的书就能立刻变成有智慧的人。
●第三,尽可能地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
去。
●人一辈子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尽量去享受生命的美好;二
是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做人的尊严。
我们要尽可能地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实现这两个目标,千万不要把时间花在和无聊的人侃大山,或者漫无目的地上网聊天上。
凡是我们认真做的事情,都是能让我们有所进步的事情。
当然,在努力之余,和朋友一起喝杯啤酒、打打牌,或者背上旅行包自由自在地旅行几天,也是生活中无上的乐事,只要不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行了。
●急事慢做,是指再着急的事也要慢慢做才能做好。
●生长速度越快的树木,其致密度就越低,生命往往也越短暂;
而松树、柏树、胡杨等树种,要上百年才能成材,用起来却可千年不朽。
●在浮躁的社会,如若能将自己的心培养到禅的境界你就了不
得了,因为你心如止水,做任何事情都能静下心来去做,怎会有做不成的呢?
●没有经历过深刻自卑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
●不论世界如何对你,都不要看轻自己
●人生奋斗是一辈子的过程。
齐白石先生50岁的时候还在做木
工,他做木工绝对不是一个出色的木工,据说他打的椅子只要往上一坐就散架了。
但是他在家具上画的画却是如此美丽,以至于家家户户请他到自己的家具上去画画。
有人就跟他建议说干脆去画画吧。
结果一画画到70岁以后,他才开始有了名气。
齐白石值钱的画都是在他80岁到90岁之间画出来的。
●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看不到头的马拉松,这一路至少是
几十年。
●如果我们活100年,拼的是什么呢?我们拼的是耐力,拼的
是专注,拼的是持久。
●有一个故事说雄鹰飞到金字塔的顶端只要一瞬间,而蜗牛爬
到金字塔的顶端则需要几年。
同样的一件事一个目标,有些人一瞬间就能够完成,有些人却需要用一辈子的努力去实现。
我们可以把那些依靠自己的天赋轻而易举达成目的人叫作天才,但这个世界上天才人物毕竟只是少数,否则他们就不会被叫作天才了。
●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是由天才统治的,而是由那些经过艰
苦卓绝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养成坚韧不拔的个性的人,我们可以把这些人叫作地才。
地才就是脚踏实地,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才。
就跟爬金字塔的蜗牛一
样,他们需要付出超常的耐力和更多的时间。
如果有一件事情摆在我的面前需要我去完成,我宁可选择更艰难的道路,像蜗牛一样爬上金字塔而不是像雄鹰一样飞上金字塔,我的生命会因此留下更多的回忆和令人感动的瞬间。
做一件事不需要努力,就像谈恋爱不需要追求,登山不需要攀爬一样,不会给我们的生命留下任何足以品尝的味道。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到处寻找金矿,在自己拥有的一块
土地上挖了个遍,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只能绝望地卖掉了土地。
而买他土地的那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只向下挖了几锹,就挖出了金子。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挖井,挖了十口井都没有挖出水,其实每口井他只要再向下挖一米,就有一条永不干涸的地下河在等着他——“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就是临界点。
●我们一旦选择做一件事,原则上是必须做完的,因为做不完,
最后会导致一种失败失落的心态,一种挫折痛苦的心态,甚至是一种自卑的心态。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过一种安逸的生活,没有人强迫你一定要考清华大学,没有人强强迫你一定要考清华大学,没有人强迫你考试考高分,这个世界永远有选择。
●定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在难熬的日子里学会诗意地生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一点,宁静一点,
静而后动,这样我们这辈子也许能够走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