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爱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摘要:尊重是一种爱,一种信任。只有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挚深沉的爱,教师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教师对待每一名学生都应该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要以真情打动学生,使教育如和煦的春风,爱似甘甜的雨露,滋润学生心田。
关键词:爱;尊重;信任;理解
尊重是一种爱,一种信任。只有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挚深沉的爱,对学生体现出一种高度的人格信任,教师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是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换取信任。尊重,就是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尊重,就是珍惜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就是保护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可以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教师对学生关爱、尊重、理解、信任的情感一旦为学生所接受,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穷的力量,他们在感到老师可亲可敬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思维会极其活跃。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哪里有爱,哪里便没有黑暗,那里便适合人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深有体会,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当得到老师的好感,哪怕一句赞许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使他们对老师表现出亲近的感情。当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受了挫折,受到老师真情实意的鼓励、帮助和循循善诱的教诲、点拨,他们都会对老师心生敬意,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学生心理的需求,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要用发展的、可变的眼光去看待,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学生更追求教师的爱,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和信任,更渴望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一旦他们这种正当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亲师的心理就会化为行动,增强信心,暗加努力,奋发进取,各方面都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们发生同样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架设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不但要用感情真挚的言语滋润学生的心田,而且要以亲切和蔼的形象使学生亲而近之。可以说教师的笑容也是向学生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是敬业爱生的表现,它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优质效应。如果教师饱含深情、和颜悦色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感到心理相容,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自信心,学习的动机、兴趣迅速得到强化,当学生在课堂上因紧张或准备不足而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信任期待的笑容就是启发、引导和鼓励:当学生有了过错而忐忑不安、手足无措时,教师以理解的目光给予暗示比严厉的教育收效会更大,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所以说,只有教师爱学生,学生才能喜欢教师,对其所教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乐趣。
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更在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效果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认识兴趣。有了认识兴趣,学习就有了乐趣,就有毅力和恒心求取知识。思维就更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意识的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包揽一切,支配一切,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只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设计和要求去思考、理解,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认识、见解,学生就只能唯命是从,学生思维受限制,就会减弱学习的兴趣,丧失求知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必然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和学生共同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独立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去探索。
教师对待每一名学生都应该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要以真情打动学生,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使教育如和煦的春风,爱似甘甜的雨露,滋润学生心田,让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学》.《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