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91.05 KB
- 文档页数:3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区别有哪些不同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描述的是等位基因分离的情况;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是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规律,属于非等位基因组合的情况。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区别有哪些不同
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区别
1、研究性状:
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对或n对(n>2,下同)。
2、等位基因对数:
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对或n对。
3、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分离定律: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别位于2对或2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4、细胞学基础(染色体的活动):
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
5、遗传本质:
基因的分离定律:等位基因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互不干扰。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联系
1、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其作用。
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2、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首先,我们必须熟悉了解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区别,为此我们整理了一下
?
最后,关于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解题技巧。
关于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题目的求解,可先研究每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然后再把它们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之上的,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两种并不矛盾。
如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2中四种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依据两对相对性状单独遗传时出现的概率来计算。
如黄色出现的概率为3/4,圆粒出现的概率为3/4,即子二代黄色圆粒出现的概率为3/4(黄色)×3/4(圆粒)=9/16(黄色圆粒)。
这是利用基因分离定律来解
决较复杂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一种简单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概率计算中的乘法定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各自概率的乘积)。
简述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
1)分离定律:
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不相融合,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随机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实质:分离定律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自由组合定律:
内容:具有独立性的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进行杂交时,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同一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同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表现为自由组合。
实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
遗传学的三大定律知识点一、知识概述《遗传学的三大定律》①基本定义:- 分离定律:简单说就是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然后进入不同的配子。
比如,猫的毛色有白色和黑色基因,在繁殖产生配子(类似精子和卵子)时,白色基因和黑色基因会分开。
- 自由组合定律:当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时,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例如,我们同时考虑豌豆的高矮和种子的圆皱这两对性状。
- 连锁与交换定律:处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大多会连在一起,并作为一个整体传递给后代。
但有时候同源染色体之间会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从而使基因重新组合。
就像是一排紧紧相连的小球串在两根绳子之间,偶尔两根绳子之间会交换一部分连着小球的片段。
②重要程度:在遗传学中是基石般的存在。
这三大定律就像是密码,帮我们理解生物的性状是怎样从亲代传到子代的,为什么生物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态等。
③前置知识:得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知道基因大概是什么东西,还有雌雄配子结合这种最基础的生殖知识。
要是连基因在哪都不清楚,就很难理解遗传学定律了。
④应用价值:育种上大大有用。
比如说培育高产抗病的农作物品种,就可以利用这些定律研究农作物的性状遗传。
在医学上也有用,如果一种遗传病是符合相关定律的遗传模式,就能根据家族成员的发病情况来预测后代患病的概率。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三大定律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在学习遗传学的步步深入过程中,很多知识点都是从这三大定律展开或者以它们为基础进行研究的。
②关联知识:与基因结构、孟德尔豌豆实验、基因频率还有细胞的减数分裂等知识点都有联系。
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配子这个环节就和三大定律紧密相关,因为这些定律其实就是对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基因行为的总结。
③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定律里基因的行为模式、比例关系还有不同定律的适用范围等。
- 难点:对于连锁与交换定律,理解它的机制比较难。
因为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和交换不是那么直观,不像分离定律中对等位基因分离看得那么清楚。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其实它们就像一对小兄弟,各自有各自的个性,却又相辅相成。
咱们先聊聊基因的分离定律,这可是孟德尔的经典之作。
想象一下,一个父母亲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继承了爸爸的眼睛,另一个则得到了妈妈的笑容。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基因在“分离”,每个孩子各自从父母那里“抽取”了一半的基因组合。
就像大伙儿去自助餐一样,随心所欲地挑选,最后拼出一个独特的自己。
这个分离的过程其实是有点随机的,也正是这种随机性,才让每个人都那么独一无二。
然后,咱们再来看看自由组合定律。
它的意思是说,基因在组合的时候就像是调味料,想加什么就加什么。
比如,你的眼睛是爸爸的,头发是妈妈的,鼻子又可能是外公的。
这些基因的组合可是可以自由“调配”的,毫无疑问,每次组合都能造出新的惊喜,像是在做一次奇妙的基因大餐。
就好比你在炒菜,今天想吃青椒炒鸡蛋,明天又想来点西红柿炒蛋,每次做出来的味道都不尽相同,但每道菜都有它的独特魅力。
自由组合让遗传的多样性达到了极致,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长得一模一样,那生活得多无趣呀!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对搭档。
分离定律负责“分工”,而自由组合则负责“合作”。
前者确保了基因可以在下一代中自由流动,而后者则让这些基因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这种“兄弟情”是自然选择的基石,给了物种进化的无限可能。
生物界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家都在不停地变换舞伴,结果跳出了一曲又一曲的精彩舞蹈。
想想那些千奇百怪的动物和植物,都是这些基因“分离”和“组合”出来的,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基因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们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性。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共同编织出了一幅五彩斑斓的遗传图景。
比如,在动物王国,像小狗和小猫这样可爱的生物,它们的外形和性格,都是基因在“玩耍”的结果。
就像有的人天生就会唱歌,有的人则对数字情有独钟,这都是遗传的魅力所在。
如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
1、测交法: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出现两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杂种F1与双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出现四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四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自交法: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显隐性两种表现型的个体,也是由于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无论是自交法还是测交法,其本质都是测定杂合体F1代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植物常用自交法进行验证,根据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则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根据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两对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采用测交法进行验证时,若杂合子测交后代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该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若双杂合子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扩展资料: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 Rr)自交产生F2,非等位基因(Y、y)和(R、r)可以自由组合就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区别
研究性状1对2对或n对(n>2,下同)
等位基因对数1对2对或n对
等位基因与染色
体的关系
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位于2对或2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染色体的活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
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
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
换
遗传本质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互不干扰
F1
基因对数12或n
配子类型
及其比例
222或2n
1:1数量相等
配子组合数442或4n
F2
基因型种数332或3n
表现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比例3:19:3:3:1[(3:1)2]或(3:1)n
F1
测
交
子
代
基因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比例1:11:1:1:1或(1:1)n
联系①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其作用。
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石,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如何传递和表现的规律。
这两个定律的发现使得孟德尔成为遗传学之父,并为后来的基因学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个定律的原理和意义。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亲本的遗传因素在子代中以特定的比例进行分离,并且保持独立的传递。
这个定律是通过孟德尔对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
他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性状上,比如颜色和形状,纯合子亲本的基因会在子代中以3:1的比例分离。
这就意味着,一个亲本植物携带的两种基因会在子代中被分开,而且每个子代仅携带其中的一种。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是如何被传递和表现的,并为后来的基因概念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遗传因素如何在后代中传递和表现,以及遗传信息是如何被维持和变异的。
这一定律的发现对于后来的遗传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遗传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比如基因的概念和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体中的遗传信息如何被传递和演化,以及遗传变异是如何产生的。
另一个重要的定律是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这个定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不同性状的遗传因素在子代中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出现,而且各种性状之间是独立的。
也就是说,一个亲本植物携带的不同性状的基因会在子代中以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出现,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发现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的组合规律,以及不同基因之间的互相作用。
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遗传因素之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的表现和传递。
通过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是如何产生多样性和适应性的。
第二篇示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两个重要定律,是植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的。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是指遗传学领域中的三个重要定律,它们分别是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
1. 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正常繁殖中,每个个体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到两个相对独立的基因,并且这两个基因在生殖过程中会分离。
2. 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的基因对于遗传特征的表现具有自由组合的能力。
即,基因的组合并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每个基因都有可能以任何方式与其他基因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3.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每个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不会相互干扰。
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遗传是独立进行的,一个性状的遗传不会影响另一个性状的遗传。
这意味着每个性状都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它们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这些定律是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高利·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并提出的。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我们理解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上海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区别
研究性状1对2对或n对(n>2,下同)
等位基因对数1对2对或n对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位于2对或2对以上同
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染色体的活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
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
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
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
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
互换
遗传本质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的重组互不干扰
F
1
基因对数12或n
配子类型
及其比例
222或2n
1:1数量相等配子组合数442或4n
F
2
基因型种数332或3n
表现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比例3:19:3:3:1[(3:1)2]或(3:1)
n
F
1
测
交
子
代
基因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比例1:11:1:1:1或(1:1)n
联系①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其作用。
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得知识归纳一、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学基础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图解表示如下: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1)适用范围:以染色体为载体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
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发生自由组合。
(3)提示: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包括真核生物进行无性生殖时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真核生物细胞质基因的遗传;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染色体,且不发生减数分裂,其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四、验证孟德尓遗传定律的方法(1)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①测交——后代比例为1∶1;②自交——后代比例为3∶1;③花粉鉴定法——两种类型的花粉比例为1∶1。
(2)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①测交——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②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3)提示: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是验证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否符合假设。
例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
(1)根据组别___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描述的是等位基因分离的情况(重点指出了等位基因之间是互相独立的.);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是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规律,属于非等位基因组合的情况(重点指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可以任意组合的)。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每对等位等位基因都要相互分离,这些非等位基因才能进行自由组合。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且发生的时间也是相同的。
1基因的分离规律知识点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应用:
(l)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
(2)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沦依据.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提出问题﹣﹣纯合亲本的杂交实验和F1的自交实验
(1)发现者:孟德尔.
(2)图解:
2、作出假设﹣﹣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黄与绿,圆与皱)由两对遗传因子(Y与y,R与r)控制.
(2)两对相对性状都符合分离定律的比,即3:1,黄:绿=3:1,圆:皱=3:1.(3)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区别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首先,我们必须熟悉了解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区别,为此我们整理了一下表格:
其次:可采用综合联系的方法来学习孟德尔。
从细胞水平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表表
最后,关于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解题技巧。
关于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题目的求解,可先研究每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然后再把它们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之上的,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两种并不矛盾。
如纯种黄色圆
中四种后代的表现型及其粒豌豆(YYRR)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
2
比例,可依据两对相对性状单独遗传时出现的概率来计算。
如黄色出现的概率为3/4,圆粒出现的概率为3/4,即子二代黄色圆粒出现的概率为3/4(黄色)×3/4(圆粒)=9/16(黄色圆粒)。
这是利用基因分离定律来解决较复杂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一种简单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概率计算中的乘法定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各自概率的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