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基于项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物理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64.51 KB
- 文档页数:4
信息化教学设计初中物理(精选5篇)说课稿作为教师间的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互相学习,同时为学校提供了了解和改进教学的有力工具。
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信息化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快来学习吧!信息化教学设计初中物理(精选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 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五、拓展提升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3.马拉着质量为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A 6×103JB 9×103JC 3×104JD 3.9×104J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A 750JB 150JC 没有做功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A 拉大车做的功多B 拉小车做的功多C 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D 无法比较10.如图所示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A 只适于甲B 只适于乙C 只适于甲和丙D 甲、乙、丙都适用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 做的功.(g=10N/kg)信息化教学设计初中物理(精选篇2)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尝试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开展信息化课堂实践教学。
以下是本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物理实验问题的能力;2.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三、案例实施1. 实验选题与准备(1)选题:结合初中物理教材,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
(2)准备:收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电路板、电源、开关、导线等;准备信息技术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2. 信息化教学设计(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原理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信息化教学实施(1)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原理和现象,如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实验步骤,如电路连接图、实验操作视频等。
(3)实验操作阶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实验数据。
例如,利用电脑、投影仪展示实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
(4)数据分析阶段: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如绘制电流、电压关系图,得出结论。
(5)总结与反思阶段: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让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案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信息化课堂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对实验效果的评价。
《牛顿第三定律》信息化教学设计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三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牛顿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则是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在学生学习过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本节课继续深入学习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某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并尝试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者分析高中生已经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的力,进行了大量的受力分析。
但是学生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经常忘记研究对象,容易混淆物体间的内力和外力。
另外,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缺乏严谨性、规范性;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思考。
3.本课的重点、难点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3)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4)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2)通过设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3)独立操作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4)分析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物理1. 背景介绍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研究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研究体验,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将介绍一种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旨在提高物理教育的效果。
2. 设计目标-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求知欲3. 设计内容3.1 使用多媒体教具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如电子白板、幻灯片和视频等,可以将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呈现为直观、生动的形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多媒体教具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示例和实验演示,加强学生对物理原理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3.2 引入模拟实验软件利用模拟实验软件,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
这样可以降低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成本,同时也提供了更安全、更方便的实验环境。
学生可以自主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3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4 提供个性化研究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研究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研究资源。
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在线教材和研究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研究材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研究。
4. 教学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学生作业和练的成绩评估-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 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兴趣和研究动机的调查- 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评估5. 总结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物理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相互结合,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也逐渐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设计一份教学案例,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并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软件和工具进行物理实验和数据处理;- 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内容本教学案例将以力学和光学为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关实验进行辅助,包括:- 利用物理模拟软件进行力学实验,分析力学规律和现象;-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光学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图表绘制。
4.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信息技术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力学和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同时介绍相关的模拟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操作:学生通过电脑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利用物理模拟软件和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实验,同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相应的曲线图和统计图表。
5. 实验结果展示: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分析,进行讨论交流,从中获取新的思考和见解。
6. 总结归纳: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概括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收获。
7. 提出挑战: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挑战,并鼓励他们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5.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在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中的研究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的评分;-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表现的能力;- 学生对挑战问题的解决能力。
6. 结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能够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高中物理信息融合教案模板课题: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课时:1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基本原理;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和全反射的条件;3. 能够应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定律;2. 光的全反射条件;3.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演示法:进行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
教学过程:1. 铺设情境:导入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话题,引起学生兴趣;2. 理论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和全反射条件;3.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知识解决问题;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的思维线索。
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调整教学方法;2. 作业要求: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3. 测验评估:进行小测验或者评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延伸:1. 课外拓展:布置相关课外拓展任务,深化学生的理解;2.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2. 教学改进:找出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措施,提高下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备注:本节课以信息融合的方式教授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物理知识的魅力。
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围绕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以“探究光的传播”为主题,涉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点。
通过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光的传播现象有初步的了解。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项目化学习中可能存在探究方法不熟练、问题分析不深入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实验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光的传播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3)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光现象,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2)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论;(3)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交流、协作,提高团队效率;(4)掌握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3)注重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光污染等环境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通过设置前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对项目主题进行初步了解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展示预习成果,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主动探索知识,从而达到“进”的效果。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物理教学信息化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化、教学过程的互动化、教学评价的客观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物理教学信息化的实践。
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1.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动画,展示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实验技能。
2.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网络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习题等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作业、参与讨论,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化1. 教学课件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
这些课件可以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 实验资源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和整理实验资源,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学习资料。
3. 习题资源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和整理各类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习题资源。
三、教学过程的互动化1. 网络互动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时互动的教学方式。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互动教学实验互动教学是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实现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出示: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得学习目标PPT新授一:知识点1:压力知识点2:压力与重力得区别巡视、答疑课件出示物体受压力得实例,引导学生画出支持面所受压力得示意图通过画出重力示意图找出压力重力得区别,列表比较通过电子白板清晰得显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压力得示意图、压力与重力得区别、解决了板书费时费力得缺点。
小组合作交流在预习过程中遇到得问题电子白板:画出支持面所受压力得示意图与重力示意图新授二:知识点3:压力得作用效果知识点4:压强概念1.根据压力作用效果得两个影响因素引入压强得概念,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微课、2。
收集各小组得疑难问题3、全班集中答疑1。
根据任务单学习微课。
2.反馈练习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得困惑。
4、小组展示PPT多媒体展示记录得实验数据、录屏制作微课微课三压强概念。
mp4交互式学习ppt课件:展示课题《压强》新授三:知识点5:增大、减小压强得方法1。
根据生活中得现象引入增大、减小压强。
2.收集各小组得疑难问题3、全班集中答疑1、根据任务单学习微课。
2、反馈练习3。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得困惑、4。
小组展示展示汽车超载破坏道路得视频PPT、录屏制作微课微课四增大、减小压强得方法。
mp4交互式学习总结:小结本节内容出示本节主要内容学生认真阅读知识结构图,对老师空出得内容进行补充知识结构图补充:压力与压强得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区分压力与压强两个概念反思、总结多媒体课件:压力与压强得不同表格测试:检测本节内容巡视、了解、答案展示自我检测、批阅、纠错交互式学习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得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得支持、对学生能力得培养得设。
信息技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信息技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要具体、可操作,只能用于本节课,而不能用于其它课,应具有唯一性。
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生活现象到物理概念的认知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判断。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尤其是在复杂情境下。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信息化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源、虚拟实验室等)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老师:“同学们,今天上课前呢,咱们先来玩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个小盒子,我想把它在桌面上推动,容易吧?但是呢,如果我在这个盒子下面粘上一些双面胶,再推,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是为啥呢?”(老师现场演示)2.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粘上东西就重了”,有的说“有东西粘住了,就不好动了”。
3. 老师:“哈哈,大家都很有想法呢。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物理知识在起作用,那就是摩擦力。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研究研究这个摩擦力。
”(二)知识讲解(7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
老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里有各种各样的摩擦现象,比如汽车刹车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等。
老师:“同学们,在这些现象里,都有一个力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
这个力呢,就是摩擦力。
就像我们刚刚推那个小盒子,没粘双面胶的时候也有摩擦力,只是比较小,粘了双面胶之后,摩擦力就变大了。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一个物体在平面上,有一个力拉它,还有一个摩擦力阻碍它运动,标记出摩擦力的方向。
2.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信息化教学案例
一、基本信息
二、对象分析
注:1.教材分析一般包含:内容分析、结构分析、教学设计分析、教学实施分析和教学效果分析等;2.学情分析一般包含:学生年龄特征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重点难点
五、策略方法
注:1.常见教学策略:训练与练习策略、演绎策略、归纳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研究策略、情境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发现策略等;2.常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教学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含课前预习、板书设计、课堂测试和课后拓展等)
八、技术应用(可以按照应用的先后顺序填写,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辅导等)
九、教学反思(具体的优点和不足)
十、相关资源(没有填“无”)
1.本课所用教学课件(把课件上传到网络,并将地址或者二维码粘贴到下面)
2.本课所用微课(把微课上传到网络,并将地址或者二维码粘贴到下面)
3.本课教学实录(把教学实录上传到网络,并将地址或者二维码粘贴到下面)
4.其他教学资源(把其他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并将地址或者二维码粘贴到下面)
(如教师备课手稿、教学片段、学生作业情况、学生作品等成果、师生互动交流等、家校交流、其他)。
物理信息化教案模板高中
课题: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相关规律
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 能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光的折射定律的认识与应用
2. 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
1. 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凸透镜、平凸镜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图片或小实验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相关规律
2. 引入光的折射定律,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光的折射定律
三、实验(20分钟)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2. 让学生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四、练习(15分钟)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2. 及时纠正学生答题中的错误,引导学生思考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1. 整体教学过程是否有条理,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 学生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情况如何,是否能够熟练应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问题(以上仅为范本,具体教案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物理学科,提出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讲授(1)讲解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如: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虚拟实验等。
(2)介绍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如: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图像处理软件等。
(3)示范操作,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3. 实践环节(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拓宽知识面。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2.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实验结果、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
2. 信息技术工具: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图像处理软件等。
3.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出问题: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会怎样?利用《K-W-L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疑问。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计划,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知道自己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最后会有怎样的结果。
第2课时讨论单元问题寻找汽车内部摩擦力?(生活中的摩擦力PPT)在了解一定的有关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内容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摩擦力对我们一定有用吗?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哪些?进行课前游戏游戏:赛车活动班级分为四组,每组一辆汽车模型,在不同材料的轨道上滑行,看哪组划得最远并分析原因?进行实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猜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质量(或重力)、接触面积、相对运动速度等。
表扬学生表述中体现出的细致观察生活现象的好习惯,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以教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到合理的轨道上来,确定最终的几个猜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接触面积、相对运动速度。
学生先独立设计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间交流。
(教学录像)1.制定计划、设定实验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3.分析数据、交流评估、得出结论小组间互助完成实验报告,填写《个人及小组互评》最后找最优秀的小组板书实验结论。
“搜寻汽车内部摩擦力活动”(教学录像)说明此机械部位是增大摩擦力好还是减小摩擦力好?学生开始搜寻,并整理思路,学生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然后推选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整个过程学生们都是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最后经过思维的加工形成语言性的总结,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沟通的能力。
也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原本无味的知识在功能教室内与汽车相结合就变得生动起来,物理课堂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第3课时讨论单元问题汽车是怎样制动的?(口述过程PPT)笔试与口述测试(教学录像)根据在动力源泉引擎室内寻找到的汽车内部摩擦力,小组进行我能拿到红星海的驾照理论考试部分。
《滑轮》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所示科学漫画说明什么科学道理?明确图中滑轮是一个定滑轮,左图说是一个瘦子,看到一个胖子正在用定滑轮把重物拉上去;中图表示胖子让瘦子替自己拉着重物,自己上楼去取重物;右图表示胖子到了楼上,看到瘦子没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拉上去。
刺一个不懂得定滑轮作用人在使用定滑轮时闹出笑话。
这则科学漫画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想知道定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带着这样兴趣开始学习滑轮。
目是启发诱导学生,为新知识学习做铺垫。
定滑轮1互动定滑轮作用是什么?明确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方向。
这部分内容学习,应先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出假设,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论证所提出假设时,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铺平道路。
实验中应要求(1)学生注意:拉力大小跟钩码所受重力大小相等,而拉力方向钩码运动方向并不相为了减(2)同;小实验中误差,在弹簧测力计称量限度内尽可能选用重钩码,使弹簧测力计本身受到重力和定滑轮轮与轴之响相间摩擦影对减小。
动滑轮3互动动滑轮作用是什么?明确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省力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
这部分内容教学不必涉及因此,在实验时,在不超过弹簧测力计称量限度前提下,钩码应尽量重些,这样以更方便地可归纳出使用动滑轮作用。
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问题,这个问题在初中不宜展开,若学生问到,可告诉他们支点是随时变化,而我们这里研究是某一时刻情况。
在探究动滑轮省力情况时,要注意跨过动滑轮(1)是:两段绳子一定要平初中不要涉及两(行;)段绳不平行情况当钩码重远大于(2)动滑轮重时,动滑轮重力可忽略不计。
滑轮组互动4定滑轮和动滑轮可以组成滑轮组,滑轮组有什么作用?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滑轮组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方向,对于滑轮组实验,学生第一次接触时,往往不易做好,建议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进行。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教学目标
新授
知识点1:压力
知识点2: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新授二:
知识点3 :压力的作用效果
知识点4 :压强概念新授三:
通过“身上碎石”这一神奇的
实验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强
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观看实验并引起
强烈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
视频:钉床碎大石杂
技表演
展示教学目标
课件出示物体受压力的实例,
引导学生画出支持面所受压力
的示意图通过画出重力示意图
找出压力重力的区别,列裘比
较斗0』
1.根据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彩
响因素引入压强的概念,布置
学生自主学习織课。
2.收集各
小组的疑难问题
1•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增
大.减小压強。
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
通过电子白板清
晰的显示,让学
生在活动中体验
压力的示意图、
压力和重力的区
别。
解决了板书
费时费力的缺点
O
小组合作交流在
预习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
1 •根据任务单学
习微课。
2.反馈练习
3.小组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中遇到
的困惑。
4.小组展示
1、根据任务单学
习微课。
PPT
电子白板:画出支持
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和重力示意图
PPT多媒体展示记录
的实验数据、录屏制
作微课
微课三压孩概
念.叩4交互式学习
ppt课件:展示课题
《压強》
展示汽车趨载駭坏
道路的视频。
提出问题: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会怎样?利用《K-W-L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疑问。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计划,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知道自己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最后会有怎样的结果。
第2课时讨论单元问题寻找汽车内部摩擦力?(生活中的摩擦力PPT)
在了解一定的有关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内容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摩擦力对我们一定有用吗?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进行课前游戏
游戏:赛车活动
班级分为四组,每组一辆汽车模型,在不同材料的轨道上滑行,看哪组划得最远并分析原因?
进行实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猜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质量(或重力)、接触面积、相对运动速度等。
表扬学生表述中体现出的细致观察生活现象的好习惯,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以教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到合理的轨道上来,确定最终的几个猜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接触面积、相对运动速度。
学生先独立设计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间交流。
(教学录像)
1.制定计划、设定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3.分析数据、交流评估、得出结论
小组间互助完成实验报告,填写《个人及小组互评》最后找最优秀的小组板书实验结论。
“搜寻汽车内部摩擦力活动”(教学录像)
说明此机械部位是增大摩擦力好还是减小摩擦力好?
学生开始搜寻,并整理思路,学生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然后推选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整个过程学生们都是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最后经过思维的加工形成语言性的总结,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沟通的能力。
也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原本无味的知识在功能教室内与汽车相结合就变得生动起来,物理课堂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第3课时讨论单元问题汽车是怎样制动的?(口述过程PPT)
笔试与口述测试(教学录像)
根据在动力源泉引擎室内寻找到的汽车内部摩擦力,小组进行我能拿到红星海的驾照理论考试部分。
笔试结束后根据在动力源泉引擎室内抽到的口述问题以及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使其对单元问题问题与内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