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正常值
- 格式:docx
- 大小:39.43 KB
- 文档页数:7
肌皮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皮N 潜伏期(ms)距离(cm)----------------------------------------------------------------------------------- MCV 年龄平均下限上限-----------------------------------------------------------------------------------------------------------------刺激15—74 2.0 1.3 2.6 7腑 2.3 1.6 3.0 92.6 2.03.3 112.9 2.33.6 13-----------------------------------------------------------------------------------------------------------------刺激 4.8 4.1 5.5 25锁 5.1 4.4 5.8 27骨 5.4 4.8 6.1 29上 5.7 5.1 6.4 316.0 5.4 6.7 33------------------------------------------------------------------------------------------------------------------速度(m/s) 波幅(mv)---------------------------------------------------------------------------------平均下限上限平均下限上限------------------------------------------------------------------------------------------------------------------- 刺激15--24 70 60 78 17 9 32腑∣ 25--34 68 60 75 16 8 30∣ 35--44 65 58 73 15 8 28∣ 45—54 63 55 71 13 7 26↓ 55—64 60 53 68 13 7 24 Erb′s 65—74 58 50 66 12 6 22---------------------------------------------------------------------------- 刺激15—24 14 7 27锁25—34 13 6 26骨35—44 12 6 24上45—54 12 6 24 55—64 10 5 2165—74 9 5 19------------------------------------------------------------------------------------------------注:肱二头肌记录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值(表面电极)(X±1S)-------------------------------------------------------------------------------------------------------------------- 正中N 潜伏期(ms) 波幅(UV) 传导速度(m/s) ------------------------------------------------------------------------------------------------------ MCV 平均下限上限平均下限上限平均下限上限------------------------------------------------------------------------------------------------------------------- 刺激腕 3.49 3.15 3.83 7.0 4.0 10肘7.39 6.7 8.08 7.0 4.3 9.7 57.7 52.8 62.6腋9.81 8.92 10.7 7.2 4.3 10.1 63.4 57.2 69.6---------------------------------------------------------------------------------------------------------------------- 注:记录在外展拇短肌。
盆底肌电图盆底肌电图介绍:盆底肌电图检查是用于判断了解括约肌缺损的部位及范围的一种检查方法。
盆底横纹肌在解剖、生理上均与躯体其他部位的横纹肌有所不同。
其含Ⅰ型纤维(张力型纤维)较多,尤其是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
因其较小,故由其单根肌纤维及运动单位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都比较小。
这些肌肉平时总是处于持续张力收缩状态,产生一定的电活动,即使在睡眠时也是如此。
排便时,肌肉松弛,电活动减少或消失。
盆底肌电图就是通过记录盆底肌肉在静息、排便状态下电活动变化,来了解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及神经支配情况。
盆底肌电图正常值:排粪顺畅,排便时间不过长且不会比特别费力。
盆底肌电图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缓慢进行加重的排粪困难,排粪过度用力,排粪时间过长,每次达1~2小时,粪块细小,便次频繁及有排粪不全感。
部分患者排粪时肛门或骶区疼痛,精神常较紧张。
2. 肛门外括约肌病变引起的大便失禁,大便失禁的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①神经系统疾患: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脑外伤,脊髓损伤脊髓瘤,脊柱裂等; ②结、直肠疾患:先天性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直肠脱垂,肛直肠畸形等; ③肛直肠直接损伤,其中手术损伤是常见原因。
包括肛瘘、肛裂和痔等手术以及硬化剂注射。
此外还有会阴撕裂,意外伤,枪弹伤和异物等病因。
老年人身体衰弱,大便嵌塞亦可引起失禁。
需要检查的人群:排粪困难,排粪过度用力,排粪时间过长等耻骨直肠肌病变症状,或者大便失禁等肛门外括约肌病变症状的患者。
盆底肌电图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暂时不明检查前禁忌:注意正常的饮食,注意正常的作息,防止内分泌混乱。
检查时要求:积极配合医生的要求。
盆底肌电图检查过程:方法取左侧卧位。
暴露臀部显出臀沟,消毒皮肤,铺无菌单。
检查者手指套上指套,石蜡油润滑后,轻轻插入肛门内,另一手将同心电极由臀沟尾骨尖下方刺入皮肤,向耻骨联合上缘方向行针,用肛门内手指控制针尖的方向和位置,进针1~1.5cm可至肛门外括约肌浅层,进针1.5~2.5cm至内括约肌,进针3~3.5cm可至耻骨直肠肌。
myo正常值参考范围肌电图是神经生理学技术,它用于检测和评估肌肉活动的肌电信号,以确定疾病和肌肉损伤的存在与否,同时可以评估肌肉的功能状况。
肌电图可以检测和记录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电信号,这种电信号又称为肌肉末梢神经(Myo)。
Myo可用于诊断肌肉的损伤情况,同时也可以用于评估肌肉的健康状况。
Myo测量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主要包括电流值(I)、频率值(F)、信号强度(S)、电极间关系(E)和信号峰值(P)五个方面。
电流值(I)表示电流强度,其常见的正常参考范围为2-20 mA。
频率值(F)表示电流的频率,其正常参考范围一般在0-120 Hz。
信号强度值(S)表示信号的强度,其正常参考范围一般为60-90 dB。
电极间关系值(E)表示信号电极之间的关系,其正常参考范围为0.8-1.5,也就是说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应控制在此范围之内。
最后,信号峰值(P)表示信号峰值百分比,其正常参考范围一般为50-90%。
Myo正常值参考范围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快地鉴别肢体是否受到损伤或有不正常的病变情况,也可以对肢体的功能进行评估,并从中寻求疾病的原因。
当病人有肢体不适或其他异常现象时,医生可以用肌电图检测Myo,从而初步判断肢体的病变程度。
例如,当病人的Myo 电流值(I)超出正常参考范围时,很可能是由于肌肉损伤或失去纤维化过程引起的,这可以给医生提供一些信息,可以为病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此外,正常Myo参考范围也可以用于评估肢体功能的正常状况,以便快速诊断肢体健康状况,帮助医生有效安排治疗方案。
例如,如果病人的Myo频率(F)和信号强度(S)较低,可能是由于神经损伤或脊髓病变等原因造成的,医生可以根据肌电图检测结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总之,Myo正常值参考范围是肢体功能评估和肢体病变诊断的有效工具,由于它具有非常有效的诊断价值,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Myo的正常参考范围的准确测量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精确性,以及避免由于检测误差带来的诊断错误,更好地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
myo的正常值范围
MYO(肌电图)的正常值范围可以根据不同实验室和研究的标准略有差异。
然而,一般来说,以下是肌电图(EMG)的正常值范围:
- 静息状态下,肌电图的电活动应该非常低,即肌电图基线平均电压应该在0-5μV之间。
- 主动收缩肌肉时,肌电图的电活动会增加。
正常情况下,肌电图的幅值范围通常是5-20μV。
- 对于一些特定的肌肉,正常情况下,肌电图的幅值范围可以高达50-200μV。
这些数值仅供参考,具体的正常范围还需要结合个体的情况和临床上的判断。
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标准和参考范围。
如果您对自己的肌电图结果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医疗机构。
常见生理参数的测量范围三大组成部分传感器:将生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 放大器和测量电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转换、调整。
3.数据处理和记录、存储、显示装置。
低频电流对人体的三个作用:产生焦耳热;刺激神经、肌肉等细胞;化学效应。
这些作用使组织液中的离子、大分子等粒子振动、运动和取向。
在整体情况下,由感知电流造成的电击称为宏电击(0.7~1.1mA),通常指加于体表引起的电流效应。
由感觉阈以下的电流所造成的电击,成为微电击,通常指电流直接加到心脏产生的电流效应临床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方法在头皮上观察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EEG。
周期:正常值为8~12HZ脑电图的分类:(1)α波: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频率为8~13HZ,振幅为20~100uV,它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
(2)β波:在额部和颞部最为明显,频率为18~30HZ,振幅为5~20uV,是一种快波,它的出现意味着大脑比较(3)θ波:频率为4~7HZ,振幅为10~50uV,它是在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4)δ波: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是出现,频率是1~3.5HZ,振幅为20~200uV。
根据脑电与刺激之间的时间关系,可将电位分为特异性诱发电位和非特异性诱发电位。
在临床上一般只进行特异性诱发电位的检查,简称EP。
EP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在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是代表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功能状态下的生物电活动的变化临床上常用的诱发电位有: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事件相关电位ERP。
肌电图记录的是不同机能状态下骨骼肌的电位变化肌肉的生物电活动形成的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肌电图EMG,肌电活动是一种快速的电变化,它的振幅是20uV到几个毫伏,频率为2Hz~10kH所谓运动电位就是用来表示肌肉基本功能的单位,它是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所支配的肌纤维构成的,运动单位为肌肉活动的最小单位。
肌电图部分正常值
运动单位电位(MUP)
时限:儿童5~12ms,成人7~17ms.
60岁以上老人可较成人再延长2ms.
波幅:200uV~1mV之间.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上肢>45m/s,下肢〉37。
5m/s 波幅:〉5u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上、下肢均〉45m/s 波幅:〉5mV
运动神经潜速率:上、下肢均〉30m/s 波幅:〉5mV
末稍潜伏期:正中神经(腕――拇短展)〈4.2ms
尺神经(腕――第一骨间肌)〈4。
6ms
尺神经(腕――小指展肌)<3。
9ms
腓总神经(踝――趾短伸肌)〈5.5ms
尺神经肘上5cm――肘部传导时间<1.0ms
尺神经肘下5cm――肘部传导时间〈1.0ms
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传导时间〈1.3ms
(腓骨小头上2。
5cm—腓骨小头下2。
5cm)
H反射:
预测值:H反射潜伏期(ms)=-1.1+0.16×身高(cm)+0.06×年龄
标准差(SD)=1.4ms
正常值范围:预测值+/-2SD(2.8)
H反射:一般身高、中青年<33ms
F反应:F-M<26ms。
1. 人體標準肌電圖EMG1.實驗目的1.定位病變位置在神經本身、神經肌肉交界處或肌肉本身:2.瞭解病變的性質: 例如須瞭解受損的神經主為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二者皆有;另外可區別主要是神經的去髓鞘問題或是軸索病變問題〈註:神經就好比電線,電線外圍的絕緣塑 膠即為髓鞘,而銅絲部分相當於軸索;不論何者受損均可發生傳導困難〉。
3.評估病變的嚴重性及預後,醫師會配合臨床的症狀判讀,以免產生偏差。
2. 實驗原理肌肉是由會受運動神經終板(moter and plates)刺激的收縮性肌纖維(contractile)所組成,當神經元產生刺激放電時則會產生電位變化.當較多的神經元產生刺激時會造成肌肉收縮,電位變化則呈現較大的振幅;反之較少的神經元產生刺激時則會使肌肉呈現放鬆的狀態,出現微弱的肌動波.利用針極刺入肌肉,記錄其各種狀態下的電位活動,再經由多條肌肉的檢查來判定神經、肌肉病變的特性,部位及範圍和嚴重度。
一般常用針極為同軸針極 (較耐用,干擾少,但較痛)及單極針極 (記錄面積大、較不痛,但干擾大、易損壞)兩種。
常規之針極檢查包括四個步驟,依序觀察下列活動電位: 1.針極刺入活動電位(insertional activity) 2.自發性活動電位(spontaneous activity) 3.輕微自主收縮時運動單元電位波(motor unit potential, MUP)之型態。
4.最大力量收縮下,運動單元電位之徵召(recruitment)皮應及干擾型態(interference pattern)。
在正常情況下,針極利入肌肉會引起短暫的刺入活動電位,但正常應於300ms內恢復靜止狀態,如針刺活動電位延長,代表肌纖維細胞膜之不穩定,如去神經現象,肌強直異常,或肌肉病變等;反之針刺活動電位減少或消失,常代表肌肉明顯萎縮或纖維化。
若針極靜止不動,肌肉亦處於完全放鬆狀態,此時應記錄不到任何活動電位,除非針極正好位於運動終板區,則可見到運動終板電位(endplate potential)或微運動終板電位(miniatual end plate potential),除此之外,若出現下列自發性運動電位均屬異常: 1.顫波(fibrillation)或正相尖波(positive sharp wave):均為單一肌纖維放電形成之自發性活動電位,通常代表肌肉去神經現象,但須在神經受傷後2-3週才會出現,亦見於肌肉病變,某些上運動神經元病變,及失用性肌萎縮症。
上肢——运动
神经活动电极刺激部位从活动电极到第一个起始潜伏期
振幅节段名速度(m/s)
*皮肤温度应保持在32℃
** 两侧振幅的差异>50% 为有显著性,或从远端到近端振幅降低>20%(40%) 有显著性*** CMAP 低于1mV 应引起注意
上肢——感觉
神经活动电极刺激部位距离
(cm 起始潜伏
期
(ms )
振幅(μV)节段名称速度
(m/s)
刺激部位的距离(cm )(ms)
(mv )称
正中神拇短展肌腕8 <4.2 >5.0 肘—腕>45.0 经肘>5.0 >50
尺神经小指展肌腕8 <3.0 >5.0
肘下(BE ) 2.8-3.0 >5.0 BE —腕>45.0
肘上(AE )>5.0 AE —BE >50.0
>55
桡神经食指固有前臂Erb 点 4 2.4 ±0.514 ±8.8AE —EIP >55.0 伸肌Erb 点—AE 72 ±6.3肌皮神肱二头肌Erb 点23.5~41.5 4.5 ±0.6>5.0 Erb 点—>60.0 经中点远端
肱二头肌
腋神经三角肌中部Erb 点14.8~26.5 3.9 ±0.5>5.0 Erb 点—>60.0
三角肌
)
正中神经第二指掌中部7 <1.9 >20.0 掌中部—第 2 指>45.0;5
腕部7 <3.5 >3.0 腕——掌中部0
>45.0;5
尺神经第五指腕部14 <3.1 >3.0 腕——第5 指>44.0;5
肘下部>15.0 肘下部——腕部0
肘上部>14.0 肘上部——肘下部>53.0;5
5
>54.0;5
5
桡神经浅支前臂背侧14 1.8 ±0.3 >3.0 第1 指间——前臂55 第一指间 2.1 ±0.3
2.4 ±0.3
前臂外侧神前臂肘部12 1.8 ±0.1 24.0 ±7.2前臂——肘部65 ±3.6经(1.6~2.1
)
(12~50)
*皮肤温度应该保持在32 ℃
下肢——运动
起始潜伏期
(ms )振幅(mV )节段名称速度(m/s)
神经活动电极刺激部位距离(cm )腓总神经趾短伸肌踝部
腓骨头
腘窝
8 <5.5 >3 腓 骨 头 — 踝 腘窝—腓骨头
>40.0
>40.0;45
胫神经 姆外展肌 踝部 10 <6.0 >3.0 膝——踝 >40.0
腘窝
*皮肤温度应该保持在 30 ℃
下肢——感觉
神经 活动电极 刺激部位 距离( cm )
起始潜伏期
振幅
节段名称 速度 (m/s)
H 反 射 *
部位
移动
潜伏期( ms )
刺激部位
腓肠肌——比目鱼肌内侧
从腘窝 —内踝
28.0 —35.0
腘窝
上 肢 F 波
( ms )
(μV )
腓肠神经
踝部外侧 腓肠肌 14 <3.8
>3.0
腓肠肌—
>40.0
股外侧皮神经
髂前上棘 大腿前部
12~16
2.6 ±0.2
>1.0
踝外侧
髂前上棘—
47.9 ±3.7
内 侧 1cm
腓浅神经 踝前到踝
腓肠肌
14
3.4 ±0.4
>1.0
大腿前部
踝外侧
55
>40.0
外侧 前外侧
到腓肠肌
*皮肤温度应该保持在
30 ℃
运动神经采集部位 F 潜伏期(ms) F 出波率
正中神经拇短展肌腕22.2 -31.0 >70%
肘24.8 ±2.0
腋21.7 ±2.8
尺神经小指展肌腕23.0 -31.0 >70%
BE26.0 ±2.0
AE23.5 ±2.0
腋21.7 ±1.0
腓总神经趾短伸肌踝51.3 ±4.7>60% 50
膝42.7 ±4.0
胫神经姆外展肌踝52.3 ±4.3
>70%
膝43.5 ±3.4
瞬目反射
R1 R2 R2 ’潜伏期(ms) 10.0 ±0.629.3 ±1.729.2 ±1.8正常高限11.8 34.4 34.6 侧间差高限 2.0 3.6 4.0 波幅(μV) 249 ±167327 ±114263 ±96
下肢SEP
潜伏期M ±SD(ms)
胫神经P40 N50 P60
男41.2 ±2.9
38.5; 侧差2.9; 高限
43
50.5 ±3.062.7 ±3.3
女39.3 ±1.449.4 ±2.160.0 ±2.0
上肢SEP
潜伏期M ±SD(ms)
N20 P25 N35 正中神经18.1 ±1.6
侧差1.9; 高限22
22.8 ±2.3 31.6 ±2.6
BAEP
潜伏期(ms)
年龄性别
I III V I-III III-V
10-15 岁
男
女1.860+0.060
1.830+0.098
4.010+0.112
3.910+0.121
5.785+0.203
5.608+0.132
2.150+0.105
2.080+0.124
1.775+0.177
1.770+0.103
15-20 岁
男
女1.880+0.118
1.835+0.118
4.065+0.118
3.920+0.115
5.835+0.187
5.701+0.118
2.185+0.104
2.085+0.114
1.770+0.134
1.805+0.118
20-40 岁男 1.900+0.159 4.132+0.094 5.911+0.197 2.232+0.144 1.771+0.162
高限
I 2.0 III 4.1 V 6.2
VEP
潜伏期 ms
女 1.844+0.113
3.900+0.114
5.663+0.141
2.056+0.108
1.763+0.141 男
1.977+0.097
4.173+0.128
6.087+0.231
2.197+0.138
1.913+0.185
40-60 岁
女
1.891+0.106
3.980+0.144
5.798+0.212
2.089+0.107
1.818+0.163
4.196+0.19
男
1.983+0.122
6.161+0.238
2.215+0.171
1.965+0.145
60-80 岁
4
女
1.909+0.110
4.053+0.173
5.951+0.185 2.143+0.151
1.896+0.164
P100 潜伏期
双眼潜伏期差 102.3 ms 110
1.3 ms 3
89 - 114 m s
0 - 6 ms P100 波 幅
双眼波幅差
10.1 μV
1.6 μV 50%
3 - 21 μV
0 - 5.5 μV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