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常见句式一、判断句式: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充当。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是”字来联系,但古汉语一般不用“是”字。
(一)“……者……也”句式。
“者也”句式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格式,通常在句子末尾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起义》——陈胜是阳城人②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冯婉贞》——开火,是军队中放枪的信号。
③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马钧传》——技术是天下最精深奥妙的事。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老师,就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二)判断句的其他格式。
⒈有的只用“也”。
①此劲敌也。
《冯婉贞》——这是一支劲敌。
②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我是子瑜的朋友。
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瑾。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玉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⒉有的“者”、“也”都不用。
①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裔。
②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③夫人天下贵人。
《史记·高祖本纪》——夫人是天下的贵人。
④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备是天下的豪杰。
3、有的用“乃”、“为”、“则”、“非”、“皆”、“固”、“诚”、“即”等词来表示肯定或否定。
①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
《三元里抗英》——里面有一个人是西洋兵头目。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起义》——该当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是刀板,我们是鱼肉,还辞别什么呢?④环村居者皆猎户。
《冯婉贞》——村子周围住的都是猎户。
⑤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
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五蠹》——假如想用先王的办法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守株待兔那样的蠢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此外还有一些由特殊的常见发语词引起的句子。
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判断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的句子。
(1)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虢,虞之表也。
(2)另一显著表示是“乃”、“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常山赵之龙.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用“是”表判断。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主谓语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刘备天下枭雄.二、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1)省略主语。
[例句]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
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固定句式,了解这些固定句式,对我们阅读、翻译文言文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固定句式也是高考常考内容。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性、用法不同的词,因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从而形成的用法和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这些固定句式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选择、表示感叹和表示揣度五种。
一、表示疑问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译为: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走我的和氏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②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③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分一厘都搜刮干净,挥霍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④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到底怎么做?⑤奈何绝秦欢?——《屈原列传》【译文】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2.此类结构中间可插入宾语“之”或各种短语,具体说出所疑。
(1)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啊!我把你怎么办啊?(2)若……何。
可译为“对……怎么办?”。
①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已诱敌深入了,对他们怎么办?②若楚惠何?——《晋楚城濮之战》【译文】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3.“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①夫子何命焉为?——《公输》【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呢?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译为: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译文】而唯独这个地方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5.“如……何”,译为:“把……怎么样”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译文】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6.“何所……”,译为“……的是什么”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熟练地掌握高考语文的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一、倒装句型1. 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主要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语境或者强调动作的主语,其基本结构为:谓语-补语-动词不定式(或名词短语)。
例句:时至今日,仍以启蒙思想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
贫穷不一定是生活的败笔,贫从口出才是真正的贫。
2. 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其基本结构为:动词-宾语-主语。
例句:屈原怀才不遇,自比干将之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3. 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突出状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状语中,其基本结构为:状语-谓语-主语-宾语。
例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战士们卯足了劲儿,挺直了胸膛,起飞了。
二、比拟句型1. 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相似之物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例句:人生如大江,浩荡无涯,浸润在泥洼中。
国家如母亲,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子民。
2. 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可形容事物的形态、状态、特征等。
例句:花开喷雨犹如天地喷雨,骄阳似火。
她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亲切。
三、强调句型1. 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强调,加强语气,让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句:正是品德高尚才能受人敬佩。
正是团结的力量能够击败一切敌人。
2. 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情况或事物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赞叹之情。
例句:何其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生命的力量。
何其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假设句型1. 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状况的假设,表示某种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的可能结果。
例句:若非太阳不休息,何来春寒料峭?若非人民共同努力,国家繁荣富强将无从谈起。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是高中语文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被动句式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
(张溥《五人墓碑记》)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
(韩愈《师说》)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彩钢板,向我学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在⽂⾔⽂中,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古⼈的智慧,也增加了语⾔表达的多样性。
1.奈何:⽤于询问⽅法、原因或状况,意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o沛公⽈:“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项⽻本纪》)表达了刘邦⾯对突发情况o“奈何取之尽锱铢,⽤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杜牧借此批判秦朝统治者对⺠脂⺠膏的极度挥霍。
2.何如:询问⽅式、情况或⽐较,意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o“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孟⼦·梁惠王上》)孟⼦通过此问讽刺统治者⾃⾝不⾜却3.何以:询问依据、原因或⽅式,相当于“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
o“⼀旦⼭陵崩,⻓安君何以⾃托于赵?”(《战国策·触⻰说赵太后》)触⻰以此询问⻓安君4.何所:询问处所或内容,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o“问⼥何所思,问⼥何所忆?”(《⽊兰诗》)花⽊兰的家⼈关切地询问她的⼼思与回忆。
5.奈(若,如)何:表达对某种情况或问题的⽆奈与疑问。
o“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项⽻⾯对失败,对虞姬的深情与⽆奈。
6.孰与,与孰:⽤于两者之间的⽐较,询问哪⼀个更好或更合适。
o“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王纳谏》)邹忌借此反思⾃⼰的美貌与徐公之⽐。
7.何故:询问原因,意为“什么原因”、“为什么”。
o“何故怀瑾握瑜,⽽⾃令⻅放为?”(《屈原列传》)屈原质问⾃⼰为何被放逐。
二、表示反问反问句式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了语⾔的⼒度和感染⼒。
8.何哉(也):表达强烈的反问,相当于“怎么能呢”。
o“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记》)王安⽯感叹游览褒禅⼭的感悟难以⾔尽。
8.何为:询问⾏为的原因,常⽤于反问,意为“为什么要呢”。
o“如今⼈⽅为⼑俎,我为⻥⾁,何辞为?”(《鸿⻔宴》)刘邦在鸿⻔宴上反问⾃⼰为何需要辞别。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顶句式总结高考语文中,文言文题目占据了重要的篇幅,而文言文的固定句式是考生必须掌握的要点之一。
下面是一份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表达方法1. 以“夫、故、然、复、又、亦、且、则、若、云”等词开头,表示递进、补充。
例:夫以《尧典》有之。
然《诗》无足以寄意也。
亦《诗》之至矣。
且《易》以德行言。
2. 以“自、以、有、既、虽、复、将、且、之、已、则、因、如、然”等词开头,表示承接或进行转折。
例:以文宗之时,考试治教。
有必众臣与胡宓企心。
虽有上,然自卑下。
虽非古之言,将工参《礼》。
3. 以“使、于是、遂、则、故、因、复、乃、致、欲、可、俾、虽、以、焉、乎、与、有、何”等词开头,表示因果或目的。
使天下之人咸趋于仁。
于是诸公美人皆来赏。
遂以礼祠之。
则可审用。
故其身劳而政弛焉。
4. 以“斯、此、所、他、彼、若、其、曾、尝、未、岂”等词开头,表示指代或否定。
例:斯动态者,身以动也。
所食者,时也。
岂以世俗之人惑我哉?二、句式分类1. 主谓句例:匡教度学。
闻达而无德。
知未可奈何而言。
2. 主谓宾句例:尺泽陂以润国。
3. 主谓宾补句遇月则咏而怀其所思。
4. 主谓双宾句例:闻用之则悦。
5. 主谓宾宾句例:临非所宜者则能制之。
6. 主谓同句例:曰圣人使人民致力于讨资斗势,以成功於敌。
齐鲁之间有毕、朝二国,难斗而易量。
7. 同位语句例:水枯则石出。
8. 状语从句例:虽物必列之谓之“群”,非物必举之谓之“伦”。
9. 补语从句例:言必信之。
10. 同声复辞句君子之文章,於其身亦孝也。
11. 以无为词、以无为谓例:以告之曰:“君子夫妻自谋而进行”,即非外乎富贵闲逸也。
12. 以尝词、以尝谓例:尝自方伯季平上。
13. 并列句例:明即是圣人,暗即是愚人。
14. 串句例:四方之国出精悍之士聚之於卫。
尧书曰:“终身死而不朽者,数百年乃一出焉。
”15. 比较句例:士冠者礼之,人以为君子矣。
16. 接续句例:乃独痛於心,哀之适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中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一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2.1判断句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为……所……” 字句表被动。
2.3、倒装句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2.4、省略句1.省主语2.省宾语3.省略谓语2.5、文言文固定句式1.表陈述2.表疑问3.表感叹4.表反问三结束语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四川省隆昌县油房中学郭婷内容提要中学文言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文言句法,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因此,文言句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的格式:1、判断句式2、倒装句式3、省略句式4、疑问句式5、否定句式6、被动句式。
通过与现代汉语句式的比较,详细分析了每一种文言句式的特点及多种表现形式,提出了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的看法,并选择了中学课本中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来作例证,最后提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文言句法形式分析一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特别是新教材实施以后,文言文教学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初中阶段古诗文作品约占了课文总数30%,《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但文言文教学也是一个难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掌握了这些句法,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了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加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下面就常见文言文中碰到的一些句法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二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所谓的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而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特殊句式了。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等,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过。
虽然在新大纲中没有对学生要求掌握它们,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对这些句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下面我就文言文中的这几个特殊句式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2.1判断句式何为判断句?《辞海》中这样注释:“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这样认为:“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而郭锡联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是这样认为“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所以判断句应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它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或“就是”、“正是”等,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
”而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种类比较多,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也。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
”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王安石《伤仲永》)“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它可以判断人或者事物的性质或作用;判断或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判断人的籍贯;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判断句中主语和谓语间一般是同一关系或类数关系,但实际上并不都是这样简单,有的则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这是判断句的活用。
由此可见,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以相当成熟了。
2.2、被动句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生者,即施事者,如“我写字”。
第二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表示被动形式的标志又可以分成两类:1.只在语义上表示被动而无被动形式标志的句子,其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
2.被动句式,这种句子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
在中国的语言的发展长河中,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历史悠久,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
在古代的文献中已经大量的存在了。
要考察一个句子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2.谓语是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上看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索表示动作的发生者,但是谓语动词后面没有宾语,也补不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被动句。
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
当然这三点并不绝对,但掌握这几点标准就可以识别出大部分概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了。
明白了语义上的被动,那么有特殊标示的被动句就更好区分了。
常见的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以下几种特殊的类型。
1.“于”字句。
句子中“及物动词”加上介词“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的被动句式,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
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2.“为”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
在九年级的《陈涉世家》“为坛而盟”是说小土堆被当做坛并且宣誓。
介词“为”用于引出动作当作的主动者“坛”,它决定了句子的被动的性质。
3.“为……所……”句,这是一种较后起的被动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标志被动的“所”字,构成为名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其中介词“为”用于引出动作“洗”的主动者“雪”,表示被动的句式。
在这里面,“所”原本是一个特殊的代词,在被动句中虚化了,已经没有指代作用了,只是帮助动词被动用法的词头。
此种句式在东汉以后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被动句式,出现的频率高于前面的几种句式。
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动成分,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当然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种类还很多,但是在初中阶段(新课标)出现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上几种类型。
2.3、省略句省略是今人对古代汉语的一种分析认识,其实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句法成分是完全可以不出现的,不一定是省略了什么,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精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就会觉得古代汉语省略了一些句法成分。
古代汉语里省略句法成分的现象比较普遍,它一方面使古文精炼简介,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含混,使今人阅读古文感到困难。
所以学习古代汉语需对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