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换热器压力试验

换热器压力试验

换热器压力试验
换热器压力试验

5.6换热设备试压

1)换热设备的压力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制造厂压力试验后,且用气封保护的换热设备,安装前若气封完好,可不再进行压力试验复验;

在运输过程中有损伤现象时,应由业主与施工单位协商进行压力试验复验;在施工现场组装的换热设备,应进行压力试验;

压力试验,必须采用两个量程相同、经过校验,并在有效期内的压力表。压力表的量程为试验压力的1.5~2倍,精度不得低于1.5级,表盘直径不得小于100mm。

直径小于等于1.2m的由厂家试压。

直径大于1.2m的现场试压,安装完成后采用正式垫.

2)液压试验

换热设备液压试验时,试验介质采用洁净水。

对钢制换热设备液压试验时,液体温度不得低于5℃。对于其他低合金钢制换热设备,液压试验时的液体温度不得低于15℃;

耐压试验的压力应符合设计图样或技术文件要求,液压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25倍。

直立式换热器设备卧置作液压试验时,试验压力应为立置时试验压力加液柱静压力。试压前,对换热设备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应保持干燥。换热设备液压试验充液时,从高处将空气排净。

液压试压时,压力应缓慢上升,达到试验压力后,保压30min,然后将压力降至设计压力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对所有焊缝和连接部位进行检查。无渗漏、无可见的异常变形及试压过程中无异常的声响为合格。否则应将压力泄净进行修补,修补后应重新进行试压。

液压试验后,及时将液体排净,并用压缩空气吹扫干净,同时填写设备试压记录。

3)气压试验

气压试验前,必须有经施工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的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在试压过程中安全部门应负责监督。换热设备进行气压试验时试验介质,采用干燥洁净的空气,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气压试验后,应及时泄压。

4)气密性试验

换热设备经液压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气密性试验,其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试验时压力应缓慢上升,达到试验压力后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对所有焊缝和连接部位进行泄漏检查,无泄漏为合格。有泄漏应泄压处理,重新进行气密性试验;若有修补,应重新进行液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5.7换热设备压力试验流程 1)一般规定

①换热设备压力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a制造厂已做过压力试验,有完备的质量证明文件,且经锅炉压力容器监督部门监察,建设单位或订货单位验收确认,运输中无损伤和变形,出厂期不超过半年,可不再进行压力试验复验;

b制造厂压力试验后且用气封保护的换热设备安装前若气封 , 可不再进行压力试验复验;

c在运输过程中有损伤现象,应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协商进行试验复验; d合同有规定时,应按合同规定执行。

②换热设备压力试验的项目和要求,应按设计图纸或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 a、试压前应对换热设备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应保持干燥;

b、压力试验必须采用两个量程相同,经过校验,并在有效期内的压力表,压力表的量程宜为试验压力的两倍,但不得低于1.5倍和高于3倍,精度不得低于1.5级,表盘直径不得小于100mm;

c、压力表应安装在换热设备的最高处和最低处;试验压力值应以最高处的压力表读数为准,并用最低处的压力表读数进行校验;

d、换热设备液压试验充液时,应从高处将空气排净;

e、换热设备液压试验时,试验介质宜采用洁净水或其它液体,试验用液体的温度应低于沸点或闪点;奥氏体不锈钢制换热器用水进行液压试验时,水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25ppm。

f、换热设备的液压试验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Pt=1.25P[ó]/[ó]T

式中: PT–––––––试验温度下的试验压力(Mpa); P –––––––换热设备的设计压力(Mpa);

[ó]––––––试验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ó]T–––––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注:换热设备各元件(筒体、封头、接管、法兰、换热管、板片、紧固件等)所用材料不同时,应取各元件[ó]/[ó]T比值的最小值;

直立式换热器卧置作液压试验时,试验压力应为立置时试验压力加液柱静压力。 g、液压试压时压力应缓慢上升,达到试验压力后,保压时间不宜少于30min,然后将压力降到设计压力,保持足够的时间对所有焊缝和连接部位进行检

查,无渗漏、无可见的异常变形及试压过程中异常的响声为合格。否则应将压力泄净进行修补,修补后应重新进行试压。

h、液压试验后,应将液体排净,并用压缩空气吹扫。

2)本装置冷换设备大部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和U形管式等,试压程序如下: a、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压力试验程序先进行壳程试压,再进行管程试压;

壳程试压时,拆除两端管箱,对壳程加压,检查壳体、换热管与管板连接部位;管程试压时,安装上两端管箱,加入正式垫片,对管程加压,检查两端管箱和密封部位。

b、浮头式换热器试压程序

拆除管箱和封头,在管箱和浮头两端安装试验压环,向壳程注水,将压力升至壳程试验压力,检验两端管头是否有泄漏。

连接管箱、小浮头,向管程内注水进行管程试压。检查小浮头垫片是否有泄露。

安装封头,向壳程内注水,进行壳程试压,检验受压元件是否有宏观变形,各密封处是否有泄漏。

c、U型管式换热器试压程序

拆下管箱,在管箱端安装试验压环,向壳程内注水,将压力升至壳程试验压力,检查管接头处是否有泄漏,进行壳程试压。

装上管箱,向管程内注水,进行管程试压,检查各受压元件是否有宏观变形,密封处是否有泄漏。

d、液压试验后,及时将液体排净,并用压缩空气吹扫干净,将所有管口及时封闭,防止杂物进入,同时填写设备试压记录

换热器综合台试验台使用说明

换热器综合台试验台使用说明 换热器性能测试试验主要对应用较广的间壁式换热器中的三种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进行其性能的测试。其中,对套管式换热器和螺旋板式换热器可以进行顺流和逆流两种流动方式的性能测试,而列管式换热器只作一种流动方式的性能测试。 换热器性能试验的内容主要为测试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就不同的换热器、不同两种流动方式、不同工况的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换热器性能的测试方法; 2.了解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能的差别; 3.加深对顺流和逆流两种换热器换热能力差别的认识。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换热器性能试验的内容主要是测定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就不通换热器、补贴两种流动方式、不同工况的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实验装置及使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2)更换并安装好需要测试的换热器; 3)按顺流(或逆流)方式调整冷流换向阀门组各阀门的开或闭。 4)冷、热水箱充水。 2.进行试验 1)接通电源,启动冷水泵和热水泵(为提高热水温升速度,可先不启动冷水泵),并调节好合适的流量。 2)调整控温仪,使其能使加热水温控制在80摄氏度以下的某一指定温度。 3)将热水箱的手动和自动加热器均送电投入使用。 4)待自动电加热器第一次动作之后,切断手动电加热器开关。此后,加热系统进入自动控温状态。 5)利用温度测点选择琴健开关和温度数显示仪,观测和检查换热器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6)待冷热流体的温度基本稳定后,即可测出这些测温点的温度数值,同时在流量计上测读冷、热流体的流量读数,并将上述测试数据录入实验记录表中。 7)如需改变流动方向(顺逆流)的试验,或需绘制换热器传热性能曲线而要求改变工况(如改变冷热水流速或流量)进行试验,或需要重复进行试验时,都要重新安排试验方法与上述基本相同。记录下这些试验的测试数据。 8)实验结束后,首先关闭电加热器,5分钟后切断全部电源。 注意事项: 1.热流体在热水箱中加热温度不得超过80℃; 2.实验台使用前应加接地线,以保安全。

热分析实验报告

热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的原理及仪器装置; 2、学习使用TG-DSC综合热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对照仪器了解各步具体的操作及其目的。 2、测定纯Al-TiO2升温过程中的DSC、TG曲线,分析其热效应及其反应机理。 3、运用分析工具标定热分析曲线上的反应起始温度、热焓值等数据。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 四、实验原理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 TA)技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物理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根据被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常见的热分析方法有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 TG)、差热分析(Difference Thermal Analysis,DT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ce Scanning Claorimetry,DSC)等。其内涵有三个方面:①试样要承受程序温控的作用,即以一定的速率等速升(降)温,该试样物质包括原始试样和在测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②选择一种可观测的物理量,如热学的,或光学、力学、电学及磁学等;③观测的物理量随温度而变化。

热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量和分析试样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如晶型转变、相态转变及吸附等)、化学变化(分解、氧化、还原、脱水反应等)及其力学特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认识试样物质的内部结构,获得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为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热分析,就是在相同的热条件下利用由多个单一的热分析仪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热分析仪,见图1,对同一试样同时进行多种热分析的方法。 图1 综合热分析仪器(STA449C) (1)、热重分析( TG)原理 热重法(TG)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采用仪器为日本人本多光太郎于1915年制作了零位型热天平(见图2)。其工作原理如下:在加热过程中如果试样无质量变化,热天平将保持初始的平衡状态,一旦样品中有质量变化时,

换热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第一章实验装置说明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装置概述 目前我国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繁多,其换热性能差异较大,在合理选用和设计换热器的过程中,传热系数是度量其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本装置通过以应用较为广泛的间壁式换热器(共有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四种)为实验对象,对其传热性能进行测试。。 二、系统特点 1.采用四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分别为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性能测量。 2.实验装置可测定换热器总的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能根据不同的换热器对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3.实验装置采用工业现场的真实换热器部件,与实际应用接轨。 三、技术性能 1.输入电源:三相五线制 AC380V±10% 50Hz 2.工作环境:温度-10℃~+40℃;相对湿度<85%(25℃);海拔<4000m 3.装置容量:<4kVA 4.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14m2 5.螺旋板式换换热器:换热面积1m2 6.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5m2 7.钎焊板式换热器:0.144m2 8.电加热器总功率:<3.5kW 9.安全保护:设有电流型漏电保护、接地保护,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四、系统配置 1.被控对象系统:主要由不锈钢钢架、热水箱、热水泵、冷水箱、冷水泵、涡轮流量计、PT100温度传感器、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冷凝器、电加热棒、电磁阀、电动球阀、黄铜闸阀以及管道管件等。 2.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源控制箱、漏电保护器、温度控制仪、流量显示仪、调压模块、开关电源以及开关指示灯等。 第二节换热器的认识 一、换热器的形式 能使热流体向冷流体传递热量,满足工艺要求的装置称为换热器。换热器的形式有很多,

换热器综合实验(实验)

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实验报告题目:换热器综合实验 学号:20121002012 姓名:毛娜 教师:王宏 动力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 2013年7月

报告内容 一实验背景 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是经常使用的设备。热流体借助于传热壁面,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以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本实验主要对应用较广的间壁式换热器中的三种换热: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进行其性能的测试。其中,对套管式换热器和螺旋板式换热器可以进行顺流和逆流两种流动方式的性能测试,而列管式换热器只能作一种流动方式的性能测试。通过实验,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1、熟悉换热器性能的测试方法; 2、了解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能的差别; 3、加深对顺流和逆流两种流动方式换热器换热能力差别的认识。 二实验方案 (一)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装置简图 1. 热水流量调节阀 2. 热水螺旋板、套管、列管启闭阀门组 3. 冷水流量计 4. 换热器进口压力表 5. 数显温度计 6. 琴键转换开关 7. 电压表 8. 电流表 9. 开关组 10. 冷水出口压力计11. 冷水螺旋板、套管、列管启闭阀门组 12. 逆顺流转换阀门组13. 冷水流量调节阀

换热器性能试验的内容主要为测定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就不同换热器,不同两种流动方式,不同工况的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本实验装置采用冷水可用阀门换向进行顺逆流实验;如工作原理图2所示。换热形式为热水—冷水换热式。热水加热采用电加热方式,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采用数显温度计,可以通过琴键开关来切换测点。 注意事项: ①热流体在热水箱中加热温度不得超过80℃; ②实验台使用前应加接地线,以保安全。 图2 换热器综合实验台原理图 1. 冷水泵 2. 冷水箱 3. 冷水浮子流量计 4. 冷水顺逆流换向阀门组 5. 列管式换热器 6. 电加热水箱 7. 热水浮子流量计8. 回水箱9. 热水泵10. 螺旋板式换热器11. 套管式换热器 (二)实验台参数 1、换热器换热面积{F}: (1)套管式换热器:0.45m2 (2)螺旋板式换热器:0.65 m2 (3)列管式换热器:1.05 m2 2、电加热器总功率:9.0KW 3、冷、热水泵:

换热器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四换热器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换热器为冷热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的设备。本次实验所用的均是间壁式换热器,热量通过 固体壁面由热流体传递给冷流体,包括: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针对上述三种换热器进行其性能的测试。其中,对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可以进行顺流和逆流两种方式的性能测试。换热器性能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测定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温度等,并就不同换热器,不同两种流动方式,不同工况的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传热过程中传递的热量正比于冷、热流体间的温差及传热面积,即Q = KAΔT (1) 式中:A—传热面积,m2 (1)套管式换热器:0.45m2 (2)板式换热器:0.65m2 (3)管壳式换热器:1.05m2 电加热器:6kV ΔT—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差,℃ K—换热器的传热系数,W/(m·℃) Q—冷热流体间单位时间交换的热量,W.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差ΔT 常采用对数平均温差。对于工业上常用的顺流和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差由下式计算 除了顺流和逆流按公式(2)计算平均温差以外,其他流动形式的对数平均温差,都可 以由假想的逆流工况对数平均温差乘上一个修正系数得到。修正系数的值可以由各种传热学书上或换热器手册上查得。 换热器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测定传热系数K。实验时,由恒温热水箱中出来的热水经水泵

和转子流量计后进入实验换热器内管。在热水进出换热器处分别用热电阻测量水温。从换热 器内管出来的已被冷却的热水仍然回到热水箱中,经再加热供循环使用。冷却水由冷水箱经 水泵、转子流量计后进入换热器套管,在套管中被加热后的冷却水排向外界,一般不再循环 使用。套管外包有保温层,以尽量减少向外界的散热损失。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用热电阻测量。 通常希望冷热侧热平衡误差小于3%。 实验中待各项温度达到稳定工况时,测出冷、热流体进出口的温度和冷、热流体的流量, 就可以由下式计算通过换热面的总传热量 根据计算得到的传热量、对数平均温差及已知的换热面积,便可由公式(1)计算出传热系数K 。 换热器类型 方式 热进温度 热出温度 冷进温度 冷出温度 热流体流量 冷流体流量 板式 顺流 57.1 43.5 22.8 31.8 78 72 逆流 56.5 35.9 23.1 33.1 76 72 套管式 顺流 57.6 40.7 22.5 31.6 72 78 逆流 56.8 35.2 22.1 33 72 64 管壳式 顺流 57.1 40.5 22.5 31.3 76 72 逆流 57.2 41.1 22.6 32 74 65 计算传热系数K 和换热器效率 TA Q K ?=

管道(设备)强度、严密性试验记录

管道(设备)强度、严密性试验记录 编号:(05-02)/ 08-07 □□□

管道(设备)强度、严密性试验记录说明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4.2.1室内给水管道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各种材质的给水管道系统试验压力均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 检验方法:金属及复合管给水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观测10min,压力降不应大于0.02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渗不漏;塑料管给水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 4.4.3 敞口水箱的满水试验和密闭水箱(罐)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与本规范的规定。 检验方法:满水试验静置24h观察,不渗不漏;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10min压力不降,不渗不漏。 6.2.1热水供应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热水供应系统水压试验压力应为系统顶点的工作压力加0.1MPa,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3MPa。 检验方法:钢管或复合管道系统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检查,压力应不降,且不渗不漏;塑料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连接处不得渗漏。 6.3.1在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玻璃前,应对集热排管和上、下集管作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 检验方法: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不降,不渗不漏。 6.3.2热交换器应以工作压力的1.5倍作水压试验。蒸汽部分应不低于蒸汽供汽压力加0.3MPa;热水部分应不低于0.4MPa. 检验方法: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不降,不渗不漏。 6.3.5敞口水箱的满水试验和密闭水箱(罐)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与本规范的规定。 检验方法:满水试验静置24h,观察不渗不漏;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10min压力不降,不渗不漏。 8.3.1散热器组对后,以及整组出厂的散热器在安装之前应作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如设计无要求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 检验方法:试验时间为2~3min,压力不降且不渗不漏。 8.4.1辐射板在安装前应作水压试验,如设计无要求时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检验方法:试验压力下2~3min压力不降且不渗不漏。 8.5.2 盘管隐蔽前必须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 检验方法:稳压1h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且不渗不漏。 8.6.1采暖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蒸汽、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1MPa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3MPa。 2高温热水采暖系统,试验压力应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4MPa。 3使用塑料管及复合管的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4MPa。 检验方法:使用钢管及复合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降至工作压力后检查,不渗、不漏; 使用塑料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h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压至工作压力的1.15倍,稳压2h,压力降不大于0.03MPa,同时各连接处不渗、不漏。 9.2.5管网必须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检验方法:管材为钢管、铸铁管时,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应大于0.05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压力应保持不变,不渗不漏;管材为塑料管时,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压力应保持不变,不渗不漏。 9.3.1 系统必须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检验方法: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压力保持不变,不渗不漏。11.3.1供热管道的水压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检验方法: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下检查,不渗不漏。 13.2.6锅炉的汽、水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的压力应符合表13.2.6的规定。 注:①工作压力P对蒸汽锅炉指锅筒工作压力,对热水锅炉指锅炉额定出水压力; ②铸铁锅炉水压试验同热水锅炉; ③非承压锅炉水压试验压力为0.2MPa,试验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 检验方法: 1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压力不降,不渗、不漏; 2观察检查,不得有残余变形,受压元件金属壁和焊缝上不得有水珠和水雾。 13.3.3分汽缸(分水器、集水器)安装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检验方法:试验压力下10min内无压降、无渗漏。 13.3.4敞口箱、罐安装前应做满水试验;密闭箱、罐应以工作压力的1.5倍作水压试验,但不得小于0.4MPa。 检验方法:满水试验满水后静置24h不渗不漏;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无压降,不渗不漏。 13.3.5地下直埋油罐在埋地前应做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降不应小于0.03MPa。 检验方法:试验压力下观察30min不渗、不漏,无压降。 13.3.6连接锅炉及辅助设备的工艺管道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系统的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系统中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 检验方法:在试验压力10min下,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进行检查,不渗不漏。 13.6.1热交换器应以最大工作压力的 1.5倍作水压试验,蒸汽部分应不低于蒸汽供汽压力加0.3MPa;热水部分应不低于0.4MPa。 检验方法:在试验压力下,保持10min压力不降。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8.2.4制冷设备的各项严密性试验和试运行的技术数据,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组装式的制冷机组和现场充注制冷剂的机组,必须进行吹污、气密性试验、真空试验和充注制冷剂检漏试验,其相应的技术数据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和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顺逆流热交换实验(仅供参考)

热工综合实验报告 学院:机械学院 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姓名(学号):1141440056韦声 1141440057冯铖炼

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通过间壁式换热器进行传热实验,即冷、热两种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两侧流动,两流体不直接接触,通过固体壁面进行传热。 1.测定从传热系数h 由于换热器内的冷热空气的温度和物性是变化的,因而在传热过程中的局部传热温差和局部传热系数都是变化的,工程计算中,在沿程温度和物性变化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通常传热系数K和传热温差△t m均可采用整个换热器上的对数平均值,因此,对于整个换热器,传热速率方程可写为 m 即: 式中:Q-传热速率,W; A-换热器的传热面积,m2; △t m-换热器两端的对数平均温差,℃; h-总传热系数,W/m2?℃。 2.传热效率Q的计算 热空气传热量:Q1=m1*c p1*(T1-T2) 冷空气传热量:Q2=m2*c p2*(t1-t2) 考虑到冷空气走换热器的壳程,壳程的外表面存在热损失,因此上传热速率应以热空气

侧来计算。 故Q=Q1 式中: Q1、Q2-热空气、冷空气传热速率,W; m1、m2-热、冷空气的质量流量,kg/h; T1,T2-热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t1,t2-冷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c p1,c p2-冷、热空气的定压比热,J/kg?℃,分别根据热、冷空气的定性温度T 、t性查得,其中: 性 3.对数平均温度差△t m的计算 △t m= 其中: 逆流时:△t1=T1-t2△t2=T2-t1 顺流时:△t1=T1-t2△t2=T2-t1 4.热空气质量流量m的计算 式中:V——热空气的体积流量,m3/h; C ——孔板流量计的校正系数,本实验中,C=1.6889; ΔP——孔板两侧差压变送器的读数,kPa。本实验中,可根据空气的温度和压力,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进行计算,即:

换热器性能试验大纲

换热能力验证 1、试验目的 验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流体阻力特性。 2、实验依据 JB/T 10379-2002 换热器热工性能和流体阻力特性通用测定方法。 3、试验单位资质 ISO17025 4、实验条件 4.1试验地点 4.2 试验对象 4.3 实验设备 序号名称数 量型号测试厂家鉴定单位合格证 到期日期 1 涡轮流量传 感器 1 LWGY-40 2 压力传感器 1 DW115DP0-500Kpa 3 水银温度计 2 50-100 4 温度传感器 6 PT100 5 风速仪 1 VT100 6 压力传感器 1 475-0 MARK III 4.4状态要求 乙二醇溶液额定流量15 l/min 冷风额定流量0,475 m3/s 乙二醇溶液配比48/52%(体积比)

4.5环境要求 测试环境温度为20 .....+45 ℃左右 5、试验步骤 5.1 换热量测试—变冷介质流量(在100%通风面积和90%通风面积两种条件下分别测试) 5.1.1 将换热器按照JB/T 10379-2002 图2安装到测试台上。 5.1.2 冷介质进口温度为环境温度a℃ 5.1.3 热介质进口温度为a+20℃。 5.1.4 调节热介质在15 l/min 5.1.5 将冷却介质(冷却风)分别调节到0.5m3/s,0.9m3/s,1.3m3/s,1.76m3/s,2.2m3/s, 2.64m3/s, 5.1.6 按照JB/T10379-2002 记录各项测试参数值。 5.1.7 计算换热量 冷介质热流量 热介质热流量 平均换热量 热平衡误差 5.2 换热量测试-变热介质流量

5.2.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2.2 冷介质进口温度为环境温度a ℃ 5.2.3 热介质进口温度为a+20℃ 5.2.4 按照下表调节冷热测流量 5.2.5 按照JB/T10379-2002 记录各项测试参数值 5.2.6 计算换热量 冷介质热流量 热介质热流量 平均换热量 热平衡相对误差 5.3 风侧阻力曲线 5.3.1 换热面积100% 5.3.1.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3.1.2 冷风测试温度:环境温度20-45℃ 5.3.1.3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在15 l/min 5.3.1.4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进口温度为75℃,进出口平均温度72℃。 5.3.1.5 冷风变化范围0.15m3/s-0.6 m3/s(0.15,0.25,35,0.475,0.6) 5.3.1.6 记录不同介质流量下对应的压降 5.3.2 换热面积90% 5.3.2.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3.2.2 冷风测试温度:环境温度20-45℃ 5.3.2.3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在15 l/min 5.3.2.4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进口温度为75℃,进出口平均温度72℃。 5.3.2.5 冷风变化范围0.5m3/s-2.64 m3/s(0.5,0.9,01.3,1.76,2.2,2.64) 5.3.2.6 记录不同介质流量下对应的压降 5.4 热侧(乙二醇溶液)阻力曲线 5.4.1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换热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教学内容

换热器性能综合测试 实验

第一章实验装置说明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装置概述 目前我国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繁多,其换热性能差异较大,在合理选用和设计换热器的过程中,传热系数是度量其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本装置通过以应用较为广泛的间壁式换热器(共有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四种)为实验对象,对其传热性能进行测试。。 二、系统特点 1.采用四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分别为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性能测量。 2.实验装置可测定换热器总的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能根据不同的换热器对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3.实验装置采用工业现场的真实换热器部件,与实际应用接轨。 三、技术性能 1.输入电源:三相五线制 AC380V±10% 50Hz 2.工作环境:温度-10℃~+40℃;相对湿度< 85%(25℃);海拔<4000m 3.装置容量:<4kVA 4.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14m2 5.螺旋板式换换热器:换热面积1m2 6.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5m2 7.钎焊板式换热器:0.144m2 8.电加热器总功率:<3.5kW 9.安全保护:设有电流型漏电保护、接地保护,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四、系统配置 1.被控对象系统:主要由不锈钢钢架、热水箱、热水泵、冷水箱、冷水泵、涡轮流量计、PT100温度传感器、板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冷凝器、电加热棒、电磁阀、电动球阀、黄铜闸阀以及管道管件等。 2.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源控制箱、漏电保护器、温度控制仪、流量显示仪、调压模块、开关电源以及开关指示灯等。 第二节换热器的认识 一、换热器的形式 能使热流体向冷流体传递热量,满足工艺要求的装置称为换热器。换热器的形式有很多,用途也很广泛。诸如为高炉炼铁提供热风的热风炉,就是一座大型蓄热式陶土换热器;热电厂锅炉上的高温过热器是以辐射为主的高温换热器,而省煤器是以对流为主的交叉流换热器;冶金工厂安装在高温烟道中的热回收装置常用片状管式、波纹管式、插件式等型式换热器;制冷系统上的冷凝器、蒸发器属于有相变流体的换热器,这类换热器无所谓顺流或逆流;内燃机的冷却水箱属于交叉流间壁式换热器的一种。 二、几种主要的换热器 1.列管式换热器(图1) 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及酒精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挡板等组成。列管式换热器可以采用普通碳钢、紫铜或不锈钢进行制作。在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由封头的连结管处进入,在管道中流动,从封头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这称之管程;另-种流体由壳体的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处流出,这称为壳程。 列管式换热器有多种结构形式,常见的有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及U型管式换热器。 2.螺旋板式换热器(图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热综合实验(参考提供)

实验五 传热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 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普通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2.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 3.同一流量下,按实验1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Nu 0,计算传热强化比Nu/Nu 0。 三、实验原理 (一)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1.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因为i α<

换热器试压方案

换热器试压方案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信汇2013年检修及改造工程项目换热器试压专项方案 编制单位:中建安装浙江信汇项目部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印号: (盖章受控) 编制日期:2014 年1月7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简介 (4) 第二章编制依据 (4) 第三章施工准备 (4) 第四章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压力试验程序及步骤 (6) 4.1 壳程试压 (6) 4.2 管程试压 (7) 4.3 试压注意事项及要求 (8) 4.4 本次换热器压力试验一览表 (9) 第五章技术复核内容及方法 (10) 5.1 技术复核人员分工 (10) 5.2 技术复核内容及方法 (10) 5.3 技术复核要求 (11) 第六章工期安排 (11) 第七章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1) 7.1 质量保证措施 (11) 7.2 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1) 7.3 危险源分析及控制措施 (12)

第一章工程简介 本方案为浙江信汇2013年检修及改造工程项目MTBE装置新增换热器压力试验。共计3台换热器,位号分别为EA-1021、EA-1022、EA-1023,为确保所有换热器试压、吹扫合格率一次性达到100%,并投产成功,特编制此方案。 第二章编制依据 1 设计院设计的图纸、工艺设备布置图、设备制造图 2 《石油化工换热器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32-2005 3 《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H3505-2007 4 《石油化工静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61-2008 5 换热器出厂技术资料 第三章施工准备 1 各条道路畅通,施工现场路面平整,符合运输条件。施工现场水、电接通,符合换热器封头拆卸、清理、试压、吹扫条件。 2 本工程换热器打压为先打压后安装,EA-1021、EA-1023运至阀门打压厂进行打压,EA-1022在MTBE装置区进行打压。 3 换热器打压水源:采用现场消防用水进行。 4 劳动力资源准备: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说明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实训室 2016.11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3.学会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4.由实验数据及关联式Nu=ARe m Pr 0.4计算出Nu 、Nu 0,求出强化比Nu/Nu 0,加 深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内容: 1.测定5-6组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 2.测定5-6组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 3.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数值。 4.通过关联式Nu=ARe m Pr 0.4计算出Nu 、Nu 0,并确定传热强化比Nu/Nu 0。 三、实验原理: 1.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测定及准数关联式的确定: (1)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通过实验来测定。因为i α<

热交换器性能测试实验

热交换器性能测试实验 一、实验装置 图一、实验装置示意图 1.循环水泵 2.转子流量计 3.过冷器 4.表冷器 5.实验台支架 6.吸入段 7. 整流栅 8.加热前空气温度 9. 表冷器前静压10.U形差压计11. 表冷器后静压12.加热后空气温度13.流量测试段14笛形管15. 笛形管校正安装孔16.风量调节手轮17.引风机18.风机支架19.倾斜管压力计20.控制测试仪表盘21.水箱 2.水箱电加热器总功率为9KW,分六档控制,六档功率分别为1.5KW。 3.空气温度、热水温度用铜—康铜热电偶测量。 4.空气流量用笛形管测量。 5.空气通过换热器的流通阻力,在换热器前后的风管上设静压测点;热水通过换热器的流通阻力,在换热器进出口处设测阻力测点测量。 6.热水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二、设备准备 1.向电热水箱内注水至水箱净高5/6处。 2.工况调节 1)全开水箱电加热器开关,待水温接近试验温度时,打开水泵开关,利用水泵出口阀门调节热水流量。

2)在风机出口阀门全关的情况下开启风机,然后开启风阀,并利用该阀门调节空气流量。 3)视换热器情况,调节水箱电加热器功率(改变前三组加热器投入组别,并利用调压器改变第四组加热器工作电压),使热水温度稳定于试验工况附近。 4)调节热水出口再冷却器的冷水流量,使出口热水再冷却至不气化即可。 三、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1.实验方法 1)拟定试验热水温度(可取T 1=60~80℃) 2)在固定热水流速,改变空气流速的工况下,进行一组试验(5个以上工况)。 3)在固定空气流速,改变热水流速的工况下,进行一组试验(5个以上工况)。 4)每一工况的试验,均需测定以下参数:空气进口温度(或室温);空气出口温度及空气流量;热水进出口温度及热水流量;空气和热水通过换热器的阻力等。 2.数据处理 1)空气获热量:Q 1=C pk ·G k (t 2-t 1), [W] 2)热水放热量:Q 2=C ps ·G s (T 1-T 2), [W] 3)平均换热量:2 2 1Q Q Q += , [W] 4)热平衡误差:% 1002 2 121?+-= ? Q Q Q Q 5)传热系数:t F Q K ??= · [W/m 2·℃] 式中:C pk ,C ps 分别为空气和水的定压比热。[J/kg ·℃] G k ,G s 分别为空气和水的质量流量,[Kg/s] G k =F k k p ρξ)(2?? G s ——进口温度下的水流量 Kg/s F k ——测速风管面积,[m 2] ξ——笛形管压力修正系数,=1; p ?——笛形管压差读数,[p a ] ρk ——空气密度,[Kg/m 3] t 1,t 2——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T 1,T 2——热水的进出口温度, [℃] F ——换热器散热面积2.775[m 2] t ?——传热温差,[℃]

换热器综合实验台

换热器综合实验台 实验指导书 换热器性能实验主要对应用较广的间壁式换热器中的三种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进行其性能的测试. 其中, 对套管式换热器和螺旋板式换热器可以进行顺流和逆流两种流动方式的性能测试而列管式换热器只进行一种流动方式的性能测试 . 换热器性能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测定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 , 并就不同换热器、不同两种流动方式、不同工况的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换热器性能的测试方法; 2、了解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其 性能的差别; 3、加深对顺流和逆流两种流动方式换热器换热能力差别的认识; 4、绘制换热器传热性能曲线 二、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采用(换热器综合实验台), 其流程图如图 1所示. 换热形式为热水 - 冷水换热 . 热水加热采用电加热式(可调节加热功率),冷水为循环用水(可外接自来水),顺逆流的换向阀及各种换热器的切换均采用电控阀门控制,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采用温度数显仪,可以通过琴键开关来切换测温点。

三、实验操作 1、实验前准备 ①熟悉实验装置及使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②更换并安装好需要测试的换热器。 ③按顺流(或逆流)方式调整冷流换向阀门组和各阀门的开或闭。 ④冷、热水箱充水。 2、进行实验 ①接通电源,启动冷水泵和热水泵(为了提高热水温升速度,可先不启动冷水 泵),并调节好合适的流量。 ②调整控温仪,使其能使加热水温控制在 80C以下的某一指定温度。 ③将热水箱的手动和自动电加热器均送电投入使用。 ④待自动电加热器第一次动作之后,切断手动电加热器开关。此后,加热系统进入 自动控温状态。 ⑤利用温度测点选择琴键开关和温度数显仪,观测和检查换热器冷、热流体的进出 口温度。 ⑥待冷、热流体的温度基本稳定后,即可测读出这些测温点的温度数值,同时在流 量计上测读冷、热流体的流量读数。 把这些测试结果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实验记录表(如下表)中。 ⑦如需要改变流动方向(顺、逆流)的实验,或需要绘制换热器传热性能曲线而要 求改变工况(如改变冷水(热水)流速(或流量))进行实验,或需要重复进行实验时,都就要重新安排实验,实验方法与上述基本相同。记录下这些实验的测试数据。 ⑧实验结束后,首先关闭电加热器, 5 分钟后切断全部电源。

供水管道水压试验记录表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供水管道水压试验记录 施工单位:滕州市水利建筑安装公司试验日期年月日工程名称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地段 管径试验段长度 管材接口方式 (mm)L(m) 工作压力(MPa)试验压力 (MPa) 10分钟降压值 (MPa) 达到试验压力恒压结束 试次数 注的时间t1时间t2 验 水1 方 法2 法 3 评语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班组 建设单位 参加单位 及人员 给水管道水压试验记录填写说明 1.设计最大工作压力(Mp a):由设计出; 2.试验压力(Mp a):查表7. 3.15; 3.10分降压值(Mp a):实测观察;一般2小时内不大于0.05Mpa; 4.允许渗水量L/(min)·(km):查表7.3.16; 5.注水法 (1)达到试验压力的时间(t):观察记录; 1 (2)恒压结束时间(t):观察记录; 2 (3)恒压时间内注入的水量W(L):观测记录; (4)渗水量q(L/min):计算,q=W/(T-T); 12 (5)折合平均渗水量L/(min)·(km):计算渗水量×1000/试验段长度; 实例: 某工程管道长度为155m,管径为Φ100mm,管材为PE,接口种类为热熔连,设计最大工作压力0.4Mpa。 第一次试压:10分钟内降压0.004Mpa,达到试验压力的时间t1为8:30,恒压结束时间t2为10:30,恒压时间内注入水量为0.52L,计算并填表。 (1)根据查表7.3.15得知,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试验压力为0.6Mpa。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示例

实验2 传热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⒈ 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方法, 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⒉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 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⒊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 和Nu 之间的关系。 ⒋ 通过对几种各具特点、不同形式的热电偶线路的实验研究,掌握热电偶的基本理论以及第三导线、补偿导线的概念,了解热电偶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内容与要求 三、实验原理 实验2-1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i αp ?

⒈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 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因为<<,所以传热管 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热冷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 (W/m 2· ℃) (2-1) 式中: —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 —对数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 (2-2) 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t w —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 (2-3) 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 (2-4)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2-5) 式中:V i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c pi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ρi —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i αi αi αo α≈i α()i m i s t Q K ??=/i m i i S t Q ??≈ αi αmi t ?)()(ln ) ()(2121i w i w i w i w mi t t t t t t t t t -----= ?i i i L d S π=) (12i i pi i i t t c W Q -=3600i i i V W ρ=

气-气热管换热器实验报告doc

气-气热管换热器实验报告 篇一:热管换热器热回收的应用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翻译 学生姓名:季天宇学号:P3501120509 所在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1XXNm3指导教师:许辉 XX年3月10日 热管换热器余热回收的应用综述 W. Srimuang, P. Amatachaya 摘要 用热管回收废热是一种公认的可以节约能源与防止全球变暖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用于余热回收的热管换热器,特别是对传统热管、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和振荡热管换热器的节能和增强效率的问题进行总结。相关的论文被分为三大类,并且对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这些研究报告的目的是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总结出传统热管(CHP)、两相闭式热虹吸管(TPCT)和振荡热管(OHP)换热器的效率参数。本文也提供了用于热回收系统中的热管热交换器的设计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热管回收效率气-气 目录

1. 引言 2. 热管换热器的类型 3. 热管在热回收方面的应用 4. 气-气热管换热器及试验台 5. 气-气热管换热器效率的影响因素 6. 结论 参考文献 1.引言 利用热管回收废热是一个对于节约能源与防止全球变暖的极佳手段。热管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气-气热回收装置广泛地应用于商业与工业生产中。热管换热器之所以能成为最佳的选择,是因为废气与供给空气之间不会有交叉泄漏。它拥有许多优势,比如有较高的换热效率,结构紧凑,没有可动部件,较轻的重量,相对经济,空气侧较小的压降,热流体与冷流体完全分离,安全可靠。热管换热 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能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的废热回收系统。热管换热器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从锅炉的废热中回收热量。图1显示的是传统锅炉与加装了热管换热器的锅炉的比较。在传统锅炉中(图1a),废气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浪费能源,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使用热管换热器(图1b)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保护了环境。无论如何,对于使用热管进行热回收,特别是关于节约能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