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都较高,尤其在3-5天龄时较为常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疸指数的评估黄疸指数是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黄疸指数包括黄疸指数(TcB),黄疸负荷(Jaundice Load)和总胆红素(TSB)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黄疸指数(TcB),通常采用非接触式的TcB仪器进行测量。
根据WHO的标准,新生儿黄疸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无黄疸、黄疸仅限于面部和上肢、黄疸持续扩展至向下延伸至膝下、黄疸扩散到全身的大部分区域以及高度黄疸。
根据黄疸指数的值,可以判断黄疸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二、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中,还包括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
一般来说,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开始出现,达到峰值一般在出生后的2-4天。
因此,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是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是黄疸在出生后的3天后仍然存在,就有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三、体重减轻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中,还可以通过体重减轻率来判断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一般来说,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体重减轻,这是正常的。
但如果发现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体重减轻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或是黄疸伴随体重减轻,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
四、主观症状评估除了上述的客观指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到一些主观症状,如食欲不振、嗜睡、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之一,在综合评估的过程中需要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黄疸指数的评估、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体重减轻率以及主观症状的评估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黄疸的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加或排泄减少所导致,或兼而有之。
因此,黄疸的出现是多种疾病的征象。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未结合型最为多见,过量积累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可导致核黄疸。
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偶尔可能发生在肠道外营养并发的胆汁淤积。
新生儿败血症和胎儿型有核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表现有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母乳型黄疸是新生儿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形式,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偶尔有母乳喂养的足月儿,在第1周内发生进行性的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在以后的怀孕中有再发生的趋势。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1gG)引起。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血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婴儿。
因为O型血孕妇中的抗A、抗B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坏。
理论上母A型血,胎儿B型或AB型血,或母B,型血,胎儿A型或AB型血也可发病。
但临床少见。
主要是由于A型或B型血的产妇,其抗B、抗A的"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是由Rh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引起的,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E、e、C、c次之,而d抗原目前尚未发现。
在中国国内,Rh阴性多见于少数民族妇女,因此当Rh阴性妇女怀孕的胎儿为Rh阳性时,其D抗原会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进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
黄疸是Rh血型不合溶血的症状之一,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1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生后1周内体内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疾病。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相关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
本文主要讨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
一、病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功能不成熟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导致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如成人,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相对较高。
2.乳汁喂养不足母乳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维持新生儿的正常代谢。
3.疾病因素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如产程缺氧、感染、酸中毒等原因,导致红细胞的破坏增加,释放出胆红素,加重了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
4.遗传因素少数新生儿患有血管原性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严重影响胆红素代谢和排泄,进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
二、临床表现新生儿黄疸是比较常见的病症,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和黏膜黄疸、排尿粪便颜色异常、食欲不振等。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出现发热、惊厥、呼吸困难等。
三、诊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黄疸程度、黄疸出现的时间以及患儿的年龄等进行。
若患儿黄疸出现时间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内,且黄疸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由胸部到下肢逐渐加深,这时需要考虑血型不合、出生时受损伤等措施。
若患儿在出生后的六天内出现高度黄疸,且连续两天的复测黄疸指数超过85,需要考虑进行负责性黄疸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光疗,在具有极强的光束下曝露患儿的皮肤,加速红细胞内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通常在治疗结束后,患儿的黄疸指数会逐渐降低。
除此之外,近年来还应用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交换输血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儿的需要进行选择,因为有些药物造成的副作用很大,不适合使用。
五、预防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主要是加强母乳喂养,并尽早建立母乳喂养的良好习惯。
同时,避免产程中腹泻和缺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保持婴儿身体健康,对预防高胆红素血症也会有所帮助。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什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的病症。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代谢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通常会通过肝脏将其转化并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时期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快速转化并排出过多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
高胆红素血症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二至第三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并在几天至两周内恢复正常水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通常情况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不明显,或者仅表现为轻度黄疸。
如果胆红素浓度过高,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以下症状:•焦躁、不安和哭闹•食欲不佳、呕吐•睡眠不安、过度疲劳•肌肉松弛、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暂停•体温下降(低于36.5℃)如果病情严重,胆红素过高可能会导致脑损伤、失聪、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肝脏功能不完全。
另外,以下情况也可能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红细胞破裂过快:新生儿由于胎儿血红蛋白和成人不同,因此在新生儿时期,红细胞的寿命较短,容易破裂,从而导致血红蛋白代谢产生过多的胆红素。
2.乳头炎:如果母亲患有乳头炎,在哺乳期间可能会通过乳汁传播细菌进入新生儿体内,导致肝功能不完全从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3.血型不兼容:如果母亲是Rh阴性血型,而胎儿是Rh阳性血型,母体会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从而导致胎儿红细胞破裂过快,使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如果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光治疗:使用特殊的蓝光照射新生儿的皮肤,通过光的作用,促进体内胆红素代谢并排出体外。
2.输液:给予新生儿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促进身体代谢和排出胆红素。
3.换血治疗:在极度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将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较多的红细胞换成胆红素较少的健康红细胞。
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下面是一些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1.按时进行新生儿照护,控制新生儿吃奶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保证新生儿饮食的充分而有规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约为 20%-5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核黄疸,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因此,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较低,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
2.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包括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胆红素,加重肝脏负担。
3.感染:新生儿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生成增多。
4.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等,这些疾病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类等可导致新生儿黄疸。
6.母乳性黄疸:母乳中存在某些成分,如激素、酶等,可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1.病史:了解患儿出生情况、喂养史、家族史等。
2.临床表现:观察患儿的皮肤、巩膜黄染程度,评估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依据。
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即为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还需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肝脏、胆囊、胆管等器官的病变。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期间,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加上红细胞寿命短和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因此新生儿更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起可怕的克恩氏核黄疸综合征。
因此,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在临床表现方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症状包括黄疸、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
黄疸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者出生后3天内黄疸逐渐加重,或者黄疸在出生后7天后仍然存在,都需要高度警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
此外,如果新生儿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伴有肝大、脾大、全身性水肿、脑病等表现,更需要高度怀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我们通常会进行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全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
其中,血清胆红素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中,我们通常将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新生儿正常值的上限作为诊断标准。
此外,我们还需要结合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出生史、母亲的妊娠期患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黄疸,最终确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
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医生需要及时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了解患儿的病史、家族史、母亲的妊娠期患病史等情况,对症状进行全面的评估。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手段,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合理选择检查项目,并及时解读检查结果。
最后,对于已经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是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导致新生儿黄疸,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脑损伤。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至关重要。
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胎儿医学学会(ACOG)发布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的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首先,对于足月儿和早产儿,我们可以根据新生儿出生后不同时间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来进行评估。
对于足月儿,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5mg/dL,或每天增加大于或等于5 mg/dL,或者出生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12 mg/dL,都可以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
对于早产儿,这些数值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出生年龄和体重来进行调整。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皮肤黄疸程度来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皮肤黄疸,或者出生后48小时内皮肤黄疸逐渐加深,都需要高度警惕可能存在的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还需要结合新生儿的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如生后体重变化、喂养情况、母亲孕期史等,来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外,还需要注意到一些特殊情况。
例如,母亲和新生儿之间的ABO血型或Rh血型不合,或者新生儿存在其他疾病或并发症,都可能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准确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综合考虑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估,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胆红素血症,避免其对新生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和诊断,以确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及时发现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的情况。
本文将从高胆红素血症的定义、病因、症状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胆红素血症的定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具体标准为,出生后24小时内,胆红素浓度超过5毫克/分升;出生后48小时内,超过10毫克/分升;出生后72小时内,超过15毫克/分升。
高胆红素血症通常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生成、清除及转运功能障碍有关。
二、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有多种,包括妊娠期、分娩及新生儿早期三个阶段。
1. 妊娠期母亲妊娠期间如果罹患乙型链球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概率增加。
2. 分娩期分娩时,如果产程过长、胎儿受窘迫等情况也会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3. 新生儿早期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持续升高可能与新生儿的胆红素清除、转运受限有关。
例如,一些新生儿酶缺乏,无法将胆红素转变为可溶于水的形式,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无法有效排出。
三、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眼部和尿液方面。
1. 皮肤新生儿皮肤出现明显的黄疸,从头部开始向下逐渐扩散,黄疸可以通过按压皮肤,观察压迹的显现程度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2. 眼部新生儿的眼睛也会出现黄疸,最明显的是眼球和眼角膜黄染。
3. 尿液新生儿的尿液呈现深黄色或橙黄色。
四、高胆红素血症的处理方法高胆红素血症需及时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曝光治疗如胆红素浓度较高,医生可建议将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
2. 饮食调整对于部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可以通过母乳喂养或添加合适的奶粉,增加排便次数,帮助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3.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医生可能会选择使用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出现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什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为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含量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不全,体内胆红素含量较高,而不必过于担心,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儿肝脏代谢机能的逐步完善,胆红素的代谢水平也会逐渐提高,黄疸的症状也会逐渐消退。
但是,如果新生儿的黄疸持续时间过长、发生严重间接胆红素升高或直接胆红素升高等情况,就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并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不足,胆红素的代谢水平下降。
而导致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足的原因却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胎儿期发生的疾病。
例如母亲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会导致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足,从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
2.新生儿肝脏未完全发育。
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并未完全发育,而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代谢功能不足便是产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3.新生儿饮食不良。
如果新生儿饮食不良,尤其是少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就会导致肝细胞功能不全,从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4.严重贫血。
严重贫血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而胆红素正是在红细胞衰变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因此严重贫血也会促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至第三天开始出现黄疸,第三天至第五天达到高峰,7天内逐渐转归正常。
除了皮肤、巩膜等部位黄疸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可能引起以下一些症状:•暴躁不安,容易哭闹。
•饭量不佳,体重增长不稳定。
•小便深色,稀释尿量减少。
•没有死便,或者便便不正常。
•呼吸急促。
•肌肉松弛。
必须注意到的是,如果新生儿皮肤等部位继续保持黄疸状态超过三周以上,便属于病理性黄疸,已不是正常现象,应及时就医。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患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黄疸的出现。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患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与胆红素代谢相关的因素。
首先,孩子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在胎儿期,母体的胎盘会代替胎儿肝脏的功能,进行胆红素的代谢。
但是在出生后,新生儿的肝脏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开始参与胆红素的排泄工作。
然而,新生儿的肝细胞数量与成年人相比较少,所以肝脏功能也相对较弱。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有些新生儿的肝脏未能及时达到成熟水平,导致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
其次,新生儿的肠道菌群还未完全建立。
正常情况下,肠道中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会参与胆红素的转化与排泄。
这些益生菌在胎儿期并不常见,而在出生后的几周内才会逐渐建立起来。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可能不够有效,容易导致胆红素的积累。
此外,母婴血型不匹配也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母亲的血型是Rh阴性,而父亲的血型是Rh阳性,并且胎儿继承了父亲的Rh阳性血型,那么在胎儿与母体的血液交流过程中,会发生Rh血型抗原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以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释放大量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此外,早产儿更容易患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早产儿的肝脏发育不完善,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较差。
此外,早产儿常常需要接受血液透析等治疗,这些治疗可能会增加胆红素的生成与积累,进一步加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对于患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疗和换血疗法。
光疗是通过让婴儿暴露在特殊波长的荧光光源下,促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衍生物,从而加快排泄。
换血疗法则是将婴儿的血液换成新鲜的供血,以减少体内胆红素水平。
这些治疗方法通常都能够有效地改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在预防方面,孕妇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特别关注胎儿的胆红素水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增高,超过了新生儿肝功能代谢的能力,导致胆红素沉积在体内各组织中的一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喂养管理、光疗和其他辅助护理。
病情观察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 - 皮肤黄疸的程度和范围 - 黄疸进行过程的速度 - 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 尿液和粪便颜色的变化喂养管理1.需要给予足够的母乳或婴儿配方奶粉,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帮助胆红素的排泄和代谢。
2.遵循按需喂养原则,不过度限制喂养次数和量,让婴儿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进食。
3.避免使用水样奶或葡萄糖溶液,因为这可能会增加胆红素的吸收和沉积。
光疗1.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方法。
在进行光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源,如蓝光或白光。
•确保光源的照射面积覆盖整个婴儿身体,尤其是头部和胸腹部。
•控制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以避免可能的眼部损伤。
•定期检查光照的效果和婴儿的病情变化。
2.光疗期间,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保持婴儿的温暖和舒适,防止过度蒸发和感染。
•需要遮挡眼睛,以防止光线刺激。
•观察婴儿的体温、呼吸和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其他辅助护理措施1.鼓励婴儿适度运动,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2.保持室内环境舒适,注意室温和湿度的调节。
3.观察婴儿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4.提醒家长加强新生儿的个人卫生和日常护理,包括皮肤清洁、衣物更换等。
结论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病情观察、喂养管理、光疗和其他辅助护理。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并促进患儿的康复。
同时,护士应与医生紧密合作,定期评估患儿的病情,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安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常用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来确定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虽然大多数新生儿黄疸在生后逐渐出现,而且几乎都是良性的临床经过,但临床医生仍应警惕少数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以防止过高的血清胆红素造成神经系统损害。
所以,必须在新生儿早期充分地识别并监测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经过,严密观察和追踪, 以确保及时地评估和治疗。
一、高胆红素血症的概念(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广义上讲,由于新生儿时期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不足,以及过多的肝肠循环促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或胆红素摄取和结合有缺陷,使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范围,在生后第一周,血清总胆红素≥34μmol/L(2.0mg/dl)即可以被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更常见)。
而传统观念上的高胆红素血症是指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现行生理性黄疸的标准(220μmol/L>12.9mg/dl,或),属于病理性黄疸的范畴,在过去临床工作中常常认为病理性黄疸都是高胆红素血症,或高胆红素血症都是病理性黄疸,这种说法(三)其他治疗方法(1) 白蛋白可以减少游离的胆红素,一般用于生后1周内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用量为1g/kg加入葡萄糖液10-20ml静脉滴注。
也可用血浆25ml/次静脉滴注,每日1-2次。
换血前1-2小时应输注一次白蛋白。
(2) 喂养促进肠蠕动和肠道菌群移植。
肠蠕动增加了胆红素从大便排出的速度,使胎便在出生几天后尽早过渡到黄褐色大便,肠道移植正常菌群促进酶使胆红素转化为其他不能被重吸收或重新转化成为结合胆红素。
在生后的头几天,喂养不够的新生儿能够用增加喂养的频率和奶量的摄入来改善黄疸的程度。
(3)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刺激胆红素结合酶和肝脏分泌系统;有明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家族史的新生儿,或有换血禁忌症的新生儿,例如,宗教的原因。
母亲或新生儿早期服用小剂量苯巴比妥是有益的。
但需要3-7天方起作用。
这是控制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方法,但在北美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3) 对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的进一步治疗,无论是新生儿或是患有Crigler-Najjar综合症的其他病人的治疗都集中在阻止从血色素前体形成胆红素的途径上。
合成血色素的类似物锡-原卟啉已经表明可竞争性阻止血红素加氧酶,成为血红素降解成胆红素的过程中限制酶。
用动物模型,和一些初步的研究经验表明,锡-原卟啉导致减少胆红素的胆汁排泄,伴随着增加血红素进入胆囊。
当分娩后短期给与新生动物或新生儿,可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这样,随着这些药物的发展以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进一步证实,这种方法可以对高胆红素血症提供特殊的治疗。
(四)母乳喂养性黄疸的管理大多数母乳喂养新生儿生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正常的,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母乳喂养新生儿的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大部分与未达到最佳喂养频率和奶量摄取有关,以致过多的体重丢失,排便次数少及胆红素排泄不充分。
如果母亲和新生儿分娩后的情况良好,应该马上开奶,不用规定出生和开奶间隔的时间。
在生后头几天里,要求哺乳每天达10次以上,有助于刺激母亲泌乳,避免体重过多的丢失,有助于胎便转变为正常的大便。
常规用奶瓶补充母乳的不足,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能减少新生儿口渴反应,不能改善对肝酶的作用和促进肠蠕动。
对于几乎没有母乳摄入及液体供给明显不足和体重丢失过多的新生儿,还应该保证补充水分。
孕周35-37周的未成熟儿包括未足月选择性剖腹产的新生儿,和出生体重在2500-3000g在出生时表现健康,但肝脏功能不成熟,对他们的护理还不能完全与足月儿相同。
肝脏不成熟和不充足的摄入量增加了这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
在充分哺乳建立之前,人工喂养和补充水分是需要的,在生后头7天,可以按照光疗标准接受光疗,直到肝功成熟和胆红素开始充分的排泄。
对于有持续高胆红素血症的健康婴儿是否终止母乳喂养是临床上常见问题。
母乳喂养的没有其他高危因素的足月儿一般不需要治疗,但有必要出院后随诊的头几周测定1-2次胆红素后再决定。
常常在第一周末表现较高水平的高胆红素血症,Maisels和Newman等建议血清胆红素16-25 mg/dl(274-427μmol/L)停母乳,18-22mg/dl(308-376μmol/L)光疗,25-29mg/dl (427-496μmol/L)出现嗜睡、拒奶症状换血治疗。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血清胆红素15mg/dl(256μmol/L)不需停母乳,加强监测和随诊。
15-20mg/dl(256-342μmol/L)暂停母乳,观察2-3天,一般胆红素可下降30-50%,通常暂停母乳喂养可减少血清胆红素2-4mg/dl(34-68μmol/L),继续母乳喂养后,胆红素可能轻度反跳1-2mg/dl(17-34μmol/L),随后继续下降至消退。
对暂时停喂母乳没有反应提示需要光疗。
仅有罕见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需要停止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高胆红素血症的一般认为没有危险,国外仅有1篇报道Maisels(1995)报道18年中发现和黄疸22例,有6例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其胆红素峰值在39-49.7mg/dl (667-850μmol/L)之间。
出院时间为36-75小时。
对早出院的新生儿应强调加强监测和随诊。
一些无人监管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后来被发现有在出生时未被认识的高危因素,可增加临床上胆红素脑病的危险。
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1.减少肝肠循环中的胆红素增加早期喂养的频率和喂养的摄入量,可以使胆红素经肠道尽快的排泄。
相反,用水或葡萄糖替代喂养,可能会使母亲的产奶量减少,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更高。
目前没有药物或其他制剂能够有效的减少肝肠循环。
2.阻止胆红素的生成合成的金属卟啉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血红素氧化酶使胆红素生成减少。
用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或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
有人研究,517例出生体重在1500-2500g早产儿,生后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锡-卟啉(6μmol/kg)一次。
使兰光治疗减少76%,血清胆红素峰值降低47%。
另一项随机研究中,84例需要光疗的足月和接近足月新生儿用锡-卟啉(6μmol/kg)治疗,比单纯光疗的光疗时间缩短30小时以上。
虽然合成的金属卟啉是很有前途的药物,但目前尚未广泛用于新生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证实,目前尚无口服制剂。
高结合(直接)胆红素血症由于肝内疾病或先天性肝胆梗阻所致阻塞性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首发于新生儿。
病程早期,可以间接或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为主,但大多数病例结合胆红素的增加很快超过2mg/dl(34μmol/L)并继续增高。
结合胆红素的出现,对中枢神经系统没有毒性作用,但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持续需要特殊的诊断性评价,决定肝脏异常种类。
潜在的原因包括细菌或病毒的感染,非特异性的新生儿肝炎,严重溶血后胆汁粘稠的持续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全肠外营养(TPN)相关的胆汁郁积或先天性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
通常,在新生儿期表现为混合或阻塞性高胆红素血症,但持续于新生儿期以后,对儿童的健康和以后的生长发育比新生儿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有明显的不同。
因此,结合或混合的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的详述不在本章。
这样的新生儿在新生儿时期诊断明确后,涉及到以后的诊断和治疗。
是不全面的。
首先,在一些非溶血性黄疸的高危人群中,如:早产、窒息、缺氧、感染、高碳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等。
这些人群未达到传统上病理性黄疸的胆红素水平也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可能。
所以,病理性黄疸不一定都是超过生理性黄疸标准的高胆红素血症。
其次,超过生理性黄疸标准的高胆红素血症不一定都是病理性的。
Maisels和Gifford发现2416例有6.1%足月正常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超过220μmol/L(12.9mg/dl), 接近正常新生儿平均胆红素水平112μmol/L(6.5 mg/dl)的两倍,而这些新生儿没有临床症状.。
9%母乳喂养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峰值超过220μmol/L(12.9 mg/dl),而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只有2.2%峰值超过220μmol/L(12.9 mg/dl)。
这些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中只有45%能找到明确的病因。
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将近一半是发育过程中的、自限的良性经过。
如果按照传统概念胆红素超过222-256μmol/L(13-15mg/dl)被公认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中,既有病理性黄疸也有生理性黄疸。
(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生理性的高胆红素血症是因新生儿在出生后要完成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从依赖母亲代谢胆红素的寄生状态到逐渐发育成熟并独立完成肝酶生成以及胆红素结合与排泄的过程。
新生儿时期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范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种族甚至地理位置。
即使同一人种中,遗传的变异也可以影响到生理性黄疸程度和时间。
很难用一个界值来划分生理性黄疸或非生理性黄疸。
是否为生理性黄疸应取决于胆红素增长的速度,不同日龄血清胆红素的程度,以及达到的峰值。
在美国有60-70%的新生儿有不同程度的黄疸,我国不同程度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在90%以上。
早产儿黄疸的发生率和程度比足月儿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更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
在美国旧金山一项混合人种的调查资料表明,出生体重2500g以上,有13.1%为非生理性黄疸,(白种人为10%,黑种人为4.4%,亚洲人为23%)(Newman et al,1990)。
Maisels和Gifford(1986)提示,健康足月儿总胆红素峰值的第97百分位,人工喂养为212μmol/L(12.4 mg/dl),母乳喂养为253μmol/L(14.8 mg/dl)。
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在1995-1999年间对全国六个地区新生儿黄疸的流行病调查显示:母乳喂养的正常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为生后2-3天,高峰时间为生后第5天,与生理性黄疸传统的诊断标准一致,但平均峰值204±54μmol/L (11.93±3.14mg/dl),峰值>220μmol/L(>12.9mg/dl)占34.4%。
黄疸持续延长至2-3周者分别为21.1%和7.89%。
亚洲和亚裔人群中胆红素峰值较高,但目前没有资料表明这些人群均有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母乳喂养高于人工喂养,在生后第一周母乳喂养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更常见,这种差别可持续数天、几周甚至几个月。
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是正常发育的良性经过,而且是自限的过程,不需要治疗。
最实用的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定义值应为依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的干预值。
二、高胆红素血症的形成机制典型的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是在胆红素的结合过程中有缺陷,是由于胎儿和新生儿的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或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抑制剂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