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 格式:docx
- 大小:9.25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通用5篇)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1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
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我去__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
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
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
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
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
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
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
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
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
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系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中医的教育模式之一,是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中医,通过跟随有资质的中医师学习,逐渐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中医师。
以下是我在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 尊重师承制度: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医技术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师承制度,尊重师承期间的学习和训练,遵守相关规定和纪律,做到尊重传统、尊重老师、尊重患者。
2. 勤奋学习:中医师承学习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学生,我们应该勤奋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实践: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实践。
在师承期间,我们需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掌握中医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4. 尊重老师: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我们最重要的导师。
我们应该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真学习和领悟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5. 保持耐心:中医师承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恒心。
在师承期间,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实践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但我们要保持耐心和信心,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坚持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师承学习是中国传统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尊重师承制度,勤奋学习,注重实践,尊重老师,保持耐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中医师承学习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篇1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我院自 20xx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
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4 名带教老师,12 名学术继承人。
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
我院跟师学生 12 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 24 份,学习心得 24 篇,跟师笔记 96 篇。
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 1 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 6 篇。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 576 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 1 篇。
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篇一:跟师心得体会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1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中医老师的学习心得怎么写,比较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秘书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老师学习经验样本,可以事半功倍。
在此分享《中医教师学习心得(4篇优秀文章)》的相关方法经验,供大家参考。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篇1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中医被视为一种精妙的艺术,它融合了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我之所以选择中医师承,是因为我深感中医对维护和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敬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中医不仅是治病的方法,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中医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体内环境的和谐关系,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当我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我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值得了。
学习了很多中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脉诊、推拿、针灸等等,逐渐了解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我对中医的敬仰之情,深如盘山之间的河。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学习能力。
在我眼里,每一个复杂的案件都是一个深入了解人体和生命奥秘的机会。
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思考都是对知识的渴求。
总的来说,中医的学习过程既艰难又充实,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
我深信这次学习经历将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中医知识。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篇2医师承学习心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个热爱中医文化的年轻人,去年冬天有幸参加了中医教师培训班。
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和亲身实践,对中医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参加中医师承班,是我学习中医的起点。
在这个班级里,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以及临床实践技巧,如望闻问切等。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中医师承跟师是传统中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与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师傅学习,传承中医学问。
我在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深感师傅的谆谆教诲和精湛技艺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师傅的经验是无法取代的。
师傅经过多年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知识,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中医学问的博大精深之处。
师傅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辨别病情,还能根据病情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他们的临床经验是通过实践积累而来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指导性,对我日后的临床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师傅的传承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在我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以身作则,教会我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师。
他们执着于中医学问的传承和发扬,致力于将中医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师傅们坚守中医的根本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细致入微的治疗,并且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和对待病人的谦虚态度。
这种传承精神无疑是我们新一代中医师应当学习的典范。
再次,师傅的教诲和指导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傅们不仅给予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他们严格要求我的临床表达和病例分析,帮助我做到了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辨证。
师傅们还带我参与了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治,让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诲,将会对我今后的临床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师傅与学徒之间的师生情谊是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一种无法言喻的珍贵财富。
在和师傅的学习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师傅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他们不仅给我传授了中医的学问,还关心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我遇到困难和疑惑时,他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和解答。
这种师生情谊让我感到温暖和鼓励,也激发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中医师承跟师是我作为中医学子的重要经历,这段时光对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跟随中医师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医学知识,更能领悟到中医医术的精髓和医者仁心的价值观。
在跟师的过程中,我有幸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跟师过程中的12篇中医心得体会。
1. 尊师重道,学习中医要尊师重道,虚心向师,虚怀若谷。
中医师不仅是医术的传承者,更是医德的典范。
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师德的重要性,只有尊重师长,才能学到真正的医道。
2. 勤学苦练,中医医术渊博,需要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
跟师期间,我每天都会认真学习医书和课堂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3. 以病为师,中医强调以病为师,重视临床实践。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顺应自然,重视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跟师期间,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四时五脏六腑的理论来调理身体,使身体恢复健康。
5. 注重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药食同源”。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知识,如何根据体质和疾病来调整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6. 以德为先,中医强调医者仁心,以德为先。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慈悲之心对待患者,用真诚之心对待医学,用责任之心对待医德。
7. 治未病先防,中医强调治未病先防,注重预防保健。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预防保健的知识,如何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调整作息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8. 谦虚谨慎,中医师要谦虚谨慎,不可妄自菲薄。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虚心向师,同时也要对患者负责任,不可轻举妄动。
9. 重视精神文化,中医强调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0. 尊重患者,中医强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真诚之心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给予患者最大的关怀和帮助。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并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跟随中医师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师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跟随中医师的学习,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他们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了解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师父不仅会教授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我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学习必须依托于临床实践,而实践则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的指导。
其次,中医的学习需要注重细微之处。
在一次病例的诊断过程中,师父常常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用心专注地听取患者的反馈。
这种注重细节的观察和体察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明白了中医的疗效来自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调理,准确的病因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而这些准确的判断和诊断往往依赖于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察,这需要医生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最后,中医的学习需要融会贯通,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
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含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病机病证等诸多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师并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而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让我明白了,中医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跟随中医师学习是我宝贵的经历。
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学习,我不仅获得了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力、专注力和综合能力。
这些不仅对我的中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将对我的未来医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父的教导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牢记在心并继续努力学习,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中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赖以孕育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健康文化和医学经验。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中医师承,传承中医传统。
作为中医师学习重要形式,意义非凡。
跟师学习在师承过程中至关重要。
师者,传医术、授经验。
学者,虚心求教、勤奋钻研。
通过跟师,感悟中医精髓,传承古老智慧,为中医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中医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1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医师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1、选择好的导师非常重要。
好的导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能够指导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你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能够为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你实现中医师承的.目标。
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跟师学习要勤奋认真。
中医师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我们要勤奋认真,认真学习导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不断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疗效。
3、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
跟师学习期间,我们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遵守学习纪律和规定,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4、要善于交流和沟通。
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
同时,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探讨和协商,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通过跟师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提高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2 中医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这宝贵的医学遗产,通过师承的方式学习并实践中医。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5篇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
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
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
2023最新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6篇)(完整文档)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一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
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
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
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
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
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
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
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
”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
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
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
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5篇)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我们所到科室都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病房管理规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没有闹哄哄的感觉,护士基本不出病房,医护配合、分工明确、细致、敬业、和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中医传承观念强,中医治疗项目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规,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对各种治疗护理依从性强,这都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项制度措施抓铁有痕的落到了实处。
为方便病人,在门诊和病房楼都设有自动售货机,门诊还设立了atm取款机,可以24小时服务,营养餐厅配餐送餐服务,点滴处体现出服务品质。
通过短短几天的“走学”经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理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些科室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
在回来后组织的座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获很大,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诚的友情,只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内涵还没有系统学习,我们“走学团”相约争取下次再有机会相聚“走学”,为我院的发展建设,为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习。
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
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
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中医跟师心得体会2第一段:引言(200字)。
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治疗妇科疾病。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跟随中医妇科师父学习,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知识。
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师父为人师者的崇高责任和中医妇科的广阔深奥。
通过跟师的经历,我对中医妇科的重要性、临床应用和传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认识中医妇科(200字)。
跟师的起初,我并未真正理解中医妇科的意义。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1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自古至今都备受国人的推崇和敬爱。
中医师承跟师,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医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承跟师之前,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跟师。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师傅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医师承跟师的过程中,师傅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师傅不仅具备丰富的医术和经验,更是对整个中医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只有亲身跟随医道大师,在长期的感性体会中,才会慢慢领悟到所学的东西的真谛。
在我拜师之后,我的师傅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他不仅在医术方面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指导,还教会我许多面对病人的技巧和方法。
在与他的交流中,我更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医治疗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
这些都是在课堂上难以领悟的。
学生要谦虚踏实虽然师傅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学生也不能掉以轻心。
学生要时刻保持谦虚踏实的态度,虚心听取师傅的指导和建议,并勤奋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在跟师的过程中,要对病人负责,仔细观察病情,学会审诊辨证,重视日常学习,并不断和反思。
我曾经见过一些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医术后就狂妄自大,自以为已经胜任一切医治。
但事实上,在真正面对复杂、棘手的疾病时,他们却束手无策。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勤奋习医,表现出学生应有的谦虚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学习与实践并重中医师承跟师的过程中,学习与实践是并行不悖的。
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功力,同时也要实践操作、收集反馈信息,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发现新的医治规律和疗效。
在我跟师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在诊断和治疗病人时,我会提前归纳、常见的病例,并积极寻找收集新的病例,推广我们的中医理论。
我还常常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关注和学习中医前沿的新成果和研究结果,以不断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跟师学习中医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不断保持谦虚踏实的态度,与多名中医大师交流沟通,同时还会在自身医术提高的同时,推广发扬我们的中医文化。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中医,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
很幸运,我能够踏上中医师承之路,跟随师父学习中医的精髓。
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医术上有所长进,更让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深的领悟。
我的师父是一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家。
初见师父时,他那儒雅的气质和对中医的深厚情感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父常说:“中医之学,博大精深,非用心体悟不可得。
”从那一刻起,我便深知这将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精妙。
师父在望闻问切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高超的技艺。
望诊时,师父能从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细微之处洞察病情;闻诊中,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辨别其脏腑的盛衰;问诊时,师父总是耐心细致,善于引导患者说出关键信息;切诊时,师父手指下的脉象仿佛在诉说着身体的秘密。
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前来就诊,自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
师父经过仔细的望闻问切后,判断其为肝郁脾虚之证。
师父解释道:“患者面色微黄,情绪低落,舌苔薄白,脉弦细,综合这些症状,便可得出诊断。
”随后,师父开出了疏肝健脾的方剂,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改善。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而中医的诊断方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
在跟师过程中,我也见识到了中药方剂的神奇。
师父对于方剂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常常能根据患者的病情灵活加减药物。
有一位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师父开出了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师父说:“桂枝芍药知母汤本是治疗风湿历节的经典方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以及兼证进行调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关节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师父还教导我,用药如用兵,要熟知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才能在组方时做到有的放矢。
除了医术,师父还注重培养我的医德。
他常说:“医者仁心,要以患者为中心,尽心尽力为他们解除病痛。
”有一次,一位贫困的患者前来求诊,师父不仅为其免费诊治,还自掏腰包为其买药。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 有了新的启发时, 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 写一篇心得体会, 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 目标更加明确。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6篇), 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 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
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 一时很难掌握, 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
跟师学习这么多天, 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 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 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
必须把过去的知识, 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同时, 能够被准确表达, 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 人类更多的知识, 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 假传万卷书。
”通过跟师学习,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 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 临床实践证明,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 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 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若见淡白舌, 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 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 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 看舌之后必察咽喉”, 咽喉为“至阴之地”, 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 如咽喉红肿, 为有实火;红而干, 为阴虚;不红不肿, 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 为真寒假热, 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 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1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第1篇:中医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精彩内容规培基地:钦州市中医医院导师:林佳明规培学员:刘敏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位中医师都肩负着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重任,而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师承。
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如金元四大家张元素将张氏之学传于李杲、王好古及其儿子张壁,李杲复传于罗天益。
明代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诸家私淑李杲;赵献可又私淑薛己、并传学于高鼓峰等人;张璐对薛己和张介宾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等等,即为后世所说的易水学派发展概况,也是中医师承发展的模式。
为使现代中医可持续发展,各大中医院校均设有中医师承类专业,在校的中医学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跟随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学习临床经验。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有跟师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我们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努力成为知书达理、有继承创新精神的中医师。
通过这差不多一年多的跟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成长的背后是我导师教会了我坚持,带领我走上中医路,让我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期间非常遗憾没有自行选择老师跟诊,自己自行学习中医好像总也不得法。
听闻规培期间可以选择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临床等各方面经验,感到非常庆幸。
经过双向选择,我终于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可以跟随导师学习。
我还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09月03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林佳明老师。
林佳明老师是副主任医师,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善于运用六经辨证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治疗过程中能够针药并用,内外兼顾,注重疾病背后的成因,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情绪管理。
林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而有力量。
他说我们规培这三年要有规划,要从经典入手,再实践临床。
即“读经典做临床”。
而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确实是按照规划在学习成长。
夯实基础,学习伤寒从2016年09月起,根据导师的安排,我们每天背诵1条《伤寒论》条文,通过微信语音背诵打卡,每周二晚上讨论《伤寒论》原文2—3条;从2017年02月起,我们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中医人生;从2017年06月起,我们每周四下午于脑病科病房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查房。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20篇1. 心得:在师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中医学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了解到了中医学的不足之处,希望日后能继续不断学习、进步,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心得:师承不仅是知识传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生观的传递,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医术、医德,更是师傅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在师承中,我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感受到了传统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心得:师傅不仅仅是一个导师,更是一个良师益友,关心指导我的同时,还为我提供了很多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良好的师徒关系,我学习到了很多真正有用的知识和经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成长。
4. 心得:师承让我认识到中医中“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调节、保健等方面的重要性。
师傅在教学过程中,每每强调中医对于身体全局的调节作用,让我明白了预防疾病才是最重要的医学研究方向。
5. 心得:在师承中,我感受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精准性。
师傅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更让我亲身接触到诊断、治疗实践的全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中医学的奥妙。
6. 心得:通过师承,我学会了如何把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中。
在师傅的指导下,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中药的配伍、辨证论治等技能,更能够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能。
7. 心得:师承不仅学习中医学的技术和理论,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师傅的传承中,我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历史,更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与使命,珍惜传统文化,志存高远,继续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 心得:通过师承,我领悟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治未病的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逐渐注意保持身心健康,注重饮食、锻炼、调节情绪等方面,健康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9. 心得:在师承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师傅对于中医事业的热情与追求。
师傅不仅精通中医理论和技术,更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致力于中医传承与创新,这些精神和理念也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12篇学中医心得体会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
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
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篇二: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3篇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中医跟师学习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一: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着,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
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
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
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
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
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
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
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
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
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
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
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3、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
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
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
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
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
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口苦咽干,目眩,永小柴胡汤和六味地黄汤加减。
对调平阴阳滋水涵木有较强的效果。
4、小柴胡汤有调补气血的作用。
伤科疾病,患于表,而病变常在内脏,常因定淤气滞,取共调平气机,气行血行的作用,小柴胡汤其组成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擅开肝胆之郁,推动气机,调达升降,交通内外。
伤科疾病长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
此伤后疼痛的原机为气血虚弱,气虚血瘀。
小柴胡汤作为八法和法的代表汤剂,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在临床应用中不能拘于一种格式,抓住主证,随证加减,是今世医者治疗大法中使用和法的精髓,有大的框架指导,临床应用的方向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