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教材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4
统计基础知识笔记统计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涵义一、什么是统计1、【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
3、【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4、【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5、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变异性。
其中:在数量性上,统计活动的中心问题就是数据。
统计数据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反映表现在以下三方面:A数量的多少:从总量上反映事物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B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C现象之间的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
2、统计总体的特点:(1)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要求确定的。
(2)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
(3)统计总体中的所有总体单位必须具有同一性质。
3、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1)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总体单位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
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2)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断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一部分单位。
二、总体单位1、【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例: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
统计总体:该市全部工业企业全部职工。
统计单位: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统计指标:该市全部职工收入。
中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教材笔记中级考试分两部分《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包括三个模块 统计方法、会计基础知识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统计工作实务》包括两个模块 统计法统计实务。
《统计工作实务》之统计法规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统计法是以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 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统计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表式、统计编码等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 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2023-2024统计师之中级统计相关知识考点大全笔记1、某企业年初应收账款172万元,年末应收账款228万元,本年产品销售收入为1000万元,本年产品销售成本为800万元,则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天。
A.72B.75C.84D.90正确答案:A2、将网络调查问卷发在微信朋友圈中,请朋友填写并转发,这种抽样方法是( )。
A.方便抽样B.判断抽样C.配额抽样D.雪球抽样正确答案:D3、用实验法获取数据时,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背景资料应当大体相同,体现的是( )。
A.随机性B.配对性C.随意的D.匹配性正确答案:D4、下列关于三部门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储蓄=投资B.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C.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D.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正确答案:B5、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区别不包括( )。
A.填制人员不同B.填制依据不同C.填制方式不同D.填制内容不同正确答案:D6、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总收入(GNI)的差别在于( )。
A.国外净要素收入B.政府转移支付C.资本折旧D.净出口正确答案:A7、会计科目是指按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各个()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A.会计主体B.会计账簿C.会计凭证D.会计要素正确答案:D8、下列财政政策措施中将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增长最大的是()。
A.政府增加购买500亿元商品和劳务B.税收减少1000亿元C.政府增加购买1000亿元,同时增加税收500亿元D.政府支出增加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由增加的税收弥补正确答案:B9、某企业本月出售A产品给甲公司300件,每件售价160元,开出发票账单,货款已收到存人银行,会计分录为()。
A.借:应收账款48000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48000B.借:应收存款48000贷:其他业务收入——A产品48000C.借:银行存款48000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48000D.借:银行存款48000贷:其他业务收入——A产品48000正确答案:C10、某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A材料盘亏1 000元,库存B商品毁损8000元。
中级统计师之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的知识点关于中级统计师之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的知识点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一般,通过政府的干预来消除外部性的方法或政策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或者通过合并企业来使其外部影响内部化。
首先,政府可以使用税收和补贴的手段。
对那些输出负外部性的企业,例如污染严重的企业,征收适度的赋税,其数额应等于治理污染的费用,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的价格就会相应提高。
这不仅会使市场对企业产出的有效需求得到抑制,而且也会使企业的生产收缩,从而最终引导资源转移到其它用途上或效率更高的企业中去,使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而对于那些具有正外部性特点的企业,政府应给予财政补贴,使其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这样,就可以鼓励企业增加产出,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政府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
例如,A企业是输出负外部性的企业,而B企业则是其受害者,或者A企业是输出正外部性的企业,而B企业是免费受益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把A、B两个企业合并,负外部性或正外部性都会因此而消失。
第三,消除外部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明晰产权。
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产权不是指所有权,只有当至少两个经济行为主体,或者所有权主体发生交易时,才会出现产权问题,因此,产权不同于所有权,但又与所有权相关,产权涉及的是两种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即平等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美国产权经济学家登姆塞茨认为,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一方必须向另一方提供补偿以改变人们所采取的行动,因此,产权是指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是界定各交易主体之间权责利的一种社会工具。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钦则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中级考试分两部分《记录基本理论及有关知识》涉及三个模块记录措施、会计基本知识和经济学基本知识《记录工作实务》涉及两个模块记录法记录实务。
《记录工作实务》之记录法规第一章记录法基本知识一、记录法旳基本含义1.记录法是调节记录部门在管理记录工作、进行记录活动过程中与其她有关方面发生旳社会关系旳行为规范旳总称。
2.记录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旳记录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录法》广义旳记录法则涉及了所有规范记录活动旳记录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献。
二、记录法旳特点1.调节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记录法调节对象旳特殊性是与其她部门法相比而言旳这也是记录法之因此区别于其她部门法旳主线所在。
记录法是以记录部门在管理记录工作、进行记录活动旳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节对象。
记录法调节对象旳复杂性是指记录法所调节旳社会关系既有纵向旳管理关系也有横向旳指引关系既有记录机构内部旳管理关系也有记录到社会生活旳各个领域从而使记录活动中产生旳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旳内容具有专业性。
记录法旳专业性是指记录法律制度中涉及着大量有关记录工作旳技术性规范如记录调查制度、记录原则等这些规范是记录法律制度旳重要构成部分。
三、记录法旳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记录工作推动记录工作旳现代化进程目前国内旳记录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措施、登记表式、记录编码等还存在某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旳问题。
根据《记录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旳记录原则保障记录调查采用旳指标涵义、计算措施、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记录编码等旳原则化国家记录原则由国家记录局制定或者由国家记录局和国务院原则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旳部门记录原则报国家记录局审批。
部门记录原则不得与国家记录原则相抵触。
国家有筹划地加强记录信息化建设推动记录信息收集、解决、传播、共享、存储技术和记录数据库体系旳现代化。
《记录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记录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记录人员旳专业素质保障记录队伍旳稳定性记录人员应当具有与其从事旳记录工作相适应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步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记录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记录人员旳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中级)》核心讲义-经济学基础知识与会计基础知识【圣才出品】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一、需求分析1.需求和需求法则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和价格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低,反之则反,这个关系就是需求法则。
2.需求法则的例外并非所有商品都遵循需求法则,吉芬商品就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指的是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减少)的物品。
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吉芬商品。
3.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变动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表现为沿着既定需求曲线的位移。
(2)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4.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1)影响需求的因素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一般与需求呈正向变动关系;②消费者的偏好,它与需求也呈正向变动关系;③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一种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价格呈正向变动关系,与互补品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④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它与需求呈正向变动关系。
此外,消费信贷条件的改变、政府的消费政策以及厂商推销费用的变化等也会影响商品的需求。
(2)需求函数需求函数是需求量与影响需求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了简化,将其看做是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记为:Q d=f(P),其中P表示商品价格,Q d表示商品的需求量。
第一章总论本部分是《会计基础知识》中理论性最强的部分,将为后续内容奠定理论基础。
考生应注重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并能准确把握其内涵,要做到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记硬背。
本部分的重点、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会计概述1.会计的含义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会计主体(即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业务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并定期总括性地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按其信息使用者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是向会计主体外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关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侧重于报告会计主体过去的信息;管理会计主要是向会计主体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侧重于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
2.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1)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反映职能。
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披露等环节,反映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从核算的内容看,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2)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测、调节、反馈和指导,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从监督的时间看,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从监督的主体看,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监督内容上看,包括合法性监督和合理性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它们密切联系,互相渗透。
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现代会计的职能概括为:核算(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业务、控制经济过程、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
第七章 统计指数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1.统计指数的概念(1)广义指数: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
(2)狭义指数: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是指那些由于各部分性质不同而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行加总或直接对比的总体。
2.统计指数的种类(1)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①个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
通常用K p =p 1/p 0代表价格个体指数,用K q =q 1/q 0代表物量个体指数。
②综合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如:11q pI=q p∑∑(2)按其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①数量指数也称物量指数,是表明总体单位数量、规模等数量变动的相对数,如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等。
②质量指数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变动的相对数,如价格指数、单位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等。
二、综合指数 1.拉氏指数不论是物价指数还是物量指数都采用基期作为权数来计算指数,编制方法:()0100100拉氏物价指数pq p I q p =⨯∑∑ ()100100拉氏物量指数qq p I q p=⨯∑∑2.派氏指数不论是物价指数还是物量指数都采用报告期作为权数来计算指数,编制方法:()1110100pq p I q p=⨯∑∑派氏物价指数()1101100qq p I q p=⨯∑∑派氏物量指数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在使用过程中的比较:(1)拉氏指数主要受基期商品(产品)结构的影响,派氏指数主要受报告期商品(产品)结构的影响。
(2)实际应用中,由于派氏指数要求每期更换权数资料,计算比较麻烦,而拉氏指数的权数固定在基期,在编制长期连续性指数数列时比较方便,因此,拉氏指数更得到普遍应用。
(3)从实际意义上看,派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实际中多采用拉氏物量指数和派氏物价指数来编制指数。
第二章数据描述本章重点介绍如何简单地利用统计图表和少量数据来概括某些事物的基本特征。
一、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定性数据包括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通常可以用频数分布表和图形来描述。
1.生成频数分布表定性数据本身就是对事物现象属性特征的观测结果。
换言之,只要先把所有的属性特征都列示出来,然后观测出每一属性特征的频数,就得到一张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中落在某一特定属性特征的数据个数称为次数或频数。
通过频数分布可以观察不同属性特征数据的分布情况。
各组频数与各组次数总和之比称为频率。
2.定性数据的图形表示(1)饼图饼图又称圆饼图、圆形图等,它是利用圆形及圆内扇形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
饼图主要用于表示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组成部分的数据在全部数据中的比重。
饼图用于表示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组成部分的数据在全部数据中的比重,主要用于结构性问题研究中。
(2)条形图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高度或长短来表述数据变动的图形,用于观察不同类别数据的多少或分布情况。
绘制时,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也可以放在横轴。
(3)环形图环形图可以反映多个样本(或总体)之间的结构差异。
环形图由若干个“空心圆”组成,每一个样本(或总体)用一个环来表示,样本(或总体)中的每一部分数据用环中的一段表示。
环形图可用于结构比较研究,主要用于展示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
(4)帕累托图帕累托图是按照各类别数据的频数多少排序(即根据频率降序排列)绘制,并在同一张图中画出累积百分比。
帕累托图可以体现帕累托原则:数据的绝大部分存在于很少类别中,极少剩下的数据分散在大部分类别中。
二、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图表表示方法,也都适用于定量数据,但定量数据在使用这些图表之前要进行数据分组的处理。
此外,定量数据还有一些特定的图示方法,它们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
1.生成频数分布表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的步骤:(1)对数据进行分组通过统计分组将不同性质的单位区分开来,同时把相同性质的单位合并在一起,从而显示出数据的分布特性。
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的意义一、统计的含义1、统计是指着重对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它通过对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从数量上来认识客观现象总体的现状和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的数量变化规律2、统计有三种具体含义⑴统计工作: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研究活动的工作⑵统计资料:调查研究活动的成果,包括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资料⑶统计学:指导统计调查研究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二、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数量的多少;各种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2、总体性:统计认识着眼于认识事物总体的数量特征3、社会性:三、统计活动的过程1、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从定性认识开始,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过程2、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包含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四、统计的作用1、具体体现在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上2、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服务而发挥出来的第二节统计的研究对象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1、就共性而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方法2、就具体而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有⑴统计活动的特点和过程⑵统计认识对象的特征⑶怎样才能取得反映个体表现的资料并将它过渡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⑷如何利用部分数据推断总体并把握推断的可信度⑸应当用哪些统计分析方法能使统计的认识深化二、统计学的性质:属于方法论学科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几个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统计所需要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全体。
它的形成有三个条件:客观性、同质性、差异性。
按照总体单位是否有限可分类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2、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
二、标志和指标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2、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3、指标与标志的区别:⑴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⑵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数量标志可以,而指标都必须能用数值表示4、指标和标志的联系:⑴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直接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⑵指标与数量标志存在着转化关系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标志:即可变标志,是指一个总体中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同2、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以及统计指标。
第一章统计和数据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统计分析数据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类。
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
推断统计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两大类。
二、数据类型: 1.定性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性数据,这类数据的最大特点是它只能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如天气形势:天气晴和阴转多云,职业:生产工人、公务员,教育程度:小学、大学等。
这种只能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又称为分类变量,分类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分类数据。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如教育程度,中学的教育程度就是比小学高,大学又比中学高,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相应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
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这些变量就是定量变量,也称为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成为定量数据。
如天气温度、上证股指、月收入。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分类变量只能用来区分事物,而不能用来表明事物之间的大小、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之间虽然可以比较大小,却无法计算相互之间的大小、高低和优劣的距离。
很多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的统计方法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但适用于定性数据的方法则大多可以应用于数值型数据。
2.观测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是取得数据最主要的方法,用各种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都属于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可能是全面数据也可能是样本数据。
2023-2024统计师之中级统计相关知识重点归纳笔记1、当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首先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增加货币发行量B.提高个人所得税C.提高公司所得税D.增加政府消费支出正确答案:D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采用( )。
A.单步式B.多步式C.账户式D.报告式正确答案:C3、下列措施中,不能解决市场失灵的是( )。
A.对污染严重企业,征收适度的税负B.向被污染的居民提供财政补贴C.给予污染严重企业排污的权利D.给予污染严重企业周边居民不受污染的权利正确答案:B4、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使用支出法来衡量,GDP等于( )。
A.消费+投资B.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C.消费+投资+政府购买D.消费+投资+净出口正确答案:C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需求弹性大的产品是( )A.工业品B.农产品C.初级产品D.吉芬商品正确答案:A6、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下列哪对变量之间的关系( )。
A.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B.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C.货币工资变动率与通货膨胀率D.通货膨胀率与汇率正确答案:B7、应付账款账户的期初余额为贷方 10 万元,本期偿还借款 2 万元,该账户的期末余额为()。
A.8万元(借方)B.8万元(贷方)C.12万元(借方)D.12万元(贷方)正确答案:B8、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支出指的是( )A.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B.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C.政府购买各种劳务的支出D.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加政府转移支付正确答案:B9、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不包括()。
A.因果分析法B.比较分析法C.比率分析法D.趋势分析法正确答案:A10、下列各项中,导致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的情形是( )。
A.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竖直B.IS曲线越竖直,LM曲线越平坦C.IS和LM曲线越竖直D.IS和LM曲线越平坦正确答案:B11、企业将现金存人银行时,应当填制的记账凭证是( )。
第一章统计和数据一.统计的含义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统计分析数据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类。
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
推断统计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两大类。
二、数据类型:1.定性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性数据,这类数据的最大特点是它只能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如天气形势:天气晴和阴转多云,职业:生产工人、公务员,教育程度:小学、大学等。
这种只能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又称为分类变量,分类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分类数据。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如教育程度,中学的教育程度就是比小学高,大学又比中学高,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相应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
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这些变量就是定量变量,也称为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成为定量数据。
如天气温度、上证股指、月收入。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分类变量只能用来区分事物,而不能用来表明事物之间的大小、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之间虽然可以比较大小,却无法计算相互之间的大小、高低和优劣的距离。
很多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的统计方法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但适用于定性数据的方法则大多可以应用于数值型数据。
2.观测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是取得数据最主要的方法,用各种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都属于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可能是全面数据也可能是样本数据。
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自然科学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多为实验数据。
三、数据来源与搜集方法1.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原始或第一手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次级数据或第二手间接的统计数据。
一切间接的统计数据都是从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过渡而来的。
统计调查或进行实验就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数据的间接来源有以下一些:一是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官方的统计部门和政府、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二是尚未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
在应用间接数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否了解并正确理解了间接数据中变量的含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以防止误用、错用他人的数据;二引用间接数据时要注明数据来源,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
2.搜集数据的方法:常用的统计调查种类有:普查:特点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它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普查不宜经常举行。
抽样调查:例如,想了解某学校学生的零花钱支出情况,可以从中抽了一个样本获得样本数据。
这里“全校所有学生”就是总体;从全校学生中抽取300人进行调查,这就是一个样本,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量。
抽样调查的特点:一是样本单位按随机原则抽取,排除了主观因素对选取样本单位的影响;二是能够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数据特征进行推断,从而达到对调查总体的认识;三是在抽样调查中会存在抽样误差,但是这个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抽样调查既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可以提高资料的时效性,而且能取得比较正确的全面统计资料,具有许多优点。
是一种非全面的、一次性的或经常性的专门调查,使用非常广泛。
抽样方法主要有两种: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从理论上讲,概率抽样是最科学的抽样方法。
常用的概率抽样形式为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又称为等距抽样。
非概率抽样由于方法简单、经济,所以也是人们常用的方法。
统计报表:按报送范围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按报送周期来分分为月报、季报、年报;统计报表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式;二是填表说明:具体有填报范围、指标解释、分类目录、其他有关事项的规定。
重点调查:当调查的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善与基本的发展趋势,不要求掌握全面的准确资料,而且在总体中确实存在着重点单位时,进行重点调查是比较适宜的。
重点调查可以节省人力、财力,而且及时。
典型调查: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主要作用是一是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验收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具有灵活机动、通过少数英武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
但是在这种调查由于受“有意识地选也若干有代表性”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因此,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片面性。
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第二章数据描述一、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定性数据包括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可能用频数分布表和图形来描述。
常用饼图和条形图、环形图表示。
饼图:又称圆饼图、图形图,是利用圆形及圆内扇形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
条形图: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度来表述数据多少的图形。
环形图:环形图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大小不一的饼图叠在一起,挖去中间的部分所构成的图形。
二、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图示的表示方法,也都适用于定量数据。
定量数据有一些特定的图示方法,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
一般的分级个数在5-15之间。
最大值为上限,最小值为下限。
组距=上限-下限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计算在与下限相同的组内。
常用来表述定量数据的统计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散点图,还有茎叶图、箱线图。
直方图: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
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统计表由五个部分组成:表头、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和表外附加构成。
表头放在表的上方,说明的是表的主要内容;行标题和更标题一般放在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表示的是所研究问题类别的名称和指标名称;表的其余部分是具体的数字资料;表外附加放在统计表的下方,用来说明资料来源、指标注释和必要的说明内容。
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能封口。
见上页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参数或分布形式提出某种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和样本统计量的分布特征去检验这个假定,做出是否拒绝原来假设的结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事件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一般称之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显著性水平一般取值为:α=0。
05或α=5%。
假设检验的过程:首先要提出一个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原假设也称为零假设,记为H0。
备择假设又称为备选假设,记为H1。
第二,确定检验统计量。
在对总体的均值进行检验时,大样本应用正态分布检验,计算Z统计量,小样本一般用t分布检验,计算t统计量。
第三,确定显著性水平α。
根据样本所得的数据来拒绝零假设的概率应小于0.05,当然也可能是0.01,0.005,0.001等等。
拒绝正确零假设的错误常被称为第一类错误或弃真错误α。
当备选假设正确时反而说零假设正确的错误,称为第二类错误或取伪错误β。
假设检验决策结论及其后果:对于两类错误的分析,要注意只有拒绝原假设时,才有可能犯第一类错误,只有不拒绝原假设时,才有可能犯第二类错误。
在一般的假设的问题中,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最大不超过α,但由于备选假设往往不是一个点,所以无法算出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β。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犯第一类错误的后果更严重一些,因此通常会取一个较小的α的值。
通常选择显著性水平为0.05或比0.05更小的概率。
第四,根据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值和与这个统计量值对应的概率值P值,并进行决策。
拒绝域的大小与显著性水平有关。
当样本量固定时,拒绝域随α的减小而减小。
如果P值小于或等于α,就拒绝原假设,这时错误的概率最多为α;P值大于α,就不能拒绝原假设,因为证据不足。
检验决策准则:双侧检验:|统计量的值|>临界值,或P≤α时,拒绝原假设。
左侧检验:统计量的值<临界值,或P≤α时,拒绝原假设。
右侧检验:统计量的值>临界值,或P≤α时,拒绝原假设。
对假设检验进行总结:一是假设检验依据的是小概率原理;二是小概率标准在抽样前依需要确定;三是假设检验的结果只能是拒绝或不拒绝原来假设,而不能证明原假设成立;四是统计假设检验的结果不是正确。
大样本的检验在大样本的情况下,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正态分布的检验统计量,当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化零为整检验的统计量为: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确定现象之间有无关系,这是相关分析的起点,只有存在相互储存关系,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是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只有判明了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才能运用相应的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如果把曲线相关误认为是直线相关,按直线相关来分析,便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错误的结论。
三是测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散点图又称相关图。
相关的形态:若变量Y与变量X的相关关系表现为线性组合,或绘制的散点图近似地表现为一条直线或直线带,则称之为线性相关,若Y与X是非线性组合,或绘制的散点图近似地表现为一条曲线,则称之为非线性相关或曲线相关。
相关的方向:当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总体上相同,即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增加,或一个变量减少,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减少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属于正相关;若两个变量变动的方向总体上相反,即一个变量增加的同时,另一个变量随之减少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属于负相关。
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量,它能够以数字准确地描述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是:相关系数具有如下性质:1.r的取值范围在-1~1,即-1≤r≤1.r>0表明x与y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r<0表明x与y之间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r值越接近1(或-1)就越正(或负)相关,越接近0,就越不相关。
r=1或r=-1表明x与y是安全相关关系(实际上就是函数关系)。
2.r具有对称性。
3.r数值大小与X和y的数据原点及计量尺度无关。
4.r仅仅是X与y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度量,它不能用于描述非线性关系。
这意味着,r=0只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并不表明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比如他们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5.r虽然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度量,却不一定意味着x与y一定有因果关系。
可将相关程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当|r|≥0.8时,可视为高度相关;当0.5≤|r|<0.8时,可视为中度相关;当0.3≤|r|<0.5时,可视为低度相关;当|r|<0.3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