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评估2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人健康·瑞者心愿

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评估

一、我国疾病谱的变化

年份1980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卫生总费用(单位:亿) 143 747 2155 4585 5025 5790 6584 7590 8660 9843 11289 14535 占GDP比重 3.15% 4.00% 3.54% 4.62% 4.58% 4.81% 4.85% 4.75% 4.73% 4.67% 4.52% 4.83%

表1-1

表1-1表明卫生总费用持续上升,呈加速态势,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尤其是自2006年行业低谷反弹以来,根据卫生部最新数据,2008年卫生总费用增速为17%,呈加速态势;2009年卫生总费用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22%,远快于GDP的增速。从1978年以来的30年间,卫生总费用占GDP 的比重呈逐年攀升的态势。根据卫生部2010年2月22日公布的《2009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简报》的最新数据,我国2009年卫生支出占GDP比重已高达4.96%。

目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包括多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已经成为人群中的常见病及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且我国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持续上升,如1991年这一比例为73.8%,至2000年则上升至80.9%。而生物医学模式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相反,过去数十年中的大量科学依据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或延缓这些疾病的发生。

《中国慢性病报告》表明,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4年10月,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卫生部和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有6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哈佛卫生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50%的肿瘤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80%糖尿病和中风的原因是人为引起的;70%冠心病也是人为的不健康习惯造成的。加强健康管理是减少这些亚健康人群向疾病人群转变的重

要途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未来10年,仅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就将给中国带来至少500亿美元的收入损失。

根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率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1.5亿人次。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的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的两周病例中,新发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两周内的病例由39%增加到61%。可见,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其中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这也说明全国医药卫生战线所面临的任务与巨大挑战。所以,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对于人均医药资源不足的我国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目前我国还未行成一个防患于未然的有效的健康管理产业体系。

因此,提高国民“治未病”的感悟意识是降低医疗的关键,只有提高国人对“治未病”的感悟意识,才会有具体的行动,而提高感悟意识的重点则在于行之有效的教育与学习。对国人进行“治未病”的教育,为国人创造学习“治未病”的条件与环境,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投资,应该被纳入政府预防疾病的投资范围之内。同时,将“治未病”的教育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以推动教育与学习的广泛流传与持久发展,真正将“治未病”的思想与行动植入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内心。少得病,少吃药,发生医疗费用的时间后移,就是减少医疗费用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对国家而言,是资金的节省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储备。

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转变

人类文明5000年,人们对健康和病症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其间主要经历了四种模式:

·5000多年前的“神道医学”模式:代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刚刚起步;

·2500多年前的经验医学模式:代表了人类对健康认识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350多年前理性的(单因单病)生物医学模式:代表了第二次质的飞跃;

·30多年前出现的(多因多病)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大健康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第三次质的飞跃。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而产生的,它克服了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局限性,强调全面地、系统地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管理正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出发,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

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的健康目标中有健康促进的普及措施及全民享有基本的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指明了方向。战略前移,指的是从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实行有效地控制与管理,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亚健康人群为中心。重心下移是指将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农村和家庭。

世界及中国的慢性病威胁和医疗负担加重是引发当前健康管理“热潮”的直接原因和最大需求。健康管理是从上游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最有效办法和举措。

三、欧美国家健康管理的成果

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实际上,美国的医疗系统是一个“诊断和治疗”的系统。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疾病的19%共用了70%的医疗卫生费用。最健康的70%人口只用了10%的医疗费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在疾病的威胁之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不健康的1%或患慢性疾病的19%。如果只关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投资,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对现在健康的80%人口的损害,疾病人群必将不断扩大,现有的医疗系统必将不堪负荷。而且,医疗卫生领域的高科技投资对总体人群健康的回报率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新药、新手术和其他新技术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对总体人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人类健康长寿的贡献却越来越小。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保险业提出了健康管理的概念。保险公司将客户依据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那些可以能成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被分别交给不同专业的健康或疾病管理中心,他们采用健康评价的手段来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并对其进行日常后续管理,以增进健康,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赔付,从而为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9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的政策。

如今,美国健康管理经过二三十年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美国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且实践证明,开展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明显降低医疗保险的开支。由于实施了健康管理计划,美国对慢性疾病的控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1965年至1975年间冠心病患病率下降了40%;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下降了50%;1978年至1983年间高胆固醇人数下降了2%;高血压人数下降4%;冠心病发病率下降了16%。健康管理的收效是非常明显的。除了人群的健康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之外,最有说服力的是经济指标。以下是几种健康危险因素控制的费用与效益比:高血压干预1:4.29,高血脂1:5.25,戒烟项目1:2.24,体重控制1:1.69,总体的费用效益比是1:3.24。也就是说,“健康轨道”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