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基本原则论文劳动法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劳动法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劳动法论文内容摘要:我国劳动法典对劳动法基本原则并未加以规定,实为缺憾。
我国法学界对这一问题一直存有较大争议。
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考察,不能以孤立的眼光,应该从基本原则的概念下手,进而讨论其功能和特征,以作为确立基本原则的标准,并在对国内外诸说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做出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笔者以为,劳动法基本原则应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龙头,辅之以三方性原则和社会化原则。
关键词: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权引论法律原则可分为一般原则和特有原则。
特有原则是某一法律部门所仅有并以之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原则.每个法律部门的特有法律原则又可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基本原则是某一法律部门的框架和主题,是制定,解释,执行和研究该法律部门的准则和指导思想,是贯穿其始终的基础性原则。
我国于1994年7月4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这部里程碑似的的法律对于劳动法制建设具有历史性意义.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部法律竟然没有明文规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虽然近年来劳动法学界对于劳动法基本原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众说纷纭,缺乏权威。
且我国中央和各级地方的劳动立法过于繁琐,复杂,冲突摩擦不可避免,甚至层出不穷,为劳动守法,执法,司法带来不少困难。
因此,确立统一,明确的劳动法基本原则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关怀老师的统编教材将劳动法法基本原则定义为“各国在劳动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其后的教材大致与此类似,一般无较大争议。
笔者认为此定义有一点值得讨论,其将劳动立法指导思想纳入基本原则的概念中,实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立法指导思想是立法的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的理论根据,是为立法活动指明方向的理性认识。
劳动法论文劳动法论文(500字)劳动法是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它规范了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产生背景、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和劳动争议解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劳动法的产生背景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需求。
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逐渐集中于工厂和企业中,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劳动条件恶劣,工资低廉,工时过长,给劳动者带来了很大的苦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劳动法便应运而生。
其次,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合同是雇佣双方自愿达成的一种协议,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等核心内容。
劳动合同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来源,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再次,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体现。
劳动者通过劳动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相应的报酬。
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工资、奖金等直接给付的报酬,还包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间接的报酬。
劳动报酬的合理确定,不仅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最后,劳动争议的解决是劳动法的一个重要功能。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纠纷,双方对于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问题产生分歧。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如协商谈判、仲裁、诉讼等。
合理、公正、高效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能够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
总之,劳动法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劳动法的框架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用人单位也得到了稳定的劳动力来源。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和劳动争议解决等具体内容,为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准则。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劳动法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积极遵守和执行相关法律规定。
葿论劳动法基本原则体系的统羇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UNIFICATIONOF LABOR LAW芅螂腿内容摘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
由于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对它作出明确规定,众多学者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表述差异较大。
文章对当前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作了相应分析与评述,确立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统一标准,对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的重构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并作出相应合理性分析。
羈关键词:基本原则劳动权三方性诚实信用莄-++- 芁罿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作为立法者、执法者、学者、教师和学生,无论学习还是运用劳动法,都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劳动法领域,至今并没有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体系或内容达成共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系的混乱和多足鼎立的局面,不仅使初学劳动法的法科学生摸不着北,也使劳动法领域的研究者及司法实践工作者所困惑。
正如王全兴教授所言:“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目前尚无集中的立法规定,科学确定其内容,是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1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与定位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为进一步研究劳动法和完善劳动立法服务。
螆作者简介:蒋万庚(1974—),男,苗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王全兴:《劳动法》(第三版),法律岀版社2008年版,第47页蚁1蚀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述袇(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袄一般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 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可以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主要是由劳动法学 者根据劳动法的特性和劳动法律规范所作的抽象与概括, 我国学者的认识基本上 差别不大。
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 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 本准则” ;3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劳动规范,集中体现劳动法 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4有 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 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共同规则” ;5有的认 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劳动立法和执法,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 精神,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
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劳动法基本原则学生姓名:考籍号:910914105091年级专业:2013级经济法指导老师及职称:学院:公管法学院湖南·长沙提交日期:2015年10月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序言 (1)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1)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2)(一)全面的涵盖性 (2)(二)高度的权威性 (2)(三)相当强的稳定性 (2)(四)一般规范性 (2)(五)独有性 (2)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3)(一)宪法依据 (3)(二)基本劳动政策依据 (3)(三)现实依据 (3)四、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3)(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3)(二)三方性原则 (4)(三)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原则 (5)五、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6)六、结语 (6)七、参考文献 (7)致谢 (7)论劳动法基本原则学生:胡宇博指导老师:(湖南农业大学公管法学院,长沙 410128)摘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但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又不同于宪法原则。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我过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
宪法原则是各个部门法的知道原则,劳动法也毫不例外地必须服从宪法的指导。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根据宪法原则确定的,它是劳动法区别与其他部门法所特有的原则。
我国劳动法典对劳动法基本原则并未加以规定,实为缺憾。
我国法学界对这一问题一直存有较大争议。
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考察,不能以孤立的眼光,应该从基本原则的概念下手,进而讨论其功能和特征,以作为确立基本原则的标准,并在对国内外诸说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做出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劳动法的议论文2200字_劳动法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劳动法的议论文2200字(一):探究企业管理人员的劳动法保护问题论文摘要企业管理人员的劳动纠纷日益增多。
在我国,由于劳动法没有将企业管理人员排除出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因此在现有劳动法体系下,司法实践中一般将管理人员当作普通劳动者,受到劳动法的调整,所发生的争议也多依据劳动法进行裁决。
但是,这种做法在实践中产生了很不公平的后果。
相比于普通劳动者,管理人员具有特殊性,其具有劳动者属性和,雇主属性,是“劳动者”中的强势群体。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员;劳动法保护问题1确立“劳动者分层”的立法思路劳动者权益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劳动者是分层次的,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具体利益也是不同的。
对于《劳动合同法》适当的倾斜保护这一立法宗旨,最关注的不应是倾斜,而应是适当。
劳动法仅关注劳资双方不平等的纵向差异,而忽视劳动者群体内部逐渐拉大的横向差异,而对劳动者进行抽象保护,这样的保护结果不能获得实质的平等。
劳动者的概念,不是说该当事人是不是劳动者的问题,而是对照立法的目的,该当事人是否应该被认为是劳动者及是否应该受到保护的问题。
实际上,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抽象表述忽略了劳动者内部巨大的横向差异。
只有确立“劳动者分层”的立法思路,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的横向差异给予适度的关注,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法保护弱势劳动者的立法目的。
确立“劳动者分层”的立法思路,对劳动者主体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人员区分化适用劳动法的问题。
2重新认定劳动关系主体的范围《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未对劳动者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界定,也未对劳动者进行类型化的区分。
这导致劳动者虽处于不同阶层,归于不同群体,但都在一个立法层面进行保护,都实行统一的劳动法律规范。
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被定位为一般的劳动者,引起了实践中的很多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劳动法对劳动关系主体范围认定不合理。
我国可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在“雇主”范围的认定上,除了包括“用人单位”还应考虑是否具有指挥和控制的权力来判断实质上是否具有“雇主”身份的特征。
劳动法学毕业论文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两个法律部门,他们都与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有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法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劳动法学毕业论文篇一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法面临的历史性难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冲突无法避免,并将永远存在,这是一个可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得出的经验性结论,也是被西方市场经济的历史所证明的客观事实。
劳动法肩负着消除或减轻由于劳资矛盾而阻挠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
对于“资本”与“劳动”这一对似乎明显对立的概念,在立法时应该如何拿捏,从而形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运行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一道历史性难题。
从劳动角度看,我国劳动立法面临着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与劳动者本身之间的两难选择。
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以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关系。
但是,与货币、土地等经济要素不同,劳动力经济要素“天然地以劳动者人身为载体,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也无论存在于何种时空,都与劳动者人身不可分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领域的立法之所以复杂,原因就在于:作为经济要素,劳动力资源应当服从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规律,劳动市场的规则应当以效率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人,劳动力的载体——劳动者应当享有人所应享有的各项基本人权,法律应当保证这些基本人权的实现以实现社会公正。
劳动力生产要素与劳动者“人”身的不可分性,使得保障劳动者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那样不可分离。
面对“经济效率”和“保障人权”这一对似乎对立的概念,立法者面临着“效率”与“公正”的价值选择。
从资本角度看,劳动立法面临着对企业营利性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权衡。
一般认为,保障雇员(职工)利益是公司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
但是,承担保障劳权的社会责任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立法的关键问题是: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如何不影响企业的营利本质。
从政府角度看,市场经济劳动法面临着放权与限权、干预与放任的两难选择。
劳动法法学论⽂ 在劳动法中,劳动者⾓⾊的定位是⼀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常复杂的问题。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劳动法法学论⽂,供⼤家参考。
劳动法法学论⽂篇⼀ 摘要:《劳动合同法》极⼤地推进了劳动法治建设的进程,同时对于重构我国劳动关系具有重⼤现实意义[1]。
在传统意义上,同⼀时间内⼀个劳动者只能与⼀个⽤⼈单位的⽣产资料相结合,从⽽只形成⼀个劳动关系。
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以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为典型的⾮标准劳动关系⼤量存在。
由于现有法律的规范缺失,使得该类型劳动关系得不到规制,劳动关系双⽅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与我国⼒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本⽂旨在通过分析双重劳动关系的概况,以论证双重劳动关系的实践意义和制度对策。
关键词:双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劳务关系 ⼀、双重劳动关系的概况 近年来由于不少劳动者随意“跳槽”违约,⼜由于部分⽤⼈单位乱招乱聘违法,有关职能部门把关不严,出现了双重劳动关系的现象,⼤部分劳动仲裁机构受理过此类劳动争议案件,这些现象危害越来越⼤,必须引起⾼度重视[2]。
双重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已按《劳动法》规定,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与另⼀⽤⼈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我国劳动法承认双重劳动关系的存在。
《劳动合同法》第三⼗九条第四项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单位建⽴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这说明,只要劳动者在其他单位的劳动未给本单位的⼯作造成“严重”影响,⽤⼈单位也未明确要求其与其他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是可以存在的。
⾃2010年9⽉14⽇起施⾏的《最⾼⼈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司法解释》(三)第⼋条规定:“企业停薪留职⼈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员、下岗待岗⼈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员,因与新的⽤⼈单位发⽣⽤⼯争议,依法向⼈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目录内容摘要 (2)引言 (2)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2)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及其确立依据 (9)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论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摘要:劳动法是我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基本原则则是劳动法的根本,是指贯穿劳动规范,集中体现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劳动法律关系问题的依据,应反映劳动关系的最一般特征。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规范各种劳动关系的共同的通则。
它不同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并不是为了向人们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要为劳动法指引前进的方向,决定了劳动法基本原则适用的范围的广度,具有统一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是制定各种劳动法律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认识劳动法并正确学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对我国相关部门的司法、执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权引言:劳动法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稳定国家政局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动法的产生和实施,劳动法基本原则则对功不可没,它发挥着对劳动法条文进行弥补和解释等重要功能。
对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首先是保障劳动权原则。
这是最基本原则的保护,是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
因为劳动权是劳动法的基本问题,劳动法中所规定的其他权利,如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物质帮助权等,都是以劳动权的实现为前提的,整个劳动法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权得以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的。
劳动权是公民生存权利的基础。
再次是侧重的保护,即在特定条件下,当对用人单位利益的保护和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侧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是综合的保护。
中国将从2007年起推行用工备案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法: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思考一、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其核心目的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明确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关键信息。
遵守劳动合同法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基础,任何一方违反合同规定都可能引发争议。
三、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是劳动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法律规定了每日工作时间、加班时长以及休息休假的具体安排。
严格执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四、工资与福利工资与福利是劳动者最关心的内容之一。
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并强调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提供相应的福利,如五险一金、年终奖等。
五、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在遇到风险时的一种福利制度。
劳动法规定了五险一金的具体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企业应按照法律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六、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中常见的现象,处理劳动争议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
劳动法规定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争议处理方式,并强调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争议。
在争议处理过程中,应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七、劳动法的实施与监督劳动法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监督。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劳动法的有效实施。
八、劳动法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法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未来,我们应加强对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法律法规。
同时,应推动劳动法的普及和实施,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法治水平,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有关劳动法的论文关于劳动法的论文浅议劳动法的调整方法摘要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之所以能够与其它的法律部门相区别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而由于劳动法具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因此其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由此可见劳动法的调整方法对劳动法律部门的重要性。
本文从劳动法调整方法的内涵出发对劳动法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论述了其具体的调整方法。
关键词劳动法调整方法调整对象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017-02 一、劳动法调整方法的概念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是通过许多调整手段综合实现的很难总结出某一种抽象的法律调整方法。
笔者认为法律的调整方法是指: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时作用于这些关系的手段和方式的配合及其总和。
基于对法律调整方法的内涵以及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笔者认为劳动法的调整方法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时作用于劳动关系的手段和方式的配合及其总和。
二、劳动法调整方法的独特性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自然人在强势集团面前势单力薄其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或者缺乏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生活面临无以为继的窘境急需劳动和国家的关怀帮助。
他们必须借助劳动或者国家的帮助才能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这与其它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显著区别。
虽然劳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涉及看似平等的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在实际情形中由于天然的资源不对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均衡。
因此积极履行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的保障之责就成为了劳动法的应有之责这也是确定劳动法的调整方法的逻辑起点和必要前提。
综上可知由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具有独特性由此也决定了其调整方法具有独特性。
三、劳动法的具体调整方法一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调整方法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即劳动权是我国国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每个公民都有这样的权利。
劳动法的论文目前,在全国拖欠民工工资的情况十分普遍,据统2002年全国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为400亿元,2003年为1000亿元,被拖欠工资的民工比例高达72.2%,有的企业欠民工工资竟达10年。
对于如此愈演愈烈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法律应当如何应对?本文拟从劳动法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民工”是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农民进城务工被习惯性地称为“民工”,但这只是“习惯”而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前者包括城务工的农民”后者包括各类用工的单位或雇主。
因此“民工”进城务工后就是一个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形成的劳动关系中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全部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或雇主拖欠民工工资如同拖欠其他劳动者的工资一样是违法行为。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是以劳动行为为其依归的,无论什么人,无论其先前的身份是什么,只要其施行了劳动法中的劳动行为都应当由劳动法来调整。
所以,《劳动法》只与劳动者的行为相关“而不因人的身份”尤其是人的先前身份有关。
199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身份的差异。
此后的相关规定也一再明确和强调这一基本原则。
如1996年劳动部颁布的《关于临时工的问题的请示6的复函》指出《劳动法》施行后,所有用人单位与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各类职工在用人单位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
因此,过去意义上相对于正式工而言的临时工名称已经不复存在。
用人单位如在临时性岗位上用工,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为其建立各种社会保险,使其享受相关的福利待遇。
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农民工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因此“民工”即为劳动者,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全部权利,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民工的劳动解释为“劳务”而未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把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的弱势地位演变为民事关系中劳务者相对于发包方的平等主体,把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工资保障演变为民法对劳务偿付的普通债务,进而由民工自行承担收款风险、诉讼成本,用自己本来用来维持生计的劳动所得被迫去支付维权费用,以致于在《劳动法》实施已近10年的今天,我们还不得不反复讲述把民工纳入《劳动法》范畴的老话。
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论文劳动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学课程,因此经世致用理应成为劳动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论文,希望你喜欢。
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论文【摘要】劳动权益保护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而又被社会严重忽视的问题. 由于兼职大学生和毕业生在职场中合法权益屡遭损害,因此探讨其原因及其对策,对于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极其重要.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权益的内容、维权的现状以及维权的途径进行了初略的分析.希望在引起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权益保护的思考和重视的同时更希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权益保护观念从而维护自身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劳动者主体资格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劳动力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劳动关系的重要主体。
因此,他们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的职场发展走向,也决定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使得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
然而当前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各种岗位并不能满足当前大需求,从而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面对这样的困境,无论大学在校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在迫切的找工作,忽视从事工作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了社会中大学生权益被侵犯的现象屡屡发生,但是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因此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一、当代大学生兼职及就业的现状近年来大学生劳动权益受侵害的案件逐年增加,范围越来越广,类型越来越多。
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 1.中介机构侵害大学生利益当前,有很多中介机构专门为大学生介绍兼职。
然而目前的中介市场混乱不已,其中更有不少不良中介利用大学生的单纯进行欺诈。
用学生急于寻找兼职的心理,收取几百元不等押金或中介费, 最后却以未签订合同为由不予退还。
2.校园小广告的诱惑大学校园里招聘广告随处可见,特别是寒暑假将至,各种招贤广告满天飞。
《劳动法》小论文劳动法是法学的一个分支。
它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即劳动法学是关于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劳动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学习劳动法,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劳动法学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我国劳动法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人们遵守和执行劳动法的自觉性。
此外,学习劳动法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劳动法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劳动法律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保证作用,从而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学习劳动法,为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劳动法进行相关的论述.一,劳动法的历史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劳动法的建立和形成时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劳动立法正值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第二阶段,从1957年到1976年,是我国劳动立法复苏到低谷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第三阶段,从1976年到现在,是我国劳动立法的恢复和大发展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国家结束了“左”倾和文革的影响,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特别的,1994年7月颁布的《中户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标志着我国劳动立法步入了辉煌的时代。
二,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1,我国劳动法的本质:我国劳动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它主要调整我国的劳动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贡献。
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劳动关系,除了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劳动关系外,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三资企业的劳动关系等等。
所有这些劳动关系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却体现着根本的共同性,这就是这些劳动关系都受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法的调整。
劳动法毕业论文劳动法毕业论文引言:劳动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涉及到人们的工作、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劳动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法的相关议题,以及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
1. 劳动法的发展历程劳动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者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和剥削。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各国相继出台了劳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劳动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简单规定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保护。
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待遇和保障。
其中,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合理原则、安全健康原则等是劳动法中最重要的原则。
这些原则的贯彻落实,可以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3. 劳动法的具体内容劳动法的具体内容包括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动时间、休假制度、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工资福利是劳动者的直接利益,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是保障劳动者休息和休闲的重要制度。
劳动保护则是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预防和减少劳动事故的发生。
劳动争议解决则是解决劳动关系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争议,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
4. 劳动法的实施与挑战劳动法的实施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劳动法的实施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
其次,劳动法的执行和监管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
此外,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内容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
5. 劳动法的国际比较劳动法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一些发达国家,劳动法的保护力度相对较高,劳动者的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法的实施存在一定的不足,劳动者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境。
浅谈《劳动法》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后,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以《劳动法》为核心,多层次法律规范并存的劳动立法格局。
劳动立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劳动法律制度基本得以建立。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相关的劳动法律制度体系的合理建立,在保障社会广大劳动务工人员的相关劳动权益,以及切实监督劳务部门的相关义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了解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对于社会劳务双方的各项条约的合理解释,对于我们当代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着十分必要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了解、熟悉、掌握好必要的劳动法律法规,未来踏上工作岗位之时才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知识,争取权益,履行义务。
在此,我想就劳动法的相关合理以及不足之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劳动法的可行性很强,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的方面。
就业涉及到劳动者最基本的利益。
中国就业人口庞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立法必须将劳动者的就业作为法律保障的重点和核心。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就业方面,特别是针对于妇女就业做了相关规定,内容包括:国家保障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机会;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保障妇女在四期内受到特殊保护;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
这些规定对于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就业保障,特别是自主择业给予了保障。
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使得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弱势群体同其他就业人员一样,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其次,劳动法建立并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有企业中试行劳动合同制。
《劳动法》颁布后,这一制度已在城镇各类企业中广泛实施。
《劳动法》对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等基本内容作了规定,使劳动合同制度更加趋于完善。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者于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用工制度基本建立。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体系的统一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UNIFICATIONOF LABOR LAW内容摘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
由于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对它作出明确规定,众多学者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表述差异较大。
文章对当前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作了相应分析与评述,确立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统一标准,对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的重构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并作出相应合理性分析。
关键词:基本原则劳动权三方性诚实信用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作为立法者、执法者、学者、教师和学生,无论学习还是运用劳动法,都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劳动法领域,至今并没有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体系或内容达成共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系的混乱和多足鼎立的局面,不仅使初学劳动法的法科学生摸不着北,也使劳动法领域的研究者及司法实践工作者所困惑。
正如王全兴教授所言:“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目前尚无集中的立法规定,科学确定其内容,是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1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与定位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为进一步研究劳动法和完善劳动立法服务。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述(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一般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可以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主要是由劳动法学者根据劳动法的特性和劳动法律规范所作的抽象与概括,我国学者的认识基本上差别不大。
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3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劳动规范,集中体现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4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共同规则”;5有的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劳动立法和执法,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精作者简介:蒋万庚(1974—),男,苗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劳动法论文1000字篇一:劳动法(论文题目)劳动法一、论文题目(在以下论题中任选一题):1. 论我国的劳动权2. 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3. 劳动法的作用4. 劳动合同法的作用5. 论建立公平劳动标准原则6. 如何保障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权7. 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8. 就业与劳动者的就业权保护9. 劳动合同订立中的法律问题10. 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问题11. 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无效劳动合同12. 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问题13. 劳动合同与集体劳动合同14. 单位非法用工的法律问题15. 劳务派遣的法律问题16. 关于试用期的法律问题17. 拖欠工资的法律问题18. 论职工参与权19. 工伤保险的法律问题20. 女职工的法律保护问题21. 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法律诉讼二、论文写作要求1.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论文。
2.论文的写作要经过资料收集,编写提纲,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占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的文献资料。
3.最终提交的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
(2)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应占主要篇幅。
论文字数一般在1500~20xx 字左右。
论文要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有独立见解。
要理论联系实际。
引用他人观点要注明出处,论文正文数字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1)①。
(3)参考文献,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附录(不少于3个),参考文献要注明书名作者、(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称)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序号使用〔1〕〔2〕〔3〕……。
(4)独立完成,雷同文章按零分记。
(5)论文要求用方格信件纸手写上交。
(6)在论文首页的右上角写清中心、科目、姓名、学号。
考试时交给班主任篇二:劳动法论文劳动人民浅析劳动法内容提要: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由此也给法律的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劳动法的立法和研究也因此而更加繁荣。
试论劳动法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提纲一、拟好论文题目试论劳动法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二、论文内容1、劳动法的概念2、劳动者的概念3、广义上和狭义上的劳动法内涵4、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那些内容6、与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关的其他内容7、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论文题目 (1)一、劳动法的概念及劳动者的概念 (1)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3)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6)四、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9)参考文献 (10)摘要: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本论文阐述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若干内容和重要作用,强调了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这一部门法效力最高的指导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本文也侧面论述了与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关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关键词:主体平等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正文:要想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劳动者的概念。
对于劳动法的概念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一种是广义上的理解。
狭义上的理解,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和颁布的全国性综合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这样的劳动法对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进行统一调整,这种法律各国名称不同,如《劳动法》、《劳动关系法》、《劳资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基本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综合性法。
法律效力较高的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主要由大量的单行法规调整,经过多次起草和更改工作,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部法律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这种法律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狭义上的劳动法。
因为这种法律它是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
这部法律统一适用于全国(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这部法律内容包括涉及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法律。
劳动法基本原则论文劳动法的论文
新劳动法背景下的职工薪酬管理
摘要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直接关系着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本文试从职工薪酬的均衡及控制机制入手,以新劳动法为背景,阐述了当前职工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职工薪酬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592(2010)11-195-02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部分,体现了管理者的人本管理思想。
薪酬是企业对劳动者提供劳动给予的回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劳动分红、福利等。
薪酬水平是企业对劳动者劳动力价值的肯定,也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因而,职工薪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企业和职工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劳动法下职工薪酬的均衡及控制机制
(一)岗位价值评估是均衡、控制职工薪酬的关键
岗位价值评估也称为工作评价、职位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在组织中的职务大小、工作强度、岗位要求、任职条件等特质进行评估,以便确定岗位在组织中的影响和价值大小,并以此为参
照标准来建立岗位值序列的过程。
在新《劳动合同法》倡导“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背景下,职工薪酬的外部均衡相对减弱,但内部均衡的重要性却大大提高。
而内部均衡就是来解决不同岗位之间不同薪酬问题的,用以均衡的标准便是岗位薪酬要与其对企业价值成正比。
而判断岗位之间价值大小的工具便是岗位价值评估。
然而,在新法背景下,强调了企业不能随意辞退员工,却没有解决不同岗位应给多少钱的问题,岗位价值评估就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工具。
企业依据岗位价值评价的结果,按照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价值大小来支付薪酬。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要制定一个岗位价值评价的标准,以便能够客观地对职工进行价值评价。
(二)劳动合同订立阶段的选聘控制
在劳动合同订立时,就应开始对潜在的职工进行薪酬管理,这是关系到薪酬控制的问题。
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前,就应对薪酬问题达成初步的共识,这时,用人单位要对应聘者的个人资料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从他的履历上和谈话中要预测此人将来在单位中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可能胜任什么样的岗位,也应预测对此人薪酬的开支和他将来的薪酬设计。
因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一旦签订合同,用人单位就要开始对应聘者的工资、医疗、保险等各方面的福利负责。
因而,为了减少企业将来的负担,在招聘员工时,用人单位就应对应聘者予以充分考察,但从应聘者一方来讲,就应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并给付待遇最高的的单位,这就需要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双方进行协商,最终达到利益均衡。
(三)劳动合同履行阶段的换岗调薪管理
劳动者进入用人单位后,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调换岗位的问题,因工作岗位的不同,相应的薪酬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换岗调薪相对企业而言,是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法;对于劳动者而言,是企业对劳动者价值和工作能力的肯定和评价。
然而,换岗调薪最主要的问题是由此产生的薪酬问题,这关系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经济利益。
然而,在新劳动法的刚性法律条款背景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任何一方想要提出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变更薪酬待遇都需要与对方协商,并得到对方的同意,这样变更才会发生法律效力。
否则,双方需要继续履行原合同约定的义务。
若用人单位不经劳动者同意或默认,擅自调换劳动者岗位或变更工作标准,则属于用人单位单方违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因而,这要求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就要对岗位和薪酬予以约定,并要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同时,用人单位在变更岗位和薪酬标准时也要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
二、当前职工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理念落后
在实务工作中,对薪酬概念有一个模糊的理解,认为薪酬还只是定义为一定的金钱数目,这将会给人力资源体系中的薪酬管理造成一定的障碍。
目前,许多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给予职工工资多是工资加上奖金,在认识上面,理解为高工资便等于员工的高满意度,一味追求物质报酬,更有甚者,有些企业从没做过职工岗位评估,在这种薪酬理念的背景下,实行薪酬管理确实会遇到一定困难。
(二)薪酬体系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
用人单位往往通过提高短期的薪酬标准来刺激员工的当前贡献。
这样使得员工都只是关注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的长远计划,更加不
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认为谁拿的工资高,谁对企业的贡献
就越大,谁的工作便做的最好。
长此下去,僵化的薪酬管理必将导致人才危机,这从目前我国国企发展的现状便可看出薪酬管理制度的弊端,其中,国企工资待遇低是其人才浪费的重要原因。
(三)薪酬结构不合理,注重个人不注重团队
企业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达到刺激员工的效果,往往
采取对员工进行个人评价和鼓励,这样虽达到了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效果,但也会影响到员工间的协作精神,从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行能力。
另外,职工薪酬结构不合理,不具有科学性。
因企业不具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在确定职工工资时,均是依据职位评价,这样得出的薪酬标准必然是不科学的。
甚至有些企业采用简单的排序方式来将同岗位的职位进行排序,以此制定薪酬标准,这样的做法根本体现不出职
工薪酬的公平性。
(四)法律规定不完善
虽然新劳动法对职工薪酬管理作了很详细的规定,但仍有些许不足:
1.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不利于保护劳动者。
《劳动合同法》第35条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不可能对涉及合同的任何问题都加以规
定。
然而,在双方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情势的变化,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形也发生了变化,使得合同难以再履行下去。
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双方对劳动合同规定的部分内容予以适当调整。
这样,调整后的合同义务被劳动者继续履行,然而,变更了的合同条款并没有采取书面形式,最终若用人单位不予承认,便会损害到劳
动者的利益。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若劳动合同对工作岗位约定不明确,而实际上企业对职工的工作岗位给予了调整,虽没有采取书面形式,
但也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2.对非全日制工资结算支付周期的规定不合理。
新劳动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若超过了十五天,便属于拖欠工资行为。
然而,《劳动法》第50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这样的规定,造成了很多用人单位在每个月的十五日才支付劳动者上个月的工资。
规定“按月”支付的方式和“十五日”的支付周期导致企业克扣员工半个月工资的情况大量存在。
三、完善职工薪酬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薪酬理念,引用宽带薪酬
宽带薪酬是相比传统上的等级薪酬结构而言的,指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代替原有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的跨度范围。
这样一种新的薪酬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职工的公平竞争,刺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斗志。
同时,这样科学的薪酬系统也更加容易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
(二)设计动态薪酬
一般而言,员工在谈论薪酬时,多是指薪酬的经济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资。
对于这部分来讲,只有根据员工在企业的服务年限、资历、业绩等刚性的因素将薪酬等级提上去,这样势必造成员工工作的消沉和怠慢。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设计动态薪酬,动态薪酬模式是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岗位、市场、业绩和能力。
在这四要素中,除了岗位短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但市场、业绩和能力却是可变的,从而达到了设计薪酬具有弹性的效果,起到了激励员工、留住人才的作用。
同时,企业也可以此作为职工岗位评估的依据,实现合理的人力资源利用。
(三)完善增资机制
企业需要确定科学的薪酬标准,建立完善的增资机制。
企业在对相关行业和相关岗位的薪酬水平和结构进行调查基础上,对职工的技能、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进行严格考察,最终综合上述情况,在听取职工会、职代会意见后,对职工工资标准、工作结构、工资晋升条件等事项进行决策,以此完善职工薪酬的增资机制。
(四)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
如果企业的薪酬管理实际情况与国家的法律规定不相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得以纠正,如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定假期休假标准等等。
另一方面,若法律法规与现实脱节,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民主方式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对法律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蕴慧.论企业员工激励制度.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8).
[2]周廷操.论薪酬的期望值管理.商业时代.2007(3).
[3]付有君,万文军.论企业薪酬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科技咨询导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