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

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

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
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案.(优选)

二、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方案 随着物流园区建设的扩展和深入,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也将日益剧烈,物流园区的自然组分对于干扰的抵抗能力及受干扰后的自然调节能力也将减弱,会形成较大范围的生态不稳定带。因此,有必要根据物流园区以及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人口的发展与结构、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发展和污染物防治措施变化等问题,按照区域制定的环境保护协调原则,进行综合环境规划。 1、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1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供给氧气、削减噪声、滞尘灭菌、吸滤有毒有害气体等净化环境的功能,而且有利于调节气候、防御风沙、保持水土。同时还起到美化、香化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绿地系统规划是物流园区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⑴绿地规划构思 物流园区绿地规划主导思想为:根据物流园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物流园区污染物的特性、扩散特征与物流园区主导风向,结合景观美学,遵循生态原则,科学地规划林木、绿篱、草坪等绿地在物流园区内的时空分布格局,建立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且在时间上保持绿化的延续性。 ⑵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规划区拟初步建立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点——线——面”的绿地系统框架,结合现状生态环境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公共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严格控制不同地块间防护绿地;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

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完成重要景观中心、重要景观带、景观节点及主干道两侧的绿地建设,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继续完善对自然地形的绿地景观建设,营造沿园区铁路、交通干道的防护绿带。增强物流园区的生态、景观功能,在规划期内形成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的绿化系统。并通过对整个评价区的科学、合理绿化减轻物流园区污染物主要是大气污染物对物流园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 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①公园绿地 物流园区绿化应根据物流园区的规划结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方式,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地结合现有条件布置公共绿地。规划在园区布置十个公园。见图

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

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 (2012年8月10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土保持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每年由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水土流失预防和

治理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第七条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二章水土保持规划 第九条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在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遵循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水土流失的分布、类型、面积、危害、变化趋势以及防治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公告调查结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备案。水土流失潜在危害较大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建昌县水利局辽宁葫芦岛 125300) 【摘要】建昌县水土保持工作近几年在改革行业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典型、带全面,在水土保持治理上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在狠抓生态建设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从而加快速度与质量;项目运行与群众利益;生态优先与三效统一;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前期治理和后期管护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运行机制和运行关系。 【关键词】水保生态;工程运行;关系 一、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水保生态建设的着眼点是改善生态环境,它的加快发展,必须以确保质量为前提。无论采取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都需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监督、上下结合、有效监控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把质量作为各项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无论是单户、联户和施工单位的治理都要把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对任务越大、季节性越强的建设工程,越重视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深入总结近年生态治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查找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完善措施,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总体实施管理办法、工程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制。使工程的建设加快进度而不影响质量,确保了建设成效。 二、工程运行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农村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所以采取措施是以“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抢救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在项目启动后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成功的处理了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二者

新阶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任务

新阶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任务- 水 利治理 简介: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洪灾和水污染,并称当前长江流域的三大水问题。水土保持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长江治理开发也进入战略推进的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要围绕大局,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为长江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关键字: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任务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洪灾和水污染,并称当前长江流域的三大水问题。水土保持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长江治理开发也进入战略推进的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要围绕大局,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为长江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一、当前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势(一)水土流失防治取得巨大成效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治”工程的13年来,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水土保持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目前,“长治”工程主要实施区域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及三峡库区等“四大片”的治理程度达到40%以上,嘉陵江中下游近10万平方公里区域的生态环境面貌已得到根本性改观,三峡库区人口环境容量增加10万人

以上,贵州毕节和甘肃陇南地区在实施“长治”工程中实现脱贫的群众都近百万。中下游多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再现。(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江泽民同志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流域生态建设进入全党高度重视、全社会空前关注、高强度投入、大规模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在“长治”工程继续稳步推进的同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国债项目)全面展开,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以每年一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大举推进。(三)水土保持任重道远就总体而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改观,全流域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且目前已开展的治理还主要是针对面蚀问题而进行的初步治理,滑坡、泥石流和崩岗这些侵蚀强度大、向长江输送泥沙量大、治理难度大的特殊流失类型治理尚未展开,人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还在以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水土保持任重道远。(四)长江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长江治理开发已初步完成局部性控制、基础性布局和阶段性发展的历史任务,进入整体推进、战略突破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这对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峡工程已进入三期施工阶段,2009年将全面建成,长江防洪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之中,搞好上游水土保持,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保障三峡工程更好发挥效益,稳定中下游河势河床,成为现实的和更加重要的需要。南水北调工程已正式开工,加强水源区水土

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64号)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4号 《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12年8月1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8月10日 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土保持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每年由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第七条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19-12-31T12:19:32.4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7期作者:李秀娟 [导读]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甘肃省华亭市水土保持局甘肃省平凉市 744100 摘要:生态修复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产物,因为人类社会无节制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有利于小环境的优化,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物与植物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学、工程学方法,通过改进或隔离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为其优化内部及其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实现生态上的尽快恢复或是发展到更高级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仍然是自我修复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尽可能减轻人为因素的干扰,令其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生态功能上的修复。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发生了水土流失的地区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大自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恢复功能,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模式下,能最大可能的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不要对自然系统施加压力,应更多的通过自然界的自愈功能来完成整个系统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加自觉的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关部门也随之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得大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的实施,能够较好的优化生态环境,相关人员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越来越突出,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生态修复,可起到绿化周边环境的效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宣讲教育,使得很多人都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也进一步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果。另外,提升当地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可有效提升当地的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数据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当地的绿化率不断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水土保持中,能够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能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提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3.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使得广大群众能够真心接受生态修复的理念,意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3.2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措施 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更多的是通过大自然的自身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完全适用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也不同,因此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当然,仅仅依靠自然的自身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提供各项辅助措施,以提升生态保护效果。也就是说,除了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手段,还要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并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3.3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有效结合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与产业开发有效结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具有高效益的产业。在农业生态开发中,要做到短期、长期效益的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 3.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修复的主体是自然,所以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时,一定要牢记自然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针来实施生态修复。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例如甘肃地区雨水充足,苗木生长速度快,自然的修复能力强,而其他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所以苗木的生存环境恶劣,这就大大制约了苗木的生长,需要通过人工和灌溉来确保其成活率。 3.5调动更多主体参与 ①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建设。②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争取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建设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增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资源投入。③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积极引入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四荒”的开发治理工作中,并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以此推动“四荒”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同时,加强监督管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监督管护,对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可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构建层级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损坏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单位,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水保持方案的实施做到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督促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按规定上报工程方案。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水土保持 1 水土流失现状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包括水蚀、风蚀、冰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等多种类型。其中水蚀分布最广,又以面蚀为主,广泛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及疏幼林地上。沟蚀则主要见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岩性松软的砂泥岩和风化破碎的花岗岩、变质岩出露区。风蚀、冻融侵蚀和冰蚀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与高寒山区。在我国第一、二级地形阶梯的过渡地带,即从青南、川西高原向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区,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活跃,泥石流暴发频繁;而在湘、赣等地的风化层深厚地区,则崩岗较为发育。 20世纪80年代,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10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2%,年土壤侵蚀总量22.4×108t。不同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及年侵蚀量如下表: *长江流域平均侵蚀模数。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区。上游水土流失面积35.2×104km2,占全流域的62.6%,年土壤侵蚀量14.1×108t,占全流域的62.9%,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的三峡库区。在中游地区,位于秦巴山地的汉江上游,湘鄂山地的沅江中游,澧水、清江中上游,江南红色丘陵区的湘江、资水中游和赣江中上游,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蕲、皖诸水中上游,水土流失亦较严重。就分省情况看,四川水土流失面积24.70×104km2,居第一位,其次为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省。按水系统计,金沙江水系水土流失面积最大,达13.54×104km2,以下依次为嘉陵江、汉江、岷江等支流。 2 水土流失危害 流域不少山丘地区坡度陡,雨量大,土质薄,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表上丧失,地力下降,土地砂化,甚至母质、基岩裸露,失去农业利用价值。贵州毕节地区耕层<15cm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9.3%,三峡库区中度退化以上的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 69.40%。不少山区县每年石化的土地面积均达数千亩之多。与此同时,山下良田也遭水冲沙压,逐渐蚕食。 植被减少和上层变薄,还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恶化,灾害加剧,河床抬高,交通阻塞,加速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甘肃武都白龙江河床自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简称“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规章,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土保持司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程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任责制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在项目批准立项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必须由水利部批准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实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在确定承建单位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第七条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合同中应包括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全面控制的条款。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第九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监理单位不得采取压低监理费用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监理业务。 第十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除应符合本办法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项目监理机构及设施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须向工程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水土保持工程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于监理合同签订后十天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及任命的总监理工程师,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提供满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监测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1.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1.3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2.1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2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 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 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综合说明 1.1可研编制过程及依据 1.1.1项目区地理位置 **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市区以北,***河东侧,包括二**沟小流域及其附近的其它3条小支沟,其径流经北郊防洪沟流入***河后汇入黄河。地理位置为东经109 o52′49″~109o 55′57″,北纬40o42′55″~40o46′01″,东西最长直线距离为3.5km,南北最长直线距离为5.6km,土地总面积为16.2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4.8 km2。 1.1.2编制过程 二**沟小流域位于**市区以北,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市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区政府一直都想彻底治理该流域,为有一个科学、合理地治理该流域的依据,**市**区水利局于2005年4月委托我院编制《**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受委托后我院即派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实地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全体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05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市**区水利局。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市水务局、**区水利局、**区水保站等单

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对报告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及专家批评指正。 1.1.3编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SL73.6-2001); 6、《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7、《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8、《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9、《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展委员会、建设部; 10、《**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 11、《***自治区黄河流域**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1985年); 12、《*****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 1.2项目建设概况 1.2.1项目建设环境 项目区位于大青山土石山区,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坡向多变、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 通知 【法规类别】工商管理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甘政发[2010]94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11.25 【实施日期】2010.11.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甘政发[2010]9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甘肃省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甘肃省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全省重大项目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重大项目,是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列入当年投资计划的骨干项目。 第三条省重大项目分为正式项目和预备项目。 正式项目是指列入当年全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具备建设条件的重大续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 预备项目是指按照国家、省上有关规划和计划,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当年内开工的重大项目。 第二章项目申报及确定 第四条省重大项目申报范围:

(一)我省境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二)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力的省内建设项目: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重大项目;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业项目;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重大项目;其他骨干项目。 第五条正式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请备案表获得批准(核准、备案)。 (二)项目投资基本落实。 (三)项目所在地投资、建设环境良好。 (四)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预备项目在当年得以获批并开工建设,可调整为正式项目。 第六条省重大项目每年确定1次,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省直有关部门、市州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构和中央在甘、省属大型企业根据项目的隶属关系及属地原则,提出拟列入下一年度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的省重大项目建议名单,于当年四季度报省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构。 (二)省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构根据申请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提出省重大项目(包括正式项目和预备项目)初选名单,征求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并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经省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审定同意后,由省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构行文公布。 确定的省重大项目,可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定,在规划选址、建设用地、资金支持、规费缴纳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或减免。同时,项目法人可在其施工现场、文件材

如何根治长江流域水土流失

如何根治长江流域水土流失? 长江水利网2004-8-27 (文伏波)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在《水利水电技术》杂志上发表文章,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献计献策。文院士认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危害。针对当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文院士提出“以”长治“成果为基础,以安居乐业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路,并提出7条具体建议。 1.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群众的安居乐业为前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一条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和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持,应立足于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来实现,而不能建立在主要靠外部供养来维持的基础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山、农业和农民大国,生态环境建设尤其应该坚持这一原则。从长江流域的实际看,大多数地区都能通过自身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满足当地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解决坡耕地问题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但解决的方式却值得思考。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粮换林式的退耕还林方式,即从外调粮补助农民;另一种是以改促退式的综合治理方式,即将一部分缓坡耕地改为梯平地,并配套比较完善的水系,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左右,满足当地人的基本口粮需要,从而促进陡坡耕地退耕。按国家现行政策,这两种方式所需的投入相当,也都可以实现陡坡耕地的退耕,但效果和意义却不相同。以改促退的综合治理方式,是立足于当地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实现粮食的自给,因而是可靠的和具有根本性的。 2.严格执法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长江上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正在大举推进,金沙江干流中下游的梯级大规模开发建设蓄势待发,这一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定要认真研究开发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乃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一定要有审查批准的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和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方经济发展也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继续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并应尽快把生态环境指标纳入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中。 3.树立新的防治理念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其具有较强自我修复能力的特点。根据当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和水土资源状况,对现有的水土流失地进行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将资

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20-03-03T15:55:49.1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高辉 [导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武汉瑞景环境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地应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了解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需求,根据实际状况落实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状况研究出合理的技术,分析区域的不同变化,充分地显示生态修复的价值与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要点 引言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建设工作不光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应当由每个中国国民来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与职责,生态环境与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恶劣的生态环境不光能导致人们生活环境变差,更能够给国民的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起来,通过国家制定的政策与宣传手段调动起国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国民可以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国家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对于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措施并且进行严格监督,督促生态建设能够正常落实到实际中,为国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1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主要作用 1.1优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帮助某一区域建立生态微地形,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对地表径流的运动产生影响,可以改变这一区域土壤中水分的渗透率,最终达到调节地表径流、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和效果。不仅如此,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既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汛期时对洪峰进行调节,提高河流应对较大洪流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蓄水能力,在枯水期为地表径流补充水源。 1.2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过广植林草的形式,对区域内的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进行拦截,减少水土流失,不仅可以改善山区、丘陵以及风沙地带的水土流失状况,保持水土,也可以减少进入河流中的泥沙量。 1.3保护河道,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利用植被加强对水土的保持力度,减少地表径流运动造成的泥沙流失,从而使水库、河道等水利设施中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因泥沙而节省的库容量可以提高这些设施应对洪灾的能力,减少对于设施本身的冲击,保证设施的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 2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缺少完善的制度政策 因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特别是水土流失的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建设与国内社会的发展进度,给国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基于此国内相关部门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来帮助生态修复工作有效落实,但因国内水土流失状况过于严重,生态修复措施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国内虽然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有规章制度与政策扶持,但这些政策并不完善,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导致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工作一直都很难取得应有的良好效果。 2.2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过低 现今社会,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但对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却过低,宣传手段贫乏,宣传渠道单一。导致目前国内仍有一部分地区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意识,部分国民虽然采用了国内部门颁发的生态修复手段展开生态修复活动,但其却缺乏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难以保持对环境的照顾与整理,使得该地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大部分生态修复的实施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产生错误认知,其认为水土保持就是环境护理工作,导致没有对环境整体进行修复,最终的生态修复效果低于理想标准。 2.3缺少生态修复技术 因我国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土壤的质地也不同,而国内如今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未完善,甚至水平太低,无法对特殊地形的水土进行生态修复,这就导致国内部分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进展效率不高,这种生态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影响国内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如果使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无法具备有效的作用,就会造成水土的二次流失,对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要点 3.1生态修复流程 对水利工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恢复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考察、诊断,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地理地形和自然环境,对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根据水利工程修复的目标确定修复方案。其次,就是要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各功能模块中的退化因子,根据制定好的修复方案进行综合系统性的修复。最后通过反馈的修复工程的优劣,既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工程不当之处进行弥补,也可为其他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经验指导。 3.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化学手段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例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加入石灰,利用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脱氮降低营养盐浓度;或者利用金属盐类聚集沉淀水体中的磷,减轻水体营养程度;另一方面是使用化学药剂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化学修复效果最为显著,但作用时间有限,由于化学药品本身的特性在治理过程中极易形成二次污染,修复成本比较高,易爆发水华,可以为辅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同样难以根治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3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 (1)水生高等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并且被逐渐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元素以及一些重金属元素;水生植物能大大加速截流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浮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形成一道致密的过滤层,水流中的不溶性物质和有机碎屑会被根系吸附而沉降下来;个别水生植物对藻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 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 监测依据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小流域基底值监测 小流域基底值是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是反映治理效益的基准。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摘要: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二十年来,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为加快毕节地区人口、粮食、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子。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 一、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的区情,地区几大班子领导认识到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对毕节地区乃至整个岩溶山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把这项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从地区到乡(镇、办事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 (二)大规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小

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为基础,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发展林果药桑茶为重点,拦、引、排、集、蓄、灌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建精品样板,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横贯毕节地区西南出海重要辅助通道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监督、生态自然修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效益监测、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工程、石漠化治理、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15种各具鲜明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 (四)狠抓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为了用好管好水土保持工程资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重点在技术、投资、施工、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 在技术管理上,每年均根据年度下达的治理任务,由规划实施工程的乡(镇)政府向县(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立项申请,经水保委同意并下达计划任务后,由水保办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群众代

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摘要:水土保持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同时,水土保持还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要求。本文重点介绍和探讨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治理对象,并且着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开发了多重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则是重点,它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且由于跨纬度范围大,导致气候多变。而水土流失情况不仅是由于人为因素,地形以及气候也是造成该情况的重要客观因素。具体来说,我国的地形主要以山川、丘陵为主,境内高差悬殊,生态环境多样,其中高山丘陵的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 /3,森林覆盖率极低,且分布不均。总之,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分布不均的森林覆盖以及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为我国的水土流失埋下客观风险。因此,水土流失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情况,就必须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它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 土地与水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这两者。例如,土地能够为人类以及各类动物提供居住地,为植物提供营养,为发展农业提供土壤。而水源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河流水源等地,它是构成人类生命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有了水源以及土壤,人们才得以生存与繁衍,此外,陆地上的一切可更新资源也离不开水源与土地。由水源土地形成的地貌、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一个高度综合的生态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各自完整且完美配合,才能够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可见,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而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够协调好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建设好生态环境。 3、相同的对象、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