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服饰及中国服饰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5.12 MB
- 文档页数:69
十八世纪中西女性服饰差异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融入其中。
中西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尤其在十八世纪,中西方服饰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比这个时期的中西方女性服饰特征,来进一步了解本时期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深远影响。
一、十八世纪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
十八世纪中国女性服饰主要表现在清装的特点变化上,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
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清末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
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
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
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1 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
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
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
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
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
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
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
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
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2 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东方文化的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的偏好。
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
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
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
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
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
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
”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
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
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
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
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
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
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
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
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
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唐朝服饰与欧洲中世纪服饰的对比分析丁合蓉(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040)摘要:唐朝是我国服装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服装风格极为大胆开放。
而此时的欧洲却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对文化的容纳度很小,导致了服装风格非常传统保守。
本文探讨的则是时间上相近的中国唐朝与欧洲中世纪这两个时期的服装有何异同之处。
关键词:服饰;唐朝;西方中世纪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51-03一、概述(一)唐朝服饰的时代背景唐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最为开放和繁荣的一个时期。
实际上,一个时代的服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体现。
因此,了解一个时期的服饰特征,应当先观其时代背景。
政治上,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打破门阀贵族对特权的垄断。
这一点使得很多有才识的人能够谋得官位,权力不再仅仅握在世家贵族手中。
中级阶层的人民朝上级阶层流动,双方之间互相制约形成政治上的稳定和平衡。
国家统一安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有利于国家生产的发展。
经济上,唐朝在国内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就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民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布料生产的高效与布料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与别国经济往来颇多,经济繁荣,国家实力增强。
唐朝的文化风气较为开放,国内民族文化融合,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呈现融合的趋势,与外国的交流也非常频繁,文化的包容性决定了这一时期服饰开放的风格。
(二)中世纪服饰的时代背景相比于中国的唐朝来说,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是一个相对落后,封闭保守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欧洲受到教会控制的影响非常之大。
政治上,欧洲此时处于封建制度的初期,统治阶级将宗教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因此宗教的地位很高,影响力也非常大。
西欧在5-10世纪期间各个国家战争不断,经济凋敝,生产力低下,这阻碍了服饰生产的发展。
说到中西方的差异,便不能不提两边服饰的差异。
若要说两方的代表性衣物,东方莫过于中山装(zhongshan suit)和旗袍(cheong sam),西方则是西服(western suit)和中世纪华丽的裙子(dress)。
但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非外形这么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中山装和西装、旗袍和西式裙子为例,都能反映出两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中山装(Zhongshan suit)近现代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中山装实用、方便,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
中山装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在于它的每一个设计都蕴含着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
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胸前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分别表示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衣领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服相比于中山装更加流行和普及。
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
若配上领带或领结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给人一种有绅士风度的感觉。
相比于中山装,西服款式变化多端,风格多变,不同款式的西服能使穿着之人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服已从男士西服普及到男女皆能穿,增加了人们在穿着上的选择空间。
西服与中山装的主要不同在于,第一西服有垫肩,中上装没有垫肩;第二中山装胸前扣子要扣到领口,而西服往往只有1-3颗扣子并且可以不用扣。
再来谈谈女性服装的差异,东方以旗袍为例,旗袍是改良自清代满族女子的旗装,是一种贴身高领下摆高开叉的连体裙子。
旗袍轻便简约贴身,能凸显出女子的的曲线和窈窕美感。
旗袍让人显得修长,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
此外旗袍虽然变化多端,但整体确是万变不离其宗。
旗袍的产生显示出随着时代进步女子思想的开放和对于美的追求。
引子从逻辑上看,“中国”和“西方”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前者是一个具体的国度,而后者则是一个方位。
一般应该是“中国”与“法国”或“意大利”的文化比较,或者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比较才合逻辑。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样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呢?因为这里的“西方”是与后面的“服饰文化”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即“西方服饰文化”,是指以地中海文明为基础,欧洲中世纪以来发展形成的基督教文化圈中的服饰文化。
本课题就是把这个对当今世界服饰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服饰文化同以黄河文明为基础形成的中国文化圈中的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这里排除了伊斯兰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尽管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伊斯兰文化也对西方文化产生过某些影响。
从服饰方面看,当今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被来自西方的服饰文化“一统天下”,这种服饰文化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伴的价值观、审美观一起进入西方以外的人们的生活当中。
它不仅被广泛接受,而且被称为“国际化”或以“与国际接轨”的名义主动参与其流行。
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更是如此。
近些年,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
这种以西方服饰文化为特征的“国际化”服饰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股重新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人们在自强之后,更加自信;另一方面,西方人也对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崛起刮目相看,尤其是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在推出的新作当中不断导入中国服饰文化元素。
透过这些表象,不禁引起人们一连串的深思:中国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这两种文化有无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未来中国人的服饰将以“国际化”的西方服饰文化为主流,还是以中国本土的服饰文化为主流?或是两者的融合?要弄清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在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发展变迁过程,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才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