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入科教育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实习生入科教育内容
一、病例书写
1、实习住院病历
患者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病史、现在症)、既往史(包含过敏史)、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体格检查(按系统循序渐进,分段记录每个器官的视触扣听内容)、专科情况、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中西医鉴别诊断),初步诊断,诊疗计划。
2、病程记录
科主任查房
今日随XXX科主任查房,患者XXX、性别、年龄、因“XX”住院。
患者诉:(围绕主诉,舌脉)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专科检查)辅助检查(检查回报,阳性结果)
综观舌、脉、症中医诊断为:(病名症型)给针灸(治则)治疗,取穴:(具体穴位,每行四个)
中药针剂给XXX以(活血化瘀,等等)
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西医诊断为:(1、2、3、4、等)给XXXX注射液以(营养神经,等等)
科主任/主治医/ 实习生科主任、副主任(行政职务)
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职称等级)
一般查房:今日查房,患者诉:(围绕主诉)舌脉症。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有异常要如实记录)。辅助检查:(报告回报)治疗(有医嘱变化者记录,中药针剂要辨证使用)同前,继续观察。
二、针推科常用技术操作
(一)、毫针针刺
1. 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直刺:斜刺:平刺:即横刺,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
3.2 捻转法: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注意事项: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
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 对尿潴留等
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推拿手法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
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4.10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1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2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