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R治疗肠道息肉(内容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8.54 MB
- 文档页数:35
肠息肉手术后(ESD/EMR)的饮食、护理注意事项摘除息肉后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呕血、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状,有无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h,术后第1个24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流质饮食如稠米汤、清稀饭、汤类、菜水、藕粉等呈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饮用牛奶、豆浆,牛奶或豆制品饮品可引起腹胀。
术后第2个24h可进食较软更易咀嚼和便于消化的食物如菜泥、蛋糕、烂面条等。
术后1周以内以软食为主。
指导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避免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
避免油炸、腌制食品。
指导患者规律饮食,按时用餐,不吸烟、不喝酒。
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24h,24h后可床上活动,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
息肉较多或者较大患者卧床休息2-3天,避免腹部压力增高、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者用力排便时腹腔压力增高,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肠息肉预防注意事项:
建议忌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积极乐观心态,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恢复自身的免疫力。
建议50以上的人群每3-5年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息肉疾病的患者,应至少三年甚至每年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检出的大肠息肉,<0.5cm的可随诊观察,如>1cm应及时治疗。
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毛腺瘤的,更应积极切除。
EMR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目的研究与分析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胃肠息肉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采取EMR治疗,总结分析其临床护理要点。
结果本组200例患者息肉摘除率为99.0%(198/200),其中2例术后发生迟发型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至今尚未发生穿孔。
所有患者经临床护理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且患者消化功能恢复良好,腹胀症状等完全消除。
结论EMR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效果显著,且围手术期对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干预,既能确保手术顺利实施,又能减轻病人痛苦和不良心理,且能减少其各种并发症,从而促使其术后更快康复。
标签:胃肠息肉;EMR治疗;临床护理在临床消化科,胃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针对该疾病,临床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1]。
而EMR则是基于钛夹止血术、黏膜下注射、息肉电切术等内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术式,其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效果好等优势,因而在临床治疗胃肠息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2]。
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胃肠息肉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即对EMR 治疗胃肠息肉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胃肠息肉患者2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35~65岁,平均(42.33±10.07)岁。
其中单发性息肉110例、多发性息肉90例,息肉直径0.5~3.5cm,平均(1.13±1.02)cm。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采取EMR治疗,即经内镜发现息肉后,采用0.004%美兰与10%甘油果糖混合注射液行黏膜下注射,待息肉抬起后,采用圈套器配合高频电切或电凝将息肉切除,然后采用负压吸引法、异物网篮、抓特钳等将息肉取出。
《EMR治疗肠道息肉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EMR技术介绍•EMR操作流程及规范•EMR治疗肠道息肉的临床应用•EMR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EMR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01 EMR技术介绍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是一种内镜下进行的微创手术,通过切除部分黏膜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
定义EMR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经历了多次技术改进和革新,包括内镜下黏膜注射、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
发展历程EMR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治疗原理通过内镜下注射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使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离,然后使用圈套器切除病变黏膜,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EMR主要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腺瘤、息肉等病变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
EMR的治疗原理和适应症与肠镜比较EMR是在内镜下进行的手术,操作更为精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
与腹腔镜比较EMR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等优势,但适用范围相对较小,对于较大病变的治疗需采用腹腔镜手术。
EMR与肠镜、腹腔镜等其他治疗手段的比较02 EMR操作流程及规范1EMR手术操作流程23包括患者病史、禁忌症排查、手术预约等。
术前准备包括麻醉、消毒、铺巾、切开、扩张器扩张、切除息肉等步骤。
手术过程包括止血、缝合、包扎、观察等。
术后处理EMR手术操作规范明确手术指征,如患者年龄、息肉大小、数目等。
适应症术前检查手术室要求医生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等。
对手术室环境、设备等进行规范,保障手术安全。
医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能够独立完成手术。
如谨遵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术中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
技巧分享如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术中保持呼吸稳定;术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等。
注意事项EMR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VS03EMR治疗肠道息肉的临床应用良性息肉大多数肠道息肉是良性的,包括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
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
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
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
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
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
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
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
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EMR切除94个大肠息肉临床研究目的:了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扁平或宽基大肠息肉的治疗作用。
方法:94个扁平或宽基大肠息肉在内镜介导下先予黏膜下注射,再一次性或分次切除病灶,创面旷置或钛夹钳闭,术后6、18、30个月复查,未见复发者为治愈。
结果:除一个大的扁平息肉术后1年复发再治外,其余93个息肉追踪30个月未见复发,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EMR治疗扁平或宽基大肠息肉是安全的且较为经济,疗效确切。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in the flat or broad-base colonic polyps.Method:94 flat or broad-base colonic polyps involved in this paper. First,injected the liquid into the submucosa conducted by endoscope,then,cutted down the polyp by one-time excision or partial excision. The wound was sealed by titanium clips or just indwelling.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6,18 and 30 months after EMR. The patients without recurrence after 30 months followed-up were thought to be cured.Result:All cases were cured except one,who recurred 1 year after EMR. There was not any severe complication occurred after EMR.Conclusion:EMR is a safe,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flat or broad base colonic polyps.[Key words] Endoscopic;Colonic;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olyps大肠息肉首选内镜下切除,尤以电切除为最常见且最为成熟的治疗方法,对有蒂息肉均可直接行圈套切除,对于较小的宽基或扁平小息肉也可直接活检钳除或热活检钳切除,而对于较大的宽基或扁平息肉直接行电切除出现穿孔等并发症风险较大,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由于先在黏膜下做一液体垫,使病灶与黏膜下组织分离,圈套时不易套入固有肌层及外膜,从而能完全的切除病灶而不致出现并发症。
无痛肠镜下息肉EMR治疗术后护理分析肠息肉是指发生在肠粘膜突出赘生物。
肠息肉中超过80%为大肠息肉,其中直肠息肉和乙状结肠息肉最为常见。
肠息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以及腹部不适和排便带血为主,若不进行治疗,随着大肠息肉的不断发展,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肠套叠以及慢性失血等全身症状。
虽多数大肠息肉属于良性病变,但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加剧,其具有癌变风险。
大肠息肉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其发生原因与中老年患者胃肠动力不足,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粪便长期在肠道中留存,对粘膜进行反复刺激有关,此外,慢性炎症刺激因素,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均可导致肠息肉的发生[1]。
临床中常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治疗,肠镜EMR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有研究发现,手术后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手术结果,进一步降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现在EMR手术后结合综合护理,探究综合护理的具体效果,方法如下。
抽取2021年1月到2023年5月之间我院接诊的90例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的肠息肉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式,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16例,年龄在45岁到68岁之间,年龄平均值(52.67±3.58)岁,息肉直径在0.5cm到2.2cm之间,均值(1.71±0.20)cm;实验组有25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年龄在46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值(52.91±3.45)岁,息肉直径在0.6cm到2.4cm之间,均值(1.59±0.31)cm。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同时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饮食指导等。
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1)苏醒期护理。
术后对患者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施监测,同时在患者清醒后对其意识变化进行关注。
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68例肠息肉患者参与实验,经过对其基本资料的分析后确认符合研究入组条件,均符合EMR术治疗条件。
同时为达成研究目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并分别对其采取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理状态评分。
结果:据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出现2例、6例并发症情况,发生率分别为5.88%、17.6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EMR术治疗肠息肉时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综合性、全面性,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状态、防范并发症。
关键词:肠息肉;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综合护理;并发症;情绪状态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结肠道,表现为粘膜表面出现息肉状的病变组织,据有关研究显示,结肠息肉在发展时可能会产生癌变,因此风险性较高。
目前临床上对于肠息肉多采用EMR术治疗,该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良好,治疗针对性高。
EMR术整个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升围术期护理质量[1]。
目前看来,常规护理措施的整体效果不佳,极有可能影响EMR术最终的治疗效果,基于此应重视对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深度优化,使其可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本次研究中,便探析了EMR术治疗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共有68例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均符合肠息肉诊断条件,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医。
本次研究以对照研究形式实施,采用随机数字法对68例患者分组,最终将其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4例,例如在对照组,其中包括21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43~74岁,平均(52.85±7.16)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19∶15,年龄介于40~73岁,平均(51.72±7.06)岁,相比之下其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
EMR治疗结肠息肉的术前术后护理【摘要】本文旨在探讨EMR治疗结肠息肉的术前术后护理工作。
在术前阶段,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包括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准确记录病史、患者教育等内容。
术后护理同样关键,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控制并发症、并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
文章强调了术前术后护理对于手术成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护理质量的建议,如持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等。
EMR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工作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加强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EMR治疗、结肠息肉、术前护理、术后护理、重要性、内容、护理工作、质量、建议1. 引言1.1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是EMR治疗结肠息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术前护理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排除手术风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在进行EMR治疗结肠息肉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临床检查结果,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指征。
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电解质等检查,以排除患者存在的潜在疾病或疾病并发症。
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术前护理还包括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水、清洁肠道、解尿药物等。
护理人员还需与医生、麻醉师等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术前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手术结果和康复效果。
1.2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EMR治疗结肠息肉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术后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手术效果。
良好的术后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治疗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肠息肉的治疗进展新技术和疗法的前景如何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的最新技术和疗法,并探讨其前景。
一、内镜下切除术内镜下切除术(EMR)是目前最常用的肠息肉治疗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切除钳或切除环将息肉切除。
这种方法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势,对于一些小型的息肉尤为适用。
然而,该方法对于大型息肉或者位于肠道较深处的息肉效果不佳,会存在切除不彻底或者复发的情况。
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肠息肉的新技术。
该方法通过内镜辅助下切除黏膜下的病灶,避免了对肠道粘膜的损伤,切除更彻底且复发率较低。
ESD技术对于大型和深层肠息肉的治疗效果更好,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三、电切术电切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该技术利用高频电流切割肠息肉,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切除病灶,并且可以控制出血。
电切术对于小型息肉和位于易出血区域的息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大型息肉则可能存在切除不彻底的风险。
四、内镜下热凝术内镜下热凝术是一种使用高频电流或者激光对肠息肉进行热凝或者烧灼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可以有效止血,并且对于不适合切除的息肉也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镜下热凝术对于较大的息肉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内镜下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电切术以及内镜下热凝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肠息肉的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技术掌握的难度、复发率的问题等。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肠息肉治疗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例如,光动力疗法、纳米技术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肠息肉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此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辅助诊疗系统的出现,将更好地协助医生进行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