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1 研究背景 (4)

1.1研究意义 (4)

1.2研究目的 (5)

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6)

1.3.1国外研究动态 (6)

1.3.2国内研究动态 (7)

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8)

2.1研究内容 (8)

2.2研究目标 (9)

2.3研究方法 (9)

2.3.1文献阅读法 (9)

2.3.2现场调研法 (10)

2.4技术路线 (11)

3 案例分析 (12)

3.1美国波士顿大挖掘“BIG DIG” (12)

2.3.1项目简介 (12)

2.3.2项目的难度 (13)

2.3.3项目小结 (14)

3.2阿姆斯特丹A8高速公路公园 (14)

3.2.1项目概况 (14)

3.2.2项目设计理念 (15)

3.2.3项目小结 (15)

3.3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16)

3.3.1项目概况 (16)

3.3.2设计理念 (18)

3.3.3设计要点 (19)

3.3.4项目总结 (20)

3.4案例分析小结 (20)

4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的景观特性 (22)

4.1城市高架桥的概念、类型与特性 (22)

4.1.1高架桥的概念与分类 (22)

4.1.2城市高架桥的空间特性 (22)

4.1.3城市高架桥的景观特点 (23)

4.2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构成的因素 (25)

5 XX市二环路高架桥概述 (27)

5.1XX市二环高架桥立面构造和道路结构特征 (28)

5.2XX市二环路高架桥立柱绿化形式 (30)

5.3XX市二环高架桥中央分车带绿化形式 (31)

6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33)

6.1设计思路 (33)

6.2设计理念 (34)

6.2.1立体绿化模式 (34)

6.2.2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 (36)

6.2.3引入乡土景观 (37)

6.2.4个性化设计 (39)

6.3设计方案 (41)

6.3.1标准段设计 (41)

6.3.2立柱绿化形式 (46)

6.4节点设计方案 (50)

6.4.1XX市二环高架桥东段——“城市之声”景观设计 (50)

6.4.2XX市二环高架桥西段——“时间剪影”段景观设计 (52)

6.4.3XX市二环高架桥南段——“百鸟朝凤”段景观设计 (54)

6.4.4XX市二环高架桥北段——“蜀风雅韵”景观设计 (55)

7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总结 (58)

参考文献 (60)

1研究背景

城市交通是一个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交通的需要越来越大,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高架桥作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可以弥补城市街道过窄的现象,利用纵向空间,让日益加重的交通压力得以缓解,使得城市交通向立体化发展,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短时间内高架桥可大大的方便交通出行,但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车辆的增多,光靠修建高架桥来治堵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与修建高架桥的成本相比,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的损失是无法单纯的用金钱来衡量的,高架桥在将交通立体化的同时,也将污染与噪音“立体化”了,并且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高架桥犹如一道毫无感情的城墙,以其巨大的体量,冰冷且没有感情色彩的外观,阻隔着人们的日常的活、,遮住了原有的蓝天白云、割裂了城市的肌理、肢解了城市空间、文化的脉络传承与走向以及文化的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联系,不禁会让人们感叹,科技的对生活的改变,工业对城市面貌的改变。高架桥作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而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是不容忽略的一个课题。[1]所以对于高架桥的修建,以及有关于它对城市环境,景观带来的改变的争议与讨论从未停止过。

1.1研究意义

“道路是具有统治性的城市要素,它是一种渠道,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

——凯文·林奇[2]

城市的发展是由小至大,由简单到繁复的一个过程,从中心开始向外发展和扩大时很多城市共有的一个规律,于是就有了“市中心”一说,经过多次整改规划,城市的中心区域可以供改变,使用的土地所剩无几,因为中心区域道路的周边,无论是商业圈还是建筑群,都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要新辟道路或拓宽现有道路的幅宽是十分困难的。[3]于是人们想到了将道

路凌空架起或是埋入地下,就这两者的成本来说,向空中发展的成本要远远小于在地下挖掘隧道的成本,高架桥通过立体交通的模式有限的缓解了拥堵的交通,XX市二环路高架桥属于“延伸型”高架道路,这样的道路形态具有连续性和线性的特征,跨越尺度非常大,作为城市的交通主要干线而存在,在环线的两侧分布着着XX市的许多商业中心和住宅区域。本地人民出行,外来人员进入城市都不可避免的会经过这条道路以及经过它所覆盖的区域,它不仅是一张宣传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形象和景观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果将城市整体比喻成一个人,那么道路景观则是这个人体内起着支撑作用,最为重要的骨架,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作为流线型空间,应当起到串联景观节点、联系周边区域、对车流人流进行引导与规划的作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道路景观是最能够观察整个城市人文历史,感受城市活力的地方。[4]也是一个城市历史,人文的载体,有人将城市道路比喻做是城市的血管,其中流淌的是一个城市积攒千年的财富和人文。正如吉泊德在《市镇城市》中曾经提到过的,“道路系统除非是同时考虑了艺术和科学,否则这条道路系统无论多么科学,也不能形成一个好的城市。”[5]

作为城市中的线性景观,在保证连续性的同时,应该发挥着减少噪音,控制空气污染的作用,在展现城市的景观空间美时,可以美化市容,保护生态空间,缓解交通压力,组织交通,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特性。所以基于它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研究从未停止过,道路的设计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道路结构形式,高架桥作为这其中的新兴形式,对于这种它的景观绿化设计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和体系,对于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情况与景观绿化设计形式也没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此次论文的设计研究对于此类空间中的再利用,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研究目的

城市高架道路主要为分担平面道路交通压力而修建,从景观尺度的角度来讲,它的出现与设计遵循了“以车为本”而非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6]从目前的城市发展与形态来看,高架桥尚无法单纯的作为景观来美化城市环境,在满足城市交通需要的同时,用其巨大的体积遮住了城市美丽的景观,割裂了

城市的空间,它们往往作为巨大的线性构筑物阻隔视线,遮挡景观,造成空间上的分割,而且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尺度层级没有形成,缺乏秩序感。总体设计偏重车和城市的尺度,忽视人对高架道路景观的尺度体验。[7]但是高架系统是城市发展,交通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怎样才能将其对于城市面貌、环境、文化的影响降至最低。长期以来,高架桥这样的大型交通构筑物的景观问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

由于高架桥的体量巨大,这样会造成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尺度视觉的偏差,使得原本宽敞的道路变得狭窄,让路过的人们不愿久留,原本有高差起伏的建筑群也显得乏味无奇,矮小无比,原本自由活动的人们与生机怏然的城市被速度与机械的化身取代。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认为街道变成了没有情趣的街道,不再属于与人共存的街区。[8]在城市中盲目的修建大尺度的街道与高架桥,就是对于这一论证最好的解释。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注重将保护城市特色加入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但是高架桥突兀的造型,巨大的体积却是与这个思想相违背的。

因此,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找寻出高架桥下部空间所存在的弊端,对于其中的景观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设计的方法,融入现代景观理念,力图在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城市空间中找到均衡点,美化城市景观,将城市丰富的人文历史展出来,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国外研究动态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波士顿政府通过了一项交通建设规划,正是源于此建设计划,促成了举世闻名的跨世纪“马拉松城市交通改造工程”——波士顿中心隧道工程。此项目与1991年开始动工,于2006年完成,由于其造价之大,工期之长,整个项目共花费150亿美元,耗时26年时间,当地人亲切的称它为“Big dig”,这个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工期最长,难度巨大的工程[9],源于当时的政府修建高架主干道时,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认为它能够缓解日益拥挤不堪的交通,并缩短港口到市中心的路程,却忽略了它将为

整个城市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当高架于1959年建成后,人们发现这个巨大的怪物为这个曾经美丽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称它为波士顿的“柏林墙”,它所带来的噪音污染与对城市的割裂,让人们开始思考,究竟这个工程带来了什么好处,于是开始了长达26年的圆梦之旅,波士顿人用了16年将这条曾经为大家带来便利的怪物埋入了地下。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为了迎接奥运会,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日本桥上修建了一条有9个车道的首都高速路,从此曾经作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心的日本桥不见天日,这座日本桥于1603年由德川家康修建,是江户时代的象征,在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卸任前,斥资50亿英镑,还原了曾经蓝天碧波的日本桥。

1.3.2国内研究动态

在对于高架桥以及其下部空间景观设计方面进行资料搜集,论文阅读的过程之中,发现对于这个领域国内尚未出现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何贤芬、邱健的《城市高架道路景观尺度的层级控制探讨》中,提出了高架系统的空间尺度对于城市景观尺度的影响,以及其控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环境层级控制来对高架桥周边环境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城市景观、道路景观相协调的作用;李闫魁的《高架路与城市空间景观建设_上海城市高架路带来的思考》一文中就高架桥这一新型事物的出现,对于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带来的影响与对于传统城市规划设计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10];董楠楠的《城市背景下高架交通的景观意义——以上海市为例》就高架桥所引发的美学功能以及在遵循道路美学的基础上,怎样使高架桥功能最大化进行了研究。

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日本的禅宗法师兼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曾经说过,“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11],城市的景观绿化应该以“人”作为出发点,因为城市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而存在,而道路则是这个载体的脉络,是城市景观和人们视觉的焦点,具有巨大的运输能力,是一个城市中交通最繁忙,车流量不间断的地方,道路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与布局,城市道路兼具交通功能和空间功能,Kevin Lych 在《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到,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成五大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他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12]城市道路景观所关心的不应仅仅是“速度”,而是应该以改善整个交通环境,以及融合周边建筑为前提进行建设规划,应该让交通出行变成是一种享受。

2.1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有关道路设计,城市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立体绿化等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理解,在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学习,分层次的对城市高架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到可以运用在XX市二环高架桥桥下景观改造方案中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以四川省XX市二环路高架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下部空间进行景观设计研究,主要涉及的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A.对XX市二环路高架桥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参考资料,分析其桥下空间

构成特点。

B.对XX市二环路高架桥下部空间的环境特征进行调研,结合光照,雨水

收集等因素,分析桥下空间的特点。

C.对XX市二环路高架桥与周边建筑的关系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研究得到

设计需要的结果与数据。

D.考察XX市二环路高架桥桥下空间的道路绿化现状,找到其中存在的问

题。

2.2研究目标

在对前期实地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合后,对XX市二环路高架桥桥下景观空间的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改造理念、设计想法,在保证高架桥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与城市大空间环境融合,整个研究设计中,对于XX市二环路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分段式景观设计是全文的重点,对整个二环路高架环线进行分段后,依据每一个区域自身的特点,分别为每段都赋予单独的主题,在设计过程中利用动静、色彩、材质、文化理念几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参考在公共空间中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对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人文历史的表现形式,空间的布局提出相关景观设计的方法。

A.通过合理的研究与规划,适当的调整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景观布局。

B.通过调研和分析XX市二环路高架桥可能存在的景观问题,以及对这些景观问题可能对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到高架桥底层空间的功能规划、设计形式、高架桥立柱的立面设计、植物搭配等方面的设计与研究,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C.通过对于XX市本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提升高架桥的人文底蕴。

2.3研究方法

在对二环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的景观进行现场调研与研究的过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阅读法与现场调研法。

2.3.1文献阅读法

文献阅读法指的是通过对于所研究课题先进行国内外论文的搜集,在进行仔细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有关于研究课题的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动态,相关知识理论体系的方法。

在对论文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首先搜集有关于城市高架系统,城市灰空间处理手法、线性空间、线性景观,植物配置,植物群落设计,生物多样性等相关领域资料文献,在进行仔细的研读后,将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形成对于研究设计对象的一

般印象。从网络上搜集整合有关于XX市道路规划,城市绿化设计以及二环高架桥的相关信息,得到论文所需要的资料与数据,最终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有关于高架交通系统的历史、发展与构成。

2.3.2现场调研法

对于XX市二环高架桥进行现场调研,针对以下几方面着重进行调研:

A.XX市二环高架桥桥下立柱所采用的绿化形式,目前达到的绿化效果及所运用的植物种类

B.XX市二环高架桥桥下空间的道路中央绿化带所采用化形式,目前的绿化效果及所运用的植物种类。

C.XX市二环路高架桥景观绿化中所体现的个性化设计形式。

从现场调研中得到XX市二环高架桥可能存在的问题,亟需整改的问题,为后期的设计环节提供详细且准确的基础资料。

2.4技术路线

图2.1 工商电子政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3 案例分析

高架桥作为城市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口高速膨胀的一个时代产物,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我国的第一条高架桥位于广州,1986年开始修建,于1987年建成,叫做人民北路。当时广州政府为了迎接全国第六届运动会的开幕而修建了这条曾经让广州人引以为豪的高架,但后来因为污染环境,以及破坏城市景观等因素,在它工作了24年后被拆除了,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将原来凌驾于空中的高架桥埋入地下,用地下隧道的形式,将车流从空中导入地下。由于开凿隧道的成本十分巨大,工程量也非常壮观,所以对于长距离的高架桥,并不建议进行拆除。在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中,有像波士顿这样全部拆除的,也有类似于纽约高线公园这样进行改造,将高架桥变成城市绿色空间的案例。

3.1美国波士顿大挖掘“BIG DIG”

2.3.1项目简介

美国波士顿大挖掘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昂贵的高速路改造工程,纵观美国的建造工程历史,波士顿大挖掘绝对是这个历史中耗费时间最长,造价成本最高,花费人力最多的改造工程。

这个世纪大挖掘起源于一个高速公路计划,在二十世纪中期,波士顿政府为了改造民生,修建了一条从市中心到滨水区的高速公路,为了粉饰高架桥丑陋的混凝土外观,当地政府将其外表用油漆粉刷成绿色。(图3.1)1959年中央干道通车时, 2.4KM长的公路段承载流量为75,000辆/天,到1979年已升至190,000辆/天,每天堵车持续10小时以上,交通事故率四倍于国家公路平均水平。[13]中央干道的修建,还造成数以千计的居民和企业被迫搬迁,同时闹市区、市场和滨水区之间的历史连接也被隔断。规划专家希望滨海区与市区重新联合起来,附近居民想要把这条挡住阳光、投下阴影的“绿色怪物”拆除。[14]

图3.1 绿色的高架桥把市区割裂,遮住了阳光,留下阴影

图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cn/Default.aspx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Bill Reynolds和后来的麻省运输部部长Frederick P. Salvucci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那就是将整个公路埋入地下。(图3.1)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这条破坏城市景观,且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93号洲际公路,改造到地下。总体改造工程规划于1982年启动,并于1991年开始动工,但是由于许多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注意解决,并且造成了许多的争议,工程直到2006年项目的主体工程才算完成,当时整个项目的造价需要220亿美元。

2.3.2项目的难度

波士顿大挖掘从项目构想提出时就是一个争议不断的工程,在改造工程开始展开的同时,环境测评工程也在同步展开。在项目开始实施的第一天起,有关于资金、设计形式、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建造形式、规划与施工的难度等众多因素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项目的提出,实施、完成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与挑战。整个工程被分成50个独立的段落,平均下挖深度达到85英尺,最深的部分达到了120英尺。在这个路段的改造中,难度最高的是I-90和I-93标

段,它们位于FortPointment隧道的下面,施工难度巨大,光这两个标段的造价就有15亿美元。[15]

图3.2 波士顿大挖掘工程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cn/Default.aspx

2.3.3项目小结

这是一项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案例,对以后的城市规划,道路设计提出了很多疑问以及提供了很多解决的方案,对于这条高速路的拆除,不仅还原了波士顿的城市肌理,也对波士顿的交通架构进行了重新的整理,解决了其割裂空间的问题,道路变得越来越通常,周边的环境污染也得到了缓解,完成了波士顿人跨世纪的梦想。

3.2阿姆斯特丹A8高速公路公园

3.2.1项目概况

这条A8高速公路横穿过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小城镇,高速公路的出现,在城镇原本美好的城市肌理上形成了一道犹如伤疤一样的工业痕迹,这个项目的

宗旨是为了弥合被这条高速公路所分割的城镇,在改造过程中当地政府重点考虑公众的参与度,邀请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设计过程,最终确定了将这条高速公路的下部空间变为名叫A8ernA的公共空间,由设计团队NL Architects设计而成。(图3.3)

图3.3 A8高速公路与公路周边环境

图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aisht/a8erna-nl-architects/5100103

3.2.2项目设计理念

当设计团队接手此项目时,对公路周边的环境、桥下可利用空间以及潜在的人流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这条高速下部空间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没有繁琐的交通,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空间,其次是整个空间的长度约为600米,宽度约为25米,拥有足够大的空间进行功能的分布与空间布局,最终确定了一个将公共停车场、商业空间、运动活动场地、雕塑、喷泉、公共汽车停靠站结合为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这些富有年轻活力,可以聚集人流的公共空间,逐步变成这个城镇中居民的新聚集中心,整个设计的理念注重公众的参与度,力图修建一个新式的休闲娱乐空间。A8高速公路的改造方案,为高速公路桥下空间的再利用,再设计提供了了许多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设计理念。

3.2.3项目小结

由于A8高速公路与下部的主干道路属于垂直关系,这为设计与改造带来

了许多不便,设计团队利用潜在的人流分析,以及将公众参与度提到设计的过程中,将公共活动场所与活动空间共同融入到空间布局中,将运动场分布在噪音较大的区域,因为运动场对于噪音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这个案例中设计者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非常值得借鉴,例如用木材对桥墩进行立面装饰,可以增加空间的亲和力,还有镂空的不锈钢板,增加夜间的照明效果,这些充满人性化的设计,都为这个公共空间添加了些许属于自己的个性。(图3.5)

图3.5 A8ernA公共空间利用情况

图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aisht/a8erna-nl-architects/5100103

3.3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3.3.1项目概况

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一个位于曼哈顿的线性空间,由于凌驾于半空之上,就像是一条绿色的缎带穿过曼哈顿的中层西侧。这条线性公园原来是一条于1930年修建的铁路货运专线,用来连接肉类加工区和34街的哈德逊港口,后来于1980年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图3.6)。当时政府的改造意见是准

备拆除这条充满历史意义的铁路,但是拆除的成本十分巨大,在纽约FHL组织的大力保护下,这条铁路得以存活下来,并由设计师改造成为一条绿贯穿曼哈顿的绿色廊道,为城市中的居民带来了一个开敞的绿色空间,为政府节约了一大笔改造拆迁费用,这个项目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16]这是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厂和曼哈顿城区的铁路货运专线,全程长约2.4KM,在这条高铁的两侧分布着哈德逊河,自由女神像,洛克菲勒中心,帝国大厦等纽约重要的景点[17](图3.7)。1999年,由高线所在街区的两位居民约瑟华·大卫(Joshua David)和罗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发起一个名叫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的非营利性组织,正是由于这个组织的不懈努力,彻底的改变了高线的面临拆除命运。在高线之友的帮助下,这个有关于城市废弃铁路的更新计划得到了包括纽约市政府、高线拥有权的纽约铁路公司等政府机构和私人团体的支持,并最终决定将废弃的高线改造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18]

图3.6 纽约高线公园改造前的样子

图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

图3.7 纽约高线公园平面图

图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content-24996.htm

3.3.2设计理念

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充分考量了高线周围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完善的功能分析,最终目的是将这条曾见证曼哈顿发展的铁路转变成后工业时代的休闲空间,将其改造成为一条独特的线性空间。(图3.8)基于这种设想,设计师采用了植物与构筑物相结合的设计形式,通过改造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改变常规园路的设计模式,将高线的历史与特征保留下来加以利用,将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进行有效的融合,力图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图3.9)在保留场所的历史感受与融入新颖的设计形式的同时,体现出了这个开放式的空间,想要让公众们参与进来,让空间为人所用,植物与建筑相结合这个涉及理念的重点是在地面硬质铺装与植物整软质铺装中寻求一个完美的结合方式,让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拥有一个平和的过渡,二者能够结合在一起,设计师在进行桥面

景观改造的同时,也对桥下空间进行的新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配。

图3.8 纽约高线公园设计方案

图片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

图3.9 纽约高线公园细节效果

图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

3.3.3设计要点

在美国纽约高线公园中,设计师沿用高铁的历史轨道,保留了很多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符号与特征,例如将枕木与植物配置相结合的设计形式或是同时将木质的座椅与条形混凝土板相结合,这个设计从形态上更好的表现了高线公园所拥有的线性空间特性。(图3.10)

图3.10 纽约高线公园节点图

图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116454761.html,/

在植物配置方面,设计师试图将乡土景观搬入其中,以浅根性的耐旱植物为主,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原本就生长在铁轨周围的物种,以确保最后能够呈现出植物原生态的一面,同时为了丰富植物的季相、色彩、气味等因素,设计师还精心挑选了一些非乡土物种进行搭配,丰富植物群落,使得整个高线公园每一个季节都拥有不用的景色,每一个季节都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色。

3.3.4项目总结

在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的改造过程中有几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A.在规划一条道路的初始,就应该对它周边的建筑,周边的环境做一个全面完整的分析调查,提前做出保护、更新周边街区方案,相关的政策法规,配套设施的设计都应该同时进行。

B.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推陈出新应该结合城市历史的新旧更替,纽约高线公园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不仅仅是一个再次开发利用的项目,而更多的是对于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尊敬。

C.当代的景观设计缺乏公众参与,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一个好的设计首先应满足人的需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设计方案。

3.4案例分析小结

在前面所进行探讨的三个案例中,可以得到以下的经验与启发:

景观设计中的“灰色空间”_百度文库(精)

景观设计中的“灰色空间” 景观表现, 装饰表现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牷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日本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 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 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装饰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 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台阶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摆脱其纯功能性,夸大并与场地结合,营造出多功能极富韵律感的空间。 小品———视线的引导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一般是出现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像开放空间与秘密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园林内空间与城市外空间。小品在此不仅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视线的引导和汇聚,形成焦点,标志着 此空间与彼空间的区别,暗示其存在。 铺装———空间的划分园林设计中地面铺装同样起着对空间进行划分的作用。当然,这里并非单指在材料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变化。古代的卵石模纹,日本的“榻榻米”都因其自身形式的组合,使得所在空间或突出,或连续。在视觉上、心理上都收到 了良好的效果。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知识点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1 前言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景观是在城市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尊重历史的原则 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如何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2.3 保持整体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 2.4 连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第二,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 各类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思路

立交桥桥区景观设计适宜选用植物品种

立交桥桥区景观设计适宜选用植物品种 由于立地条件所限,桥上边缘绿化的局限、桥体绿化的陡峭,桥下绿化格局多是大面积、大尺度的简约型绿化,便于后期养护管理。这种区域的植物选择更特殊。需要强调的是一些植物已经适应了某种环境,并且长势非常好,就不要轻易把它替换掉,要采取保护性更新措施,可以隔断插入一些其它种类进行试验,如果不适合就不使用,不能一味追求新,要保护成果的持续性,集中体现生态效益。要选择耐粗放管理、耐热、耐阴、耐旱的植物材料。例如:棣棠、大叶黄杨、扶芳藤、美国地锦、海洲常山、木槿、大花秋葵、荆芥、紫花苜蓿、松果菊、甘野菊、日光菊、穗花婆婆纳等。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Planch.)葡萄科落叶藤本攀援植物,叶夏季绿色秋季变红。耐寒、耐热、也较耐阴,蔓延迅速,为园林中用于墙面、立交桥、山石老树干等垂直绿化的好材料;亦可作为疏林下方和杂乱无章的垃圾与渣土地段的地面覆盖植物。扶芳藤(Euonymusfortunei(Turcz.)Hand.-Mazz.)卫矛科常绿藤本,花期6至7月,耐阴、耐干旱、耐瘠薄,适于作爬树攀墙或匍匐于岩石上的攀援植物,也可作坡地林下的地被植物。另外,由于其随处可生根,成活容易,是一种防尘效果较好的地被材料。它还可以借助一些其它的装饰物进行应用,如在假墙等特殊空间,利用植物本身借景栽植,效果很好。松果菊(Echinaaceapurpurea)菊科松果菊属,多年生草本。株高60厘米至120厘米,茎直立,叶互生,头状花序单生或聚生,花期6至9月。性喜向阳,耐寒耐旱,稍耐半阴,适宜土

壤深厚和湿润的环境。适宜布置在野生花卉园或管理粗放的开阔地带;也可栽植于花坛、花境、篱边、山前,在湖边也很适宜。我们有时候会发愁桥下等周围环境怎么美化?松果菊就是一个很好的开花材料,要注意的是及时剪残花,让下部的花苞露出来,继续开放。黑心菊当年见效的多年生品种,株高25厘米至30厘米,花瓣金黄色,半重瓣,花期长达60天,耐热、耐旱,宜全光,怕积涝和通风不良,且花梗挺直向上,具有极强的抗性和自繁能力,可通过前期修剪获得最好的观赏效果。一般用作背景和远景的层次配置。赛菊芋/日光菊(Heliopsisscabra)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0厘米至120厘米,花黄色,花期6至9月,性喜阳光充足,抗旱、耐旱、耐寒、不择土壤。植株健壮,抗性极强,花后重度修剪可获得更好的观花效果,植株丰满。适宜丛植、片植于路旁和林缘,庭院栽植,屋顶绿化,可作背景材料、中心材料,围合空间也宜用。基本不倒伏。假龙头(PhysostegiaVirginiana)唇形科假龙头属,株高30厘米至60厘米,叶对生,穗状花序顶生,小花密集,有紫红、红、粉、白等色,花期7至10月。性较耐寒,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喜阳光,耐干旱,宜勤浇水。花量大而集中,花期较长,正值夏季盛花,适用于花坛、花境等。蓝花鼠尾草(Salviafarinacea) 宿根类新品种,高度30厘米至60厘米,花期5至10月,蓝色、玫瑰红色,花色淡雅自然,花朵轻巧迷人。抗旱、抗病性极强,抗热性较好。花期长,耐修剪,在湿热天气下也有较强的生长势和分枝性。花序修长,花色纯正,可弥补夏季蓝色和线条型花材的不足。观赏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

简介: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 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 经过对浙江省龙游市江滨公园的景点空间分析, 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关键字: 空间处理; 私密性; 开放性; 公共休闲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 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大类, 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 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1]。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 与其说是造园, 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 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 而其它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比例协调, 尺度适应, 高低变化, 错落有致; 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 虚实的对比, 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 首尾相顾, 前后呼应, 互相因借, 另外, 还使静态空间流动, 达到动、静结合[2] 。

2.. 城市化加剧,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 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 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 速度快, 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 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写年的”疏林草地”, ”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 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 布置大量的草地, 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 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3]。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 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 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 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 成为失落的场所( placeless) ( Ralph, 1976) 。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 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 人与自然的交流[4]。 3 案例分析 3.1 以浙江龙游市江滨公园为例 3.1.1 龙游市概述 ( 一) 悠久的历史文脉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高架桥体绿化建设管理技术指引

高架桥体绿化建设管理技术指引 试行稿 1 总则 1.1 目的 通过实施高架桥体绿化,有效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量,提高绿视率和绿化感受度,减尘降噪,改善区域环境和小气候,丰富和提升城市绿化景观。 1.2 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本市范围内的高架桥柱、高架天桥、匝道、挡墙及相关附属设施的绿化建设与管理。 1.3 其它 高架桥体绿化建设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等,确保桥体和人车交通安全。其它与桥体绿化类似的设计、建设可参照本指引。 2 基本原则 2.1 安全性 桥体绿化建设前,应重点检查桥柱、天桥结构及附属设施。实施中不得破坏桥体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并不得影响人车通行和交通安全。天桥等绿化建设应满足实际荷载和承重要求。 2. 2 协调性 绿化景观相对协调统一,应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达到桥体绿化整体的协调与美观。

2.3 可持续性 合理搭配植物,优化桥体绿化种植方式,兼顾生态美观、多样性与长效低维护性的统一,实现桥体绿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3 建设要求 3.1桥柱绿化 3.1.1可绿化桥柱选择 以主线外侧桥柱(主线外侧3米范围内)和立交范围内桥柱为主,主线内侧桥柱原则上不进行绿化,但现场光照时间2小时以上的桥柱,也可选用耐荫植物进行绿化。 桥柱周边有一定的可实施绿化的空间,且不影响车行视线与行人安全通行。 3.1.2设计要求 (1)绿化高度 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所采取的工艺确定绿化高度,并注重整体效果的协调与美观。一般高度8米以下的桥柱,符合要求的全部绿化;8-15米的桥柱,绿化高度至少8米,宜为桥柱高度的2/3;15米以上的桥柱,绿化高度宜为桥柱高度的3/4。绿化配置须预留每根桥柱的沉降监测点和桥柱编号位置。 (2)绿化工艺 自然攀爬:藤本植物具有吸盘或气生根,利用其自然攀爬能力形成绿色立面覆盖,具有建设成本低,绿化与桥柱自然贴合等特点,但后期需要登高修剪控制高度。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要点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 一、灰空间的背景知识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的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色彩,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所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的建筑。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另一方面是指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它大量利用了庭院、廊道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 上。 在日本的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相对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了和谐的景观,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放松的感觉。往往是通过一些元素,如屋顶,柱子,形成一个感觉上的虚拟空间,比如园林中的廊空间,正是这种性质的空间。给人虚虚实实,却自在通畅之感,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艺术。 二、灰空间设计的意义 (一)空间过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空间的创造对于景观设计也同样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构成景观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可以说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丰富景观层次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灰空间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室外景观的层次,增加其景观的深度,从而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实关系。丰富了空间和实体艺术创造形式。很多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运用了这种做法,例如,留园入口“一波三 折”的处理手法就是极佳的佐证,让空间了变化和转折,给人一种神秘感。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 三、灰空间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包括很多方面,下面将对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做出具体的分析、探讨和总结。 (一)台阶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地形,为了达到最终的设计目

(整理)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资源利用探索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资源利用探索1.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现状 1.1研究背景及目标 高架桥的出现在城市进化的历史中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重要细节,它反映了城市日益拥挤的现状、趋势以及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位移态势——从一个横向的层面转向一个纵向断面掘进。目前国内对城下城、地铁而这些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已经引起更多的重视,并开始应用以提高其使用率,伴随着高架桥交通功能空间的产生,桥下“剩余”了大量的空间资源同样也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为人们创造完整丰富的生活空间,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本文以有效使用高架桥桥下空间为主要线索,对我国城市高架桥所面临的桥下空间利用问题进行的探讨。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摸索与探讨中,在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提出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形式的建议,以塑造一个城市生活环境高质量、城市土地资源的高利用率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国内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现状 国内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形式一般以绿地为主;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停车场的利用形式开始得到重视,但比例不大;其他形式的利用不多。国内高架桥桥下空间存在以下问题:

(1)大量空间浪费。 (2)利用形式单一。表现为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形式一般以绿地为主。 (3)空间灰暗压抑。高架桥底部大面积裸露混凝土,且市区内多数高架桥接近建筑物,阳光无法直接照射高架桥桥下空间,使得城市整体基调呈灰暗,空间使人们感到压抑难受。 (4)空间缺乏规划。由于高架桥桥下空间长期缺乏规划,空间往往被私人违规占用,不仅使得空间凌乱,而且对桥上车辆的行驶构成威胁;既使合法利用,也由于缺乏有效规划,使得本来压抑的桥下空间更显拥挤不堪。 2.构成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因素分析 构成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桥体因素、使用因素。如图2-1所示。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 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台阶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摆脱其纯功能性,夸大并与场地结合,营造出多功能极富韵律感的空间。 小品———视线的引导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一般是出现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像开放空间与秘密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园林内空间与城市外空间。小品在此不仅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也是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1T17:21:53.8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赵哲华 [导读] 摘要:道路景观设计的风格和特点是城市的名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道路景观设计的风格和特点是城市的名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交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重视景观设计的协调。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提高道路景观的美与道路的完美结合。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基本内容 导言:目前,城市道路已不再仅仅是人们出行的基本需要,与之一致的景观设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保证交通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其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景观设计已成为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规范化、美感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1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与功能 1.1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 要了解道路景观的内涵,首先要了解城市景观的内容。城市景观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它还包括建筑房屋,如商业商店和住宅。道路景观主要指城市街道周边的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有比较宽阔繁荣的路段,适合各种机动车行驶,以及安静的林荫大道,道路狭窄,人行道交错。城市道路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它由各种商业或住宅建筑、花卉植被、路标、栏杆和供路边休息的长椅组成。 1.2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走上文明的阶梯,但却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日益恶劣的环境提高了公众对保护自然环境必要性的认识。在城市交通中,道路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最重要的语境,贯穿城市主体。公共种植花木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平衡状态,逐步凸显道路景观的生态效应。“城市形象”认为,道路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首要要素,起主导作用。其余的环境要素围绕道路设计的核心,相互补充。形成的具体空间性质是:在公共场所和商业区实现迁移时,将居民的社区和办公区相匹配,组合起来表明采用多样化配置具有渗透性特征。基于物质和精神构成,道路相当于城市的血液,也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因素。街道承载着公共生活和精神,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印记,这就相当于城市的灵魂;例如,浦东世纪大道见证了上海的繁荣,南京东路见证了该市的历史。道路的建设要体现城市文化的内涵,使街道与整体呈现完美的平衡,从而优化城市的功能,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 2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前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更好地满足道路设计和使用的要求。同时,城市道路的布局必须与道路的功能性质相协调。即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需要与城市景观系统规则、绿地系统规划等保持协调与整合,以建设城市道路景观,使其成为城市环境中非常美丽的景观。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还必须保证景观特征与城市景观特征、历史文化特征等相一致。道路景观要保持整体的统一和一致性。针对道路的不同性质和要求,需要设置不同的景观特征,以保证景观在环境中的独特性。即城市道路景观需要布局清晰,空间扩张顺序完整,形式、色彩、纹理协调处理,并根据功能要求和审美原则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以更好地发挥道路环境的生态绿化作用.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3.1道路绿化景观 道路绿化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在绿化植物栽培过程中,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在隔离地带和人行道周围种植植物。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绿化应充分考虑到车辆和行人的方便。此外,在道路绿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空间感和植物分布层,以通过绿化提升道路的美感。同时,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绿色植被的生态作用,以及对道路的隔离和保护作用。根据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草坪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不同层次的植被,如树木或树冠较大的树木。从宏观角度看,它有利于呈现城市的轮廓;从微观角度看,它有利于增强道路空间的凝聚力。 3.2道路铺设 道路铺设从直观的角度突出了城市的界面。不同的道路铺装方式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因此,在城市道路铺设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环保性能及其对城市排水的影响,还要注意其与周围风景的和谐。根据城市的地域、文化等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特色的铺面材料来引导行人。在铺筑城市道路时,应避免选择俗气的颜色,注意周围事物的着色,并根据道路的位置充分发挥铺筑的装饰效果。颜色、形式和纹理是道路的主要形式。这三种关系的协调可以大大提高道路铺设的效果。 3.3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是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一侧设置的一定宽度可减少人流、车辆的噪声,阻滞灰尘的绿化带。包括基础绿带、防护绿带、花园林荫路、街头休息绿地等。路侧绿带是阻隔建筑与道路的防护屏障,可保护建筑内部不受外界的干扰。对于路侧绿带的设计,不同性质的区域,植物配置方式也会有不同。 商业区的绿地宜采用规则式种植,作为街头休闲绿地,将绿地适当地隔离,创造出不同的休闲或是观赏空间,使绿地与建筑广场形成一个整体。居住区旁的人行道绿带宜采用自然式种植,由于居住区内人的活动较为频繁,为减少道路行车的尾气、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可通过种植绿化作为防护措施,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可设置人活动、休憩的场所,使人们在绿地内,既可以观赏景致或休息片刻,也可以漫步其中。绿地通过不一样的景观设计与建筑、山石、植物灯相映衬,显示出城市的绚丽空间、多复色彩的美学效果。 3.4照明设计和道路公共设施 在照明设计中,选择灯具的灯柱在满足亮度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其造型。照明设计要对道路照明、建筑泛光照明和广场绿地照明等综合照明效果进行考虑,确保照明能够满足道路的多种使用需求,具有实用性。为了增强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可以根据城市的历史、

纽约高线公园景观设计

高线公园二期| High Line, Section 2 2014年09月19日08:001,550 “这是纽约的一项盛事。高线公园二期工程延续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概念的同时加入了新的元素,严格中体现创新。二期工程更贴近公众,进一步实现了关注人类健康、控制雨水和保护自然生存环境的目标。”—2013专业奖评审委员会 纽约高线公园是由一条废弃高架铁路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将各街区联系起来,为城市绿化树立了新的标杆。它创造了一种审视城市的新视角,是创新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代表性图标,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具有启示性意义。它向人们证明景观能对城市生活的质量带来巨大改变。

总平面:高线是由位于曼哈顿西侧街道上方的历史货运铁路线改造的公园。该公园从Gansevoort 延伸至西30街,目前长度为1英里。 【项目描述】 项目基地及文脉 纽约高线公园位于曼哈顿西侧,跨越23个街区,其中与肉类加工区、西切尔西区及地狱厨房/克林顿区三个重要区域相连。高线公园原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空中货运铁道线。该轨道曾是西部开发项目的一部分,远离地面街道的铁路有效地保障了路面交通安全。20世纪80年代,弃用的高架铁路变成了城市的不和谐音符,面临着被拆毁的危险。当时,机会主义景观概念开始兴起,这让一小部分纽约人催生了将废弃铁道变成公园的想法。1999年,“高线之友”组织成立,该组织致力于挽救高线,提倡将高线转变为公共公园。现在高线公园的设想已经变为现实,公园归纽约政府所有,由“高线之友”负责维护和运营。高线公园一期工程从Gansevoort街跨越至20街(共九个街区),已于2009年6月向公众开放。2011年6月对外开放的二期工程从20街延伸至30街(共十个街区),其宽度增加了一倍,达到1m。一期工程出人意料的受欢迎程度为二期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工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1 研究背景 (4) 1.1研究意义 (4) 1.2研究目的 (5) 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6) 1.3.1国外研究动态 (6) 1.3.2国内研究动态 (7) 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8) 2.1研究内容 (8) 2.2研究目标 (9) 2.3研究方法 (9) 2.3.1文献阅读法 (9) 2.3.2现场调研法 (10) 2.4技术路线 (11) 3 案例分析 (12) 3.1美国波士顿大挖掘“BIG DIG” (12) 2.3.1项目简介 (12) 2.3.2项目的难度 (13) 2.3.3项目小结 (14) 3.2阿姆斯特丹A8高速公路公园 (14) 3.2.1项目概况 (14) 3.2.2项目设计理念 (15) 3.2.3项目小结 (15) 3.3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16) 3.3.1项目概况 (16)

3.3.2设计理念 (18) 3.3.3设计要点 (19) 3.3.4项目总结 (20) 3.4案例分析小结 (20) 4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的景观特性 (22) 4.1城市高架桥的概念、类型与特性 (22) 4.1.1高架桥的概念与分类 (22) 4.1.2城市高架桥的空间特性 (22) 4.1.3城市高架桥的景观特点 (23) 4.2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构成的因素 (25) 5 XX市二环路高架桥概述 (27) 5.1XX市二环高架桥立面构造和道路结构特征 (28) 5.2XX市二环路高架桥立柱绿化形式 (30) 5.3XX市二环高架桥中央分车带绿化形式 (31) 6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33) 6.1设计思路 (33) 6.2设计理念 (34) 6.2.1立体绿化模式 (34) 6.2.2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 (36) 6.2.3引入乡土景观 (37) 6.2.4个性化设计 (39) 6.3设计方案 (41) 6.3.1标准段设计 (41) 6.3.2立柱绿化形式 (46) 6.4节点设计方案 (50) 6.4.1XX市二环高架桥东段——“城市之声”景观设计 (50) 6.4.2XX市二环高架桥西段——“时间剪影”段景观设计 (52)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摘要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沿海地区发展尤其迅猛。在区域经济中旅游经济总量占比不断提升,影响日趋加大,地位不容小覤。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热点课题之一。从整体上看,沿海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沉着稳健、速度较快,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为了推进沿海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之中已经提出加大沿海高铁的建设速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产业。通过高铁工程的推进实施,打造高效率的交通枢纽,促进新型的工业基地的不断完善,加快开发后备资源的进程,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陆地与海洋景观的过渡地带,滨海区域凸显了空间的异质特点,成为极具特色、有机整一的系统。作为海岸带最关键的一部分,滨海区域是后备地土地资源当中最为关键的一块。中国现行的六大后备土地资源,这是一块最适宜开发的土地。因为,其开发的前景令人看好,投资又极具可行性。所以,在整个沿海地区的开发中海岸线的开发显得极其重要,而滨海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也一定会成为新的增长极。本篇通过对X城进行分析,对城市的滨水景观保护与建设进行祥加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x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has shown a steady growth trend. It has gradually shown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has shown a fast and steady development trend. It has gradually reflected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domestic related field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also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 along the coas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new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reserve resources development zone and prosperity to the people of the habitable zon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tourism. As the transition zone of marine landscape and land landscape, the coastal area is a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with promine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astal zone, the coastal l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t is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the most feasible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ix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coastline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reas of land development, the coastal landscape will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X city as an example,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provide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city of expectation after. Key words: X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