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17.68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服饰主要以树叶、兽皮、鸟羽等为材料,形式简单、粗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服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1. 先秦时期: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由上衣、下裳两部分组成,主要是深衣的形式。
此外,还出现了冠、冕等礼服形式。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古代服饰进一步发展。
秦朝时期,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强调华丽的装饰和细节。
而汉朝时期,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出现了许多方便日常穿着的款式。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变革期。
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兴起了一股追求奢华、讲究风度的风气,服饰以宽衣博带为主,呈现出飘逸、柔美的风格。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融合了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
女性服饰以华丽的色彩和繁复的款式为特点,如唐装、汉服等。
5.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简洁、清新、典雅为特点,强调自然、舒适、实用的设计理念。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服饰文化,如宋裙、元袍等。
6. 明朝和清朝:明朝和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在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变革。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工艺技术,如明式旗袍、蟒袍等;而清朝时期则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元素和风格,如满族传统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的融合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饰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和风格。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二,夏商周服饰商周贵族服饰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三,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
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
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楚国贵妇服饰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
中国古代汉服发展史
中国古代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草、树皮、兽皮等原材料制作衣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使用色彩分明的布料制作出了色彩缤纷的衣服,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服了。
汉服的正式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东周时期,当时的服装以华美绚丽为特点,装饰很丰富,常用的材料有锦缎、丝绸等。
秦汉时期开始成为东亚的服饰代表,成为后世服饰的典范。
然后经过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时期的发展,汉服在中国服饰史上逐渐形成并发展。
在古代,汉族各地的服装都有一定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化,汉服也逐渐地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唐朝的华贵风格、宋朝的素雅清丽风格、明朝的高贵典雅风格等。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至今在中国仍传承不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更是得到了回归式的关注和推广,不少年轻人开始热衷于穿着汉服,参与相关活动,让汉服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一章序论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思考题:1.中国传统服饰的哪些元素能够继续运用和发展?2.服饰的发展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对吗?3.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02年考试真题:论述题:中国服装史上,中国服装在何时、因何由开始吸纳西方(欧洲)服装样式?08年考试真题:简答题:胡服骑射04年考试真题:简答题:《史记六国表》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初胡服。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服装是由动物皮毛制成的简单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等材料制作衣服。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冕服”的礼服,它是帝王和贵族们穿着的特殊服装。
这种服装由上衣、下裳、腰带和鞋子组成,颜色以红色为主,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到了秦汉时期,服装的设计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和装饰。
汉朝时期的妇女喜欢穿长袍和裙子,而唐朝时期的女性则更喜欢穿宽松的衣服和高跟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服饰风格也不断变化。
例如,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而民国时期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今天,中国的服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无论是传统的汉服、唐装还是现代的时尚潮流,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讲述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技术因素都对中国古代衣服的样式、材料、颜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衣服发展史的简要讲述:一、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衣服发展的初级阶段。
此时的衣服主要以皮革、麻布和丝绸为主,样式较为简单,颜色也较为单一。
贵族和富人的衣服常常镶有玉器和贵重金属,以显示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这个时期的衣服也开始注重装饰和图案,如龙、凤、虎等动物图案以及云、雷等自然景观图案。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衣服发展的重要阶段。
此时的衣服材料开始多样化,丝绸、麻布、皮革、棉布等都成为了常用的材料。
同时,衣服的样式也开始变得复杂,开始出现长袍、短袍、裤子、帽子等多种服饰。
这个时期的衣服颜色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开始使用多种颜色来装饰衣服。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衣服发展的高峰期。
此时的衣服材料更加丰富,丝绸、麻布、棉布、皮革等都有使用。
同时,衣服的样式也更加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和装饰。
如汉代的裙子、裤子的使用,以及汉服中的襟、袖、领等部位的复杂装饰。
这个时期的衣服颜色也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的颜色来装饰衣服。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衣服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
此时的衣服材料以丝绸为主,同时也使用了大量的棉布和麻布。
衣服的样式也更加复杂,唐代的裙子、裤子的使用以及宋代的长袍、短衫等都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衣服颜色也更加鲜艳,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的颜色来装饰衣服。
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图案和装饰手法,如唐代的花鸟鱼虫图案以及宋代的刺绣工艺等。
五、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衣服发展的延续期。
这个时期的衣服材料以丝绸和棉布为主,麻布的使用逐渐减少。
衣服的样式也延续了唐宋时期的风格,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如明代的长袍、马褂等的使用以及清代的长袍、旗袍等的发展。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从一开始的动物皮毛包裹,到后来的丝绸制成的华服,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夏、商、周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是毛皮、树皮、草编等原始材料制成的衣服,也有使用麻、棉等植物纤维制成的衣服。
这些衣服形制较为简单,锅印图案不太常见。
战争时期,士兵们穿戴兽皮制成的战袍,同时也开始使用铠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服装开始出现分别以天、地、人、物为主题的图案,同时也出现了交叉的条纹和方格等花样。
男性开始穿着腰带,也可以披上披肩。
同时出现了男女的两件式穿法,即上装和下装分离,形成了袍、裘、裤、襦、裙等式样。
革命时期,开始有铁制的盔甲,同时也开始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罩衫。
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
在秦朝时期,男性穿着统一式样、色彩、编制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以重重纹饰为主的华丽服饰。
而在汉朝时期,为了便于运动和活动,服装的形制趋向宽松,同时出现了更多的纹饰与花纹。
隋朝时期,袍、裤、衫、褂等式样比较单一,着装颜色以黑色和青色为主。
唐、宋、元时期的服装,以“斜裆裳”、“轻纱轻绮裙”、“景泰蓝夹纱袍”等为代表的华丽、精美、严谨的服装流行起来。
这些服装由于面料的制作技术能够更好的展示人们的身材,女性服装的合身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同时,还出现了伞、炉、钟、箱、床等配饰,体现了人们对时尚和美的追求。
5.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服饰的流行更侧重于色彩与质地的变化。
在此期间,服装开始使用的主要面料是棉布、绸缎、缎子等,表现了人们对舒适度的追求。
明朝时期,官府制定了官服的定制制度,规定了服装的式样、色彩和图案等具体标准。
清朝时期,服装的表现更多地体现了儒家人文思想,整个人的形象开始朝向复古、柔美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表现出人们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同时进化。
中国服饰发展史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在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
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那么中国服饰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服饰具体特色又是什么呢,请看如下表格:原始社会笼统式服装,有冠、靴、头饰、佩饰,以及簪发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
商周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上衣下裳已分明,衣袖有大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衣领多作矩式曲折直。
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具有明确的等级制特点。
明显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等级制的思想观念。
春秋战国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
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衣”。
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服装色彩也有重大的变革。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秦汉秦: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多为彩织装饰,花纹精致。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袑”风格。
足下为歧头履。
腰间束带。
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南北朝时期,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
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
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
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
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
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
"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
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
笄别住。
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
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
领、袖、襟、裾都用花边
"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
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
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
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
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
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
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
质地粗劣的襦叫褐。
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
《礼记》曰:"衣不帛襦袴。
"这是因为襦和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
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
《释名》曰:跨也。
两股各跨别也。
"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
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
连裆的短裤,叫做裈。
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
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
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
紧窄的袖口叫袪。
袍有衬里,是夹衣。
单衣叫。
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
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
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
《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
"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
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
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
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显得格外飘逸。
胡人的裤褶和皮靴已经被汉人普遍接受。
胡服的裤是作为外衣穿的长裤,裤腿宽松,膝盖处用带束缚,叫作缚裤。
褶
是与裤相配的紧身齐膝短衣,裤褶和皮靴都适合于骑射。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
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
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
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
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
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
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
黑色。
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
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
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
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
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
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
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
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
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
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
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
宽的衣缘。
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