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释疑《规范条件》十问(精)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工信部释疑《规范条件》十问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钢铁产能增长过快、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淘汰落后进展缓慢、铁矿石经营秩序不规范等问题,7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钢铁处相关负责人,与该工作人员通过问答形式对《规范条件》进行了解读。
1.问:《规范条件》的作用有哪些?
答:不同于以往新建项目的核准、审批或行政许可,《规范条件》关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方面,是对现有钢铁工业实施全口径的行业管理、引导国内现有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现有企业(包括所有已建成产能)只要符合这些基本条件,就能自动纳入国家的规范管理,因此《规范条件》将有助于对现有钢铁工业实施全口径的行业管理。
通过《规范条件》的实施,对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进行规范审核,公布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将使各管理部门有据可查,对规范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引导铁矿石流向、发放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引导信贷、促进淘汰落后、推动兼并重组等将发挥积极作用。
2.问:如何理解《规范条件》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有关装备水平准入条件的区别?
答:《规范条件》的政策目标是在当前形势下对现有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规范,对象是现有全部钢铁企业,只要是不属于被淘汰范畴的落后装备都允许存在。
但这只是一个最低要求,随着行业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整体提高,装备水平准入条件将不断提高。
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有关装备水平准入的条件是企业通过建设和改造来实现产业升级时必须满足的最低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是一个更高的标准,是现有企业今后的改造方向。
3.问:《规范条件》中有关排放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规范条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答:在具体排放指标方面,我们选取了废水、烟粉尘、SO2等主要污染物的吨钢排放量指标,依据200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统计平均值分别确定限值。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是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
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由于历史和其他复杂原因,我国部分钢铁企业在当初项目建设时存在着未按规定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现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规范条件》提出企业须依法执行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要求,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的,须补办环评审批手续。
为便于规范工作的顺利进行,环保部将对某一阶段大量集中的补办环评手续工作,采用专门办法予以办理。
由于侧重对现有生产企业的规范,除要求通过环评外,《规范条件》特别增加了对现有钢铁企业环保实际状况的审核,将首先由环保部对钢铁企业的SO2、COD、粉尘固体废弃物和排放总量进行审核。
4.问: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条件的依据是什么?
答:为便于操作、更加科学,这次《规范条件》没有采用吨钢综合能耗这一指标为标准,而是采用了主要生产工序能源消耗,并以国家规定的《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6-2007)为依据。
为直观起见,我们将主要指标直接编入了《规范文件》。
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全国转炉工序能耗达标率不足10%,因此在实际规范中,这个指标可适度放宽。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选取吨钢新水消耗、冶金渣利用率等综合性的主要指标,根据《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相关规定,参考2008年行业平均水平确定。
经过研究认为,由于高炉渣、转炉渣和电炉渣的成分、利用技术和利用水平不同,将冶金炉渣综合利用率分解为高炉渣综合利用率、转炉渣综合利用率、电炉渣综合利用率3个指标较为科学。
目前,全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渣利用率平均已达98%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统计显示,转炉渣利用率平均已达93%以上,但调查认为数据存在较大水分,由于转炉渣含有活性钙,存在处理难度大、时间长、费用高等问题,实际利用率不足60%;电炉渣实际利用率为50%左右。
5.问:工艺与装备条件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为什么?
答:工艺与装备条件主要从冶炼环节着手,对高炉、转炉、电炉的容积或公称容量进行了规定,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同时参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定高炉400立方米及以下、转炉和电炉30吨及以下为2011年的淘汰标准。
考虑现在距2011年底仅1年多的时间,为此《规范条件》将最低值设定为高炉400立方米以上、转炉和电炉30吨以上。
对于2005年7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实施后建设、改造的装备,规定必须满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装备准入要求,即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
除容积或公称容量参数外,结合技术发展情况和能源环保的要求,对焦炉、烧结机、高炉、转炉的配置也作出了规定。
6.问:生产规模条件的确定是如何考虑的?
答:钢铁生产属于连续化、规模化生产体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装备逐年向大型化发展,按照《规范条件》确定的冶炼设备水平,可比较科学地确定企业规模水平。
同时为促进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合并后的企业可视为一个企业的核定规模。
按照以上考虑确定了企业规模条件,并且明确规定按2009年企业实际粗钢产量核定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
以实际已发生年度而非2010年及以后等未发生年度的粗钢产量为标准,以防止企业为达到条件而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进而加剧钢铁产能的无序增长。
综合考虑满足经济发展的钢材需求、现有钢铁企业的装备和产能情况,普钢企业的规模条件定为100万吨。
由于特钢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高合金钢比等特点,结合国内特钢企业现状,以粗钢规模30万吨及以上作为特钢企业的规模条件,同时以合金钢比大于60%对特钢企业进行界定,对合金钢比100%的高速钢、工模具钢等专业化特钢企业不设定规模条件。
7.问: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的企业是否被优先考虑纳入规范管理?
答:《规范条件》提出规范管理要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工作相结合,逐步减少钢铁企业数量,降低落后产能比例,改进和完善行业管理。
因些,对已完成实质性重组、淘汰落后工作完成较好的企业,在符合规范条件的基础上优先纳入规范管理。
8.问:被纳入规范管理的企业都包括哪些?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将受到哪些限制?
答:《规范条件》对于目前我国所有钢铁企业(目前特指钢铁联合企业和冶炼企业),不论级别、大小、所有制性质、资产类别均被纳入管理范围,真正做到行业规范管理。
根据《规范条件》,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不搞“一刀切”,允许其按照《规范条件》的要求进行整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加快淘汰落后等方面工作。
对于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包括整改后符合条件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审查并分批公布名单;对于最终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将在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发放、信贷支持、铁矿石使用以及核准或备案项目、矿山资源和土地配置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
9.问:如何理解“不具备规范条件的企业须按照规范条件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应逐步退出钢铁生产”?不符合生产规模要求的企业是否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达标?如不可以,将如何进行整
改?
答:对于暂时不具备《规范条件》的企业,允许其按照《规范条件》的要求进行整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等方面工作。
对于整改后符合条件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审查并分批公布名单;对于最终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应逐步退出钢铁生产。
《规范条件》明确按2009年企业实际粗钢产量核定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
对于生产规模达不到条件的企业,不能再通过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扩大产能达到规模条件,鼓励企业通过与在管理、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联合重组达到条件。
10.问:为什么要对已公示的企业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答:社会监督能够使企业切实按照《规范条件》要求,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对于不能执行《规范条件》的企业,社会监督能够起到警示作用。
动态管理主要针对经过公示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抽查,抽查结果不符合要求的,将撤销其资格。
因此通过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能够保障《规范条件》执行的公正、公平,增加执行过程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