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心得体会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心得体会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心得体会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走的是一条文明性的崛起道路,这种模式超越了以前世界上“国强必霸”的逻辑,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高位态、增强世界影响力。通过学习十九大报告,我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信

最近,中文因两个美国小女孩而在全球再掀热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古诗,习近平主席认为“可以打A+”;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的女儿普通话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被网友称赞“有成为中文播音员的潜质”。这两年,包括“汉语桥”节目、“孔子学院”等,学习中文在国际上成为了一种“时髦”。中文为何热度不减?中国文化为何能有这么持久的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带来了非凡的吸引力。文化自信本身不仅来自于现实,更来自于从未中道断绝的历史传统、来自于不断积淀的精神内核。前不久,习近平主席给美国总

统特朗普介绍故宫时就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抚今追昔,汉语热折射出的,是人们感知数千年文明传承的温度、找到古老文明绵延奥秘的期待。

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哪里?其根本特点是什么?真正了解了这些问题,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是在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其精华、弃其糟粕、兼收并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灿若星辰,这是我们立足的根基,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根本所在。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众志成城纾国难、自强不息强国魂的精神和文化品格,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象牙塔里的顾影自怜,这就注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格局、大视野,注定了其固有的内在的家国情怀。

建设和发展这样的文化,使我们每一个宣传文化工作者都感到斗志昂扬、精神振奋。我们的文化自信,恰恰来源于此。所以说,我们必须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二、旗帜鲜明把好文化导向

相比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是最能体现意识形态特点的领域,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于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性质、服务对象、发挥功能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发力,采取多种方法,有力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警醒全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总体来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会长期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由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错误思潮影响长期存在,敌对势力兴风作浪长期存在决定的。

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存在诸多挑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凝聚力、引领力不够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抓住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电影《战狼2》。《战狼2》将利比亚撤侨这段真实的故事经过艺术

加工、创造、升华,让观影者如同身临其境,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形成价值判断,从而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所以,我们要把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巧妙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出更多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群众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三、抢抓文化产业发展先机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文化的时代,是一个主流文化价值不断凸显的时代,是以文化产业为内核的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是文化自信得到不断彰显的时代。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抓手,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应有之义。

但是,目前的文化领域以及文化发展产业领域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具有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十分短缺,这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以及对文化享受的质量。

一方面是要抓好创意融合,不断为高品质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文化+”的解决方案。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到我市来作报告,他就提到故宫开发的一

批文化创意产品深受市场的欢迎,例如朝珠变成的耳机、瓦当形状的点心、宫殿门匾变成的冰箱贴等等。只有让文化走进人们生活,文物才能活起来,文化产业才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只有创意融合、内容创新,才能实现市场突破,形成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另一方面是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增强文化竞争力,巩固现有文化产业优势。我们现在就在思考,怎么推动无为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发展壮大。比如我们上半年,在大堤上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翠堤春晓首届大堤赏春节,精心策划了户外徒步、全民摄影、风筝展演、戏曲演唱会、民间绝技绝活大赛、亲子游戏、丛林寻宝等多项文化文艺活动,带动了当地农家乐、花市、农庄等旅游业态发展。现在又在筹办第二届全国公路自行车赛,有了第一届的经验,我们在想怎么把赛事经济挖掘出来、利用充分。应该说,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促进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是我们下一阶段的方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文化的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