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说明

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说明

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说明
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课题:第6章溶解现象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结晶的方法

学校:福建省惠安广海中学(惠安一中分校)授课:张锦煌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3(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3(新版)沪教 版 【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结晶,知道常用的结晶方法。 2、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知道其作用。 3、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 2、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结晶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导学过程 【活动一】联系生活,结合实验认识“结晶” 1.思考:夏天出过汗的衣服如果没及时洗涤,衣服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若将一份80℃时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会看到什么现象? 2.观察老师演示P21上“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实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整理蒸发操作的要领。 3.阅读课本P22,了解结晶的定义,归纳结晶常用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巩固训练】 1.蒸发操作中,蒸发皿里液体的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蒸发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3.蒸发操作中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析出晶体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不能析出晶体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 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 C.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D.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6.如图所示,mgKNO3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 在此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图示 ()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 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知识整理: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最新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 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教学难点: 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 【阅读】课本16页第二段

【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 【讨论】可以加水 【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沪教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沪教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沪教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在溶液的形成进行学生自主发言式的简单复习,接着老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即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 在溶液的形成进行学生自主发言式的简单复习,接着老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即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无限量的呢?然后,请学生联系生活中冲糖水喝的事例,先进行思考和讨论,再由演示实验,说明结论。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接着还是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例,用打形象、贴切的比方,平白的叙述等方式,让学生先从经验上去分析,对糖水进行加糖、加水、加热等操作,对所得糖水溶液的影响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学生上台具体演示以上几种操作的实验。其他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试着说出结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的影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归纳。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契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

接受和理解。采问题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学生演示实验,亲自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结论。学生掌握较好。教学效果较好。存在的不足: 在探索活动中,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地从操作层面进行指导,而且在巡回指导时针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让学生的探索活动没有真正的开放。课堂教学中探索活动的“开放度”容易产生探索活动的“盲目性”。怎样减少盲目性而又不影响开放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有效而且又得到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值得我深思的。

沪教版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 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教学难点: 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

【阅读】课本166页联想与启示 【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 【讨论】可以加水 【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牢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根据溶解度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依据溶解度曲线掌握物 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学习难点】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2、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不饱和溶 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 【新知导学】: 1、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仔细分析后回答。 10mL水 (1)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和有关; (2)除(1)中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种类确定,要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 素。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请设计方案探究:常温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阅读教材P18,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溶解度的四要素:(1)(2)(3)(4) ___ 思考: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什么要考虑上述四个要素? 2.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①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②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④20℃时,131.6克NaNO3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克,则20℃时N aNO3的溶解度是31.6。 ⑤ 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思考: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则在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活动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思考: (1)你能根据课本P18物质的溶解度说出它们的溶解性吗? Ca(OH)2 Na2CO3 NaCl NaNO3 NH4NO3 C12H22O11 (蔗糖) (2)根据20℃时,Ca(OH)2溶解度是0.165g,NaOH溶解度53g(CO2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 用检验CO2,理由是 用吸收CO2效果较好,理由是 【活动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表示 (2)溶解度曲线 以物质的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观察与思考P20图6-13、图6-1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填充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 ②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③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沪教版初三化学溶解现象教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沪教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三节物物质的溶解性 何庄学区中心校郦守刚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 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Ⅰ、探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 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归纳总结: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Ⅱ、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 设置问题: (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2)、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3)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归纳总结: (1)、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引导应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对于大多数物质而言: (升温)(加原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原溶质) 知识拓展: (1)、在一定温度下,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各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2)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http:// /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http:// /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http:// /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基础练习(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物质的溶解性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4℃时,溶质N的饱和溶液120g中含N 20g,所以4℃时,溶质N的溶解度为20g C.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g中含M物质30g,则物质M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g D.20℃时,50g水中溶有溶质P 20g,则物质P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 3.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剂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溶液质量不变 D.有KNO3晶体析出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饱和溶液不蒸发溶剂而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只要温度不变,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D、降温时,饱和溶液肯定不析出晶体 6.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7.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60gKNO3投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54.5% B.37.5% C.52.4% D.47.5% 8.mgKNO3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图表示的是() 二、填空题 1.欲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2.在下列叙述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宜分离操作的编号: A.蒸发结晶法 B.降温结晶法 C.过滤法;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 2、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 变化?不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 如何变化? 【新知导学】: 1、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仔细分析后回答。

(1)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和有关;(2)除(1)中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 有关,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种类确定,要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请设计方案探究:常温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强弱。(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阅读教材P168,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溶解度的四要素:(1)(2)(3)(4) 思考: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什么要考虑上述四个要素? 2.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①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②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

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④20℃时,131.6克NaNO 3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克,则20℃时NaNO 3 的溶解度是31.6。 ⑤ 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思考: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则在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 质质量分数最大为 【活动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思考:(1)你能根据课本P18物质的溶解度说出它们的溶解性吗? Ca(OH) 2 Na 2 CO 3 NaCl NaNO 3 NH 4 NO 3 C 12 H 22 O 11 (蔗糖) (2)根据20℃时,Ca(OH) 2溶解度是0.165g,NaOH溶解度53g(CO 2 与NaOH 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用检验CO 2 ,理由是 用吸收CO 2 效果较好,理由是 【活动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