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 格式:docx
- 大小:240.21 KB
- 文档页数:7
三一文库()〔政治必修四知识结构图,政治必修四知识框架图〕*篇一: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___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第一单元线索: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唯物物质决定意识。
学主义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概派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主义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基本特征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主义哲学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1《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2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二、认识论(怎样了解物质世界的存在)4三、唯物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唯物辩证法线索图: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概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论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5*篇二: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结构图《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对世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世界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区别具体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提供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无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思维不可认识存在(神秘、不可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观点: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题眼:人、机器、机械、静止、孤立、片面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学概论观点: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题眼:金、木、水、火、土、阴、阳、天(天行有常)进步性:否认神创,坚持唯物,本质正确局限性:观点是猜测,无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人的主观精神题眼:我、心、感觉、意志等代表人物:孟子、庄子、王阳明、笛卡尔、贝克莱观点: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精神题眼: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论马思与马哲马哲产生的科学基础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否定了神创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不是首创,历史唯物是马恩首创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但形而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但唯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设想乌托邦)圣西门、傅里叶、欧文是哲学和政经学的运用,又是落脚点;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顶端是马哲的运用与证明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哲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哲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的历史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专题复习专题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归纳*一个核心:世界是物质的*三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四个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八个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 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论。
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不仅是对世界解释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
所以学习原理时,要注意体会原理作为方法论的体现。
例如人们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到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的一种学说体系。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进行概要知识汇编。
1.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了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认识必须从物质出发,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并且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指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和渐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
4.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革命性和趋向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汇编,它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唯物论的发展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俄国的大学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教授。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部一致的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最初的探
索和形塑阶段,即从20世纪初到1917年的俄国革命前夕。
在这个阶段,一些早期的马克
思主义学者,如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
他们主要以
批判政治哲学和经济学为主,形成了一些早期的教科书。
第二阶段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即1917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苏联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发展。
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左派共产主
义者等各种学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争论,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争夺。
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和历史哲学三个方面,
如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早期探索和形塑、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个阶段。
这一体系在苏联的传播和发展中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经过几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以下将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列宁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以及中国哲学家的努力等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恩格斯的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工具。
这些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问题》中对哲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标准”这一重要观点。
列宁还在《哲学笔记》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为后来的哲学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进一步阐述了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强调实践的观念与主观和客观的辨证关系。
毛泽东还在《矛盾论》中对辩证法和矛盾的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贡献。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优秀的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化和系统化。
罗尔纲在《现代哲学史》中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中国特色哲学的理论观点。
毛沫在《唯物辩证法》中系统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
陈恒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概括,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马哲体系表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 →树立 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4.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相结合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来源②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目的和归宿 →树立实践第一观点2.追求真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决定部分 →树立全局观,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②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 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2)发展观1.发展具有普遍性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既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好走曲折的 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重视量的积累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不失时机的促成质的飞 越(3)矛盾论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具有普遍性 →勇于承认矛盾,揭示矛盾;一分为二看问题4.矛盾具有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二者互相联结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把 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6.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同时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善于分清主 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创新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一毛概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大一毛概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导图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
1. 辩证唯物主义1.1.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复杂系统,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1.2.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关系。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
2.1. 劳动史观历史是劳动者创造过程的结果,强调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和相互作用关系。
2.3. 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阶级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导图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渡阶段。
1.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1.1.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导,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原则,强调公有制的优越性和按劳分配的公平性。
1.2. 现代国家和人民民主专政现代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强调人民群众在国家和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2.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2.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包括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等,强调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2.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建设,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等,强调政治稳定和民主法治的建设。
2.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文化、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得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就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动力与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形式与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方向与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认识得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得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得循环性与上升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得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与社会得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与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与人得本质与价值人得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得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哲学与哲学朴素唯物主义得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唯心主义得关系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与阶级基础学就是马哲产生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得世哲学得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与方马哲得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得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得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得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得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得丰富与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得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得世界观方法论得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可知论与唯物主物质及其得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得、历史得物质观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得相对性与绝对性时间与空间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实践得本质:人类有目得地改造客观世界得一切社会性得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得要素实践客体得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与人与实践得特征自觉能动性得实人得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得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得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得分化实践得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得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得中介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得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社会劳动得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实事求就是功能:意识得能动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实事求就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精髓实事求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就是得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得普遍性与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得多样性与条件性普遍联系中得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得方向性:前进、上升得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与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得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就是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得作用对立统一发展得动力内外因得辩证关系规律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根本方法与发质、量、度展得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与质变及其规律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得方法论意义事物得自我否定辩证得否定事物联系得环节事物发展得环节事物发展得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得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得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得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得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就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得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与未来得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得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得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得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得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得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得条件质与认识得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条件认识过程得循环性与上升性真理得客观性与价值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标准得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得标准实践标准得不确定性逻辑证明就是实践标准得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发展得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得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就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得基础与社会实践本质实践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得地位与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得人群共同体得本政治制度质与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得起源与本质国家政权国家得对内、对外职能(核心) 国体与政体得关系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得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得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得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得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得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得评价功能得功能对社会活动得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得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得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得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与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与改革就是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结构得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历史创造者) 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得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得社会得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得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得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社会性人得本质多层次性社会 (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得本质系得总与) 历史性与人与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得发人得价值人得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得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得特征消灭阶级与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得思想觉悟与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结构图:具体内容: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比较零碎、不自觉、不系统。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它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使抽象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1)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领域不同,前者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探讨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后者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特殊规律。
(2)它们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即给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根据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思维(意识)还是存在(物质)?两者中谁决定谁?世界本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
系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
【整体结构图】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
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普遍联系
基本特征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
思现象与本质
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
义可能与现实
哲偶然与必然
学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
认识与实践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与谬误
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
社会存在
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
基本结构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结构图】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
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
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马克第二性问题
思主不可知论
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
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
界观特征科学性
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
法论特征实践性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
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
西方哲学
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
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
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
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
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
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结构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辩证唯物主
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
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
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
的物实践手段
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
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
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
践活生产实践
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践
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
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
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性
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
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和人工智能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结构图】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
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和发质、量、度
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
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
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
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
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
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
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
【第四章结构图】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与实践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
过程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
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
相互对立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归纳和演绎
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历史和逻辑
【第五章结构图】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社会有机体
劳动资料
生产力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的本政治制度
质和要素法律制度
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
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
(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类型
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艺术
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
结构的构成宗教
政治法律思想
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
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
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
【第六章结构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与技术
本质特征创造性
社会特征探索性
发展连续性
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
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
造者科教兴国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历史人物
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
普通个人:参与历史
群众路线的内容
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
【第七章结构图】
经济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
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
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性
人的本质多层次性
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
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
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
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
展主体自身条件
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
社会发展
必然王国
自由与必然
自由王国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
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