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年级课外文言文

一、螳螂捕蝉的翻译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他回答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高地呆在树枝上,叫声很悲饮着露水,不知道螳螂就躲在他的身后呀;螳螂弯曲着身子紧贴在树枝上,要想捉蝉,而不知道黄雀正躲在身边;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它的下面呢。这三个东西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呀。”吴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出兵。

说明:

刘向编纂的两部记述古代历史故事的书。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传说和寓言。譬喻贴切,鲜明生动,寓理于事,有很强的说服力。《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警告那些鼠目寸光,毫无远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之祸的人。

1、出自文言文的"螳螂捕蝉"的成语是什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其中的寓意是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2、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3、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院,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以奇怪的行为引起吴王的注意,引出进谏的话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三者皆物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答案: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二、鹬蚌相争

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1、苏代为赵惠王讲述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从这个故事的前后背景看,苏代是要通过这个寓言告诉赵惠王,燕赵两国共同的敌人是秦国,如果赵国征伐燕国,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而秦国很有可能趁虚而入,进攻赵国,因此赵国不应当攻击燕国,而应当联合燕国,共同抗击秦国。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来比喻什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3、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三、目不见睫

翻译: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做强盗,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强,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楚庄王“欲伐越”,但听了杜子的进谏后,“乃止”。可以看出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良君。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目不见睫:指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

(2)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庄蹻在楚国境内做强盗(横行霸道),但官吏禁止不了他,这是政事混乱啊。

(3)故曰:“自见之谓明。”

所以说:“(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

四、锲而不舍

翻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因而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出具有该义项的成语并解释。

(1)风雨兴焉(焉)成语:解释:焉,兼词,在这里。风雨在这里兴起。

(2)功在不舍(舍)成语:解释:舍,停歇,放弃。雕刻不停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焉,兼词,在这里。(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锲:雕刻。

(3)用心一也(一):因为心思专一。一,专一。

(4)用心躁也(躁):因为心思浮躁。躁:浮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

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

五、楚人隐形

翻译: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种树叶,来摘取它。这种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种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启示: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的蠢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的比喻?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六、忘本逐末

翻译: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同这个人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