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感觉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摘要】陶行知先生主张“创造教育”。本文认为有创新性的语文教学应采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用足用好文本,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鼓励学生对作品大胆质疑,调动他们求异的热情;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来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创新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有良好的互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造;他们被激发起极强的求知欲;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审美愉悦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学时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手段,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每一节课都有新感觉。
一、采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服从老师的引导,深入的思考问题,就能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可是,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本应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语文教学活动却变成了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带
来的恶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由轻视到蔑视再到放弃。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对这种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
‘节外生枝’”。“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精彩的导入。好的导入不仅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动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一定的情景渲染、情感体验来激活他们的情感系统,进一步诱发他们的求新欲望,他们的创新能力自然就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三)完全放开手脚,直接让学生谈自己阅读中的疑点,兴趣点,让他们在自由讨论中自己获取新知。虽然看起来课堂有点纷乱,但毕竟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智慧的火花。让这样的火花在讨论中碰撞,他们的认知需要、创新意识、成就愿望连同学习语文兴趣就会一起与日俱增,最终就会对语文这门学科想学、爱学、乐学与
成学。
二、用足用好文本,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教材”,而应该灵活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文学作品作出独到的解读与崭新的开掘,从而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引导学生灵活地解读文本、鉴赏作品,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一)巧设问题,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想象是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通过想象可以打开思路,使思维向多角度扩散,进而发挥创新本能。正是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并不是由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其结果是进不了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更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从而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达到对作品理解的再创造。
郁达夫的美文《故都的秋》第四段有这么几句话:“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教学时,若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就不能体会到作者给我们营造的凄美意境,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更无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有的老师就不是这样,他通过设置几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想象,进行教学:(1)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2)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两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问题提出来以后自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促使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他们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就可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更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实现了对作品理解的再创造,
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尝试改变阅读角度进行赏析阅读。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求异,对那些内涵丰富的作品,他们能见仁见智,常读常新,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改变阅读角度另辟蹊径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天地。
三、鼓励学生对作品大胆质疑,调动他们求异的热情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思考之后,才会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力才会得到发展。
(一)创设积极宽松的氛围,营造良好的质疑环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作品大胆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果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对话的,他们就会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质疑探究。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而敢问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久而久之,学生勇于质疑、乐于问难的好习惯就养成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上课时总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生商量,商量好了后才进行教学。这种教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