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3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 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英雄模范
人物的事迹,科学家的传记、跨世纪的人才,
或请优秀学生谈他们自己锻炼道德意志的体
会和收获。通过这些生动的范例,可以强化
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意义的认识,并可以模
仿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锻炼道德意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
2012:中国“最美乡村教师”名单
徐德光 邓 丽
宋玉刚
于贵勤 刘效忠 马复兴
陈万霞 吴金成 肖 山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
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一位老师, 只因5岁女童不会算术题就在 十分钟内 扇其几十耳光。
苏州吴中区郭巷街道东方学校曝出老师 变相体罚学生事件:一名班主任因为班 里有孩子不听话,就让班上同学们互扇 耳光。
Biblioteka Baidu
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
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它分为由直接感知的具 体道德形象(如身边的榜样)所引起的情感体 验;由想象某些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而激 起的情感体验。
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它是与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紧密
联系的,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 它是在许多道德经验、情感体验和一定的道
必要条件。一般说,道德动机和行为的
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有的学生
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握好一
定的行为方式,有时就不能取得预期的
效果,甚至出现好心干错事的情况。学
生年龄越小,行为方式的指导越是必要。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 愿练习的愿望。
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 行为的机会。
志。
2. 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 意志
一般的意志力能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 为道德意志力呢?例如,一个青年在学习上
表现出很强的意志力,他可以克服种种困难,排 除各种干扰,攀登科学高峰。那么,他在道德行 为中是否一定是道德意志的强者呢?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学生常有明知故犯、管不住自己的
教育心道理德学信第念十指三人章们品将道德德的知形识成作为指
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 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
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 他们道德认识的深度,更主要的是要通 过自己或集体的实践活动获得行动的经 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
幼儿园教师针刺60余名儿童 危害公共安 全判三年。
幼儿园教师针扎20名儿童被刑拘。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
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
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行为过程。相互联系,有时又不一致。
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 进行模仿。
4.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
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
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如不遵守纪律,
小偷小摸,好打架,考试作弊,损坏公物等
一、 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知识(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
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是道德认
知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 的形成
1.具体的道德概念
这是道德概念与具体的道德行为或
一定的道德形象联系起来。例如,小学
生在回答“什么是讲道德”这一问题时,
他们回答有“不打人、不骂人”、“不
4.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片 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一)道德情感的类型
1.直觉的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是指某种情境直接
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例如,
由于某种情境而引起一种突如其来
的羞耻感,抑制了自己的不正当的
需要与行为,或在万分危急的情况
下采取见义勇为的行为。
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在外界一些条件
的诱惑下会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
行为,如违反纪律、考试作弊、拾物归
己等不良行为。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一
些措施来增强学生抗诱惑的能力:说理;
榜样的强化;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积极
的心境。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
德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教师在讲述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
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表情的信号
功能,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
段表情和言语表情)的感染力,
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
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 情操的教育实践。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 美感和艺术美感。
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
情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 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 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 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
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
来的,其发展趋势如下。
1.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 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
2.从“结果”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 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
3.从“对人”到“对己”:从偏向评价别人 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
打招呼拿人家东西就是不道德”,而不
能作出概括性的回答。
2.知识性的道德概念 这是作为一种知识来理解,没有
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并指导自己的 言行。例如,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课考 试得分很高,但实际表现并不好,甚 至很差。
3.内化了的道德概念 这是形成了概括化的道德概念,
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成为进行 道德评价和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
等。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
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
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 而酿成了不良品德。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