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
- 格式:docx
- 大小:72.59 KB
- 文档页数:12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1.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反应的科学,涉及动物的生理、神经、遗传和环境等因素。
2. 动物行为分类- 个体行为:指个体动物的行为,如觅食、休息、求偶等。
- 社会行为:指动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如领地争夺、群体活动等。
3. 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对行为的调节。
- 遗传因素:动物行为往往受遗传因素影响,如基因控制的行为特征。
-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
4. 动物行为的导向机制- 生物钟:动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行为模式,受生物钟调节。
- 外界刺激: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会导致特定行为的产生。
- 内部动机:动物的内部需求和欲望会影响其行为的表现。
5. 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 适应环境:动物通过行为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存需求。
- 繁殖策略:动物的行为可以影响其繁殖策略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 群体生存: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助于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6. 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 实验法:通过设定实验条件和变量,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 模拟法:利用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模拟动物行为过程。
7. 动物行为的应用领域- 畜牧养殖: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提高畜禽养殖的技术和效益。
- 动物保护:了解动物行为,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 人类行为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探究人类与动物行为的相似与否,深化对人类行为的认识。
以上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动物行为学引言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涉及观察、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模式。
这门学科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世界,而且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福利以及人类与动物的互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天生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不需要通过学习就可以表现出来。
例如,鸟类的筑巢、蜘蛛的织网等。
学习行为与本能行为相对的是学习行为,这类行为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获得的。
学习行为包括条件反射、习惯形成和模仿等。
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动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基因决定了动物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
环境因素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食物的可用性、栖息地的条件、气候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动物的行为。
社会因素在群居动物中,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行为有显著影响。
例如,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会影响每只狼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动物行为通常是对环境的适应。
例如,北极狐的白色皮毛有助于它在雪地中隐蔽,而斑马的条纹可能有助于迷惑捕食者。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记录下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顺序。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实验,以确定特定变量对行为的影响。
例如,通过改变食物的位置来研究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的行为差异,来探究行为的进化和功能。
动物行为学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比如确定迁徙路线和繁殖季节。
动物福利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需求,可以改善动物园和养殖场的动物福利条件。
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行为学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促进更加和谐的共存方式。
结语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多方面交叉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发现和应用。
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和研究方向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动物的行为模式、习惯性行为、交流行为、社交行为等方面,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学。
动物行为学不仅可以揭示动物的行为交流规律,也可以为人类社会的行为交流提供借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参考。
一、动物行为学的理论1.种内行为和种间行为在动物行为学中,我们将动物的社会行为分为两种:种内行为和种间行为。
种内行为是指一种动物内部成员之间的行为活动,这种行为包括: 各年龄阶段动物之间的互动、配偶选择、社会等级和同性斗争等。
而种间行为则指不同种间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可能存在竞争、合作、掠食、被掠食和共生等多种行为状态。
2.进化心理学研究动物心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就是进化心理学,它是由研究生态学、社会学和人类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而形成的一种新学科。
该学科致力于揭示动物心理行为的进化背景和文化影响,包括独立进化形式的表现和经验模式、影响动物心理行为进化的基因选择和模拟等方面。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向1.习惯性行为许多动物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的习惯性行为,是对象学习和刺激反应学习的基础。
除此之外,习惯性行为对动物抵御某些挑战,如逆风、骨折、饥饿等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性选择和竞争动物行为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性选择和竞争行为。
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性选择行为模式,例如爬行动物、海洋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种动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选择方式和竞争行为。
3.社会行为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动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血缘关系及其影响、同性斗争和掠食行为等。
4.动物感官和语言行为动物的感官和语言行为对其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动物感官和语言行为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行为机制和生存策略。
总之,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行为交流提供参考,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与自然关系。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科学领域。
通过观察和实验,动物行为学家试图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探讨动物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几个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
一、动物行为学概述动物行为学是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它涉及动物在各种语境下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求偶、育儿等。
人们饲养和观察动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动物行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得以确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逐渐演变为结合实验和生理学方法的研究。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动物行为学家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取研究数据。
观察法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直观的行为数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限制。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动物进行人工控制实验来研究其行为。
实验法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观察和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可以了解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3.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动物体内的生理指标,探讨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比如,通过测量动物的激素水平和行为反应,可以研究动物的求偶行为和繁殖行为之间的联系。
三、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1. 迁徙行为:迁徙是一种长途跋涉的行为,许多动物都具有这种行为特征。
迁徙行为涉及到动物对季节变化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候鸟在冬季迁徙到南方寻找更适宜的温暖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2. 社会行为:许多动物都以社会群体的形式生活,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例如,蚂蚁和蜜蜂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合作行为,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群体的任务。
第一章绪论一、行为的定义简单地说,行为就是动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活动。
也可以说,行为是动作和动作的变化、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及个体之间的行为互作。
二、为什么要研究动物行为人们对动物行为的好奇心行为是动物适应生态环境的方式,动物行为是人类了解动物进化的途径行为与动物的意识和心理密切相关,行为是意识和心理的外部表现有害动物的防治有益动物的利用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兽医工作者诊断疾病的重要性-诊断反常现象-检查和治疗动物-向群众解释动物的行为以及治疗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有助于把有关的疾病减少到最小程度对动物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意义-繁殖和饲养牲畜-提高生产率-对行为遗传力的估计-在生产管理中取得最令人满意的进展三、行为研究的起源现代动物行为学有3个来源:医学解剖和生理研究、生物进化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四、行为学的形成行为学、比较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几乎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行为学研究集中探讨自然界与特定物种有关的动物行为——行为的进化和形态比较心理学家侧重于应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去研究学习行为——探讨人类的行为内在控制神经生物学家热衷于研究神经形态的即时、直接效应五、动物行为研究的现状20世纪50年代,Tinbergen提出了4个著名的关于动物行为研究问题:-生理机制怎样调节动物的行为;-这些机制在动物个体水平上如何发育;-行为特征的适应价值在哪里;-在进化历史上这些行为特征是如何出现并变化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行为研究主要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发展:-行为终极的进化生态原因-行为直接的神经生理原因目前行为学研究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设计实验,研究动物的行为生态机制-寻找理论模式-发展综合理论-应用高新技术九、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鸟为什么孵卵?答案将依提问的不同侧重点而有所不同,大致有如下4种提问的方法:-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卵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孵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鸟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为什么上)第1个提问强调鸟为什么孵卵,而不是孵一块石头或一朵花,回答这一提问时必须表明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对诱发亲鸟的孵卵行为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这是从外部刺激和因果关系的角度在研究动物的行为。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动物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其他有关领域,涵盖了描述动物行为,解释其动机,探究动物习得及其适应性,比较不同物种行为差异,以及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
有自然史研究者、实验室研究者、和自然主义者,都在进行动物行为学研究。
动物行为学是从某种特定角度去研究动物,以及动物们之间通过行为所进行的互动。
这一门学科涉及到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实验性的,也有自然史的。
实验性的动物行为学者通常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试图理解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在当下的。
自然史的动物行为学者则采用观察性方法,观察不同物种间的行为,以便更正确地理解它们的环境中的动态机制。
研究者们常常利用放牧动物的行为作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范例。
它们之间关系密切,被认为决定了种群的大小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活动。
不同物种的外在行为放牧动物也是非常有趣的研究,比如羚羊的调整行为,它们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物种的占有行为,即某些物种会通过占据某类资源,如栖息地,暂时避免其他物种的入侵。
人类也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行为学研究方向。
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和研究关于社会行为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的态度,群体反应,行为的进化方式以及智能的发展,一些有趣的研究也在探究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
动物行为学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同一个问题,同时往往也同时考虑了交叉学科的因素。
然而,由于研究者们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有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由此可见,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充满了未解之谜,有待研究者们深入探索。
最后,动物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对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们自身和其他物种的共性,以及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这门学科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动物及其环境,同时我们也可以可以从这些研究当中获取一些重要的科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然界的动态变化,并能有效地应对今天持续不断的环境问题。
动物行为学的种类和研究方法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关于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它旨在探究动物的行为特点、习性和生存规律等问题。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关于动物交配、养育孩子、迁移、觅食、对社会组织和环境等的行为特点进行研究。
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领域,下面将分别介绍常见的几种动物行为学。
1. 生态行为学生态行为学旨在了解和研究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并参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
生态行为学通常会探讨以下四个方面:(1)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2)动物如何适应和利用资源。
(3)动物如何获取和分配资源。
(4)动物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和个体生存。
生态行为学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
2. 演化行为学演化行为学旨在探究和理解动物行为进化的初始阶段,以及动物行为是如何演化得到今天的样子。
演化行为学通常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1)动物行为和生物进化的关系。
(2)动物行为是如何被选择的。
演化行为学主要采用遗传分析、生态学比较和系统发育等方法展开研究。
3. 神经行为学神经行为学旨在研究动物行为与其神经过程的关系,探讨动物行为与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神经行为学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动物行为如何与神经系统交互。
(2)动物的神经通路和神经因素如何影响动物行为。
(3)进行神经行为学研究,通常需要进行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神经行为学主要采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展开研究。
4. 基因行为学基因行为学是研究基因与动物行为间关系的分支学科。
它主要着眼于探究动物行为是如何被基因组调控和控制的。
基因行为学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如何影响动物行为。
(2)如何进行基因编辑,以影响动物的行为。
(3)动物行为如何调节或被调节。
基因行为学主要采用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行为遗传学等方法展开研究。
以上四种动物行为学,各自都有其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它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交结构、通讯技巧等,旨在探究动物的生存策略,以及为保护濒危动物提供科学依据。
那么,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影响呢?
一、拓展我们对动物的认识
动物行为学通过观察和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动物的行为模式和习性。
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动物如何繁殖、如何寻找食物、如何防御掠食者等信息。
同时,研究动物行为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且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与动物共生。
二、为动物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动物行为学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动物在野外的生存状态,从而提出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例如,通过研究熊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可以帮助保护熊猫的生存环境。
三、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动物行为学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很多模仿动物行为的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同时,动物群体的
社交结构和沟通技巧也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组织社会和沟通交流。
四、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
动物行为学也是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的重要学科,通过观察和研究动
物的生态行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更好
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
五、为人类健康提供借鉴
动物行为学还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借鉴。
例如,通过研究一些动物聚
集和流行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启示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类传染病。
总的来说,动物行为学在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动物行为背后基本原理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行为学、生态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行为遗传学以及社会学的学科,涉及多种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动物的改变和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
在动物行为学中,研究常见的概念有:行为类型、行为规律、行为发生趋势以及行为调节。
行为类型指的是动物的行为表现形式,可以是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行为规律指的是动物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包括生理规律、发育规律、季节性规律、空间行为规律以及时间规律等;行为发生趋势指的是动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趋势,这种趋势可以是偏性行为、随机行为或以近似正态分布表现;最后,行为调节指的是动物行为受其他物质、环境条件或其他生物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而动物行为的形成有多种机制可以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机制就是适应性行为。
适应性行为是动物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发生的行为,它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情况的探索、学习和积累信息来增强其生存能力。
适应性行为模式和反射模式共存,反射模式是一种与环境变化无关的模式,而适应性行为模式则是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模式。
另外,还有一种机制可以用来解释动物行为,就是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一门用来研究行为的学科,它在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中探索和分析了行为的遗传特征及其遗传转移。
行为遗传学认为,一些动物行为都是由它们遗传的基因引起的,它们在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时才会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动物的行为表现。
最后,另一个重要的动物行为机制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动物在群体中行为的一种反映,涉及的行为特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社会表现感受等,它对动物的行为表现影响很大,因此,动物行为学在研究动物行为时也会结合社会行为这一方面。
总之,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多学科研究及其背后基础原理的学科,它会涉及一些机制和概念,比如行为类型、行为规律、行为发生趋势、行为调节、适应性行为、行为遗传学等,用于解释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社会行为也是动物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和概念,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表现,并为动物的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动物行为学名词解释
1. 动物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
2.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的科学。
3. 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大量动物在特定情境下展现的群体行为,如鸟群迁徙、鱼群迁移等。
4.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指动物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所表现的互动行为,包括交流、竞争、合作等。
5. 迁徙行为(migration):指动物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中进行的周期性长距离移动,如鸟类迁徙、鱼类远洋迁徙等。
6. 捕食行为(prey capture behavior):指动物在捕食过程中表现出的高度专门化、协调和复杂的行为。
7. 信号传递(signal transduction):指动物间通过特定的信号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方式。
8. 基因行为互动(gene-behavior interactions):指基因与环境、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动物行为表现的机制。
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动物自然环境中的行为。
它通过对动物个体和种群行为模式的观察与研究来揭示动物行为的本质规律,以及模式的显露和变化。
动物行为学不仅是生态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也是建立保护动物物种、保护自然环境和解决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础。
一、动物行为的基础概念1.1 动物行为的定义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做的事情,包括其生物学方面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它可以通过动物的行为模式来观察、描述和分析。
1.2 行为和性格行为是动物反应其内外部环境的方式,而性格是行为的内在特质。
一个好的动物行为学家应该了解性格等方面特征对其行为的影响,并且应该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来了解关于个体的性格特征,进而指导行为研究,从而为日后的行为管理奠定基础。
1.3 行为和进化许多有意义的行为特征可以被看作是进化的结果。
例如,猫的毛球形成可以看作是一种保护机制,使得猫不需要像兔子一样不停的吃草来排除体内毛发。
同时,这种行为特征也可以看作是进化的一种手段,帮助猫适应环境和保护自己,进而在自然选择中长存下去。
二、动物行为的观察方法2.1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动物行为学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动物行为,并且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实时的记录。
2.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主要是为了验证某些假设。
比如,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蝴蝶如何在磁场中进行定向飞行,那么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来模拟磁场变化以及蝴蝶的行为反应。
2.3 视频记录视频记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物行为观察方法。
通过视频记录,人们可以反复观察某些动物行为,并且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2.4 电子标记和追踪电子标记和追踪是一种现代化的动物行为观察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通过电子标记和追踪设备实时监测动物的位置以及其行为。
三、动物行为的丰富多彩3.1 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动物之间进行的一系列互动。
这些互动可以包括打招呼、踩脚、舔面等。
1.动物行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了完成摄食排遗、体温调节、生存繁殖以及满足个体其他生理需求而以一定的姿势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跑、游、飞、爬及各种其他的转移位置,动物在进食、求偶、甚至呼吸时的所作所为,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细微动作,如竖起耳朵等);无动作行为(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发生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颜色的改变、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心理活动。
动物行为是动物所做的有利于眼前自身存活和未来基因存活的任何事情。
动物行为是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
行为是动物的重要表型特征。
生物学意义:借助于行为适应多变的环境,以最有利的方式完成取食、饮水、筑巢、寻找配偶、繁殖后代和逃避敌害等各种生命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确保个体的存活和子代的延续。
行为的四要素:姿势,动作,心理因素,环境(生物,非生物)。
行为是姿势和动作的组合,即各种行为单元的组合;不同环境其组合各异,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同一组合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行为功能各异;心理因素影响组合及其表达。
行为分类:因果关系(性行为,对抗行为);功能(觅食,迁徙行为);历史因素或发生学(趋同,趋异行为);获得途径(先天的,学习的)。
动物行为的一般特征:主动性,定向性,可逆性,刚性,弹性,动态过程,动机是引起的行为变化的一类可逆的体内过程。
行为释放机制(刺激过滤机制):生物体内参与一个特定行为释放的各种结构成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之总和,以确保动物的某一特定行为型只能被某种适当的刺激所释放。
关键刺激(key stimuli):释放动物某一反应所必需的刺激(信息);可以是单一的信息,也可以是多种成分按一定比例组合起来的复合信息;复杂行为的阶段性:欲求行为(appetitive behavior)阶段,动物寻找和探索目标,一旦找到目标,欲求行为结束;完成行为(consummatorybehavior)阶段, 完成该行为系统的生物学目的。
行为冗余: 动物表现某种行为的频次或持续时间超过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适应生态环境的正常需要。
行为的三个原理(基础):自然选择,个体学习,文化传承。
2.当背部受到戳刺时,该蛾会突然拉开前翅暴露出后翅上的眼形斑块。
直接水平各种内部机制使蛾能够表现这一行为;最终水平蛾对潜在的捕食压力影响其繁殖成功反应的测量是留给下一代的基因套数,不同的繁殖成功率决定何种基因存活,决定了现代蛾所表现的行为。
3.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所解决的是动物行为过程机制,包括生理、遗传、心理等;是研究动物行为的行为谱、分类、行为的层次性与顺序性、生理、心理、遗传、发育等问题的一个生物学分支科学;研究动物行为模式及其发生、发展和意义的科学。
4.行为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与其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生态学分支学科。
主要是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行为功能,存活值,适合度)和进化意义。
5.遗传与行为:从遗传学角度看,动物(包括人)的行为是一种表现型。
任何表现型的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行为。
按照遗传的组成不同,可将影响行为的遗传学因素分为,单基因,多基因,染色体。
基因与行为:最近的联系,动物个体行为能力的基础,个体遗传信息与使动物个体行为成为可能的各系统(神经、内分泌、肌肉等)发育之间的联系。
最终的联系,行为在进化上的任何改变都必定由于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动物的行为和繁殖过程。
动物的行为特征与形态、生理特征有所不同,行为特征可在群体中通过个体间的学习而传承。
直接联系(具体行为可能就是由基因而决定的);间接联系(哺乳动物断乳后食性有遗传学基础,如植/肉食性,具体行为虽属后天获得,但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
染色体影响行为没有任何一种行为特征能在没有遗传信息和环境信号输入对神经系统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任何行为是纯遗传性的或纯环境性的;个体间的行为差异仍可分遗传性的和个体间环境差异性的。
6.行为的进化:如果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是一种遗传差异,自然选择就能够作用于行为,并能够象形态结构一样得以进化;如果某一特定动物类群的所有现存种都表现有某一特定的行为,就有理由认为这一类群动物的共同祖先也一定会有同样的行为表现;行为是表型中最容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部分,如果选择压力发生了变化,通常行为先出现变化,然后才是形态结构的变化。
7. 球虻用足抱住丝质小球求偶的功能推测:吸引异性;刺激交配欲望;交配时可减少雄虻被雌虻吃掉的危险。
8.蜂类通讯行为的进化:兴奋动作,带回花粉,告诉同伴前去;兴奋,把同伴带往蜜源;兴奋动作,简单舞蹈,个体带路,能传达距离信息;能传达距离和方向;舞蹈复杂化,甚至摇摆次数等动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出现直立面上跳8字舞的动作,使表达的内容、传递的信息更为丰富、细致和准确。
9.行为趋同方面证据:在相同的环境中,不管个体也好物种也好,它们的适应性逐渐趋于一致;为的趋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种内,也可发生在种间;趋同进化总是依赖于对相似环境条件的适应。
10.行为适应:指一些行为特征的形成,将会给个体带来基因传递上的好处;如果某一行为特征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在种群中得到了广泛的散布或被自然选择中保存了下来,那么这个行为特征就必然具有适应意义。
11.本能行为:本能是一种天赋的固定性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诱发因子所激发的。
以银鸥雏鸟的乞食行为为例,任何一个长长的,细细的象喙一样的物体,只要在其“喙端”•有一个明显的斑点就可激发该雏鸟这种行为。
固定活动模式(FAP):一种本能反应:一旦它被一个简单的感觉因子刺激,其活动就会按固定活动模式完成其全过程,他们将促发FAP的关键因子称为信号刺激因子或者信号释放者(信号刺激因子是从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信号)。
12.学习行为:学习是能够使动物的行为对特定的环境条件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所有过程;动物借助于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学习敏感期:学习发生的特定年龄时期,通常在动物发育的早期;动物幼年时期是与同种其他成员密切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学到知识;这个时期提高学习的敏感性对动物具有重要适应意义。
习惯化: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类型;从原生动物到灵长类动物均存在;习惯化是动物受到重复剌激或连续刺激的处理后,动物自然反应发生的持久性逐渐减弱,最后可能完全消失。
习惯化的适应意义在于动物放弃了对于生活没有作用的反应,是一种消极的适应。
13.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如果开始时动物对某个刺激具有一个特定的先天反应,这个刺激叫做无条件刺激;第二个刺激原本不会引起动物的反应,但它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多次重复出现后便能引起动物做出反应,这个刺激叫做条件刺激;整个过程就叫条件反射;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剌激,经过一个“学习”过程,变为能够引起这一反应。
这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剌激与另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剌激同时给予,使它们彼此建立起联系,即在条件剌激与无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适应功能:可使动物对一些重要事件作好准备。
14.尝试与错误:动物对不同剌激会相应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
假如一个反应发生后,动物得不到好处,也就是不具有适应价值,它立即会对另一个剌激产生另一种反应。
最后,通过一次次选择与尝试,通过不同反应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它终于会选择到一个剌激,并对其做出有效的反应。
(具有报偿)。
15.潜在学习:在没有任何明显报偿时动物仍会学习。
推理学习:推理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行为。
大多数动物都不能“推断出”情况。
“推断出”情况的意思是:第一,弄清什么是问题所在;第二,思考并回答问题;第三,找出解决办法。
顿悟学习:有时你连续几天或几周都对一个问题迷惑不解,但突然间答案会在你的脑海中闪现。
特点:突然性,它比偿试-错误学习过程要快得多。
顿悟行为似乎是由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构成;顿悟过程包括: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顿悟学习一种高级学习形式,越是高等动物越发达,人类则最发达;原则学习:把过去的许多经验综合起来,形成原则,然后按照这个原则去行为;它与做出反应的特殊剌激无关。
16.学习集(learning sets)就是“学习如何学”;动物会因以前曾解决过类似问题而能较快地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好象动物已经学会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原理;策略:赢则坚持,输则变;17.延迟反应:是一类与记忆有关的学习;记忆形成是信息的储存过程,信息则与识别或感知物件的某些特有关;记忆在推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要综合过去的经验必须把过去的经验记住。
记忆能力或储存信息的能力在不同种的动物中差别很大。
低等动物也有记忆,并且随着动物的进化,记忆的能力也相应地发展和进化。
18.动物的文化行为:通过非遗传的方法把信息从一个世代传给另一个世代的行为。
文化行为与进化过程不同:进化过程必须借助于自然选择才能发生;文化行为是不遗传的;方式:印记、模仿、语言等;生物学意义:简化和缩短生物遗传过程,即比遗传过程更快地进化,使其在短时期取得对变化了的环境的适应;文化进化的产物仍然要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
19.模仿Imitation:动物通过观察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的技能和学会新的技能;这种学习类型在社会性动物中出现的频次要比非社会性动物多得多;是动物在幼年期的一种学习行为,主要是模仿抚育者或成年动物的行为。
人类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模仿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适应意义:通过模仿同种其他个体可以更快地学会,可节省时间和能量。
20.印记学习: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印记学习和年龄有关:存在印记敏感期,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印记学习、形成印记的能力具遗传性;印记学习是一种高度特化的,但有局限性的学习方式,只出现在一生中的特定时期。
印记学习不仅影响亲代与子代的关系,还能明显地影响成年动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能影响食物选择和栖息地选择等其他方面的行为;印记学习对未来的配偶选择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性印记);动物园中的一些动物的不生育也可能和印记有关。
适应意义:有利于保护子代;同种识别:保证交配对象是同种的其他个体;保证双亲抚养的是自己的后代;亲缘识别。
21.使用工具:为了获得眼前利益而使用一个外界物体作为自己身体功能的延伸;大多数动物对工具的使用都极为特化;在一些动物中,使用工具有着明显的适应性,常常被认为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动物使用工具的本领并不是物种内每个个体都具有的,一些个体常常借助于学习和模仿把使用工具的本领传递给本种其他个体。
22.符号化过程:这是一类最高级的学习行为,特点是:动物不再对具体剌激的物理性质起反应,而是通过多次的经验综合,把它们抽象为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