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原理,常常要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科学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综合研究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
下面阐述我的科学课综合教学模式——“变、型、津、纲”。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
我经常运用以下几种讲授式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
“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
“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有许多种,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二、科学教学类型不一,课堂上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讲授式、观察式和实验探究式等等。
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三、确定探究对象、制订探究计划、明确探究目的指点迷津。
这部分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预先制订教学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进行试验科学指导。
必要时还要求学生写出科学探究报告,根据探究的结果,进行科学教研效果的分析。
四、融合程序性的教学纲领原则辅助规范教学。
《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
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我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我遵守的原则是:(1)合理性原则。
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
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
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试析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科学课是学生初步接触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阶段,为其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难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因此,探索小学科学课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在小学科学课上,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使学生在发现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识或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场景、情境或案例来教授相关知识或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复杂的情境或生动的图示和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和理解某些科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游戏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游戏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
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使用类似“扫雷”的游戏来教授矿物的识别,通过模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验操作技能。
这种游戏方式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合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或小组展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去进行学生的知识提升和能力锻炼。
通过采用四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可以开展广泛而富有创意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和动力,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以往的难点。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
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
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一、科学观察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1)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4)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典型课例: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察课。
二、科学实验课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利津县教研室张树凤(修订)高效和谐课堂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和增长新技能的课。
小学科学新授课有:观察实验课、逻辑推理课、动手制作课、解暗箱课、科学考查课等等。
下面主要探究以下三种新授课型:二、各类课型的操作流程: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模式说明:主要体现“亲历探究——做中学模式”。
大致分为六个板块。
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一)模式操作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的开端。
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新知的兴趣。
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观察活动。
导课可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讲故事导入、小魔术导入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
学生在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探索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一、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和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验结果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验中能够主动思考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水的凝固与熔化》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在冰箱里会凝固成冰?”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条件,比如冷冻时间、水的容器等,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水的凝固与熔化的原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小组竞赛或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原理和过程。
通过展示实验视频、动画和图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互动实验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小学科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必须主动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在更大限度内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使之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在教学中,我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一、课前准备——知识就是力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对他的行为极少或根本没有影响。
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已有的知识。
”何况我们又是在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成为明天的建设者呢?基于课程特点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我反复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不断领悟其内涵,改进教学方法,在科学探究之前,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他们积极热身,进入探究的“准备状态”。
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之前,学生就通过课外书、因特网等途径查找到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并经过了自己的进一步加工整理。
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其内容之丰富,在我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然,知识的准备绝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更应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因素,提高其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探究离不开合作,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取长补短,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转变角色——该放手时就放手《科学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之一就是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经历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初探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关键词: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各个国家设计了多种教学模式。
简言之,教学模式是指有组织的教学方法,包括阶段、步骤、行动或决定点的一些安排。
目前常见的教学模式有:指导发现教学模式、学习环教学模式、概念改变教学模式等等。
一、指导-发现教学模式(Guided Discovery)指导-发现教学模式是指儿童从有趣的和具体的物质开始学习,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探索物质,观察、发现他们对自然界的问题。
教师主要任务是:提出介探究性问题以引发探索;提供发现材料;当学生探索时进行倾听;帮助学生记下要发现的问题;偶尔关注或重新引导儿童发现活动;给学生经过选择的信息。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发现过程,不要为儿童提供过多的信息,不要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尽量用“你认为怎么样?”、“你的想法是什么?”或“你能试一下并发现些什么吗?”等回答学生的问题。
指导-发现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
对大部分儿童而言,指导发现教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探索和发现未知都是一件令人感兴趣的事情。
当进行探究时,学生好象突然意识到自然界与他们有着令人激动、不可思议的关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知结构重新建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威金斯和麦克泰(Wiggins & Mc Tighe)指出,在发现学习中,儿童的想象力、直觉和洞察力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期。
如果发现的第一个目标是让儿童在“科学迷宫”中发现乐趣的话,那么另外两个目标就是让他们探索和解释他们周围是事物。
指导-发现教学模式给儿童提供了机会和时间去观察、理解和鉴赏世界的规律和多样性。
学生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会思考各种可能性,提出假设和预测,并检测自己的想法。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在确定问题和假设后,学生需要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及时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6、科学引导、创设氛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模式,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问题假设和探究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制定观察实验计划,并指导他们观察实验方法。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在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中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和思考,最终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将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他们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
科学新授课课型模式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所以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的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评价。
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1、提出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已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方向性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预见,要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方案的制订一般以小组讨论为主,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最佳方案。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本环节中完成。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而且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4)教师要少说、多看,给学生从当顾问,必要时给予指导。
5、表达交流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利津县教研室张树凤(修订)高效和谐课堂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和增长新技能的课。
小学科学新授课有:观察实验课、逻辑推理课、动手制作课、解暗箱课、科学考查课等等。
下面主要探究以下三种新授课型:二、各类课型的操作流程: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模式说明:主要体现“亲历探究——做中学模式”。
大致分为六个板块。
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一)模式操作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的开端。
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新知的兴趣。
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观察活动。
导课可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讲故事导入、小魔术导入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
学生在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
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
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
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
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一、课型的分类
1 、以教学任务为基点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2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可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
3、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基点可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二、小学科学课的划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可分为以下五种课型
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阅读课
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
科学讨论课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分别来叙述:
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准备材料明确目的小组交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提供方法集中汇报判断属性
形成问题具体指导归纳总结解释现象
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观察的方法:
细致法:(用各种感官全面观察)方位法:(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提纲法、比较法、推断法、想象法
4、观察的类型: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感官观察和仪器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又分为观测和测量。
短期观察和长期观察。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小学舒德清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
(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
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
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
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
)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科学观察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的树木》就是典型的观察课。
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科学概念: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流程一般为:1.上节回顾,明确任务。
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照片中的大树、回忆了记忆中的大树。
而且大家都认为如果我们带着想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去观察大树的话,我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
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就一起到校园中去观察一棵这正的大树吧。
2.讨论观察的方法和需要的工具。
我们要去观察了,先来制定个计划吧。
我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一棵树木?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怎么记录?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导论观察的方法和准备的材料。
教师讲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记录大树的树皮。
教师讲解、演示拓印树皮的方法。
3.实地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树木,教师做好指导。
4.整理交流。
学生整理实验记录,并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5.归纳总结,实践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观察的树木的信息,总结归纳出树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课例,我们发现观察课的基本的教学模式:明确任务---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二、科学技术课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制作小赛车》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技术课。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和制作小赛车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1.明确设计任务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新型的车辆的图片,然后点明本教课的设计任务是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
2.通过分析赛车上的设计,学习设计程序出示赛车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赛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设计的一般程序。
3.技术设计。
学习完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
小赛车的挑战任务是: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我们在设计时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时间?怎样减轻小车的重量?怎样减小有害摩擦?等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运用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完成设计的方案。
4.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
5.展示评价制作完成后,每小组选一名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制作的小车。
然后举行小赛车比赛,小组间相互评价小赛车的优缺点。
对各组制作的小车的性能进行展示,各小组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实际的展示,反思自己的设计,对自己小组的小车进行改进。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明确任务---技术设计(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展示评价。
但在具体的某一课时,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不同,有时会把制作过程放在第二课时或课外形成不同的变式。
有的技术设计课中还会加入该项技术发展史的环节。
三、科学阅读课科学阅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课型。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阅读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会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1.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2.了解火山和地震(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和搜集的材料。
(2)汇报交流地震和火山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
3. 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阅读资料---整理资料---抽象概括。
四、科学讨论课科学讨论课主要是围绕着科学问题,让学生展开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获取科学事实,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讨论课。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的一般教学流程是: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学过的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
区分哪些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2.了解植物的一生(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2)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3.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3)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讨论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讨论交流--形成认识五、科学实验课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
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实践应用。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各个“板块”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变式。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验课。
《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