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说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6
五脏为中心五脏以心为中心人随着季节、昼夜的变化表现不同患者主观的感觉,对医生说的异常是总的概括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依据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对人体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某物质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时属阳,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属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色泽鲜明者病在阳分,晦暗者病在阴分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为阴呼吸有力,声高力粗为阳证(实、热),呼吸微弱,声低气怯为阴证(虚、寒) 脉象:寸为阳,尺为阴;数为阳,迟为阴;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 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证。
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证阳证: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
表现红、肿、热、痛,如疖、痈、丹毒、脓肿 阴证:多为慢性疾病。
如结核性感染、肿瘤。
苍白、不热、麻木、不痛、隐痛 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病治阴,阴虚,虚热证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阳虚,虚寒证黄芩、栀子),温热属阳(附子、干姜)等功效的药物,降逆、收敛等功效,多下行向内,其性沉降,为阴木火土水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为木,脾为土。
正常情况木克土。
异常的病理就是木乘土。
因此这句话说明木乘土气血津液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并受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 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外 不正常的水液 中药寒热温凉四性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依赖肺气合成宗气,助心行血,分布全身 脾主统血,固摄使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逸于脉外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中医学的指导思想 五脏以心为中心人随着季节、昼夜的变化表现不同如:麻疹 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
患者主观的感觉,对医生说的有特定的治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是总的概括 如:戴阳证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更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既辨病又辩证,通过辩证进一步认识疾病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路 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不同疾病,相同的病机,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着眼于证的区别“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依据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对人体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某物质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时属阳,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属阴中医学理论 的 主要特点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辨证论治中医学辩证 症 整体观念病证 论治 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阴阳 阴阳阳化气,阴成形 五脏的阴阳:心、肺 属阳五脏的阴阳:肝、脾、肾 属阴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可以再分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阴阳相反,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达到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互根互用又称“阴阳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消长平衡基本形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