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他认为"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背驰",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
但他认为当时"强邻交通,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即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用武力自卫,这就要实行军国民教育。
就国内而言,为了打破当时国内封建军阀拥兵妄为的局面,就要"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势力",也要进行军国民教育。
后来,他把军事体育发展成为普通体育。
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他说:"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
他要求学生"各就所好,多多运动",以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2、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认为"今之世界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
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
"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甚多,而国甚贫。
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
"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当成富国强民、发展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他认为实利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使人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还可以便人的思维"臻于细密",例如学习算学,既可以增加知识,又可以便脑力反复运用,使人的思维日趋细密。
3、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他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有序、积极与实效”。
他强调个体的潜能、能力的培育、智慧的开发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重视文学教育、人文教育,强调师生的互动,尊重个人的独特性和学习的奥秘。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1)要重视智慧的开发和自我修养。
蔡元培强调,学生应培养自己的智慧,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比较全面的文化知识体系。
他认为,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
(2)要重视培养个体优秀品质。
蔡元培认为,人的素质是积累欣赏艺术美和学习经典的结果,同时强调要培养修养道德美的追求。
因此,学校应把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把培养道德素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3)要注重师生互动。
蔡元培认为,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关心、欣赏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认知空间。
学生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鼓励和把握做人的技巧,加强情操的提升。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他在教育领域中秉持并开创的一种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一种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和发掘其内在美,可以激发学生对生命、人性、爱情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而言,这种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爱好美的培养。
蔡元培认为,爱好美是一种最基本最广泛的人类情感,通过爱好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良好品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2. 文化情怀的传递。
蔡元培认为,美是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传递艺术、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涵可以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3. 良好品德的养成。
蔡元培认为,美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德,通过美育教育的渗透和引导,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1. 对于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流于功利和应试教育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反思和对策。
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投入,以及对个人生命、社会公德等理念和价值的肯定,可以缓解教育应试化和功利性的现状,同时也能够构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体系。
2. 对于人类情感的发掘和培养。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强调人类的内在情感追求,尤其是对美的情感投入,这种情感不仅有助于个人心灵的修养和感受的丰富,更能够培养个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爱情等高尚情感的追求。
同时,通过美育教育的引导,也可以激发人类对生态环境、自然美景等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塑造。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强调了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文化、艺术、历史等的传递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建立独特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光绪年间进士,两度留学德国。
清末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教习,创办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
辛亥革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5年在法国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下面择要介绍其教育思想。
(一)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1]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2]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
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
这种教育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
(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
(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包括树艺、烹好、裁缝、金工、木工、土工等实用技术)、手工等。
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
(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
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及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这与他倡导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建设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则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体需要靠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来造就。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梏、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
“尚自然”与“展个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其间包含着对于独特性的尊重。
为什么要强调独特性呢?首先,每个人生来原本就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一样,这也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无比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要求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
其次,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各人的独特性亦即我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差异既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也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蕴藏有个人的独特性。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
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摆脱不了宗派的狭隘性。
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
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
其目标是强兵自卫。
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
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
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
”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
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第十三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一、蔡元培的前期教育实践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一个钱庄经理家庭。
六岁入家塾读书,受的是传统教育,17岁中秀才,开始自由阅读阶段,并在家中设塾课徒,自为塾师,“此为元培从事教育工作之始”,历时二年。
1885年(二十岁)乡试不中,受聘徐树兰家校书,四年后中举人。
翌年入京会试,中式,26岁补行殿试,被录为“二甲”第34名进士,授翰林庶吉士。
28岁应散官考试,授职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失败后,改良变法运动兴起,蔡元培很受刺激,始涉西学,学习外文,倾向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蔡认为改革政治必先培养人才。
遂于1898年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这是他从事新式教育的开始。
不及一年,又在约两年中历经数校。
曾任剡(shan)山书院院长、丽泽书院院长、创绍兴侨农小学,在杭州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
1901年赴上海澄哀学堂任教。
一月后,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聘为特班总教习,此间有他从马相伯学拉丁文的故事。
1902年4月,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
并创设了爱国学社、爱国女校两所培养资产阶级革命骨干的学校。
1904年,他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推举为会长。
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同盟会,蔡为上海分会会长。
1906年,蔡元培回乡出任秋瑾等人设立的学务公所总理。
因筹办师范遭阻,辞职回上海。
是年秋,蔡听说清政府打算派翰林院编修、检讨若干人出国留学,即去北京候派。
1907年5月,蔡元培以41岁之龄,前往德国,一去便是四年。
二、蔡元培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正当蔡元培在德国潜心学习之际,武昌城头义旗高举,举国兴奋。
消息传到德国,元培“为之喜而不寐”,盼望早日回国,接受新的任务。
后来,陈英士发来电报促其回国,蔡乃于1911年10月中旬抵达上海。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五育并举
1、蔡元培五育并举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一种思想主张。
2、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3、蔡元培根据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突破了中国近代社会“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超越,以及对西方教育思想的主动汲取。
五育并举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价值与人的发展价值相统一,追求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4、“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教育理论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
蔡元培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知识的普及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当代教育来说,意味着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蔡元培倡导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从鼓励讨论、提问和自主思考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
这对于当代教育来说,意味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蔡元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情感。
对于当代教育来说,这意味着要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蔡元培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教育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这对于当代教育来说,意味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强调全面发展、自主学习、以人为本和社会责任,这些启示对于当代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一 ) 蔡元培的美育教育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
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异、二是幸福之营求。
“有人我,那么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
有营求那么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
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
〞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那么“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
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底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那么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开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 教育独立思想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必须独立于政治、宗教等因素,以实现教育自身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2.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全面发展,既要重视知识教育,又要重视道德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等。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 素质教育思想蔡元培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他认为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美育素质等。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具备竞争力。
4.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蔡元培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他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教育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思想蔡元培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发展服务,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他主张教育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1. 主持北京大学改革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他提出“学术至上、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封建教育体制的束缚,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具活力的高等学府。
2. 推动师范教育改革蔡元培主张师范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民教师。
他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强调师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
3.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倡职业教育要紧密围绕国家产业需求,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
4. 推动女子教育发展蔡元培主张女子教育,他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推动女子教育发展,提倡女子教育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女子素质。
5. 推动国际教育交流蔡元培主张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
他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教育思想和实
践对我们的启示
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突出的教育家,他深刻地领略到人的本性,并将其融入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之中。
他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蔡元培认为,“尚自然”是指尊重自然,尊重孩子天生的天赋,他强调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接纳和引导孩子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要强行刻板地灌输知识,他认为,只有在尊重其天性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另外,蔡元培还强调“展个性”,他主张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孩子展现自己的个性,以及鼓励他们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准备。
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才能培养出一个充满活力、有思想有行动的人才。
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要认真研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努力落实“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自然天性出发,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行动的优秀人才。
总之,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从其中汲取精神力量,努力落实“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行动的优秀人才。
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总结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于儿童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蔡元培强调儿童教育的整体性。
他认为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知识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
他主张儿童教育应该以培养人格为主要目标,培养儿童具备独立思考、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其次,蔡元培注重儿童教育的实践性。
他强调儿童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促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他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引入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儿童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次,蔡元培强调儿童教育的个性化。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因此儿童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差异性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主张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激发儿童潜能,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素质和能力。
此外,蔡元培提倡儿童教育的启发式。
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儿童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主张在教育中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他相信只有通过启发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最后,蔡元培强调儿童教育的社会性。
他认为儿童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问题。
他主张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育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合作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一种全面、实践、个性、启发和社会的教育理念。
通过他对于儿童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儿童发展的关注和关爱,对于培养独立、创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追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摘要】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位里程碑似的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教育内容包含了: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独立主张;提倡妇女解放等。
这下面我将从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其主要教育思想、以及其教育管理思想三个方面来浅谈其教育思想。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思想五育并举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山阴人(绍兴)人。
自小饱读经史,得意科场,在清季官至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后,开始创导新式教育,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更是锐意改革,除旧布新,积极开拓,对中国近代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坚持了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给予了颇多启示。
一、蔡元培思想的形成
多数学者认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在西学东渐的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而形成。
其中留学德国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史。
康建认为:蔡元培在南洋公学直至留学德国,经过民主革命洗礼和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已经从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及西方办学模式的多重视角审视中国教育。
①张平海也认为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虽然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但德国柏林大学的办学方式和办学经验对蔡元培的影响更为深刻,无疑是该思想的直接来源。
对于以上观点,蔡建国持有不同看法。
他一方面肯定了蔡元培教育思想受德国教育思想影响的事实。
另一方面也指出蔡元培在世纪最后十年里学习和研究了日本文化教育所受的影响。
在他后来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中都有所体现,但学术界前对此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有关蔡元培早期谈论教育的文献可以看出:蔡元培在南洋公学担任总教习期间施行日语教育方针。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实践中以及在民国初年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中也都充分借鉴了日本的教育理念。
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所谓“五育并举”,首倡于蔡元培于1912年2月11日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发表的著名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并在他后来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中作了补充。
他在这两篇文章中,首先指出教育有两大类别:隶属于政治者和超轶乎政治者,前者是专制时代“教①史康建:《论蔡元培早期国民教育思想之形成》,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220页;
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后者则是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因为“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而在国内要改变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状况,“平均其势力”的目的,都必须实行军国民教育,“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
军国民教育是隶属于政治者之一,实质上强调的内容是体育。
隶属于政治者之二的是实利主义之教育,蔡元培认为,“今之世界,所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遍教育之中坚”,甚至提出将普通学术都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针对当时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的实际困难,实利主义教育真可谓“当务之急也”。
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都是“富国强兵之主义也”。
隶属于政治者之三的是公民道德之教育,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
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蔡元培认为应该提倡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但同时他又指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义”、“恕”“仁”三者是一切道德之根源,试图站在中华传统道德立场上吸收、消化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以达到“大道为公”的政治目标。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首创,他认为世界有两方面:一为现象,一为实体。
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实体世界之事为宗教,前者相对,后者绝对。
“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指出世界观教育必须“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而惟时时悬一无方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以为鹄”$,使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而对实体世界进行精神上的追求,以求得人性的自由和发展。
但是,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必须通过美感之教育这一途径才能实现,“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他还指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达到陶冶人的感情和道德品质的作用。
因此,“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总体认为上面的五种都是今日教育必须的内容。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
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他进一步中国古代之六艺教育、西洋之教育来论证“五育”的历史依据,把“五育”在心理学上分为意志、知识、情感,在教育学上分为体育、智育、德育,在方法上分为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
并将“五育”比作人身整体中的五个组成部分,再次强调五者不可偏废之理。
同时,蔡元培还认为“五育”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并不局限于一门学科,提出“本此五主义而分配于各教科,则视各教科性质之不同,而各主义所占之分数,亦随之而异”。
在“五育”中,蔡元培尤其注重世界观及美育,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总之,蔡元培认为民国的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而教育家欲尽此任务,不外乎五种主义。
在此“五育”中,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这对于当时的教育影响很深。
三、确立女子教育思想,提倡妇女解放
早在1901年10月,蔡元培在《学堂教科论》一文中就指出:“我国女学之不讲久矣。
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而一切倚男子而生存。
”相比较于泰西女权之盛,我国应“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
指出女子教育的迫切性。
1913年,他在上海城东女学演说时,认为求国富强则人人宜受教育,“自当以女学为最重要之事”,因为一个人生命开始前后最重要的是母亲的胎教和儿时的家庭教育,“以余论之,贤母良妻,亦甚紧要。
但以贤母良妻为限,是又不通之论也。
故余以为,女子当求学之时,即须自己想定专诚学一事他日所成就定可与男子同”。
蔡元培站在男女平等的立场上,明确提出无论为男为女,均应以教育为根本。
“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
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
完全人格,男女一也”。
就女子方面来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次在智育,更言德育。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他认为中国女子普遍存在不求自立,不和诟谇之缺点,但也有恻隐之心等优点,应当推广爱人以德、与人为善之道。
此外,他还肯定女学除了养成女子完全之人格外,仍能保持其固有的治理家庭各事之天职,充分说明了提倡女学的积极作用。
除了在理论上鼓吹女子教育外,蔡元培在实践中也身体力行,他发起创办了爱国女学校并担任经理(校长);提倡并实施男女同校;执长北大创国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女子权利的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教育管理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方面。
学术界更多研究的是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教育管理思想。
项贤明认为:“兼容并包、重视科研、民主管理”是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张力认为自蔡元培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苗体君谈到在中国近代教育中蔡元培借鉴外国教育的精华。
从民族的实际出
发营建新的学校教育体制。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革,推动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和集大成者。
此外,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亦被纳入比较视野中来研究不仅有与外国教育思想家的比较,也有和中国与蔡先生同时期的教育家的比较,《张謇和蔡元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便是目前少有的几篇将蔡先生与同时期中国教育家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之一。
蒋国宏在该文中就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对两位教育家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人的异同点。
蔡元培是我国新式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教育乃至近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实践上更是取得了无人企及的辉煌成就。
为中国大学教育树立了新的楷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
关于蔡元培在19世纪末受日本教育思想的影响、蔡元培与同时期世界其他教育思想家的比较、蔡元培中小学教育思想、蔡元培儿童教育思想、蔡元培平民教育思想、蔡元培与法国教育之间关系、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教育发展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或空白。
综上所述,蔡元培教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上述四个方面仅仅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它诸如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也颇有论述,有着丰富的内容。
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